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組
鱟的故事
組長:張語芯
組員:蔡長勳、呂佳臻、吳和溱、高羿岑、楊蕎安
目錄
一、養之前的準備(認識鱟):
鱟是甚麼?
(1)鱟的身體構造
(2)鱟的棲息地
(3)鱟面臨的危機
(4)對鱟的生態保育
二、開始養鱟:
#觀察日記
三、總整理:
(1)鱟的一生
(2)感想
(一)養之前的準備 認識鱟
(1)鱟的身體構造
(2)鱟的棲息地
(3)鱟面臨的危機
(4)對鱟的生態保育方案
鱟是什麼-1
鱟,又名夫妻魚,日文叫做『カブトガニ』(馬蹄蟹),外表雖跟三葉蟲很像,但是是屬不同門的物種。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奧陶紀,當時恐龍還沒出現,原始魚類剛剛問世。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都進化或者滅絕,而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的樣貌也至今也沒有多大的改變,所以有「活化石」的美稱。
鱟長得不算快,它們需要脫16次殼,脫殼一次稱一齡,但不是一年脫一次殼,鱟小時候脫殼次數較多次,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會達到成熟期。
小鱟
大鱟
#21
鱟是什麼-2
鱟的身體構造
鱟有書腮。鱟的身體分為三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面就是長長的尖尾刺。
牠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多個小眼睛組成。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並在泥里爬行。
#21
在腹節方面,雄鱟腹節背甲的緣棘為六對,雌鱟的腹節背甲棘為三對長的及三對退化的,以免妨礙雄鱟的伏身擁抱。
鱟如何辨認公母?
相異處 | 殼 | 腹棘 | 體型 |
公鱟 | 有凹痕 | 前兩對鉤子,後四對鉗子 | 和母鱟相比較小隻 |
母鱟 | 無凹痕 | 前三對鉗子,後三對退化 | 和公鱟相比較大 |
以成熟的鱟做說明
#6
鱟的棲息地
中華鱟僅分布於太平洋西岸, 自日本瀨戶內海開始, 沿中國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台灣沿岸,直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岸以北、蘇門答臘島印度洋東側海域。
(鱟較適合生存於紅樹林等濕泥地的環境)
鱟在金門縣的棲息地區➡
#22
鱟面臨的危機
過度捕撈和任意宰殺的原因:
(1)作為食物而捕(食用)
(2)提取甲殼素(藥用)
(3)抽提鱟的血做新冠肺炎的試劑(藥用)
(4)將器官做為內服/外用藥(鱟尾炭、鱟珠)
#23
對於“鱟”的生態保育方案
金門對鱟的保育作法:
藉由觀光與教育手段,加強生態保育教育的推廣,舉辦自然生態活動,使國人更加認識鱟,也更瞭解它們所生活的環境,而倡導鱟及海岸濕地保育觀念。
鱟的棲地及產卵地有限,生殖期又侷限於短暫的季節,故由金門水試所從事鱟人工培苗進行放流,彌補自然生產力的不足。
#24
(二)開始養鱟
1.飼養鱟的器具
2.觀察日記
2.觀察記錄
第七天
精密設備觀察
第二十四天
鱟卵被細菌感染
第一天
初見
第三十六天
餵飼料
第三十五天
孵化
#18
9月16日
卵進入第三期
#鱟的一生
六齡
一齡
三齡
四齡
五齡
八齡
十二齡
十一齡
九齡
十齡
七齡
二齡
二期
一期
三期
卵
幼鱟
1齡~12齡的成長過程
#6
鱟卵階段~破殼階段
心得感想 -1
吳和溱:
人類一直為了一己之欲破壞鱟的生存環境,到時候牠百分之百一定會消失。若是想留下這最古老且最神奇的生物留到未來給其他人看看,就應該也把所有真正該保護的、地球上的事物,都珍惜並保留下去啊⋯⋯。
呂佳臻:
我覺得這活動讓我對於鱟這個生物有很大的認識,從一開始還疑問:“鱟”怎麼唸?
而經過了這活動,我不會再把鱟唸成ㄅㄧㄝ,還知道鱟的血液對藥品試驗十分重要,因為鱟的血液對於細菌的代謝物十分敏感,所以鱟血有“藍金”之稱。所以,鱟是個對於人類十分重要的生物,我們更應該要努力保護鱟。
蔡長勳:
我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後來我才知道是鱟,當時我不知道什麼是鱟,所以我一直看牠。然後我們要了解鱟,我們去了海科館看,我們也知道鱟的故事,這讓我更了解鱟。
心得感想-2
張語芯:做完簡報後,我有一個想法,就是覺得大家要好好保護鱟,不然人類就一直破壞牠們的生存環境,鱟以後一定會滅亡的,到時候就再也不能看到牠們了。若是想留下鱟,就將最初那份美,珍愛著它並將之守護。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好好的愛護鱟!!!
楊蕎安:
做完簡報後,我有一個想法,就是覺得大家要好好保護鱟,不然人類一直為了一己之欲破壞牠的生存環境,牠以後一定會滅亡的,到時候就再也不能看到牠了。
高羿岑:
我覺得鱟是生存很久一種的生物,而且他們的數量越來越少,所以我們要去好好的愛護鱟。
鱟的參考資料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1%9F
2.https://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894&catid=24&Itemid=34
3.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6/319515/
4.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6/319515/
#簡報中出現的資料/圖片版權多都歸Google所有
謝謝大家,我們的報告到此結束 'ω'
ㄅㄧㄅ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