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1
case_idcase_name
assets_type_code
longitudelatitude
building_brief
building_actual_state
register_date
official_doc_no
belong_city_name
belong_addressland_scope
register_reason
laws_reference
page_urltca_idpic96_url
2
AA09602000004
士林慈諴宮古蹟121.524525.08954
士林慈諴宮位於士林區大南路八十四號,奉祀天上聖母,創建於清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原址在今士林美國學校附近。清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由善信潘永清、潘盛清等,遷建於八芝蘭新街,為該街守護神。民國十六年重建,左右兩邊由兩派匠師分別承建,因此雕琢作風各異,正殿內仍有精美的交趾陶,皆具重要特色。
廟體保存尚完整。1985/8/19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0九五號臺北市 士林區大南路84號
士林區光華段三小段855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0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3
AA09602000005
芝山岩惠濟宮古蹟121.53180725.102954
芝山岩惠濟宮,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 326巷26號,約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在芝山岩山頂偏西處,有惠濟宮一座,廟中供奉漳州人的守護神開漳聖王陳元光,所以也稱為「士林開漳聖王廟」;又因位於芝山岩頂,故俗稱為「芝山岩廟」。
今廟為民國五十七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只嵌入局部舊有石雕。
1985/8/19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0九五號臺北市 士林區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
士林區芝山段三小段200、201地號共計二筆
具有保存價值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0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0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0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4
AA09602000010
芝山岩遺址古蹟121.530458125.10276517
芝山岩在遠古時期是臺北盆地湖泊中之一小島,據考古研究顯示,它主要保存著兩層史前文化,即芝山岩文化與圓山文化,也許有更早的大坌坑文化,年代大約在四千年至五千年以上。由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一年間,幾次探測的結果可知,圓山文化遺址的分佈範圍較廣,在芝山岩山頂、山坡及至誠路及雨聲路環山道路兩側均可見之。而芝山岩文化遺址分佈的範圍較小,僅見於西北角的石頭公廟與雨農國小之間。芝山岩文化在臺灣所發現的史前文化中,出土文物內涵非常豐富,除了陶、石、骨、貝器之外,並發現有稻米、草編、木器等進步的遺存物,使我們對四千年以前生活在臺北盆地的人類生活有更多的認識。
據考古研究顯示,它主要保存著兩層史前文化,即芝山岩文化與圓山文化,也許有更早的大坌坑文化,年代大約在四千年至五千年以上。
1993/2/5
台(82)內民字第八二七八三六五號
臺北市 士林區芝山岩小山
臺北市芝山段三小段202等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1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1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1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5
AA09602000022
芝山岩隘門古蹟121.53180725.102954
芝山岩隘門,位在士林芝山里惠濟宮西側。在傳統聚落中,為了防備民變或械鬥的侵擾,防禦土匪或盜賊的劫掠,常在村落或市街的險要處,設置如牆門或堡門的防禦設施,以控制出入,並執行對外封鎖、對內保全的任務,這種入夜閉關、防止侵襲及可供管制出入的門戶,稱為隘門。隘門是社會長久動蕩不安下的產物,不但可以界定內外,還可用於防禦外來侵犯。
結合芝山生態公園地景原貌保存。現存西隘門即今所稱之芝山岩隘門,相傳於日據時期曾有修建。
1985/8/19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0九三號臺北市 士林區至誠路1段326巷26號(惠濟宮西側)芝山公園內
台北市芝山段三小段202-1等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2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6
AA09602000074
士林公有市場古蹟121.524620825.08919171
士林公有市場位於慈誠宮之前,在清代士林建街時,慈誠宮位於市街中心,其前廟埕即為熱鬧的市集。
