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20

第四章 辨犯優劣

備五第四組 9/21/2022

2 of 20

3 of 20

優劣 持犯的優劣

  • 持犯差別,就主要的把談進去,
    • 平常在制教當中,主要的都是列緣,看它的然後看你例這個的多少,才論究竟、輕重
    • 所以它那個心,起心動念這個的部份,單單在這個行相判成犯與否的時候,往往不大重視,實際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 辨別持犯什麼是好?什麼是優?什麼是劣?什麼是強?什麼是弱

優劣中分為四節

  • 一約三性辨犯 善惡無記三性來辨明犯戒輕重。
  • 二將心望境辨犯心對境來辨明犯戒輕重。 真正犯的時候,一定是以心對境
  • 三單心辨犯 只從來辨明犯戒輕重。單單從心上面去看,,完全是就上面化教所說
  • 四有心無心辨犯有心、無心辨明犯戒輕重。

雖然當中講有心無心,可是在這個裡邊的「教」就是律,

律當中它是偏重著教相所限,一定要把那個第三單心辨別這個犯加進去,那個時候才瞭解上面這個業性的輕重

4 of 20

《資持》云:化制兩教,辨業天乖。

化教那就是經、論所講制教就是律藏所詮,這兩個論道理都叫「對這兩方面來辨別的話,差的很大很大,所以叫「天乖」.

制則從重輕

制教是根據 教相來辨明輕、重。 律藏所詮

制教就是,從律藏裡邊的教相持犯門〉-〈隨戒攝相〉,-就是戒相

譬如說殺戒!說殺的是「人」,這個人是,「人想」,然後「起殺心」,這兩種;下面「方便」、「究竟」。

看看你這個五樣東西具有哪一些,圓滿了是最重,欠缺,再看欠缺的這個的多少,以及上下的不同,才論它的輕重。

所以一定是根據律相上面制,

化則論濃薄

化教則是根據心念的強、弱來辨明輕、重。 經論所講

「論心濃薄」,就看你什麼心情去作這件事情

唯楷定,則例入刑科。

教」就是律藏「楷定」,就是確定一樣,只要你具足這個犯的緣那就是,然後看你例這個緣的多少,才論究竟、輕重

既不常,動發則須分體性。

心這個東西,它根本也看不出來的,你也無從制起,所以它永遠在變化。化教而言,心念既然是剎那剎那變異,那麼三門造作的時候,就必須分別所造業的體性善惡

因果既異,化制斯分。必昧宗途,未窮業本。故先料簡,委示來蒙。

從因至果,彼此之間所根據不一樣, 那兩教的判別不同如果它的不瞭解的話,那你對這個業的根本,也就沒辦法弄的通。

所以真正要瞭解的話,一定要化制二教它判別的根據都瞭解,然後相互去運用

「委」就是委細,很仔細的告訴後來,這個「蒙」,就是童蒙,剛開始學的人。如果你不好好的持戒,那麼這個經論本身也是個空談。

所以這個三藏一定是互相輔助的。 真正來行持、真正來學習,這個三藏之間必然有它必須要相輔相成的關係在。

5 of 20

第四章中、有四節。初二兼明化制、三局化教、四局制教。若犯性戒、具受化制二罪。若犯遮戒、唯受制罪。P99L7

第一節 約三性辨犯:

善惡無記三性來辨明犯戒輕重。

化制兩教

如果犯的罪屬於性戒,那麼化制兩教的罪都要受

第二節 將心望境辨犯:

心對境來辨明犯戒輕重。

化制兩教

第三節 單心辨犯:

只從心來辨明犯戒輕重。

化教

第四節 有心無心辨犯:

有心、無心辨明犯戒輕重。

制教

如果犯的罪屬於遮戒,那麼就只受制教的罪。

6 of 20

持犯的優劣,換句話說,雖然講犯,持也在裡頭,犯是壞的我們要防止它,持是好的正是我們要努力的,那麼這個有什麼差別?最主要的這個差別,就主要的把業談進去,平常在制教當中,主要的都是列緣,看它的緣,所以它那個心,起心動念這個業的部份,單單在這個行相判成犯與否的時候,往往不大重視,好像在這個裡邊,實際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辨別那個持犯,什麼是好?什麼是優?什麼是劣?什麼是強?什麼是弱

