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國會四年回顧
g0v summit 2024
什麼是 OGP
2011 年 OGP 成立目標
「確保政府在推動透明、公民賦權、打擊貪腐、運用新技術強化治理方面,對公民做出具體承諾。」
OGP 運作方式
成為 OGP 會員的好處
為什麼台灣會開始接觸 OGP
2018 年 OGP 年會 @ 喬治亞
2019 年 OGP 年會 @ 加拿大
2020 年 4 月開始啟動討論
(應該還有更早的脈絡,但是這是我最早有參與到的...)
2020 年初一些做到的事
2020-05-19 林昶佐委員在立院送出公決案�並且各黨團支持
2020-06-02 啟動記者會
如何徵選第一屆委員?
2020/06 ~ 07 開始制定徵選標準 :籌備委員會
2020-08-21 使用孔多賽投票法選出第一屆委員
優點:
缺點:
2020-08-21 第一屆民間委員
既有委員:
| 新增委員:
|
怎麼開始徵集行動方案
廣泛意見徵集
分組討論
分組怎麼來的? 「議會開放宣言」
DECLARATION ON PARLIAMENTARY OPENNESS
感謝林雨蒼整理了各場焦點座談的需求項目
各小組去收集跟自己組別有關的項目並融合轉化
各小組與對應的立法院處室討論可承諾項目和時程
整理成標準的 OGP 承諾事項表格
各組的承諾事項再統整在一起變第一版草案
最後定案版本!
[透明化] 開放國會原則價值 1-1 建立多元開放的文化�1-2 開放國會政策協助人民監督立法院�1-3 建立明確的資料開放治理機制�1-4 立法院資訊應具主動性 | [公開化] 便於取得的國會資訊 2-1 立法院資料符合開放資料格式 2-2 公務經費應適當揭露 2-3 涉及利益衝突資訊應適當揭露 | [國民化]便於人民參與的國會 3-1 立法倡議連署系統�3-2 改善立法院公聽會及旁聽體驗�3-3 強化首都以外的國會服務功能:民主講堂結合議政園區�3-4 適時檢討遊說登記成效及體驗�3-5 無障礙空間應加強檢討規劃 |
最後定案版本!
[數位化] 數位化的國會 4-1 立法院資訊系統整合:議事暨公報資訊網�4-2 強化關鍵字搜尋功能�4-3 建置數位資源永久獨立網址�4-4 立法院數位系統開源�4-5 數位影像資源修法開放:YouTube頻道 | [教學化] 國會識讀與教育 5-1 製作公開授權之國會科普素材�5-2 加強國會頻道和資料庫之宣傳、推廣�5-3 推動國會識讀教育方案 | |
歷年委員變動
歷屆成員
籌備委員: 蕭新晟 台灣民主實驗室 開放文化基金會 黃佩蔚 侯宜秀 王向榮 沃草 公督盟 施佳良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口袋國會 | 2020新增:� 簡信昌 彭啟明 葛傳宇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廖郁雯 王文岳 | 2021新增:� 嚴婉玲 李梅君 李苾琳 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廖英博 | 2022新增:�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姜柏任 莊日昇 曾憲立 謝佩玲 | 2023新增:� 皇甫欣筠 楊佳勳 謝硯宇 |
文化面
工作方式
委員迭代造成的影響
2020.08.24
2021. 08.24
2022. 08.24
第一屆
2023. 08.24
籌備委員會
第二屆
第三屆
文官和委員的互動
停滯
OCF 工作坊和研究
藉由服務藍圖,釐清個角色互動的關係
Mile stones�不好拿捏
前期太relax�後期施不上力
無法理解已完成的項目,該如何收尾?
是否在定義工作項目同時,也要決定協作方式?
各工作項目執行中,是否須與民間協作
進度報告流於形式,沒有達到真正的溝通
已經定案的工作項目,不知道可不可修改?
