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73

現代設計史

洪碩延 博士

ao. Univ.-Prof. Mag. art. Dr. phil.

So-Jeng, HUNG

2 of 73

現代設計的肇始時期- “新藝 術運動(1890-1905)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首先在法國展 開,後傳播到其他國家,至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 而登峰造極。至1910年前後,逐漸為“裝飾藝術” 運動(Art Deco)和現代主義運動取代。

新藝術運動直接起源於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並 繼承了工藝美術運動的主張,提出藝術與技術的 結合來解決產品造型問題,但追求一種與傳統分 家、完全師從自然的全新風格

3 of 73

這場運動受到日本裝飾風格,特別是日本江戶時期的藝術與 裝飾風格和浮世繪的影響。從日本江戶時期的工藝美術品 如木刻、扇子及刺繡中吸取了大量靈感。)

4 of 73

新藝術”運動與“工藝美術”運動雖然有密切的聯繫,但 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

“工藝美術”運動比較重視中世紀的哥德風格,把哥德風格作 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與借鑒來源。

“新藝術”運動則完全放棄任何一種傳統裝飾風格,完全走向自 然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強調自然中沒有完全的平 面,在裝飾上突出表現曲線、有機形態,而裝飾的動機基本來 源於自然形態,充分運用了植物、昆蟲、女人體和象徵主義; 把感覺因素引入了設計,並經常運用明顯的性感形象

「有機形狀」﹝organic shapes﹞:它是指輪廓弧線呈現自由形 式的形狀,一般有機形狀是自然形成的

5 of 73

這場“新藝術”運動在上述國家和地區儘管有著共同的特徵,但 在各國家表現的側重點並不相同,甚至連名稱也不同。

英國稱“現代風格”,新藝術風格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曲線 的和直線的,都來自英國。

新藝術”運動從法國產生,迅速蔓延到荷蘭、比利時、義 大利、西班牙、德國、奧地利、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中歐 各國,乃至俄羅斯,也越過大西洋影響了美國,成為一個 影響廣泛的國際設計運動

法國稱為“新風格” 德國稱“青年風格”,前期尚未脫離歐洲大陸的自然主義主

流,後期則轉向更抽象的線條風格。

義大利稱為“自由風格”也稱“花草風格” 奧地利稱為“分離風格” 斯堪的納國家則稱“工藝美術運動” 西班牙稱為“現代主義”

如此種種。正因為名稱歧異,以至於有人認為新藝術是一場運動,而不是一種統一的 風格。

6 of 73

7 of 73

“新藝術”運動席捲了設計的各個方面,從建築、 傢俱、工業產品到平面設計、海報,以至雕塑、 繪畫等等,無所不包。

本質上表現一種線條裝飾傾向或潮流。

而線條的表現手法又分成曲線和直線兩派。

其中曲線派以法國和比利時為代表,德國、荷 蘭、西班牙可以歸屬曲線派。

直線派以英國的麥金托希與格拉斯哥派、奧地利 分離派為代表。

8 of 73

〝曲線派〞主張師從自然,以模仿自然界

動植物紋樣的線條進行裝飾。無論是物體的形狀,還是 物體的表面裝飾,都以流暢、優雅、波浪起伏的線條為 主

植物形狀主宰了大部分曲線風格新藝術設計作品,百合 屬、鳶尾屬、旋花屬和罌粟屬植物是設計師所愛用的植 物種類。枝莖、樹葉和花瓣可以按設計師的願望纏繞、 拉長和彎曲。新藝術曲線的節奏感,使設計師們自然而 然地到舞蹈中尋找題材。美國舞蹈家洛伊·富勒的舞姿成 為許多圖形設計師創作的主要靈感。

9 of 73

與曲線風格同時並存的直線風格,主要存在於 國北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以麥金托希為代表, 直線風格派在建築、室內和傢俱設計中創造了一 種以直線為主、白色為基調的裝飾手法

後來這種風格影響到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分離 派在建築、室內裝飾、傢俱和燈具等方面,開創 了一種與機械生產相適應的簡潔的直線幾何形體 風格,為以後的功能主義設計奠定了基礎。

10 of 73

〝新藝術〞運動在歐洲各國的表現

法國

法國“新藝術”運動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有著十 分相似的背景,即都是因為反對工業化風格和雕 琢的維多利亞風格而產生的,都主張從自然、東 方藝術中吸收創作的營養,特別是植物和動物的 紋樣,是它們創作的主要形式動機。它們都反對 機械化的大量生產,都反對直線,主張以有機的 曲線為中心,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

