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14

備五班第三組分享7/19

7/19/2023

備覽略編課本 P250 L10~ P252 L6

第二章 先說苦事 ~ 第四別行篇竟

手抄稿第十冊 P63 L5 ~ P92 L10

音檔:74B(12:30) ~75A(18:27)

2 of 14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持犯篇

別行篇

瞻視病人

造像塔寺

入寺法式

敬佛儀相

懺悔篇

宗體篇

離諸非法

出家宗致

應知五德

先說苦事

出俗本意

3 of 14

第二章 先說苦事

要種樂的因的話,現在的行持是苦的噢

你要來出家的目標,是要解決生死輪迴之苦噢!然後現在要努力噢!努力這個除苦之因。。。那麼苦到什麼程度呢?吃只能 一食,住是一住,一眠!這個都有他的內涵在 ..我們生活當中的享受,那個少到不能再少,還有學問!學問要多的不能再多

4 of 14

第二章 先說苦事:預告出家生活上的苦事。 律祖在《羯磨》引《僧祇律》作為註解,如下:

如果有人想要出家,首先要告訴他出家的種種苦事,也就是:日中一食、結跏趺坐、中夜睡眠、精進學習。如果對方回答能持,就可以度他出家。

律祖在《業疏》中,解釋《羯磨》註引《僧祇律》文,如下:

為說苦事」的原因,是因為世俗的束縛勞苦艱辛,所以多可厭境而欲求安樂。當初雖然慈愍承許,但是最後會有退縮後悔的事。

一食」的意思,是指日中一食,古印度修行者,持過午不食戒,這是佛教之中的根本戒律。後來因為出家人的病緣,佛陀開許食早粥,無病者則不可開許,所以說「不是長途」。到現在的西域五印度,通常都是一天當中只吃一餐,很少像東華寺是吃兩餐的。(「至今」指律祖時代的唐朝,「五天竺」又作五印度,指古印度區劃為東西南北中等五處。不確定東華寺是否即創建於南朝梁武帝時代的靈鷲寺?)

一住」的意思,是指一結跏趺坐,要坐滿一整天才可下座,如果自己沒有禪定樂,怎能達到這個地步?

一眠」的意思,是指只開許在中夜的時段,暫時倚身斜靠而眠,不宜躺臥,用意在於不令長久睡眠,能夠隨即起身緣念。

多學」的意思,是指精進達觀的心,常時任運,不許散亂不實。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業疏》文,如下:

5 of 14

羯磨註

《業疏》

《濟緣》

《資持》

若初欲出家者,為說苦事

一食、

一住、

一眠、

多學問答能者度

為說苦事者,以世網苦辛,多厭求樂,初雖慈許,終有退敗。

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本。託緣開二,不是長途。

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希見東華寺別兩頓。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時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

一眠者,中夜之時暫爾倚臥,分星月次,尋起緣念。

多學者慧心常運、不許浮散也。

世網苦辛,謂工商士農經營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厭之求安閑樂,故反說苦事知其志願。初慈許者謂師輒受也,終退敗者謂資疲厭也。

一食中,初二句明本制。託下示緣開、因病開粥故。

至下引據希下斥非。今時見便進噉,豈止兩頓。律崩法壞,一至於此。悲夫。

周時謂盡一日。味重謂禪定樂。

倚臥謂倚身而已。分星月次不使長久故

慧心常運,即遺教云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也。

《僧祇》,先說苦事。欲令知歎、免後悔故,

四分、則有十種。謂能耐,

風,

雨,

寒,

熱,

飢,

渴,

毒蟲,

惡言。

一食。

持戒。

6 of 14

《業疏》

元照律師在《濟緣》中析釋《業疏》

為說苦事者,以世網苦辛,多厭求樂,初雖慈許,終有退敗。

科判三中分二:初、示須說之意,二、引苦事之相(《略編》未錄)。

今初、示須說之意:

世網苦辛,謂工商士農,經營求趁,不容自安,人多厭之,求安閑樂,故反說苦事,知其志願。初慈許者,謂師輒受也,終退敗者,謂資疲厭也。

一食者佛教之中,一食為本。

(四中)科判一食中分二:初、明本制,二、示緣開。

今初、明本制

初二句「佛教之中,一食為本」,明本制

託緣開二,不是長途。

二、示緣開

「託緣開二」以下,示緣開,因病開粥故,分二

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

初、引據:

希見東華寺別兩頓。

二、斥非: 當今的比丘有機會就吃,豈止兩頓。律法崩壞到這種地步,實在可悲啊

一住者一坐跏趺,周時方起,自非味重,何以致斯!