那麼第一個,從善惡無記當中來判別它,還有一個「從心望境」,換句話說,實際上真正犯的時候,一定是以心對境,第三個單單從心上面去看,單單心上面去看的話這個主要的,完全是就論上面化教所說,「有心無心」。那麼這是教,教就是律當中,雖然律當中講有心無心,可是在這個裡邊的「教」—就是律,律當中它是偏重著教相所限,一定要把那個第三單心辨別這個犯加進去,那個時候才瞭解上面這個業性的輕重

一約三性辨犯,二將心望境辨犯,三單心辨犯,四有心無心辨犯

7 of 20

科判辨犯優劣分四

:第一節 約三性辨犯分為三項。就善惡無記三性來辨明犯戒輕重。

-第一項 明起業之源:說明業的起源。消文者按,亦名業起之源。

-第二項 約三性示相:從善惡無記三性顯示業相。

-第三項 結示傷歎:結論並申感嘆。

8 of 20

《事鈔》

《資持》釋

淺釋

起業要託三毒而生。

前示業本。業無自性,必假緣生。

一切的業要假託三毒而生起。

然毒之所起,我心為本。

緣雖眾多,不出心境,由境發毒構造成業。境是外緣,毒從內發,故明起業惟推三毒。

毒從我生,我即妄計,即斯妄計是業之本,故名妄業。

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諦求妄本畢竟無依,但是一心隨緣不覺,以不覺故硜然計我。

由我起毒。因毒生業。業成感果,果全是苦,苦即生死,流浪出沒,造受更資,如是億劫莫知所止。

然而三毒之所以會生起,根本是在我心。

此義廣張,行人須識,如懺法中具明業相。see p198

從本至末,就果推因,少識妄源,粗知苦本。諸賢覽此,豈不自思。悲夫。此下指廣,請尋後篇,不復煩引。

這個道理在懺法中,對於業相有完整的說明開演,修行人必須認識。」

9 of 20

《事鈔》

淺釋

起業要託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為本,此義廣張行人須識,如懺法中具明業相

一切的業生起來一定要由三毒而生,..三毒的根本在哪裡呢?也是以為主,這個道理要廣張,要想仔細真正弄清楚的話,那要很仔細很仔細說很多,才能夠使它說的清楚彰顯出來,而實際上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人必須知道的,那這裡說如懺法中具明業相!這個懺法不是我們這個《在家備覽》上面短短的懺法,那是三大部當中的懺法,在《廣論》上面如果共下共中瞭解了的話,那對我們的業相夠清楚了.

[溫習]這個論當中告訴我們這個成業需要: 事、意樂、加行、究竟

!在律上面我們通常稱為所對的境,這裡也是加行通常說興方便,究竟的話也是究竟,所以事加行究竟三者是一樣的

意樂呢!那就是我們的意、心意: 論的意樂包含三樣:第一個想,第二個煩惱,第三個欲樂,這個欲樂有的時候叫做等起,上面把意樂分成以及起心,如果殺的話就是起殺心。   

我們也不妨先把這個兩個當中說一說..,如果說大家對這個論,...這個內涵決定都是說這些,它上面這個意樂,換句話說,就是說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這個「成就處所」的時候就講那個!能持是意身口是具,然後成就的時候怎麼辨那個單心,以及重緣等等

實際上這個現在意樂就是先這個「」,譬如說我現在要去盜,這個盜裡邊...不但要牽涉這個人,還要這個人所屬的他的財物,譬如殺的話那是人,或者是非人畜生等等,那這個就是叫做「想」

那麼「煩惱」呢!也就是引發你造罪的這個動機,動機的原因或者是貪他的好處,或者討厭他,或者是癡一直錯誤的概念,由於這個所以你要去怎麼樣去貪獲得他,瞋!就是排斥他。

而這個所以「欲樂」,是前面有的關係,有的時候這個欲樂叫等起,是由於前面這個三毒而引發的,這個毒是一個惡的,所以這個先前引發後面,你這個行為叫等起,那麼在這個地方,在律上面,我們叫起心起殺心,至於說為什麼起殺心?有的時候貪這個好處,有的時候譬如說我們去打獵、釣魚等等,那個是因貪心而殺,這條毒蛇或者什麼那個是因瞋心而殺,癡心呢!.譬如像印度的很多婆羅門呀!他殺了羊是祭祀他升天的,那個都是癡心,這個裡邊有貪癡二心,那麼現在有很多其他的各個不同的時間的宗教上面,說這個很多動物呀,為什麼?譬如說這個是天造來給我們吃的,那這個裡邊就有癡貪二心,所以這個裡邊起殺的這個動機,跟起引殺的原因。

