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1
頁碼內文備註
2
271-5~-1東南亞的全球化經濟花了五百多年時間成形。東南亞和印度居民已橫越印度洋數千年,……西元一千年之前,連結東南亞與外面世界的路線大多通往印度。但從西元一千年開始,全區路線重劃,讓它可以供給中國……
3
265-9~……一○五○年碑文聲稱商會成員足跡踏遍全印度、馬來亞和波斯,……這條從馬來半島到印度的路線,是沿著海上絲路前進,但絲綢並非這條路線上的主要商品。它甚至連主要紡織品都稱不上:棉才是。
4
2648~所有統治者都會利用碑文增添光彩,……
5
262-6~(朱羅王國)足以向載運商品經過主要道路的商人收通行費,但沒辦法收取其他需要更多人手的賦稅
6
2601~7原住民群體原以採集狩獵維生,收集林產品純為自用。因商人出口樹膠,使原住民進入精細複雜、半工業化的農業系統,投入貨物輸出工作。……全球化徹底改變了這些未離家的原住民族的生活。
7
259-5~-2中國早先是購買來自阿拉伯半島的沒藥,後來才買蘇門答臘產的安息香脂。為什麼商人一開始捨近求遠?因為東南亞原本缺乏基礎建設和專門的供應商來支援國際貿易
8
2597~8樟腦……效用強大的去充血劑……「去充血劑」是什麼?做什麼用?
9
2524~我們是從中國和尚義淨的紀錄得知這項轉變(前段:原來是經由泰國克拉地峽走陸路再搭船前往中國;但三五○年以後,直接由海路,經麻六甲海峽,等待季風風向轉變後,航向中國),……全都是密宗……疑問:「密宗」的概念在義淨時,是否已經出現了?
10
245-2~玻里尼西亞人為什麼決定要在西元一千年過後探索整個太平洋呢?可能的答案包括環境危機、技術驟然突破(或許是發明雙體舟),甚至聖嬰現象,例如風勢變大而有利於航往更遙遠的島嶼。……一一九○年前後離開社會群島的玻里尼西亞人,不論前往夏威夷、復活島或紐西蘭,都帶著一模一樣的物品。
11
245-7~……西元前八○○年前後,古玻里尼西亞人離開菲律賓群島東方的密克羅尼西亞,抵達薩摩亞。他們在那裡待了一千八百年,到一○二五至一一二○年又前往位於「太平洋三角」(夏威夷、復活節島、紐西蘭三地構成的三角形)中心的社會群島。一一九○到一二九○年間,他們同時朝三個目的地出發:北往夏威夷、西南至紐西蘭、東至復活節島。每一段旅程都超過兩千五百哩(四千公里)。南島語族的擴散。
12
2446~7東南亞的造船技術類似中國的「榫卯」。
13
2434~東非沿岸遺址裡有高梁、珍珠粟和指形粟、豇(ㄐㄧㄤ)豆和猢猻樹的種子,都是典型的非洲作物,而馬達加斯加發現的種子如米、綠豆和棉花,全都發源於東南亞。
14
2352~隨著末日逼近,日本人更積極尋求精確的曆法資訊。統治者重視曆法的科學是因為天文知識有助於他們維持政治控制。他們相信異常事件,例如無人預言的日蝕月蝕,象徵宇宙統治者心情不悅,而迫近的世界毀滅需要比平常更嚴密的觀察。
15
2341……對末日年代的看法相仿,顯示日本和遼國佛教徒關係密切-這個發現反轉了「日本和遼國幾乎沒有接觸」這個盛行觀念。
16
232-4~遼國統治家族的曆法是從佛陀於西元前九四九年圓寂時開始,也就是「正法」時期結束,佛陀信眾真正理解他的教義時。一千年後,西元五一年,第一個理想化的時期被「像法」時期取代:人們在此時只能領悟淺薄、如稀釋過的教義,而像法時期將在一○五一年落幕。一○五二年,「末法」時期開始,世間萬物終將毀滅。
