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19

天台宗�(參考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2016-03-28、2014/04/14 2013/03/25

2 of 19

中國三宗

天台

華嚴

消極倫理

3 of 19

同學報告

詹彥鴻

羅婕予

王怡婕

蘇湘喻

賴品君

4 of 19

天台宗簡史

  • 中土祖師
  • 龍樹…慧文─慧思─智顗
  • 智者大師之開宗(智顗、�四祖)(520)

5 of 19

判教理論:五時八教(519)

  • 五時:釋伽轉法輪的五個時期
    • 華嚴 (三、七日中,菩薩)
    • 鹿苑 (十二年中,小乘)
    • 方等(八年,一切大乘經)(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四門之方法
    • 般若 (二十二年,諸般若經)
    • 法華涅槃(八年說法華,一日一夜說涅槃
  • 唐君毅、牟宗三判儒釋道

6 of 19

八教

  • 化法四教
    • :由三藏證入
    • :大小乘共通,或通藏、或通別圓
    • :菩薩乘
    • :最利根菩薩(性相圓融、事理無礙)
    • 前三為權,後一為實

  • 化儀四教
    • :如華嚴
    • :如鹿苑、方等、般若
    • 秘密:同會聽法、果各不同、互不相知
    • 不定:同會聽法,而果不定,或聞小證大、或聞大證小

7 of 19

一念三千(519-520) (三千大千世界)�十如是、百法界、三世間

  • 十如是:
    • (無自性的性:本質)
    • :呈現出來的相狀
    • :體質的體,物質性的存在
    • :具備的作用(勢能)
    • :把力表現出來

    • :有因而在
    • :有緣而在
    • :為它法之果
    • :為它法之報
    • 本末究竟:集合

8 of 19

百法界:十界×十界(519,十界互具)

  • 十界:
    • 地獄
    • 畜生
    • 餓鬼
    • 阿羅漢
    • (六道、六凡、世間)

    • 聲聞
    • 緣覺
    • 菩薩
    • (四聖,出世間)

9 of 19

三世間

  • 五蘊/陰/眾世間:個人生命意識
  • 眾生/假名世間:個人=>眾人生命意識
  • 國土/名世間:眾人=>眾人所在空間

  • 過現未遷流謂為世,彼此間隔謂為間。有為法之別名也。

10 of 19

一念三千

  •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唯心,萬法唯識。
  • 三千
    • 百界:十界*十界
    • 千如:百界*十如是
    • 三千:千如*三世間

11 of 19

自性清淨心

  • 「介爾有心,即具三千」;「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先後)。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同時)。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

12 of 19

自性清淨心

  • 一念三千為染、為苦為集、為十二因緣的生起門
  • 自性清淨則為淨、為滅為道、為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 性具與修具
    • 性具善惡:眾生具佛性、佛具眾生性(頁523)
    • 修可只有善或只有惡:佛斷修惡不斷性惡

13 of 19

一心三觀

  • 止觀(1、2、15)
  • 一心:自性情淨心(3、4)
  • 三觀﹕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觀
    • 空觀,從假入空,順於真諦;
    • 假觀,從空入假,順於假諦;
    • 中觀,中道第一義觀,順於中觀。

14 of 19

止觀

1. 所言止者,謂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作是觀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為止。�2. 所言觀者,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虛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故名為觀。…依止一心,以修止觀也。�

15 of 19

止觀

12. 藏體平等,實無差別,即是空如來藏。然此藏體復有不可思議用。故具足一切法性,有其差別,即是不空如來藏。此蓋無差別之差別也。此義云何?謂非如泥團具眾微塵也。何以故?泥團是假,微塵是實,故一一微塵各有別質,但以和合成一泥團,此泥團即具多塵之別。如來之藏即不如是。何以故?以如來藏是真實法。圓融無二故。是故如來之藏全體是一眾生一毛孔性,全體是一眾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餘一切所有世間一一法性,亦復如是。

16 of 19

止觀

15. 止觀作用者,謂止行成故,體證淨心、理融無二之性,與諸眾生圓同一相之身。…謂觀行成故,淨心體顯,法界無礙之用,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能興。…又止行成故,其心平等,不住生死;觀行成故,德用緣起,不入涅槃。又止行成故,住大涅槃;觀行成故,處於生死。…又止行成故,即用而常寂;觀行成故,即寂而常用。

17 of 19

三諦圓融

  • 三諦﹕空、假、中(三論宗)
    • 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
    • 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
    • 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
  • 此謂之通相三觀。

18 of 19

六即

  • 理即:於理性與佛均。
  • 名字即:從經卷了知佛法。
  • 觀行即:進一步言行如一。
  • 相似即:初發心,斷一分無明。
  • 分真即:繼續修行,斷四十一品無明。
  • 究竟即:斷四十二品無明。

19 of 19

三因佛性

  • 係天台大師智顗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之說所立者,謂一切眾生無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顯,即成三德妙果。
  • (一)正因佛性,正即中正,中必雙照,離於邊邪,照空照假,非空非假,三諦具足,為正因佛性。亦即諸法實相之理體是成佛之正因。
  • (二)了因佛性,了即照了,由前正因,發此照了之智,智與理相應,是為了因佛性。
  • (三)緣因佛性,緣即緣助,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之性,是為緣因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