五中: 周時, 意指一整日。「味重」意指禪定樂。

一眠者,中夜之時暫爾倚臥,分星月次,尋起緣念。

六中: 倚臥, 意指倚身而已。「分星月次」意指不使長久。

多學者慧心常運、不許浮散也。

七中: 慧心常運, 也就是《佛遺教經》所說:「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也。」

7 of 14

《資持》云:「《僧祇》,先說苦事。欲令知難,免後悔故。

為什麼要先說苦事呢?

要讓他瞭解出家的根本意趣噢,說現在是種的樂因,這個因本身要努力的噢!就努力來說這是苦的!這個苦要身心兩方面,所以我經常遇見很多人,「唉呀,我不怕苦,我不怕苦。」他很努力,結果呢,弄了沒幾天受不了了,所以這個身苦,已經是不大容易當,這個心苦是更難當,這兩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你沒有正知見,的的確確走進來這條路不大容易走

《四分》,則有十種。謂能耐風、雨、寒、熱、飢、渴、毒蟲、惡言。一食。持戒。」

*風、雨、寒、熱,這是就住來說的.

*飢、渴、是飲食方面.

所以我說來說去,我現在瞭解一個事情,凡是這種事情,資糧就是一點都假不了,我總覺得這是宿生的資糧,他能夠感到好的師長、好的同學、好的傳承,在這個裡邊他自然那個學,把他全部吸引住了,要嘛!不行淘汰掉了.

所以這個上頭說,不是急著說要培積資糧,然後這個資糧要培對噢,如果培不對的話,那就三世怨,這是絕端重要的,你能夠在這個上面好好的做好了以後,將來一步一步上去,進到這個圈子裡頭。

出家宗致中第二章先說苦事竟

*「毒蟲」,毒蟲同樣的也是一樣,他們因為食住什麼等等,不一定真正能夠樣樣擺到,所以外面很多住的地方不一定能夠擺的很好,這種地方難免會來,那麼這種都是身苦。

*「惡言」,那就是心苦,這個惡言不一定是來自外面噢!不一定是來自外面噢!實際上就是這個師友之間,難免有的時候會有這種情況,反正你瞭解了這個是鍛鍊我們增長我們能耐的最好的.

*還要一食,持戒,就是《四分》上面告訴我們的。

8 of 14

第三章 應知五德

9 of 14

羯磨註

《業疏》

《濟緣》

《資持》

如《請僧福田經》:沙彌應知五德。

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

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

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

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

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初德發心懷道者創發蒙俗,情厭諸有。唯欣出要,常懷佩也。佩謂帶持之者也。

二德毀形應法者道俗路乖、反形易性。故割其所重、服彼所輕。明志絕奢靡、與世違也。

三德割愛懷捨者,以無始所親、慈戀難斷 、終歸死別、然不早悟。今近割俗緣、遠成濟度、且從道業兩捨親疏也。

故《善見》云:瓦缽貫肩、以四海為家居 。知誰可愛憎也。

四德委命遵道者明崇奉三學,死而有已也

五德志大度人者,奉行極教,兼濟於他。

初德中,初釋上句.唯下釋下句

二中,初通示,故下別釋,

上二句釋反形,下二句釋易性。奢則華侈,靡謂美麗。

三中,初敘情愛,世俗貪生不知有死,故不早悟。今下釋永割,兩捨親疏,謂無適莫,適字音嫡。故下引證,

四中,奉崇三學釋下遵道,死而有已釋上委命。

五中,大乘窮理盡性,謂之極教

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眾齊奉,不唯小眾。終身行之,不唯初受。

《疏》云:斯德始終通於五眾,俱堪物養,人天師範,故使誦持,無輕受體及形服也。』

10 of 14

第三章 

應知五德

《羯磨》註云:

如《請僧福田經》。沙彌應知五德。

《業疏》釋云:

《濟緣》

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

初德發心懷道者,創發蒙俗,情厭諸有。唯欣出要,常懷佩也。佩謂帶持之者也。

發心懷道

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

二德毀形應法者,道俗路乖,反形易性。故割其所重,服彼所輕。明志絕奢靡,與世違也。

毀形應法

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

三德割愛懷捨者,以無始所親,慈戀難斷,終歸死別,然不早悟。今近割俗緣,遠成濟度,且從道業,兩捨親疏也。故《善見》云:瓦缽貫肩,以四海為家居。知誰可愛憎也。

割愛懷捨

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

四德委命遵道者,明奉崇三學,死而有已也。 

委命遵道

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五德志大度人者,奉行極教,兼濟於他。

志大度人

11 of 14

結示沙彌五德�

  • 《資持》云:「此之五德,出家大要。五眾齊奉,不唯小眾。終身行之,不唯初受。疏云:斯德始終,通於五眾,俱堪物養,人天師範,故使誦持,無輕受體及形服也。

(以上所說的五德,是出家眾的大要。凡是出家五眾都要奉持,不是只有沙彌要行持的。而且是盡形壽都要行持,不是只有在初出家受戒的時候奉持。《業疏》中說:「這五德徹頭徹尾都是出家五眾要奉行的,而五眾都堪受在家人供養,堪為人天的師範。所以能令沙彌從受持讀誦開始,便不致於輕蔑所受戒體以及彰顯幢相的威儀與法服)

