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4

我的家鄉-埔心鄉

三年甲班11號-邱郁澍

2 of 4

羅厝天主堂於1877年購地,1882年興建,曾經三次改建,是中部天主教的大本營,是神父居住所在。前十四屆的神父,都是西班牙籍台灣光復後,才改由美國的神父接任。1875年春天,在高雄經商的羅厝村民涂心,聽過神父講基督徒的義理,身受感動。回家鄉後,約同幾位親友到高雄聘請神父,來羅厝傳教。一百多年來,多位神父都以慈悲胸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運用宗教組織力量,提供教育、衛生、醫療等方面的服務,也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改良,興辦慈善團體,設立中部第一所孤兒院。1930年,陳若瑟神父引進第一支西樂團隊,成為喜事喪事的伴奏樂團。1950年,胡德克神父創立了中部第一所傳教學校。教堂中歷史古物很多,有一座缺了一角的銀銅合金打造的「天神鐘」,又有一塊光緒皇帝頒賜的石碑,都是歷史的見證

羅厝天主堂

3 of 4

104年,院長謝文淮大刀闊斧,進行組織改造,將醫療部分成5部,對各部門進行整併及分工,以提升工作效率,俾使院務效能更符合民眾的期盼。民國105年,本院與秀傳醫院簽訂合作,加強雙方的各項醫療合作,以增進南彰醫療衛生的發展,以不移動病人,移動醫師的方式來照顧病人,提高民眾就醫可近性及醫療品質。�� 本院結合社區醫療資源,主動提供民眾醫療、保健以及維護的責任,因應整個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提供民眾就醫可近性、持續性、整合性的醫療服務,發展慢性病房、慢性精神科病房及復健科病房,推動高齡醫療照護中心計畫,希望在「公醫角色、促進健康、厝邊好醫師、社區好醫院」的宗旨下,成為「南彰化健康照護體系中心」及「推動國家長照政策之楷模」的願景邁進

彰化醫院

4 of 4

魔菇部落

現代化無塵設備的引進,對於大村農場的發展是一項關鍵的進程,亦是台灣整個食藥用菇類栽培的重大突破。在整個菇類的製程中,從初始的木屑品質挑選,發酵,營養調配,填包之後進入 130℃高溫殺菌,在進入無塵設備裡進行接菌,養菌的工作。無塵設備彷如上帝的手,對於整個菌種的生長條件進行一致的掌控,將空氣、溫度、溼度、光線盡皆達至菌種的生長所需的最理想狀態,使得菌種能呈現高度穩定,高活力的蓬勃生命力。也因此為這樣一致的環境控制,使得菇類的產能在這樣工業化的控制下,開啟了世界級的「植物工廠」一統規格、一定質量的生產方式與經營理念。同時更進行國內主要菌株,包括杏鮑菇、粉紅菇、靈芝茸、黃金菇以及國外雲南品系的杏香菇之重點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