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1
論文名稱作者時間指導教授備註
2
1台北市居民社會價值觀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職業章英華65.06龍冠海
3
2社會工作實習機構督導方式之研究張芝蘭65.06廖榮利
4
3我國少年觀護工作之研究秦文力65.06周震歐
5
4葛理翰佈道大會—社會組織的一個研究盧加65.11郝繼隆
6
5自殺行為的統計分析與個案研究黃逢春66.05廖榮利
7
6高中學生對子女的價值觀及形成過程之研究吳豐盛66.06范珍輝
8
7退休制度與年金制度之研究姚敏莉66.06丁碧雲
9
8我國勞工保險制度之研究-問題檢討與改進意見張紫燕66.06劉修如
10
9醫師對於社會工作者的態度研究蘇秋莉66.06張宗尹
11
10台北市萬華地區居民職業流動之研究蘇清朝66.06張曉春
12
11大學生對未來事業的價值觀之研究吳文道66.11范珍輝
13
12教育與權威人格之研究梁善紘67.05郝繼隆
14
13台北市平宅區、非平宅社區青少年的特質和生活觀比較研究康于蘭67.06張宗尹
15
14人口遷移之社會因素研究—台北市與高雄市為例張清富67.06孫得雄
16
15台北市古亭區松山區已婚婦女就業者之研究戴瑞婷67.06朱岑樓
17
16台北市福德敬老所老人社會調適之研究蘇耀燦67.06朱岑樓
18
17社會工作人員的反轉移反應傾向與差異性之研究—當前台灣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分析邱汝娜67.11廖榮利
19
18我國勞工健康保險制度之研究林淑萱68.06劉修如
20
19輕度智能不足學齡兒童社會化能力差異之研究林瓊雲68.06丁碧雲
21
20工廠女作業員生活調試之研究孫碧霞68.06張曉春
22
21一個都市社區中家庭主婦的價值觀及家庭角色的研究陳素櫻68.06葉啟政
23
22團體輔導對低收入社區青少年人際困擾改變之影響謝美娥68.06黃光國
24
23台北市婦女離婚後社會調試之研究呂寶靜68.07林清江
25
24臺灣大學僑生學校調適之研究洪明陽69.02張曉春
26
25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王麗容69.06王培勳
27
26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員在社區工作中角色期望之研究曾華源69.06徐震
28
27溝通與批判—哈伯瑪斯社會溝通理論初探黃瑞祺69.06葉啟政、高承恕
29
28社會事實與行為規則齊力69.06葉啟政、陳秉璋
30
29臺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張瑞珊69.07李亦園
31
30臺灣地區死亡水準相關因素之研究何志忠70.06林瑞穗
32
31社會福利計劃模型分析-強化我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初探林萬億70.06徐震
33
32我國事業保險制度可行性之研究郭振昌70.06劉脩如
34
33我國觀護制度理論暨實務之研究張大光70.06周震歐
35
34社區理事會在社區發展中所擔任角色之研究張巧真70.06王培勳
36
35結構式團體輔導對受保護管束少年的親子關係人際關係及受輔意願之影響葉苾芬70.06王培勳
37
36現代化研究底方法論基礎蔡錦昌70.06項退結
38
37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鄒理民70.07葉啟政
39
38吸膠青少年和一般青少年關於價值取向吸膠認知及同輩團體選擇之比較研究喻美華71.01朱秉欣
40
39從社會學試析一個中國本色教會的特質組織與領導屠世明71.01瞿海源
41
40社會秩序的隱存基礎—賈可方俗民方法學之詮釋林寶元71.02葉啟政
42
41工廠青年交友擇偶之研究李少珍71.04朱岑樓
43
42台灣省立育幼院院童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適應之研究石發基71.05周震歐
44
43世界體系與邊陲地區的低度發展—兼論晚清的社會變遷胡克威71.07蕭新煌
45
44低收入戶集中居住之探究—以台北市平價住宅為例林奕汝71.07王培勳
46
45臺灣地區農村社區發展之研究陳姝伶71.07王培勳
47
46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對團隊工作態度之研究田麗珠71.07廖榮利
48
47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黃有志71.08徐震
49
48我國工業化與社會福利的演變(1963-1982)彭懷真72.06文崇一
50
49近代儒家思想轉化的結構分析馬康莊72.06葉啟政
51
50社會工作員在科層組織內的衝突與調適之研究劉淑瓊72.07李長貴
52
51大台北地區男性少年非行成因之分析——控制理論的實證研究李安妮72.07周震歐、蔡德輝
53
52社會工作人員職業調適之研究蔡淑芳73.01王培勳
54
53寡婦家庭的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劉淑娜73.01范珍輝