11 of 73

作為“新藝術”發源地的法國,在開始之初不久就 形成了兩個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個是南斯 市(Nancy)。

巴黎的設計範圍包括傢俱、建築、室內、公共設 施裝飾、海報及其他平面設計,

南斯集中在傢俱設計和玻璃器具上。

1889年由橋樑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

(Guistave Eiffel 1832—1923)設計的艾菲爾 鐵塔堪稱法國“新藝術”運動的經典設計作品。

12 of 73

塔高328米,由4根與地面成75度角的 巨大支撐足支持著高聳入雲的塔體, 成抛物弧線形躍上藍天。全塔共用巨型 梁架1500多根、鉚釘250萬顆,總重

量達8000噸,這一建築象徵現代科學 文明和機械威力,預示著綱鐵時代和 新設計時代的來臨。

13 of 73

埃米勒·加雷(Emile Galle 1846—1904) 南斯派的創始人

設計成就--玻璃設計 設計風格--不對稱型式、色彩精致的表面裝飾

14 of 73

路易‧馬若雷爾

(Louis Major Elle,1859—1926) 設計成就--家具、鐵藝 設計風格--新洛可可圖案、日本風格、

有機體形狀、富有雕塑感

15 of 73

蕾妮‧勞瑞克(Rene Lalique) 設計成就--珠寶設計 設計風格--唯美主義、華美、精致的裝飾 設計元素--昆蟲、女人體、植物

16 of 73

17 of 73

18 of 73

儒勒‧舍雷-現代“廣告海報設計之父” 設計成就--圖形、海報設計 設計特徵--新洛克克線條、亮色塊

19 of 73

土魯斯‧勞特累克 設計成就--歌舞演出海報 設計特徵--人物性格的誇張

20 of 73

埃克多‧基馬(Hector Guimard)

設計成就--新藝術建築 設計特徵--自然主義, 有機體和抽象形態完美結合。

21 of 73

22 of 73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僅次於法國。重要的代表人 物有維克多·霍塔(Victor Horata 1867—1947) 和享利·凡德·威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 1957)。

比利時

享利·凡德·威爾德 堪稱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比利 時最為傑出的設計家、設計理論家和建築家。他 於1906年在德國魏瑪建立的一所工藝美術學校, 成為德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初期中心,日後又成為 世界著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

23 of 73

享利·凡德·威爾德

威爾德的設計大量 採用曲線,特別是 花草枝蔓,糾纏不 清地組成複雜的圖 案。 他能超越對自然的 直接模仿去發掘生 動和抽象的線條, 認為這樣的線條才 是自然的本質。

24 of 73

維克多·霍塔

主要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設計注重裝飾,受自然植物啟發的“鞭繩”線條 到處可見。暴露式鋼鐵結構和玻璃面為其設計特徵。塔賽勒公館是霍塔代 表作。

25 of 73

安東尼·高第(Andonni Gaudi,1852—1926) 設計風格︰仿生、哥德式、曲線風格、奇幻 彩繪瓷磚+混凝土

巴特洛公寓(the Casa Batllo)

西班牙

26 of 73

米拉公寓(the Casa Mila)1906-1910

有機形態,波浪線、驚人的屋頂景觀,座落於街道轉角,地 面以上共六層,牆面凸凹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 形曲線。建築物型式彷彿是一座被海水長期浸蝕又經風化佈 滿孔洞的岩體。

27 of 73

神聖家族教堂(the Sagrade Church)

四個圓柱形的尖塔高人雲霄,塔身四周的棱狀直線之間,開 有 許多長方形和四方形的窟窿,遠看像一座座神話中的古 堡。它始建於1882年,修建經歷一個多世紀,至今尚未完 工,是世界近代建築史上修建時間最長的教堂。

28 of 73

29 of 73

奧地利

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是由維也納分離派發起的。這是一 個由一群先鋒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組成的團體,成

立於1897年,最初稱為“奧地利美術協會”(the

Austrian Fine Art Association)。後來,因為他們標 榜與傳統和正統藝術分道揚鑣,故自稱“分離派”。其口 號是“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der Kunst Ihre Freiheit)。主要代表人物有: 建築家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 1841—1918)、約 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 1970—1956)、約瑟 夫·奧爾布裏希(Josef Oblrich 1867—1908)、科羅 曼·莫塞(Koloman Moser 1868—1918)和畫家克林姆