士林公有市場位於慈諴宮之前,在清代士林建街時,慈諴宮位於市街中心,其前廟埕即為熱鬧的市集。目前古蹟仍維持市場使用。
1998/9/1
府民三字第八七0四八0三七0一號
臺北市 士林區大南路89號
台北市光華段四小段508-4、508-5等地號
1.創建於1910年前後,為台北市所保存較為古老之傳統公有市場,近年又擴展為士林夜市,遠近馳名,在台灣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規模宏大,保存完好,使用紅磚與木椼架混合構造,屬日治時期典型之建築結構,它臨接士林慈諴宮,與傳統廟口廣場合為一體,確實少見,體現傳統與現代之融合。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7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7
AA09602000075
草山御賓館古蹟121.55274825.151268
市定古蹟「草山御賓館」位於陽明山中山樓旁,原是日治時期為接待日本裕仁皇太子來臺而興建,建造年代約為一九二三年前後,裕仁在一九二三年來臺巡視時即停留於此。光復後此地並曾短暫作為蔣公來臺的第一個住所,其後則長期作為孫科院長之官邸。草山御賓館位於山谷之中,環境相當優美且幽靜,建築物屬於一種日本式與西洋式小住宅之混合風格。前面入口大廳採洋式,後面住家房舍採日式木造,並使用類似干欄式挑高之結構,可能為避潮氣之設計。此外建築還附有將近二千坪的庭園,腹地相當寬敞。
目前尚未對外開放參觀使用。1998/9/1
府民三字第8704803701號
臺北市 士林區新園街1號
臺北市士林區力行段2小段239、246、251、261、261-7、262、263、270等地號土地
1.原為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而興建,戰後為蔣公來台第一個住所,相當具有紀念價值。2.屬大型別墅住宅仿洋風之洋館及日本館兩部分,雖外觀樸素,但內部配置與一般住宅大異其趣。3.為木造建築,規模宏大,外表採半圓木貼飾,甚具特色。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7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7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7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
AA09602000095
潘宮籌墓古蹟121.54054625.109344
潘宮籌先生為清代台北盆地漳州移民之領袖人物,居於今士林一帶。清末因漳泉械鬥,士林舊街被焚毀,潘氏家族乃率領漳人移居下樹林,並規劃新市街,以媽祖廟慈誠宮為中心,四周闢建市街,為今天士林市街奠下基礎,貢獻頗多。潘宮籌墓位於士林近天母之山區,依山而建,俗稱烘爐穴之風水地,形勢頗佳,在清同治九年立墓碑。潘宮籌生前被封為二品文官,逝世後追封為一品。墓的形制原來很大,如今尚存石象及祭台。墓之石刻尚可見當時台北附近的文人雅士及官員所寫之詩文佳句。潘氏後人亦保存舊宅第於士林街鬧市中,芝山岩亦有潘氏族人之題字,足證潘家與士林及芝山岩附近之開拓史息息相關。近代其後代成立祭祀公業潘元記,負責保管維護先祖之墓園。
由祭祀公業潘元記負責保管維護。墓的形制原來很大,如今尚存石象及祭台。
1999/12/31
府文化二字第8809036001號
臺北市 士林區
由忠誠路北行右轉德行東路378巷,約2-3百公尺左右即見岔口;左方石階拾級而上者為378巷。
臺北市士林區芝蘭段二小段595地號
1.潘氏家族對士林地區開發貢獻極大,而潘宮(公)為家族之「開基土」,在台北開拓史具有紀念價值。2.潘墓墓形完整,墓制完備,刻字仍存,具學術價值。3.墓園規制完整,建於清同治九年,已有百餘年歷史,仍保存完整。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9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9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9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9
AA09602000096
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古蹟121.53015225.094898
臺北市政府前於89年7月14日公告指定「蔣中正宋美齡故居」為直轄市定古蹟,後經內政部於94年5月25日公告指定「蔣中正宋美齡士林官邸」為國定古蹟,古蹟範圍為福林路60號,古蹟本體為官舍、招待所、凱歌堂、慈雲亭共計4處。
目前士林官邸已對外開放。2005/5/25
台內民字第0940061268
臺北市 士林區福林路60號
台北市福林段二小段264,292,292-3,293,294,325,326,327,327-1,327-2,328,348,352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09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009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096/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10
AA09602000832
士林神農宮(芝蘭廟)歷史建築121.52590425.098655
神農宮原名為芝蘭廟,因奉祀福德正神故又名福德祠,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至六十一年間。清乾隆六年,因洪水釀災故遷至現芝蘭街,並於嘉慶十七年修建後改稱神農宮,奉祀主神改為神農大帝,副主神仍為福德正神。
目前僅三川殿前石雕龍柱、交趾陶及土地公廟神像保存較好,並遺有清乾隆年間「芝蘭廟碑記」等數座石碑.