55
54台北市老人福利需求與滿足之研究周惠玲73.01范珍輝
56
55國際移民的個案研究—在臺灣的韓僑王梅影73.01蕭新煌、張苙雲
57
56臺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廖文生73.07瞿海源
58
57臺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蔡瑞明73.07瞿海源
59
58臺灣山地社會選舉參與之研究蔡明璋73.07瞿海源
60
59臺灣地區光復後宗教變遷之探討姚麗香73.07瞿海源
61
60國中少年差別結合與偏差行為——差別結合論之實證研究李明政73.07周震歐
62
61社區發展工作唉青少年犯罪防治體系運用之研究萬育維73.07王培勳
63
62我國社會工作員在職訓練之研究賴慧貞73.12王培勳
64
63社會工作電腦化發展取向之研究胡夢鯨73.12廖榮利
65
64都市社區居民社會網黃路之研究黃清高74.01伊慶春、張曉春
66
65社會行政主管領導形態與其部屬工作滿足之研究楊惠美74.01徐震
67
66社會安全體制對社會需求的反應模式之探究何志仁74.01廖榮利
68
67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蘇信如74.06張笠雲
69
68角色理論的一個實證研究—以基督教台北真靈教會神醫角色為例胡湲清74.06張宗尹
70
69我國老年生活形態之發展趨勢——頤宛自費安養方式個案研究王麗芳74.06朱岑樓
71
70臺灣五零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陳正然74.06葉啟政
72
71男女薪資差異之比較研究范麗娟74.06張曉春
73
72臺灣社會之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水演變陳家倫74.06瞿海源
74
73臺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郭文般74.06瞿海源
75
74我國勞工保險從業人員之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陳碧娥74.12廖榮利
76
75社會學世俗化理論的回顧、溯源、與臺灣民間宗教世俗化朱柔若75.06瞿海源
77
76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制定因素的探討:著重經濟因素的分析——以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為例郭登聰75.06詹火生
78
77涂爾幹社會思考中整體觀與上元論的思考模式蘇峰山75.06葉啟政
79
78綜合醫院社會服務部門之研究彭淑華75.06廖榮利
80
79台北地區高職學生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廖淳婉75.06王培勳
81
80從帕深思到紀爾滋—試論科技整合的問題性吳泉源75.07葉啟政
82
81我國志願福利機構環境與角色之探討王永慈76.06徐震
83
82精神分裂病患家屬教育團體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療養院為例郭峰亭76.06張宗尹
84
83臺灣反公害行動的社會學分析魏書娥76.06蕭新煌
85
84台北市社會工作人員急進傾向與急進事實之研究宋麗玉76.06詹火生
86
85我國職業訓練政策執行之研究禇玫玲76.06詹火生
87
86組織與環境的互動—以汽車產業為例李保興76.06張苙雲
88
87高職業成就婦女的家庭與事業:以工商企業女性經理人為例唐文慧77.01鄭為元
89
88近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之研究郭美蘭77.07蕭新煌
90
89臺灣勞動體制形構解析—歷史結構的取向鄭陸霖77.07蕭新煌、徐正光
91
90態度量表設計之探究—以大學生為研究案例徐秀珍77.07瞿海源
92
91台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黃彥宜77.07徐震
93
92政府角色於社會福利發展過程中的演變與困境——理論觀點的探討古允文77.07詹火生
94
93地位不一致與社會信仰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學生為例陳素春77.07詹火生、蔡明哲
95
94家庭變遷中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福利措施之研究蘇金蟬77.07伊慶春
96
95我國退休老人再就業問題之研究李臨鳳77.07白秀雄
97
96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1945—1988年郭正亮77.07蕭新煌
98
97媒介支配—解讀臺灣的電視新聞薛承雄77.07章英華
99
98戰後臺灣私人獨佔資本之發展王宏仁77.07蕭新煌
100
99大家樂現象中階層及休閒因素之探討張景旭77.07瞿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