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22

第4冊 社會篇

4.2 伸張公義

理想世界

2 of 22

3 of 22

圖看公義

A

B

4 of 22

圖看公義

A

B

5 of 22

圖看公義

6 of 22

理想世界

1 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前429年-前347年):

  •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
  •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或「希臘三哲」。

7 of 22

8 of 22

理想世界

1 柏拉圖的「理想國」

9 of 22

  • 他於公元前390寫成《理想國》一 書,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形式表達一個司法制度完美的理想城市。

10 of 22

11 of 22

  • 理想國的人按自己的才能工作互相合作共同生活男女平等子女接受統一的教育
  • 柏拉圖的理想政體是依靠德性建立在知識真理之上。
  • 理想的國家應由一個充滿智慧的哲學家來統治

12 of 22

  • 《禮記》中〈禮運‧大同〉 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於是「大同」成為理想境界的代名詞。

13 of 22

  • 0'40''

14 of 22

  • 在大同世界中,天下是人民共同擁有的。
  • 人人各按其職安居樂業生活太平社會和諧不分親疏人人得到關愛物資不被濫用供應充足人人夜不閉戶大家守望相助

15 of 22

  • 陶淵明於421年寫了〈桃花源記〉。
  • 大部分學者認為陶淵明以這篇文章來對照當時社會的黑暗,是作者與當時的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

16 of 22

17 of 22

  • 桃花源是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自給自足社會安寧民風淳樸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

18 of 22

19 of 22

20 of 22

  • 生於倫敦,是一位律師及政治家
  • 1516年寫成 《烏托邦》一書。
  • 「烏托邦」一詞被用來形容理想的生活模式。

21 of 22

  • 書中構想在大西洋的一個小島上,人民在政治上平等,人人參與勞動,沒有私有制,產品歸全國所有,沒有貴族,國家實行計劃經濟
  • 國家設有公共飯堂,法律條文不多,但人人都遵守法律。當地人討厭戰爭。

22 of 22

  • 國家設有公共飯堂,法律條文不多,但人人都遵守法律。當地人討厭戰爭。
  • 基於時代的局限,「烏托邦」的社會經濟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而且還有奴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