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36

1

下一個十年�臺灣第三部門的現代化之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 第三部門課責與績效評估 | 20190423� 余孟勳 Simon | 臺灣公益責信協會

2 of 36

2

1

從捐款看第三部門演變 … 30 min

2

所謂的「責信」… 40 min

3

績效評估的可能與困境 … 20 min

4

結語:第三部門的未來 … 20 min

3 of 36

3

1

從捐款看�第三部門演變

Revisit The Numbers And History

4 of 36

4

公益捐款的四個時期

5 of 36

5

景氣波動劇烈,顯著影響捐款

6 of 36

6

公益勸募 < 10%

7 of 36

7

捐款戶數只剩不到 1/3

8 of 36

8

留下來的人,捐得更多

西元年

捐款金額(億元)

2016

429

2007

453

捐款差(億元)

(24)

戶數差(億元)

(319)

平均捐款差(億元)

295

9 of 36

9

高所得者的重要性回升,但沒有超過高點

捐款佔比

級距

西元年

1

2

3

4

5

6

7

8

total

2016

4.3%

14.3%

16.0%

17.3%

13.2%

2.1%

8.5%

24.3%

100.0%

2015

4.3%

14.8%

16.1%

17.2%

13.7%

2.1%

8.0%

23.7%

100.0%

2014

4.3%

16.3%

17.5%

17.5%

12.8%

2.2%

7.9%

21.5%

100.0%

2013

4.5%

18.1%

18.8%

18.5%

13.0%

2.1%

7.6%

17.4%

100.0%

2012

3.9%

16.8%

18.6%

18.9%

13.3%

2.8%

7.6%

18.1%

100.0%

2011

4.1%

17.3%

17.9%

18.2%

13.4%

2.9%

7.7%

18.6%

100.0%

2010

5.2%

19.0%

18.2%

17.7%

12.5%

2.5%

7.2%

17.6%

100.0%

2009

6.3%

17.6%

22.1%

17.5%

12.3%

2.9%

6.6%

14.6%

100.0%

2008

4.3%

15.3%

19.6%

17.0%

12.3%

3.0%

7.1%

21.4%

100.0%

2007

4.0%

13.5%

17.3%

15.0%

11.2%

3.8%

5.8%

29.5%

100.0%

10 of 36

10

實際上是所有人一起撐住了捐款規模

年平均�捐贈額(千元)

級距

西元年

1

2

3

4

5

6

7

8

total

2016

43

43

52

65

99

141

207

1,430

82

2007

9

9

15

29

56

101

173

2,021

26

捐款佔採捐贈扣除之所得比

級距

西元年

1

2

3

4

5

6

7

8

total

2016

6.2%

3.9%

2.9%

2.4%

2.3%

2.4%

2.6%

4.3%

3.1%

2007

1.7%

1.2%

1.2%

1.3%

1.6%

1.9%

2.2%

6.3%

1.8%

11 of 36

11

小結:第三部門的資源及支持弱化

  • 總體經濟環境是重要因子
  • 災難事件與總體捐款有一定關聯
  • 捐款金額或許接近十年前高點,但捐款戶數不斷下降
  • 少數人集體的行為,撐住了捐款規模
  • 他律/自律環境未更新

��

12 of 36

12

2

所謂的�責信

So-called “Accountability”

13 of 36

13

討論:誰的問題較嚴重

慈濟

  • 2015
  • 財報只1頁,但新加坡慈濟有32頁�
  • 「依法辦理,有會計師查核」

創世

  • 2014
  • 依據募款金額發給員工津貼及旅遊假
  • 「籲請民眾理性看待」

圓夢580

  • 2016
  • 募700萬全部支用於人事
  • 「志工不足故請工讀生募款」

周大觀

  • 2015
  • 稱戶頭只剩300元,但有數千萬基金
  • 「興建醫院準備金不能動用」

14 of 36

14

是否違反社會契約 × 問題規模

政府

NPO

大眾

綜合

慈濟

1

創世

3

圓夢580

2

周大觀

4

15 of 36

15

道德的特性

  • 道德(或倫理)是社會契約裡的義務,也是追求至善的期望
  • 雖然不成文,但仍可調停不同的理性和評價考量,比對出順序。
  • 由社會集體形塑而成,取決於當下觀看及被觀看的位置,也受社會變遷影響。
  • 並非不變,只要時間尺度夠長。
  • 指涉不同面向,如資訊公開、款項支用及勸募行為等。
  • 應當關注社會制度安排的設計,而不只是個體行為。
  • 道德實踐如何在社會關係中被認知、比對,並回頭強化/弱化這個關係?