17
231伽色尼王朝的馬哈茂德表示無意與遼聖宗建立外交關係,一是因為雙方距離遙遠;二則是遼國並非穆斯林。
18
218-4~馬哈茂德也想出巧妙的變通辦法,以免伊斯蘭律法阻礙他劫掠。因為穆斯林不被允許殺害或奴役其他穆斯林,馬哈茂德有時會徵用印度教囚犯進入他的戰爭機器,派他們洗劫有穆斯林人口的城市。
19
214-1~因為穆斯林曆法是純陰曆,宗教年從每年不同月份開始,因此穆斯林用陽曆判斷何時該種植、何時該收農業稅
20
212-5~僅次於東歐和非洲,中亞是奴隸進入伊斯蘭世界的第三大來源,而中亞的奴隸販賣也在西元一千年的世界引發大規模受迫性遷徙。
21
2115~……仍有些首領選擇佛教。結果呢?這兩大宗教集團分界線貫穿了中亞中部,接近現今中國的新疆地區。新疆多數穆斯林人口與中國非穆斯林政府之間所以持續緊張,與這條斷層線關係密切。
22
2102~就在西元一千年前不久,中亞戰士開通了橫貫歐亞大陸各地的通道。商人利用這些新路線運輸體積小、重量輕的商品。最令人趨之若鶩的品項是什麼?戰士本身和他們的馬-不論他們是自由之身或是買來的奴隸。接下來是紡織品(適合掛在帳篷上)、毛皮(溫暖、適合當禮物送給隨從)和寶石(輕巧、易於攜帶)。而隨著學者從這一位領導人的宮廷前往下一位領導人的宮廷尋找更好的贊助人,科學、數學和曆法方面的先進知識-尤以曆法最為寶貴-也沿著這些路線前進。搭配頁214,行4~11。比魯尼的曆法研究。
23
206-2~他們(葡萄牙人)盡可能規避在繁盛的奴隸和黃金貿易上扮演要角的非洲中間人。然而,儘管非洲奴隸人數已經那麼多,奴隸買主仍從中亞大舉搜刮奴隸,下一章將解釋為何如此。
24
2062~5一四五○到一五○○年間,共有八萬名非洲奴隸離開非洲到葡萄牙;一五○○到一六○○年間暴增至三十三萬七千。一六○○年以前,來自撒哈拉沙漠、紅海和印度洋的奴隸交易高於橫越大西洋的奴隸交易;一六○○年以後,大西洋的奴隸交易取代了往北非和中東的交易。比較頁172~173。
25
2017~……讓馬的數量持續成長(馬是在西元五○○年-八○○年間從歐洲引進該區【非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薩赫勒地區】)。
26
1973~棗子原生於伊拉克南部波斯灣附近,也從波斯灣進入非洲,高梁則是反方向從西非輸入伊斯蘭心臟地帶。在印度人掌握如何把蔗糖製成糖結晶的加工技術後,糖也從印度進入伊拉克,再從伊拉克進入埃及,而在埃及成為受歡迎的作物。糖在十一世紀傳遍歐洲,因為昂貴,一般作為香料少量使用,而非當甜味劑。這些遠方傳入的新食材影響了每一個人,而不只是直接參與貿易的人。
27
196-6~-5一如在查科峽谷,有多樣的埋葬形式,就表示有多元人口同住一地,而這也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現。
28
1928~開羅的穆斯林居民視法蒂瑪以外的穆斯林國家為一體,純粹因為他們有一致的宗教認同,而這正是拜全球化之賜,先前的地方認同已拓展為區域認同的徵象。
29
191-5~-2格尼札的資料顯示猶太人也蓄奴,只是有些做法與穆斯林不同。伊斯蘭律法允許男主人和女性奴隸同居,猶太人則禁止男主人和女奴同住一屋,除非有其他女性親戚也住屋內。格尼札隨機保存的資料也讓我們一睹實際生活,而非法律規定該怎麼做。買到男性奴隸,朋友會像兒子出生那樣互相祝賀,如有奴隸女孩過世,他們也會寫短信慰問主人。