所以不管是說一個意樂,說三個想煩惱欲樂,以及說二個想跟起心,這個都是在這個裡邊,那麼所以這樣分就主要的就看在化教當中,在化教當中!就重視這個心,所以在論上面,我想大家很清楚,那麼制教當中,他那個心境,同時說你什麼情況去作什麼樣的事情,那麼他判定那個罪也有上中下,實際上還不止上中下幾等

10 of 20

《事鈔》

《資持》釋

淺釋

起業要託三毒而生。

前示業本。業無自性,必假緣生。

業本來沒有自性,換句話說,自性是本來如此的,天生如此的沒有,那麼怎麼來的?它由於種種因緣條件,假借這個因緣條件而生起的,這個因緣條件是很多無量無邊,但是你歸納起來是不出心跟境

然毒之所起,我心為本。

緣雖眾多,不出心境,由境發毒構造成業。境是外緣,毒從內發,故明起業惟推三毒。毒從我生,我即妄計,即斯妄計是業之本,故名妄業。

那麼說這個境是外在的,由於這個心當中起了這個煩惱,煩惱這個地方叫「毒」,所以對著這個境就造成了業,那麼「境是外緣」助成的,「毒是內發」,於是彼此相應那麼成業,所以推這個業的根本還在三毒.

那這個「三毒」從什麼地方來的?從!那「我」又是怎麼來的?由於錯誤不認識事情的真相,於是就虛妄的計執有這個東西,因為有了這個妄執於是種種問題生起來了,這個是造業的根本,那麼現在我們就很清楚了,現在我們就很清楚了。

在這個地方我們就重提一下,論上面業的起源,平常儘管學了論以後我們覺得業的起源瞭解了,那這個時候有一點我要再提一下,我們到現在為止比起以前來,理論上面是更進一步清楚,而且理論上面找到它的根本,可是這個理論是書本上頭的,菩薩祖師的,我們還要認真的深入的去仔細的去思惟觀察抉擇,這個時候才真正能夠體驗到,那有了這個體驗你要能夠善巧去利用,那個時候就能夠正式去對治,那這個我們下面再看文,由於這樣所以這個業也叫「妄業」,那麼下面特別的引經來證成

11 of 20

《事鈔》

《資持》釋

淺釋

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諦求妄本畢竟無依,但是一心隨緣不覺,以不覺故硜然計我。

所有的業障!這個都像海一樣,這個海!古來人的概念就是說無窮無盡的,而不管多少無窮無盡的業,說來說去都從這個妄想,那麼你認真的去求,這個妄想的根本,那根本沒有,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它本來就是沒有嘛!就因為你不瞭解,所以才變得無中生有嘛!所以叫無明,所以它是「畢竟無依」 說來說去都是什麼?自己一念覺心。這個覺心有隨緣之能,所以當你一但迷惑不瞭解的時候,它就會生起,因為不瞭解,這個不瞭解我們稱它為無明,一念不覺然後那麼生「三細」,就是《起信論》上面說的所謂,(三細者,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細難知,故名三細) 現在我們先不去管它,於是這麼一來硬是從無當中生起有東西來,那麼這個初一念生起來,那就是「我」的這個執著

由我起毒。因毒生業。業成感果,果全是苦,苦即生死,流浪出沒,造受更資,如是億劫莫知所止。

因為我!對於我這個自然貪著,對非我的話自然就有個排拒或者是慢,當這個非我來障礙我就生瞋,種種這個煩惱生起來了,由於這個煩惱生就造業,那麼這個苦就是生死輪迴之苦,永遠流浪頭出頭沒.於是造了這個然後去受,受的時候又造,造了以後再受,互相更相資助輾轉增上,從此以後永遠頭出頭沒,永無休止!也不曉得怎麼辦?