(Gustav Klimt)等。

30 of 73

維也納分離派會館

分離會館屋頂上覆蓋了約 3000片金色月桂(俗稱 “金色雜草”)。月桂象徵 著新的藝術流派的成功創 立,同時也寓意著它的蓬 勃生機。

31 of 73

32 of 73

33 of 73

奧特‧瓦格納 奧地利新藝術的宣導者,早期從事建築設計。

設計觀點︰新架構、新材料必將導致新形式的出現, 反對重演歷史樣式。設計是為現代人服務,而不是為 古典復興而產生的 設計原則︰功能第一,裝飾第二拋棄了“新藝術運 動”風格的毫無意義的自然主義曲線,採用了簡單的幾 何形態,以少數曲線點綴達到裝飾效果。

34 of 73

林 馬

克 若

芬 裡

蔡 卡

萊 公

街 寓 40

號 公 寓

35 of 73

馬 若 裡

卡 公 寓

36 of 73

37 of 73

38 of 73

維也納輕軌車站入口

39 of 73

約瑟夫·霍夫曼 Josef(Joseph) Hoffmann 設計原則功能是我們的指導原則,實用是我們的首要條件。我們 必須強調良好的比例和適當地使用材料。在需要時我們可以進行裝 飾,但不能不惜代價去追求它。

設計風格︰規整的垂直構圖,主張型式簡潔與集中裝飾,裝飾主題 用直線及簡單幾何體。

40 of 73

41 of 73

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 ~ 1918〕 維也納分離派中最重要的藝術家,在繪畫風格上採大量簡單 的幾何圖形為基本構圖,採用絢麗的金屬色,如金色、銀色、古銅 色,加上其他明快的顏色,創造出非常具有裝飾性的繪畫作品。

茱蒂斯 1(Judith Ⅰ),1901

42 of 73

43 of 73

44 of 73

「吻」

1907~1908

45 of 73

46 of 73

「佛莉吉肖像」,1906

47 of 73

48 of 73

《茱迪絲II》

《死與生》

49 of 73

達娜耶

Danae

50 of 73

莫塞

51 of 73

維也納“分離派”的局限︰

(1)沒處理好藝術機器生產的關係問題。

(2)設計不考慮成本,未能實現機械化生產 的要求和滿足大眾消費。

(3)設計形式與功能結合的不徹底。

52 of 73

格拉斯哥四人團(Glasgon Four):查理斯·雷

英國

尼·麥金托希(Charles Rennie Mackimtosh, 1868—1928)、赫伯特·麥克內爾(Herbert Mcnair1868—1953)、馬格蕾特·麥克唐納

(Margaret Mcdonald,1865—1933)、法朗西 絲·麥克唐納(Frances Mcdonald,1874— 1921)。在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初,他們在 建築、室內、傢俱、玻璃和金屬器皿等的設計方 面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蘇格蘭新藝術表現,即柔軟 的曲線和堅硬高雅的豎線交替運動的新表現,亦 即設計史界所習稱的“直線風格”

53 of 73

查理斯‧雷尼‧麥金托希

縱向直線條和簡單幾何圖形的運用,

儘管避免過多的裝飾。

54 of 73

55 of 73

麥金托希作為一個全 面的傑出的設計家, 在建築設計方面成就 尤大。

他早期的建築設計,傾向於採用簡 單的縱橫直線。 他最成功的建築設計是格拉斯哥藝 術學院內建築,設計上採用簡單的 立體幾何形式,內部稍加裝飾,非 常富有立體主義精神

室內大量採用木料結構,簡單的幾 何形式,內外協調,形成統一的風 格。為了達到統一的設計風格,他 還統一設計建築內部的傢俱和用 品,傢俱採用原色,注重縱向線條 的運用,利用直線搭配進行裝飾,

儘管避免過多的裝飾。

56 of 73

新藝術運動在美國

當19世紀後半葉,歐洲各國的設計師還在不停爭論機械 化生產是否適宜藝術設計的時候,立國不久以後走資本主 義道路的美國卻是以最實際的態度積極接納機械化大生產 方式,默默地從事與機械化生產相適應的企業產品設計, 因此,這一時期美國的機械化發展速度很快。