2005/1/24
府文化二字第094061502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舊佳里前街74號
士林區陽明段一小段516等地號
1.士林神農宮原名芝蘭廟,創建於清康熙年間,為臺北盆地漳州移民所建,係士林地區最早形成之祭祀圈,見證士林地區先民開拓歷史。2.廟經多次改建,惟仍保有福德像、開基神農,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古碑,咸豐年間之香爐,以及木製長生祿位等古物,應予重視。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083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AA0960200083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083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1
AA09602001089
士林潘宅古蹟121.5240625.089489
潘氏家族渡臺始祖潘滿興,於清乾隆初業攜眷入墾桃園八塊厝,並逐漸發展為北台灣的重要家族,潘家遷台第四代潘永清、潘盛清在當時地區拓墾、興辦教育、參與政治上均舉足輕重。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十月末漳泉械鬥結束後,潘永清(曾規劃士林新街及慈諴宮)被推舉為芝蘭街(今之士林舊街)復興重建董事;士林潘宅即為其於清咸豐十年(一八六○)規劃芝蘭新街時所建。潘公將其作為家族公廳,未設房間。此一座東向西的屋舍以一直線分劃成前庭、正門、中庭、大廳、中廳、涼亭、後廳、後門。允許有事者通行,成似如一種公路的形狀,因此街民稱此家屋為「局館」。
古蹟已久無人居住,且在九十二年間曾遭人為破壞,目前僅存古宅後廳部分尚稱良好。將結合週邊更新計畫進行古蹟修復。
2004/4/28
府文化二字第093044344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義信里大南路101號古宅後廳部分
台北市士林區光華段四小段524-2地號。
1.士林潘氏家族自清代起即發展成為北台灣重要家族之一,其在拓墾史、教育史及政治史等方面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古宅應予盡量保存。2.士林潘宅屬局館共構形式,將辦理公務及私人住宅空間合而為一,是傳統建築中的特殊案例。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108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108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108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2
AA09602001090
閻錫山故居古蹟121.56046225.133956
閻錫山先生為近代史上非常重要人物。38年北平、南京相繼撤守,閻錫山旋於廣州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年底政府遷台,曾一度代理總統。39年3月,蔣中正復任總統職,閻錫山以中樞負責有人,卸行政院長職,轉任總統府資政,晚年隱居。石頭屋名為『種能洞』,閻先生因懷念家鄉,欲仿山西高原窯洞建築,基於軍事防衛需要,居於可居高臨下俯視淡水河口與臺北盆地之防風山坡上建造。紅磚屋牆厚90公分,樓板厚度為30公分,窗戶加裝銅板,具防衛功能。建物歷經53年之久,目前保存狀況良好,屬戰後重要人物防禦性及避世概念故居,具保存價值。
「閻錫山故居」位於陽明山永公路245巷34弄之山坡地,為一填土平臺,歷經60餘年地理及氣候影響,建物前廳外牆與花臺已有多處龜裂,地坪裂縫亦逐年延伸。為確保安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目前正進行邊坡監測與地質調查,以釐清本地是否有邊坡滑動現象;後續將依監測結果及安全無虞前提下,賡續進行古蹟整體修復、規劃及開放事宜。
2004/10/7
府文化二字第093044508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公館里永公路245巷34弄273、277號
臺北市士林區新安段六小段329地號
1.閻錫山先生為近代史上非常重要人物。38年北平、南京相繼撤守,閻錫山旋於廣州就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年底政府遷台,曾一度代理總統。39年3月,蔣中正復任總統職,閻錫山以中樞負責有人,卸行政院長職,轉任總統府資政,晚年隱居。2.石頭屋名為『種能洞』,閻先生因懷念家鄉,欲仿山西高原窯洞建築,基於軍事防衛需要,居於可居高臨下俯視淡水河口與臺北盆地之防風山坡上建造。紅磚屋牆厚90公分,樓板厚度為30公分,窗戶加裝銅板,具防衛功能。建物歷經53年之久,目前保存狀況良好,屬戰後重要人物防禦性及避世概念故居,具保存價值。3.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評定基準。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109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109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1090/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13
AA09602001092
天母白屋(美軍宿舍)古蹟121.53066125.124804
建築完成日期一九五三年。一九五O年代美軍駐台期間興建之房舍。
目前暫無對外開放。2005/1/27
府文化二字第094061503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天母里中山北路7段181巷23號
士林區天母段小段351全部、352部分、353部分、354部分地號。