此義廣張,行人須識,如懺法中具明業相。

從本至末,就果推因,少識妄源,粗知苦本。諸賢覽此,豈不自思。悲夫。此下指廣,請尋後篇,不復煩引。

那麼前面說的從本末之間,這個彼此怎麼樣從因找到果?很少認識這個妄的淵源,也不瞭解這個苦的根本,所以這個粗知的話,也可以說“叵知”,根本不知道.「諸賢」那就是說阻止我們,祖師對於學者諸位的確是,我們現在還談不到聖,可是的確有意效學聖人,雖然是個凡夫,可是比凡夫強,所以師長祖師告訴我們,諸賢,好好學的人哪!在此豈不應該好好的思惟觀察呢.下面就詳細的,要詳細的瞭解呢,這自己去找,這裡不煩引了

12 of 20

13 of 20

14 of 20

15 of 20

《事鈔》

《資持》釋

淺釋

略述起罪,必約三性而生,受報淺深,並由意業為本

次正敘重輕又二:初示犯報分齊

二句明犯從心起,示因差也下二句明報約心分,示果異也

三性者性即心體。心雖萬狀、論體唯三、

二是有記,一號無記。然據善心應受福報,由心愚癡,損境義一,

初、標示。 有重心,即使破的是輕戒,也會得到重罪,譬如在造作當下沒有慚愧心等,以下分別解釋重心。犯了報的,這兩樣當中一個是輕罪,重心重罪

這個犯從心,所以這個心因不同這個結果也不一樣,

心是各式各樣的,從一個角度去看可以納入三類,善,惡,無紀.,

這種善心而不瞭解內涵於是造成境界上的損害,這個還是犯,那麼在這種犯的情況之下,那不管是以化教來說的業,以制教來說判的罪都有都犯.

16 of 20

《事鈔》

《資持》釋

淺釋

《明了論》解云:破戒得罪,輕重不定。 

有重心破輕戒得罪重。無慚羞心,作無畏難。或由見起,謂無因果。或由不信生,謂非佛制此戒。或不信破此戒得此報。或由疑生,為定佛制為非佛制,為定得報不定得報。若由如此心破,得罪便重。 若不由如此心,偶爾破戒,重翻成輕 

業道制教二俱有犯,但業有少輕,制還依教。

意業謂能造之主,總上三性,但性據始起,業取已成。 

故下引文顯相,上二句通示。 有下別釋,

在這種善心而不瞭解內涵於是造成境界上的損害,這個還是犯,那麼在這種犯的情況之下,那不管是以化教來說的業,以制教來說判的罪都有都犯,

通常我們說善惡,善惡這個業性來說那是剛剛開始,那麼造業的話就根據這個善惡心,

17 of 20

《事鈔》

《資持》釋

淺釋

有重心破輕戒得罪重。

無慚羞心,作無畏難。

或由見起,謂無因果。

或由不信生,謂非佛制此戒。

或不信破此戒, 得此報。

或由疑生,為定佛制,為非佛制,為定得報,不定得報。

若由如此心破,得罪便重。

前明制輕業重為三,

初標。二無下列相為四。

初二句無慚心,無畏難者釋無慚相。

次二句邪見心,

或下四句不信心又二:一不信聖教,二不信果報。

或疑下五句疑惑心,同上二種。

三若由下結示。

二、列相

造作制輕業重的行相有四:

初、無慚相

造作當下,沒有慚愧心、沒有羞恥心,不畏艱難。

二、邪見心

造作當下,認為沒有因果。

三、不信心

造作當下,認為不是佛制的戒;不相信破這種輕戒,會得這種重報。

四、疑惑心

造作當下,懷疑是不是佛所制的戒,是不是一定得果報。

三、結示

以上作成結示:如果有這些心念而破輕戒,得到的罪都很重。

若不由如此心,偶爾破戒,重翻成輕。

次若不下明制重業輕。反上四心可解。」

18 of 20

若由如此心破,得罪便重。

*什麼是破了輕戒但是「重心」,那就是說沒有慚愧羞恥之心,作了不怕他將來會感將來真正的苦果的果報*所以平常我們這個犯一罪,這個律當中犯一個最小的小罪呀!將來要嘛不受戒,受了戒以後,犯了一個最小的小罪,那個墮落到地獄當中九百萬年,啊,那叫我們害怕的不得了

*如果論心的話,這個律上面說的很清楚,他說:如果你以無慚愧心,自己又輕慢心,不在乎,受了戒以後,然後「覺得這個沒什麼關係啦!