不確定OP計畫的的持續性與資源投入的不確定性
例會討論�無法有品質來回
完成項目時間會與單位設定得時間不同
目標不明確或是未定
雙月會沒有溝通的就更難再去講了
同時參與多組的委員�分組討論時�無法兩邊參與
只看得到「已完成」�但不知道內容脈絡
自己太忙,但也期待有人可以拉著�不然就容易流失資訊
月會報告難以兼顧資訊簡要又內容完整
前期制定的想法跟項目難以說明
會期成員不清楚難以交接
工作坊各組員提出的問題(一)
第一梯次工作坊
討論很熱絡 本來充滿希望
須與民間協調,然後內部討論可行性
各單位有自己已定的計劃,跟OP項目不同甚至矛盾
完全沒參與也沒有理解
雖然知道內容,但沒有明確可參與的角色
不確定誰是組長負責報告
有些是看到內容,沒有不對,但想知道過程有哪些討論
民間委員不知道如何協助�變成只能看報告
小組委員建議不代表整體委員
例會還是比較制式�沒辦法有效討論
同一份任務,在不同階段分派到不同承辦單位執行
長官輪替,對於對於開放國會的態度不同
新委員的訓練計畫不夠完整
承辦執行的時候,受長官的意見影響,有時候跟委員要的矛盾
彼此不夠熟悉,角色彼此之間無法溝通!
工作坊各組員提出的問題(二)
第一梯次工作坊
統整開放國會夥伴提出來的想法,以及整合這兩梯次工作坊的觀察,提供5個建議改善方向:
開放國會的價值
如何讓利害關係人有感
內部角色的規劃&
組織互動的架構
現有工作項目的效益定義
協作機制的定義
資訊紀錄、追蹤工具
開放國會的價值
角色的規劃、
組織的架構
工作項目
效益
協作機制的定義
資訊紀錄、追蹤工具
越中心的項目越固定也越重要,
越外圍的項目越彈性越需要迭代調整
開放國會的價值
如何讓利害關係人有感
角色的規劃、組織的架構
盤點準備進行的
工作項目&效益
協作機制的定義
建立資訊紀錄、追蹤工具
最近一次雙月會
檢核點:
E.g.在下一次雙月會前是否選出各組小組長?小組長是否已經跟立院承辦討論這組業務的現況?
檢核點
檢核點
改善方向討論的起始點與設定檢核點:
藉由訪談與工作坊發現,能推進開放國會決策&以及達成共識的情境是雙月會,因此建議以下一次雙月會為起始點,說明需要改善的方向以及推進順序(如附圖),討論如何明定出角色人選(E.g.誰負責挑出小組長),以及共識各角色之間應該如何互動(E.g.小組長應該找工作小組互動),並且設定此階段任務的檢核點(如果覺得雙月會隔太久,可以再規劃新的時間)。
小組長
民間委員
立院人員
工作小組
立院負責雙月會的人員
民間委員
雙月會
會前會
角色的規劃、組織的架構
短期建議:
最近一次的雙月會,建議將左邊列出的四項資訊取得共識,並且將這些共識放置在每個人員都可以回顧瀏覽確認的地方,在每一次人員更替時,都要拿出來確認,是否每個角色都有明定人員。
補齊當前缺少的角色以及功能
定義統整資訊的人員的功能
定義會議的目的與重要性
明訂重要的互動(E.g.小組長應該在何時提供哪些資料給工作小組彙整)
(共5組)
工作小組
小組長
小組長
立法院負責雙月會
工作人員
雙月會
民間委員
立院人員
民間委員
立院人員
民間委員
立院人員
小組長
民間委員
立院人員
民間委員
立院人員
小組長
小組長
發展開放國會價值呈現
迭代會議模式
中長期建議:
除了各組負責的工作項目以外,建議每組對於開放國會內部的運作,低度分工,身兼多職,除了監督工作項目以外,也可以去發展跟改善其他事務,在雙月會上,也不只是有發表立法院承辦的工作進度,民間委員也可以分享最近改善跟蒐集的資料。
建立交接流程
蒐集民間委員資源
我們整合工作坊後提出的報告,不是最佳解,而是契機,開放國會缺少的不是方法,其實是需要有一個共識,並且在每一次迭代變動之後都可以延續,因此我們報告的圖示與內容,目標是讓大家可以在雙月會有具體可以討論的內容跟達成共識。
隨著各項目的推進,也建議可以使用服務藍圖的方式作紀錄,讓各個人員在不同階段,都可以找到相關事務負責的人員。
轉變
過去問題與未來展望
對談
Q1:你覺得開放國會有/沒有改變什麼?
Q2:如果要關心開放國會,你會建議公民個人/團體可以怎麼做?
Q3:如果沒有新一屆開放國會,我們還能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