1.為美軍協防臺灣時期美軍駐台人員的宿舍,具有時代意義,且本地區留存的美軍宿舍以為數不多,應予保存。2.外牆為白色雨淋板、黑色屋瓦,內設有壁爐、外露石壁龕,且設有庭院,兼具美式、日式的建築風格。3.建築基地鄰近天母公園,且庭院完整,值得全區保存,未來再利用及發展文化、社區活動的條件優良。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60200109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60200109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60200109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4
AA09702000008
「陽明山美國在臺協會(原美援運用委員會)宿舍」
歷史建築121.53244325.134694
1.本區建築係民國50年初期興建,為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係現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前身)之職員宿舍,具有歷史及時代意義。2.建築形式為流行於1950─60年代之洋式住宅,具有幾何形式牆、版面、大面開窗,及美式草原建築風格特徵。3.本區建築(含囊底路)所形成之區域完整、整體環境優美,具有保存價值。
目前為美國在台協會人員居住使用
2007/9/28
府文化二字第096302953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
臺北市士林區中庸一路2、4號及中庸二路1、2、3、4、5、6、7、8、10及12號
臺北市士林區華岡段3小段733、734、735、736、737、738、749、725、726、727地號
1.本區建築係民國50年初期興建,為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係現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前身)之職員宿舍,具有歷史及時代意義。2.建築形式為流行於1950─60年代之洋式住宅,具有幾何形式牆、版面、大面開窗,及美式草原建築風格特徵。3.本區建築(含囊底路)所形成之區域完整、整體環境優美,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200000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AA0970200000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200000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5
AA09702000009
山仔后前美軍宿舍歷史建築121.53244325.134694
雖有小部分建築改變,或各家有不同修改,但整體環境優良,巨木林立,花草扶疏,展現出西洋獨幢住宅之風貌,為當時美軍協防年代留下紀錄。
部分出租做為住宅使用2007/9/28
府文化二字第096302953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
臺北市士林區愛富二街1號、愛富二街厚生巷2號、愛富二街厚生巷4號、愛富三街2號與4號、愛富三街長生巷1號與3號、2號與4號、5號與7號、6號與8號、9號與11號、13號與15號
臺北市士林區華岡段2小段396、394、389、391、392地號、華岡段1小段472、466、468地號。
雖有小部分建築改變,或各家有不同修改,但整體環境優良,巨木林立,花草扶疏,展現出西洋獨幢住宅之風貌,為當時美軍協防年代留下紀錄。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200000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AA0970200000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200000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6
AA09710000005
摩耶精舍(張大千園邸)古蹟121.554913725.10269528
張大千先生於民國65年在外雙溪所購地興建摩耶精舍,67年8月完工遷入定居;先生於72年4月2日辭世後,由其家屬依遺囑將摩耶精舍捐贈政府。行政院於同年5月20日以台72文字第9197號函撥交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並設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開放民眾免費預約參觀。
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並設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開放民眾免費預約參觀。預約參觀電話:(02-2881-2021轉2683)。開放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下午二時至五時。
2008/9/16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951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至善路二段342巷2號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段三小段406、407、408、408-1、408-2、408-3、408-4、408-5地號。
1.本建築為大千先生居所園邸,深具人文、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園居內各處居所環境皆為大千先生自行設計督造,應予做完整保存,以利後人憑念。2.園中花草奇木亦深具保存價值,園林景觀設置亦深富文化內涵。3.大千美術上藝術造詣成就,為中外所肯定,地位崇高,其建築深具人物事件之歷史文化價值。4.考量張大千先生在台灣美術史以及整體華人藝術史的成就與地位,從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角度來看,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上的價值,對於彰顯臺灣美術發展的實質觀點來看,張大千故居,也有里程碑式的作用。5.故居整體風貌完整紀錄張氏晚年家居生活,張氏對故居之感情極深,亦其安葬之地,更具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80300000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7