16 of 36

16

責信 Accountability: 對道德的回應及再回應

  • Accounts:為讓別人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個人必須提出「交代
  • 重要內涵:
    • Responsible 主觀上的負責任:義務性道德
    • Answerable 客觀上的可被檢驗:期待性道德
  • 「給交代」本身就是複雜的社會活動:to whom, for what, how to
  • 不是永遠不變,只要時間尺度夠長
  • 公共財政(公民 vs 公部門) → 政府購買服務 (公部門 vs NPO) �→ 第三部門規模龐大(公民/公部門 vs NPO

17 of 36

17

責信實踐的典範轉移

透明

治理

成果

1.0

NPO規模有限

善意信任

權力者觀點

他律與自律/被動

2.0

NPO影響力顯著

使命為基礎的成效

全面性觀點 holistic

學習型組織/主動

18 of 36

18

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

1.0

2.0

資料數量少

數量多

傳輸速度慢

速度快

資料型態單一

型態多元

追求成長 growth

人類福祉 well-being

GDP

SDGs

數位科技

發展典範

科學理性�evidence-based

以人為本�human-centered

19 of 36

19

社會變遷:科技導致權力重分配

簡單�參與

透明�開放

所有權

決策權

所有權

權力�重分配

權力

power

權利 �interest

資料�公開

資料�治理

20 of 36

20

臺灣:舊典範應對新環境

透明

治理

成效

  • 法制環境未過渡到「後公益勸募條例」時代,�例如強制資訊揭露仍無一致標準
  • 依賴主管機關監管,但未必有相應的人力和知識�公眾尚未理解自身角色
  • 社會治理或組織治理仍未調適
  • 公益部門在國家發展藍圖的重要性未被正視

21 of 36

21

本土公益組織的治理轉型:慈濟

宗教 ↓

宗教為核心

公共 ↑

  • 2017
  • 董事 11→15 位
  • 監察人 0→2 位
  • 邀請社會賢達

內部

外部

22 of 36

22

小結:不可見的社會關係變化�

  • 道德有很多種,而且不是僵固的
  • 「給交代」不會永遠是同一種方式,不能刻舟求劍
  • to whom? for what? how to?
  • 技術或觀念不同只是表面,更深層的是社會關係變化
  • 是否/如何回應這些變化,就形成內在或外在的變革或衝突���

23 of 36

23

3

績效評估的�可能與困境

Possibilities And Difficultie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24 of 36

24

會計已失去指引功能

15-17 世紀

大航海時代

啟蒙時代

17-18 世紀

19 世紀

工業革命

20 世紀

新自由主義

21 世紀

永續發展?

複式簿記

公共財政

會計學

管理會計

產業化

發展瓶頸

25 of 36

25

同時衡量多元價值困難

  • 橫跨各種專業領域
  • 成本高昂
  • 基礎研究不足
  • 負向影響難以納入(抽樣群體、意圖達到的結果、價值)
  • 何種價值優先
  • Effective altruism
  • Report shopping

26 of 36

26

混合的組織型態

  • 跨部門協力被高度期待,�但問題也浮現,�例如轉嫁財務風險
  • 趨同的組織目標�(SDGs)

非營利組織

政府

企業

非營利組織商業化

具社會精神的企業

政府捐助法人

社福服務採購

公營事業

政策扶植產業

符合發展想像的�影響力投資

社會共治的�公辦民營框架

強調財務持續的�社會行動方案

27 of 36

27

北巿社會局的逆向工程

制訂格式

會計一致性�制度

蒐整資料

會計師查核

�評估

發展綜合評估架構

建立合作模式

合理的�制度安排

調動民間資源

規模化

提供社會服務

效率及效益

28 of 36

28

綜合績效評估

29 of 36

29

小結

  • 偏重會計的觀點,已造成人類發展的問題
  • 多元觀點的評估相當困難,成本也高
  • 因為 SDGs,各部門發展逐漸趨同,也對應績效評估的發展
  • 混合型態的組織如何評估,是現階段就面臨的問題
  • 政府審計也逐漸由財務審計轉向績效審計
  • 大數據/量化分析有其侷限�

30 of 36

30

4

第三部門的�未來

Future

31 of 36

31

向下螺旋:信任危機從未結束

東日本大地震

紅十字會經常性捐款收入(百萬元)

32 of 36

32

透明只是第一步:聰明公益資訊平臺

33 of 36

33

非營利治理的重要進展:財團法人法 (2019/2/1施行)

  • 對治理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的回應。
  • 現代化是第三部門需要的改變嗎?是,但:
    • 援引商業部門的治理概念及實踐方式,太過操切。
    • 行政部門不見得比 NPO 更知道怎麼做,而各自想像
    • NPO 資源進一步緊縮,未來效益不明確,說不定反而傷害。
    • 支持系統尚未成熟(董監事、會計師、捐款人等)。

34 of 36

34

第三部門的未來 (1/2)

  • 捐款人確定減少:�專業化、富人或企業話語權增加、依賴補助、運作策略更保守
  • 責信的典範轉移:
    • 強調證據、主動、包容性、學習能力
    • 從透明、治理到成效,還在初期,但資源捉襟見肘
  • 綜合觀點的績效評估:�配合混合型態組織,需修正會計方法、更多基礎研究、科技工具

35 of 36

35

第三部門的未來 (2/2)

  • 提高責信,他律除了強制力,攸關的是誘因設計
    • 公益勸募權:過渡到組織視角,脫離專案核准制的碎片管理。
    • 免稅權:以運作實質及要件判斷,而不是齊頭式的平等。
  • 第三部門事務應由跨部會層級委員會統合及設定方向。
  • NPO 內部凝聚與能力建構。
  • 捐款人溝通與教育。

36 of 36

Questions & � Feedbacks ?

3Q3Q

simon.yu@apa-tw.org

https://www.apa-tw.org

https://twitter.com/apa_tw

Presentation template by SlidesCarnival

Photo by bryansjs & Bunkichi Chang on Flickr

3Q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