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36

《金剛經》講記【全集】聖嚴師父經典講座 提供

***** 所有投影片都是截取自原影片 *****

以鳩摩羅什的譯本為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mThBXx164

63歲講(1994)

1931--2009

2 of 3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解經題

3 of 3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解經題

4 of 3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解經題

非人間之金剛鑽之類。金剛鑽仍有毀壞的時候。

5 of 36

六度

合乎六度為佛法,否則為善法。

6 of 36

中國的金剛經譯本

7 of 36

8 of 36

金剛經為般若經之一

9 of 36

金剛經的分段

聖嚴法師不依這四中分法來解說金剛經,嘗試以自己的心得來說。

10 of 36

11 of 36

聖嚴法師講金剛經分5部份

(1)緒論、說法對象.

(2)要義.

(3)思辨形式.

(4)無相離相.

(5)功德

12 of 36

希望聽眾都能發無上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13 of 36

金剛經要義

14 of 36

菩薩以布施來處理人際關係,只捨不取。

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

輪乃運轉

三輪一直在運轉

但皆非實相

不要執著

不但施者不執著

受者也不要執著

15 of 36

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要「冷水泡石頭」,執著於無心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無所感,不能叫無所住。

因無住而生的心

更活潑、更有智慧。生活在世間,自在在世間。

16 of 36

先認識住,住就煩惱。

再以布施使一切眾生滅苦得度。

捨。實無眾生得滅度。

17 of 36

18 of 36

19 of 36

(中是中道)

認識空,也親驗空的境界。(以空為真)

可以說是空,但不否定世間的觀念與所見。

住於世間而自在

觀自在菩薩

20 of 36

龍樹菩薩的中觀論

凡邏輯必有立場,無法取中道。

人類依靠腦思考,偏偏以腦思考的都非實相。

所有能為人類所體驗的都不是真。(楊定一)

21 of 36

一個大千世界就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太陽系叫小世界

1000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

1000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

1000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

數了三次千,開頭就叫三千。

22 of 36

如來法相遍於虛空

如來若不成佛將成為轉輪法王,而轉輪法王有三十二相,如來成佛了,所以至少有三十二相。

23 of 36

24 of 36

自由自在的真義

來也好,去也好,不能來就不來,不能去就不去,心無罣礙,這是自由。

(並非我想來就來,我想去就去。)

因緣讓你不能去,你心卻一直想要去,就煩惱了。

生死自如也是如此。

他來就讓他來,他去就讓他去,他是誰?

說微塵,即非微塵,那才是真正的微塵,不執著。(實相=非相)

25 of 36

積極促成,但不生煩惱。成也好,不成也好。成,乃因緣具足。不成,乃因緣未成熟。

26 of 36

無心是不執著的心

27 of 36

如來說法只是介紹有這個法,而不是真正的法。你得自己去體驗。

真實的法是不可說的。

如來說的不是真實法,只說方便法。

28 of 36

法可視為知識,一切現象。

消極不入世

29 of 36

30 of 36

31 of 36

32 of 36

33 of 36

34 of 36

筆記

修菩薩三要件:修一切善法、持一切淨戒、度一切眾生(還要不住相--捨)

要捨才是實相,捨是不執著、放下,一切與我無關。

慈、悲、喜是一切善法,都要捨,方是真修行。

現在是凡夫,將來也是凡夫,能恆久不變,那才是實相。但事實不然。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麼,如來在哪裡?一直在那裡。哪l裡?遍虛空。

有我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煩惱。貪、嗔、痴、慢、疑、邪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定要記得。以後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神啊、鬼啊,就不怕了,都是虛妄相嘛!但不容易啊......鈔票在面前,你會說那是虛妄?

該做的做就對了。不要想著有一個菩薩正在行菩薩道,最後會成佛。心裡只想著:修法、持戒、度眾生

35 of 36

筆記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線一條,在中段處用剪刀掐住,一端是過去,一端是未來,掐住的地方是現在,剪刀一剪,現在在哪裡?所以三心皆不可得。現在心是無法檢視的,一要檢視,已成過去。

眼耳鼻舌身的運用是一種方便,是一種工具,佛像也是,都是幫助我們修行的工具。重點在生心,無所住生心。

金剛信的人其功德遠大於以恆河沙等身布施的人。此人必能成佛,度一切眾生,無量布施是善法,但未必能度眾生成佛。

能修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累世罪業皆消除。冤親債主找不到我了嘛,一笑。

36 of 36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