*也並不是說我們任意犯一個不是噢!有的時候你戰戰競競認真的努力,犯的豈止這個嘿!他也不墮落,就是這樣你不察覺到,有的時候,你察覺到了,你感覺的,哎呀,我怎麼犯呢呢!真正的自性懺是這一個,並不一定是說,「哎呀,我犯了。」對人家說一說,那內心當中覺得,嘿,怎麼可以呀!就是這樣,所以說起來的話,真正講起來並不難,就是你後面的一念一追,就把九百萬年的罪就消失掉了,是我們很多修行人哪,說起來真可憐!這麼輕而易舉,能夠消大罪的不去學,還說修行,想起來我當年也作這個事情,現在越想越覺得真是可笑。

*所以這個我昨天談起了說啊,「佛說了你幾萬劫,你還弄不好!」我現在想想,我們大概通常都是這種狀態,最主要的就是什麼?就是前面說的癡心怠慢!根本說起來最嚴重的,那麼第一個作完了以後就是說無慚愧羞恥,如果自己戰戰競競的心裡覺得,「哎呀,我不行呀!」然後作了以後,隨時這個能夠誠惶誠恐的,那個情況就不一樣。

 

19 of 20

20 of 20

若不由如此心,偶爾破戒,重翻成輕。

如果不是這樣偶然,他也沒細說,換句話說,實際上你呀!經常在慚愧當中,我們現在不必就這麼「偶然」這兩個字看,不要單單看偶然,看看假定你無慚恥的反面,那是什麼?是不是有慚愧?想想當一個人有慚愧是有什麼心情?這個一檢查自己的內心就很清楚,平常我們很容易看別人錯,當你真正慚愧的時候為什麼會慚愧呀?看見自己混身不是你還會看別人嗎?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了,如果看別人的話,對不起!他一定是沒有慚愧,有慚愧的時候他就不會看別人,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先不必細說。

還有呢,見等等,現在這個見是因果,這個因果的概念很清楚,而這個因果一定從起心動念上面,這個起心動念,如果現在想,「哎唷,我現在出了家了,披了這件衣服,人家那個在家居士們省吃儉用,送到這個地方來,我現在吃了這個東西又不證道果,還在那兒跟人家是非好惡,為了一點小事跟人家爭長短,這個可以嗎?」囉!就是如果我真正的這個由「見」,因果的正見現起的時候,是不是心裡面常常想這些事情呀?那這個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而小小的利害,就算煩惱重生起來,過了一下,唉,我跑到這個地方來,就要解決這個問題,

這些事情你把前面所說的,每一項仔細檢查一下,那時候就瞭解,**所有的偶然破戒是什麼狀態?如果你不檢查的話我們還是總覺得我們也只是「偶然破戒」啦真正去檢查的話那我們是偶然不破戒,這個至少我在感覺是這樣,否則通常一般情況之下,實在說,「偶然」破戒兩個字很不容易噢!那個時候雖然重罪那「翻成輕」

不過這種話,我說的「不很嚴重」,大家注意噢!那個是你真正的心裡面戰戰競競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個戒律上面告訴我們,叫「可學迷」,「不可學迷」,什麼叫不可學迷?就是你一但戰戰競競在這個地方,可是偶然的確我們有迷妄的時候,或者是對著這個煩惱,忽然這一下的時候,對!又犯了,這個不是學的做得到的事情,任何一個人所以叫做不可學「迷」,這種情況是偶然犯,這個不可學迷通常都開的,開緣沒有犯,所以這個經論上面說的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開遮持犯我們必須要認識,那個時候,你對了境以後一檢查自己曉得嘿!到底是什麼?否則的話叫可學迷,癡心怠慢就是可學迷,像前面這個,你不好好的去學,然後境界來的時候你又不認識說它,這個叫「更重增無知罪」,除了你的根本戒還要罪加一等,儘管對境的時候兩個一樣,可是這個結果是完全天差地遠,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