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現時,享受餘生
文章作者:陳松鶴【紐約】
音樂: 今霄多珍重 (小提琴)
修 改 :Henry
又一位同學好友悄悄上天了,�從受邀到離走,才幾個月。�進入花甲老年的我們這代人,�兔逝狐悲之後,痛定思痛。�天堂路可遇不可求,�人間道還得往下走。
康熙“還想再活五百年”,只是說說而已,�毛主席“萬歲”,只是叫叫而已。
我們離七、八十歲的平均壽命�(美國78歲,中國大陸73歲,香港82歲,台灣79歲),�不到二十年了,彈指之間。
扣除“看不見,食無味,走勿動,�全忘記”的終老期之外,�可以自我支配並自由享用的時間還有多久呢?�步入老年,順應自然,及早退下,�不與天公試比高。
過去的已經過去,永不回复;�未來如海市蜃樓,尚不可知;�只有現時才是老天贈予每個人實實在的禮物,�唾手可得。
好好珍惜身邊的,時時在乎眼前的,�細細享用到手的,美美品味口中的。�真真切切、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最受用的、最幸福的。
決定生命長短有三大要素:�基因、遺傳;生存環境;�思維及生活方式。�唯有後者完全能由自己把握和掌控,�對於提高老年生活的品質,�其作用並不亞於物質條件。
中年進入老年,�人體經歷了激素失衡後自動適應的過程,�然而思維及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調整,�必須依靠自身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進入老年,享受餘生,心態上要確立三視。
視身漸老:�不急不趕,不爭不火,
量力而行,防病治病;�視心不老:
繼續老愛好,發現新興趣,接受新事物,
與時俱進,學習到老;�視死如歸:�來自大地回歸大地,坦然而歸,
“質本潔來還潔去”,安樂而去。
進入老年,享受餘生,觀念上要學會三自。
自立:�積穀防老,立足自身,
不靠福利,儘早規劃好餘生;�自助:�學會做家務,學會打理自己的事,�學會獨處和孤獨,適應二人天地甚至獨身世界;
自樂:�自找樂子,自娛自樂,尋回童趣,自得其樂,�興致勃勃,豁達開朗,原諒傷過你的人,�忘卻讓你傷心的事,�還清你欠人的情,無怨無憾,自由自在。
進入老年,享受餘生,生活上要堅持三不。�不煩:�遠離勞力事和利益事,人不煩,�迴避麻煩事和是非事,心不煩,�懂得糊塗,要會捨棄,學習說不;
不省:�心儀的東西要買,想去玩的地方要去,�該享受的要捨得,�應當用的錢要化,眼睛一閉,錢就是紙;�不等:�箱藏的靚衣即穿,感興趣的事快做,�沒有實現的老夢要圓,�未回報的舊恩去報,想做的好事就做,�時不待我。
進入老年,享受餘生,健康上要遵循三動。�動手:�動肢舒筋活血,做操、散步、旅遊、�跳舞、打拳------,�動則活,動則通氣,動則勃勃生機;
動腦:�讀書、看報、寫作、下棋、學電腦------,
觀察、分析、思考,不鏽的大腦才是生命之本;�動心:�看重交情,善於交流,聚舊雨,交新友,�淺則人際交流、信息交流、經驗交流,�深則思想交流、信仰交流、心靈交流。�手腦一心的循環和互動正是人體生命力之所在。
進入老年,享受餘生,與兒孫相處要注意三少。�少管:
留給雙方多一些空間,距離就是美,�兒輩已中年早就斷奶,孫輩更無撫養之責;�少留:�給兒孫留財不如留才,
為不肖子孫留財,
可能反而害了他(惰、賭、嫖、毒),�爭氣的後輩掙得比你還多,
守住老本,拒絕啃老;
少望:
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路,�莫把兒孫的成敗,當作自己的勝負,�少把養老和孝道的希望,寄託在兒孫身上,�少一份期待,少一些失望。
親情是愛的雙通道,並非單向的奉獻。�有多少華人老年父母“望子成龍”、
“養兒防老”的美好願望,�反成拔苗助長、龍頭蛇尾的無奈結局,�甚至落得房財二空(房被佔錢啃光)、�累苦終老(服侍第二第三代)的悲慘餘生,要引以戒。
進入老年,享受餘生,
同老伴的關係做到三相。�相得益彰:�投合迎合配合,展開婚後的再次磨合,�同趣同愛同好,求大同存小異;
相敬如賓:
互尊互敬,至愛至親,善待善終;�相依為命:
互幫互助,互扶互靠,�共擔艱辛困苦,共嘗酸甜苦辣,�共享夕陽美景,共走茫茫天路。
老伴老伴,�不是各自飛的同林鳥,而是志同道合的老伴侶,�更是心手相連的生命共同體。
對於打工族來說,�退休後才有時間、金錢、�健康三者皆全的這麼一點點黃金歲月,�是唯一的,也是最後的,應成為人生的製高點。�尚存的“看得見,食有味,走得動,�不忘記”的美好時光,�彌足珍貴,稍縱即逝,�務必牢牢抓住,緊緊把握。
�(上文刊載於美國華人報紙)
備注:�文中提到的上天之人為劉俊,
前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曾二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學習會議上作“醫療改革” 備報告,�才華橫溢,位高權重。�今年5月因鼻塞發熱起病,
診為惡性淋巴瘤,10月離世。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