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27

如何閱讀聖經?�Part 7 先知書

錫安國度使徒中心

1

2 of 27

課程內容

  • 基礎概念 - 讀聖經需要學嗎?
  • 文體的閱讀與解釋 (上)
    • 書信:新約書信就能照單全收嗎?
    • 舊約敘事:每個故事都可以直接應用嗎?
    • 使徒行傳:初代教會做法必須照做嗎?
    • 四福音:一個故事怎麼重複了四次?
    • 比喻:常被誤解的比喻
  • 文體的閱讀與解釋 (下)
    • 律法書:以色列的律法跟我有關嗎?
    • 先知書:怎麼這麼難懂?
    • 詩篇:作者的禱告還是我的禱告?
    • 智慧書:以前的智慧現在適用嗎?
    • 啟示錄:到底要怎麼讀?

2

文體

書卷

主要特點

書信

新約書信

由使徒和其他早期基督徒寫給教會和個人的書信,包括羅馬書、哥林多前書、哥林多後書、加拉太書等。

敘事

歷史書

敘述聖經人物的故事、疑難及境況,傳達信息。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

使徒行傳

記錄早期基督教教會的歷史,特別關注使徒行傳。

福音書

福音書

記錄了耶穌基督的生平、教導和事工,並強調祂作為救主的身分。

律法書

律法書

包含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的某部分以及申命記的大部分內容。明文法律和決疑法律都記載在這些書中。

先知書

先知書

包括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等,記錄先知的信息、預言和警告。

詩篇

詩篇

150 首詩歌,表達對神的讚美、祈求、感恩和悔改。

智慧書

箴言

智慧文學,包含箴言、警句、格言,教導人們正確的生活方式。

傳道書

以智慧的角度探討人生意義,提出哲理性問題。

雅歌

描寫愛情和婚姻的詩歌。

預言書

啟示錄

描寫末世的異象和預言。

*課程內容來自“如何閱讀聖經(校園出版)”

3 of 27

參考資料

3

  • 如何閱讀聖經(讀經的藝術), 校園出版
    • 讀經參考工具書: 聖經導覽手冊, 聖經活用手冊
  • 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
    • Grok, deepseek, Copilot, Gemini

4 of 27

聖經都是神的話,但還是不能斷章取義

  • 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 彼得後書3:16b, 18a

    • 斷章取義危險可能以個人偏見或私慾曲解神旨意,非真正尋求真理

4

5 of 27

5

6 of 27

鄭明析:我是成約時代的救主

6

7 of 27

鄭明析:先知書預言了我的使命

  •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以賽亞書 9:6
    • 聖經預言:耶穌未實現地上政權,「和平的君」使命留給我。我的教會遍布全球,證明政權在我肩上。
    • 神聖呼召:1978年,上帝顯現:「你是我的兒子,要帶領萬民。」我行神蹟,瞎子看見,病者得醫。
    • 末世到來:戰爭、災難、道德淪喪是末世徵兆。我是「和平的君」,呼召你們建立上帝國度。
    • 超越聖經:我的「生命之道」是上帝直接啟示,超越聖經。順服我,靈魂得救。
    • 順服與奉獻:奉獻時間、金錢、生命,跟隨我得冠冕;拒絕我即拒絕救贖。

7

8 of 27

鄭明析的說服力的增強機制

  1. 細節化與故事性:用具體的歷史、個人經歷和虛構背景,讓論述顯得真實且有根有據。
  2. 情感操縱:針對信徒的恐懼(末世、不公義)、渴望(救贖、醫治)和挫敗感,提出自己作為「唯一解方」。
  3. 權威建構:自稱超越聖經的啟示者,並將信徒納入「神聖使命」,提升其忠誠度。
  4. 神秘與群體壓力:用超自然體驗和集體見證,製造「真實性」的假象,讓質疑者感到孤立。
  5. 這些策略結合起來,即使解經本身邏輯薄弱,仍能對缺乏聖經知識或情感脆弱的信徒產生強烈影響。這也提醒我們,學習正確的解經原則至關重要,以免被此類手法誤導。

8

9 of 27

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 閱讀聖經四原則

  •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摩太後書 2:15
    • 聖經作為上帝的話,其真理蘊含在整體信息中,而非零散的片段。斷章取義可能導致誤解、錯誤應用,甚至帶來個人或群體的傷害。因此,閱讀和應用聖經時,必須尊重其上下文,結合歷史背景文學體裁整體信息來理解,才能真正領會上帝的旨意,避免嚴重後果。

    • 四個關鍵原則:歷史背景 x 上下文 x 文學體裁 x 整體信息

9

10 of 27

閱讀聖經的四個關鍵原則

  1. 歷史-文化背景:了解經文的寫作時代、對象和處境
  2. 上下文:查看經文的前後內容,不孤立單一句話
  3. 文學體裁:辨識經文的類型(如預言、詩歌、象徵),避免過分解讀
  4. 整體信息(聖經其他地方怎麼說?如何調和?) :與聖經整體教導(特別是新約)對照,避免矛盾

