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14

備覽五班第五組消文

Feb, 3, 2021

第六項 作法差別

第一支 臨時開導

2 of 14

3 of 14

《事鈔》續云:『今為汝作法。此是如來所制。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

《資持》云:『初則鼓令動轉、次則舉集在空、後則注入身心,領納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業力不思議故、隨所施為,無非成遂。』  

﹝初次後三法者,若約受五八戒言,即三說三歸誓而納戒體,如下文所載。第一遍說歸誓時,法界善法由心業力翻惡為善,悉皆動轉,第二遍說歸誓時,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蓋,第三遍說歸誓時,法界善法從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滿正報。﹞

《濟緣》云:『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三身體具,超凡鄙穢流,入眾聖寶位者,其斯之謂乎。』

4 of 14

《事鈔》續云:『今為汝作法。此是如來所制。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

律祖在《事鈔》中繼續教誡授戒師應向受戒者解說如何領納戒體

授戒師要告訴受戒者說:「我現在正式為你作法授戒,這是如來制定的戒法。經由這樣的作法儀式你要發起上品殷重心,就能獲得像塵沙般無量的法界善法,這些善法將注入你的身心相續。這些道理你必須知道,才能領納戒體。」

《資持》云:『則鼓令動轉、則舉集在空、則注入身心,領納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業力不思議故、隨所施為,無非成遂。』

元照律師在《資持》中對此解釋說:「授戒師是依三說三歸的次第,引導受戒者:

  • 策動塵沙般無漏之善法使它運動、使它轉變。
  • 其次觀想已發得的塵沙法界善法聚集在虛空中;
  • 後將遍虛空的善法,注入受戒者的身心相續,受戒者就能領納究竟圓滿的善法, 而成爲戒體。

三歸依三法的前後次第,都是各有所主,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動轉、集空、注入」這三種相狀。由於授戒師與受戒者的心、業力相應所產生不可思議力量的緣故,所進行的授戒儀軌,就是為了成就受戒者領納戒體爲目的。」

弘一律師針對《資持記》文中所談「三法次第」一義,作更詳盡的解說 ---

  • 第一遍說三歸誓願的時候,遍法界的上品善法,透由授戒師與受戒者的心業力,將往昔所造諸惡業翻轉為善法

因此,第一遍的時候,法界善法悉皆動轉。

  • 第二遍說三歸誓願的時候,法界善法,聚集在虛空中,如雲如蓋籠罩在頭頂上
  • 第三遍說三歸誓願的時候,法界善法從虛空降下,注入受戒者的身心相續,充滿受戒者的業報身,圓滿領納所受戒體

5 of 14

為什麼戒一定要如來才能制?經論等等,不但菩薩,乃至化人、乃至天人等等都可以,只要佛的加持,佛的印可都可以,而「戒」非佛莫制,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原因是戒法本身非跟這個法界相應,真正在這個十法界當中能夠跟法界相應的,非佛沒有第二個,乃至於等覺菩薩,對不起,還有一分無明未破,所以他沒辦法跟那個法界相應,既然沒辦法跟法界相應,他沒辦法把法界相應之量能夠傳遞給我們,所以這個受戒一定要強緣,這個強緣就特別說明這個道理,後面還會詳細的說明,這是我們要瞭解的。

平常的時候,假定說我們真正的瞭解了這一點哪,然後我們心裡邊對這個就非常重視、非常尊重、非常恭敬,這樣受戒的時候,你恭敬越強,好樂心難得啊,這種心情,再擺在心念上頭,然後策勵的話,就是這個心力會提起來提的夠,這樣的提的夠的話,我們才能夠治伏我們無始以來跟無明相應這種現行,才能夠證得戒體,所以他所以要這樣說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說這個是如來所制,別的是絕無可能呀!你只有這樣的話,「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才能夠平常的時候對整個的法界,起心動念啊,我們叫塵沙無明,現在不是!什麼?塵沙的善法,而且這個是無漏的,無漏善法!那麼這個注在你的身心當中,所以你要瞭解啊!真正我們要瞭解就是瞭解這一個。

現在呢,正式的受戒開始,以及受了戒以後,「依體起用」,這個方式就完全不一樣了,當現在瞭解了以後,那麼正對境了以後,第一個曉得以前這種錯誤的,都在無明錯誤當中,因為無明不瞭解,所以都是顛倒的,顛倒的方向完全是相反的,對不對?現在瞭解了以後的話,整個的把它翻轉過來。那麼這個行相呢,以前貪瞋癡相,現在無貪無瞋無癡,這個無貪無瞋無癡就是正知見,這樣,然後這個覺相,這個跟前面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而這種狀態,雖然它是個心法,我們看不見好像不動,實際上動的。實際上絕對動的!