30
1813~三○○到六○○年間,民眾開始馴養駱駝。採用駱駝運輸後,商隊便可改行多條路線穿越沙漠,因為駱駝不需要「道路」。
31
180-5~西元一五○○年以前的跨撒哈拉奴隸貿易,規模就已相當巨大,但我們很難查出確切的數字,因為這件事情不像橫渡大西洋的奴隸貿易有資料記載──把奴隸載往美洲的船隻會把奴隸列在乘客名單上,史學家能夠算出從十六世紀初奴隸交易開始,到一八三三年大英帝國廢奴止,共有一千兩百五十萬名奴隸橫渡大西洋。
32
179-9~-6……適合臨時婚姻契約。這是一種合法的變通方案,允許男人娶他欲共度良宵的娼妓為妻,哪怕只有短短幾個鐘頭,分手時便離婚。這般大費周章有其必要,因為伊斯蘭律法規定,唯有已婚夫妻或主人和女性奴隸之間,才能發生性關係。伊斯蘭性關係
33
173-4~……,在前工業世界,由於不時需要勞力,奴隸交易幾乎無所不有。要到一七五○年代才有第一批廢奴論者勇於出聲。在人類歷史的多數時候,奴隸買賣都是大生意。奴隸貿易→比較頁206。
34
1726~8一四九二年以前,進入歐洲和亞洲的黃金,約有三分之二來自西非。而在八○○年至一八○○年離開非洲前往伊斯蘭世界的奴隸人數之多,不亞於乘船越過大西洋的奴隸總數。奴隸人數統計、比較
35
1607~9東正教的禮儀用希臘語宣讀;羅馬教會則用拉丁語;東邊的教士習慣蓄鬍,西邊的則不然。東邊的會眾在聖餐式時吃發酵過的麵包,西邊的會眾則吃未發酵的麵包。東西教會細節比較
36
1557~9此後,人們不再只有「來自哪裡」這一種身分認同。他們(包括每一個待在家裡的人)開始把他們土生土長的地區視為宗教集團的一部分,因此也開始把更廣大的一群人視為一體,而這正是全球化的關鍵步驟。統治者透過宗教,使被統治者產生認同
37
1515野兔肉的禁忌是典型的猶太飲食規範,……發現許多野兔腳做成的生育護身符,暗示哈扎爾人崇敬野兔。
38
146-6~課商業稅需要在所有運輸中心部署官員,這是相對簡單直接的工作,反觀收取農業稅則需要組織更龐大、行之有年的官僚體系。為什麼徵收「商業稅」或「農業稅」?與官僚組織規模的關係
39
141-5~西元十世紀末,伊斯蘭世界開始蒙受全區性的白銀短缺。
40
1324……羅斯人不是單一種族。混雜了諾斯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法蘭克人和斯拉夫人等多支北方民族,他們聯手成立戰團,但也以一樣快的速度解散。
41
1138~9巧克力最早是在西元前一九○○年前後於厄瓜多培植出來。
42
112-4這符合全球化的慣例:先有貨品交易,才有人員流動;而隨著貿易擴張,不管新顧客住在哪裡,商人都會過去建立僑民社區。
43
91萬一武器技術不相當、爆發戰事怎麼辦?貿易失衡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一方人數較多,另一方該做些什麼來彌補?以及,為什麼向對方學習是如此困難的事,就算對方精通某項明顯有用的技術?
44
69980,格陵蘭永久聚落。
「生活在基督時代,這些作者相信他們的祖先也是基督徒,但他們承襲的故事卻呈現出前基督時代的行為。……」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