AA09904000020
閻錫山墓古蹟121.56046225.133956
閻錫山,字伯川,號龍池,晚號還中,山西省五臺縣人,先世以務農經商為業。祖青雲公,字龍雨,創大堡義塾,喜讀經史,平日以孝悌忠義等有關故事,及歷代興衰,課教子弟。 民國38年(1949)12月8日,時蔣總統已引退,代總統李宗仁遠赴美國,閻氏乃於行政院長任內,率政府由成都遷臺,穩定大局,政府統緒賴以不墜。閻氏率政府遷臺以至於卸任閣揆,時僅三月餘(民國38年12月8日至民國39年3月6日請辭,3月15日交接。)民國39年8月12日,遷居陽明山菁山。民國49年(1960)5月23日病逝。
保存良好2010/3/16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7513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臺北市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
臺北市士林區新安段6小段300地號(部分)、301地號(部分)
一、閻氏為國民政府重要政治人物,曾高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為當年相當重要之歷史人物,墓園為其重要的代表性建築之一。二、墓園內之墓碑、寶頂,前方層級而上的墓道及後方背山,形成一完整墓園風水形式,設計具特色、石碑保存完整、風格明顯,具歷史及建物之特殊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040000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09903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0400002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8
AA10201000421
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歷史建築121.54657125.137898
土地最早登記者為出口すみ及吳氏地主所有,昭和12年(1937)以後全部轉為日人所有,昭和15年(1940)進一步出現官方倡議設立的社會教化團體:「財團法人臺北州教化聯合會」。臺灣光復以後,建物土地由臺灣省公產管理處接收,並轉由臺灣省政府財政廳管理使用,初期登記使用機能為辦公室,後變更為士林園藝試驗所所長馮汶波宿舍使用。建物址原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業試驗所轄管廳舍,為市府工務局公園處第一任處長馮汶波任職省府時期所分配居住之眷舍,後因1971年馮汶波轉任臺北市府公園處服務,眷舍遂移轉公園處管理,2002年4月26日,因馮汶波過世,馮家眷屬遷出後閒置一段時間,2009年為因應擴大內需方案,由觀光傳播局編列預算,並委由工務局公園處辦理中繼驛站整修工程,並於2009年6月13日完工,並由公園處代為管理,提供市府各機關舉辦藝文活動或配合花季、花展等活動開放使用。一層和洋併置建築,南端為洋式前廳,北端由四個主要客間組成,洋式前廳在原有形貌的保存上較為良好,為寄棟造屋頂之磚造建築,建物由西側入口玄關進入,入口空間寬廣,內部空間分成兩個部份,南端為洋式前廳,北端由四個主要客間組成,由南向L行通廊串接,東側則是廚房與便所。主建物東側庭園內另有多棟附屬建築,如儲藏室、庫房、客廳。
尚屬良好2012/11/7
北市文化二字第101303986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格致路70號
臺北市士林區華岡段一小段588、591、600地號
1.建物曾作為「臺北州教化聯合會會館」及「阿部伊三郎別墅」。為和洋併置保有洋式書齋及和式起居、臥室等格局,具有特色,部分精緻之欄間格板保存良好。2.戶外日式庭園、竹林等景觀優美,且位於陽明山山仔后交通中心之旁,區位條件佳。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20100042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AA10201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20100042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19
AA10212000070
陽明山美軍俱樂部歷史建築121.54368825.135764
陽明山美軍俱樂部,為1950-60年代駐台美軍及其眷屬社區的重要社交活動空間,也是有排斥性的公共空間,表現了冷戰時期的歷史意義,曾做為太平洋聯誼社使用。
閒置2013/11/27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04286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凱旋路49號
建築物定著土地為臺北市士林區華岡段二小段528、529、660、661、662-1、590等6筆地號
陽明山美軍俱樂部,為1950-60年代駐台美軍及其眷屬社區的重要社交活動空間,也是有排斥性的公共空間,表現了冷戰時期的歷史意義,後做為太平洋聯誼社。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21200007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AA1030200000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21200007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20
AA10212000073
陽明山美軍福利社歷史建築121.54371525.13751
陽明山美軍福利社,為1950-60年代駐台美軍及其眷屬社區的重要商業性消費空間,也是有排斥性的公共服務設施,表現了冷戰時期的歷史意義。
尚屬良好2013/11/27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04286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長春街4巷275號