6 of 14

喻:雷久南博士

說到這裡,我要跟你們講一個故事,雷久南博士...

為什麼我這個地方要談這個呢!也許大家說用心好像你無形無相,實際上完全不是!你心一動,這個力量馬上不可思議的威力就現出來了,我告訴你,將來你們慢慢的試,總有一天,到時候你們會很清楚明白,你這個心一動,會影響別人,然後別人的心會影響你。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談說共業、共業,到那時候你對佛法上面有了一點認識,然後有一點很膚淺的行持的話,你在很多情況之下。你就感受得到了。這個地方怎麼樣..。這開始從哪裡開始呢?就從這個地方開始。

7 of 14

第一次,所以「初則鼓令轉動」,讓它轉動,

第二次來念的時候,「次則舉集在空」,把已經轉動的,把以前無明相應的,轉成正知見相應的這些,這些就是轉動的,把它拉起來、舉起來,集中在這上頭,就在空集當中,跟法界相應的舉集在空中,

最後「注入身心」,它領納我們的身心,為什麼要領納我們的身心?因為以前我們這個身心。跟法界任何一個情況之下,都是無明行相應的,現在呢,當領納那個戒體的時候,我們就把諸佛法身的種子要舉集起來,使得我們的身心變成法身的種子

8 of 14

第一: 初則鼓令轉動

法界

正依三寶,依佛依法依僧

貪瞋癡, 無明

9 of 14

第二個,舉集在空中

跟法界相應的舉集在空中

10 of 14

第三個,領納在身心當中

跟法界相應的舉集在空中

這個三個有它的次第,「各有所主」,有它的特點

11 of 14

攬無邊聖法

蘊有待凡軀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三身體具-佛的法、報、化三身

戒體的根本,這個種子,那時候圓滿具足,這個種子圓滿具足

入眾聖寶位

12 of 14

鈍根得到了以後,不要說五戒,就是得到了比丘戒以外,得到了比丘戒,還是人天當中的根本,

利根,如果真正的深遠的話,就算是五戒,你得到了以後,同樣是聖道的基礎,

差別在哪裡?就是。。你是不是瞭解,發了上等心

13 of 14

發了上等心?如果是瞭解了,發了上等心,現在這個就是什麼?就是五分法身的基礎,就是法報化三身的種子,這是它彼此間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個時候,什麼?真正的進入聖人聖位的時候。因,注意啊,因,一切都是因,所以這個叫種子,那麼然後有了這個種子以後,後面的行為,為什麼我們叫它隨行?你有了這個根本,我們稱它為戒體,所以叫“依體起行”,現在我們依什麼?依無明之行,受了這個戒以後,為什麼要戰戰競競護持它呢?你護持它,它始終在,然後這個戒體慢慢慢慢地在,一直在增長當中。所以說得到了戒體以後,平常的時候,我們固然戰戰競競,完了以後,哪怕你吃飯,哪怕你睡覺,它一直在那個地方,一直在增長當中,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

14 of 14

总结

  • 本节主题:受戒之时的简短提策
    • 平时要听闻,观察,思考,准备好心态
    • 根据提策,进入相关的状态
  • 目标:跟随提策,转动内心
    • 第一遍“皈依”的时候,把过去的恶业都翻转成为善业
    • 第二遍“皈依”的时候,和法界相应的所有善业都聚集在空中
    • 第三遍“皈依”的时候,主动把所有善净之业都纳入自己心中
  • 结果:您未来的法报化身就有了种子
    • 五分基成,三身体具
  • 没做到?没关系,继续学,继续重受戒体,直到得到为止!
    • 只是干学是没啥用的,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 戒,戒些什么?就是你起心动念的一念,是随顺着无明的,还是随顺着正知见,这个才是戒的真正的中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