上來出家宗致中第三章應知五德竟

上來別行篇中第六門出家宗致竟

上來第四別行篇竟

12 of 14

  • 論,也可以說是瞭解的「目」。戒, 根據這個瞭解的行持的「足」,目足並運,千里可到。

  • 實際上的確需要把各宗各派的很多內涵,有一個相當的認識,而加以融貫起來的必要,但是這個融貫有他必要的內涵,如果說融貫的不善巧,那堆在一塊兒大雜會的話,那比較麻煩。

  • 通常我們說「圓融不礙行部,行部不礙圓融」。反過來說呢,他所以能夠「圓融」,正因為他行部的次第井然各安其位,每一個個別的地方都能夠恰如其分,能夠一一這樣的次第配合成就一個圓滿的整體,所以這個圓融行部之間有這樣的關係,換句話說總別兩樣東西,我們通常舉的比喻這個大房子,那基礎-底樓二樓三樓四樓乃至於到摩天大樓,那麼上面每一層樓當中應有的次第,門窗等等這個彼此井然次序,次第非常有次第所以次序井然,那麼才能夠成這個整體,所以這個總別之間有這樣的關係。

  • 我們都是宗的這個論─《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就是經過歷代的祖師不斷的熏習,依照著佛圓滿的教授,才能夠建立起這樣的次第,在這種狀態當中,他能夠很適應的把各宗各派的運用,那對!否則的話,你去用的話,那往往他有一點張冠李戴這種情況,那麼至於說南山一宗,雖然我們來說是我們最重要的,可是他所根據的唯識近代並沒有盛弘,所以我們也不甚瞭解,何況這個裡邊也牽涉到實法宗、假名宗那我們更是隔膜。

  • 「《俱舍》立七十五法」是怎麼立的?然後根據大乘,乃至於其他的,那這個如果我們有心去深入的研究,那固然是最了不起,否則的話,我們只要能夠把握住根本的幾個重點那麼這樣去做,或者你這個也不能瞭解,那麼根據,譬如說五蘊!我們常用的,他多多少少能夠把這個我們現在要想走進去的那個,粗顯的行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是對我們比較重要的。

13 of 14

  • 佛告訴我們的整個的內涵,從見上面,這個見解,這個見解最重要,有了這個正確的見解,那麼有了這行持,那麼它會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一步一步的上來, 我們至少瞭解一個基本的概念。

  • 根據那個佛說的《決定毗尼經》上面,它也有更正確的認識,那麼這種都有待於我們將來願意深入的諸位同道去抉擇,這個很重要,你目標何在?因此你要的目標就是你行持的標準,根據這個準則去走,那麼這些像在《南山在家備覽》當中它不會,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基礎,但是原則上面,如果我們有機會認識了以後,對我們將來的深入,這個是絕端重要的,我們有了這樣的明確的界限,走上去的話你這個次第井然,否則你走到深的地方!剛才說這個摩天大廈,所有的東西堆在一塊兒,然後這個屋頂跟基礎放在一塊兒,乃至於導致你不曉得怎麼辦?那是我們永遠無份!

14 of 14

Q1. 出家有哪些苦事? 為何想出家,要先為其說苦事? 為何「初雖慈許,終有退敗」?

Q2. 雖說「佛教之中,一食為本」, 但是印度、其他地方,不同寺院,有不同做法, 師父說要把握住的中心是什麼? 何謂「一住」? 為何菩薩行人不准超過七天? 「多學」要學到什麼程度?

Q3. 《四分律》中列出家有哪十苦? 為何有人可以不為這些「身苦、心苦」所障, 全心學習?

Q4. 剛出家的沙彌有哪五德? 這些只是剛出家之沙彌的行持綱要嗎 ?

發心出家最根本應常繫心念的宗要是什麼? 為什麼此項最重要?

Q5. 父母是大恩田,中國文化中將孝悌奉為君子仁道的根本, 與出家「永割親愛」的精神相抵觸嗎? 為什麼?

Q6. 出家五德讓我們了解, 修學佛道的次第與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