臺北市士林區華岡段二小段503地號之部份土地
陽明山美軍福利社,為1950-60年代駐台美軍及其眷屬社區的重要商業性消費空間,也是有排斥性的公共服務設施,表現了冷戰時期的歷史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21200007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AA1030200000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21200007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21
AA10308000006
菁山路72巷20弄6號(巫雲山莊)
歷史建築121.55084725.138724
1940年至1978年為屋主自家使用,1978年至2009年出租為學生宿舍,並曾為1994年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的重要基地及歷史見證,亦孕育出多位知名藝術家。建物現況為照顧農作物之農舍。
農舍使用2014/7/14
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3304141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菁山路72巷20弄6號698.63平方公尺
1、巫雲山莊位於山仔后地區,為1940年建造之磚石構造建築。此建物自1978年起長期出租予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作為宿舍使用,並孕育出多位知名藝術家,成為藝術創作的集散地。2、1994年引發各界關注的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以居住於巫雲山莊的學生為主要成員,故此建物亦為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的重要基地及歷史見證。
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4款評定基準。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30800000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AA10308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30800000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22
AA10310000040
王寵惠墓園古蹟121.54574825.094415
王寵惠先生出生於1881年,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1912)、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1928-1931)、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7-1941)、中華民國司法院院長(1948-1958),為中國近代史上代表人物之一,1958年過世,由總統府應東吳大學所請權葬於該校校園內,墓園由其子王大閎先生設計。
建造物外觀保存良好2014/9/23
北市文化文資103304655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實際保存面積需以保存範圍實測數據為準
1.王寵惠先生為近代史上重要人物,歷任革命黨、同盟會、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等要職,來臺後,為行憲後首任司法院院長,於任內過世,後由總統府應東吳大學所請權葬於此。2.墓園設計者為其子名建築師王大閎,墓園設計採簡約式樣,表現王大閎一貫嚴謹風格;墓道碑為總統蔣中正題署,並由秘書長張羣表述其生平,具建築史與文化歷史之價值。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5款指定基準。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31000004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A10310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31000004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23
AA10312000022
張羣故居古蹟121.53073325.09052
本建物曾為前行政院院長、前總統府秘書長張羣先生之寓所,設計者為設計國父紀念館、外交部辦公大樓等作品之國內建築師王大閎。
建物現況良好。2014/6/13
北市文化文資字第 10330405800 號
臺北市 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378巷1號
士林區福林段二小段294-3地號(部分)
1、本建物為曾任行政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張羣先生(1889~1990)寓所,由臺灣戰後現代建築代表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建物外部為鋼筋混凝土柱廊,並採用清水磚、斬石子及空心磚(壽字)等材料,其附屬建物(原佣人房、儲藏室)並設有採光天井,為臺灣近代建築發展過程傳統與現代建築融合、轉化之見證。 2、本建物為方形平面格局,外觀立面分割規整、比例嚴謹,四周挑高迴廊,簡潔的樑柱結構表現延伸至門口、門窗部位,正向入口倒吊樑出挑,建物保持王大閎建築師的一貫風格,展現出強烈的現代式樣風貌。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5、6款評定基準。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312000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312000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