如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以 後又發明了電報、電唱機、電影放映機等,1851年勝家 縫紉機公司推出了第一台縫紉機,1874年雷明頓公司發 明了第一台打字機等等。這些發明促進了美國工業的迅猛 發展,也給設計提供了許多的空間。正因如此,在19世 紀後半葉,美國的設計藝術發展迅速。

57 of 73

應用美術領域中,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的著名 設計師是威爾·布蘭得利(Will H.Bradley,1868

~1962),他堪稱新藝術圖形設計代表。

1895年的海報設 計《CHAPBOOK》

58 of 73

被評論家視為“美國的第 一張新藝術海報”《孿生 姐妹》。

59 of 73

他當時的新技法 ─ 黑白被用來襯托彩色和裝飾線條。

60 of 73

(美國)工藝美術設計領域

代表人物路易士·康夫特·蒂凡尼

(Louis Comfort Tiffany,1848—1933)

公認的美國新藝術的傑出藝術家。 設計領域玻璃製品-法夫賴爾(Favrile)花

瓶、彩繪玻璃燈具

61 of 73

62 of 73

63 of 73

鬱 金 香 燈 台

樹 枝 形 吊 燈

64 of 73

65 of 73

66 of 73

建築設計領域

新藝術運動傳入美國前,美國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學派”。 背景︰ 19世紀以前芝加哥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由於美國的西部 開拓,這個位於東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鎮在19世紀後期急速 發展起來。而1871年10月發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場毀掉全市 1/3建築的大火災,加劇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在當時的這種情 勢下,芝加哥出現了主要從事高層商業建築的建築師和建築工 程師的群體,被稱為“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學派的設計主張︰

〝形式永遠服從功能的需要,這是不變的法則〞。

〝功能不變,形式也不變〞。

67 of 73

路易‧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

美國現代建築(特別是摩天樓設計美學)的奠基

人、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

沙利文重視功能,提出“形式服務功能”的口號,認 為裝飾是建築所必需而不可分割的內容,但他不取材於 歷史形式,而是以幾何形式自然形式為主。作品注重 內部功能,強調結構的邏輯表現,立面簡潔明確,採用 整齊排列的大片玻璃窗,體現了新時代工業化精神。 他的代表作有芝加哥會堂大廈(1889)、芝加哥大劇院 等。

68 of 73

芝加哥大劇院

沙利文通過使用可折疊的天花板護牆垂直的屏障,用許多懸吊 的圓形弧圈把聲音從舞臺傳向劇院後面的觀眾,使能容納3000人 的劇院達到了完美的音響效果。

69 of 73

The Carson Pirie Scott department store in Chicago (1899-1904)

70 of 73

71 of 73

72 of 73

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們積極採用新材料、新架構、新技術, 認真解決新高層商業建築的功能需要,創造了具有新風格新樣式

的新建築。 但是,由於當時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他們缺少歷史傳統, 也就是缺少文化,沒有深度,沒有份量,難登大雅之堂,只適合特殊地

點和時間為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使這個學派只存於芝加哥一地, 十余年間便煙消雲散了。

路易‧沙利文本人也由於建案稀少,導致破產,於1924年在潦倒中故 去。

他認為,形式永遠服從功能的需要,是不變的法則。成為現代 功能主義建築的主要論點。 弗蘭克‧賴特主張建築的功能、結構、適當的裝飾和建築的環境融 為一體,強調建築藝術的整體性,使建築的每一細小部分與整體相 協調。

73 of 73

新藝術運動總結

新藝術是流行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一種建築、美術及實用藝 術的風格。就像哥德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一樣,一時風靡歐 洲大陸。新藝術在時間上發生於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在設計發展 史上也標誌著是由古典傳統走向現代運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轉折 與過渡,其影響深遠。

新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廣泛的,在不同國家,不同學派,具有不同 的特點。有非常樸素的直線正方的平面構圖,也有極富裝飾 性的曲線優美型式。新藝術風格把主要重點放在動、植物的生命 形態上,但設計師常常只是做表面上的裝飾,流於膚淺的“為藝 術而藝術”。新藝術在本質上仍是一場裝飾運動,但它用抽象的 自然花紋與曲線,脫掉了守舊、折衷的外衣,是現代設計簡化和 淨化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