10

11 of 27

正確解經:反駁鄭明析的論點

  •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以賽亞書 9:6

11

解經原則

鄭明析的錯誤

正確解釋

歷史背景

忽略公元前8世紀以賽亞書寫作時的背景(亞述威脅猶大)

以賽亞書9:6針對當時受壓迫的猶大,預言彌賽亞帶來拯救

上下文

孤立「政權」與「和平的君」,忽略整章指向耶穌

以賽亞9:1-7描述彌賽亞的統治,與耶穌使命一致(參考馬太福音4:15-16)

文學體裁

將彌賽亞預言錯誤套用於自己

這是彌賽亞預言,指向耶穌(參考路加福音2:11)

聖經整體教導

違背耶穌是唯一救主(約翰福音14:6)

聖經無預言另一彌賽亞,耶穌是「和平的君」(參考路加福音2:14)

12 of 27

先知書是什麼?

  • 舊約的一部分:大先知書(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但以理)與小先知書(何西阿至瑪拉基)共17卷
    • ”大、小“代表篇幅長短,而非重要性
  • 先知:上帝的代言人,傳達上帝信息、呼召悔改、預告未來
  • 信息:警告、盼望、呼召改變: ”順服神而行義,就蒙祝福;悖逆神而行惡,就招咒詛”
  • 特點:詩歌、象徵、預言、行動演出(以賽亞在大眾面前穿著內衣三年),不是嚴謹的論說文或按照時間的敘事文

12

13 of 27

為什麼先知書難讀?

  • 時間錯位、文化隔閡、意象晦澀、誤會先知和預言的意義

  • 「先知是上帝對當時以色列的發言人,不是預測未來的人」
    • 舊約預言關於彌賽亞的不到2%,關於新約的不到5%,到目前尚未發生的不到1%
    • 先知大部分的預言,是關於當時以色列未來不久後的事且已在歷史上應驗,而非現在,不能抱著預測凶吉和個人事情的心態閱讀

    • 關鍵原則:歷史背景 x 上下文 x 文學體裁 x 聖經整體信息

13

14 of 27

閱讀方法(三步驟)

  • 步驟1:了解歷史背景
    • 這段話是對誰說的?什麼時候的事?
    • 為什麼重要:了解背景就像知道朋友的故事,才能懂他們的話。

  • 步驟2:理解先知意思
    • 上帝透過先知想告訴我們什麼?是警告、應許還是教導?
    • 提醒:不要只看一句,要看整段的意思。

  • 步驟3:反思個人生命
    • 上帝透過這段經文對我有什麼提醒?我該如何回應?

14

15 of 27

步驟一:知道這是誰的故事 - 了解歷史背景

  • 內容:
    • 先知書多寫於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國後,面對外敵入侵與內部罪惡。例如:以賽亞寫於猶大受亞述威脅時;耶利米寫於巴比倫滅猶大前。歷史背景遙遠,建議用AI工具或參考書查詢背景與目的,理解其警告或悔改呼籲。
  • 應用: 閱讀時問:「當時發生何事?上帝透過先知想解決什麼問題?」
  • 例子分享: “天哪,要聽!地啊,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說:我養育兒女,將他們養大,他們竟悖逆我。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 - 以賽亞書1:2-4(上帝控訴祂子民叛逆),這是對當時拜偶像文化的回應。
  • 思考:「聽到這警告,你會有何感受?」

15

16 of 27

先知書歷史背景:王國分裂、被擄、歸回

  • 時間:以色列的困難時期
  • 情況:國家分裂、被敵人攻打
  • 先知的工作:傳達上帝的話

16

族長時期

主前1900~1700年

    •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到約瑟
    • 創世記 & 約伯記

摩西時代

主前1500~1400年

    • 以色列人被釋放出埃及,摩西頒布律法。
    • 出埃及記到路得記

聯合王國時期

主前1050~930年

    • 大衛、所羅門王朝;所羅門建造聖殿。
    • 撒母耳記

王國分裂時期

主前930~722

    • 掃羅到西底家
    • 敘事文:列王紀、歷代誌到但以理書
    • 先知書:何西阿書到西番雅書

被擄時期

主前750~586年

    • 主要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何西阿、阿摩司等活躍於此期間。
    • 公元前722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所滅。
    • 公元前586年: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所滅,聖殿被毀,開始巴比倫之囚。

歸回時期

主前538年

    • 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歸回重建耶路撒冷與聖殿。
    • 第一批歸回耶路撒冷
    • 約書亞到該亞法

大小先知書時期

17 of 27

王國分裂時期(930–722 B.C.)

17

先知

活動時期

對應歷史事件

先知書主題

北國以色列

阿摩司

約 760

北國道德敗壞

社會公義與審判

何西阿

約 750–722

亞述威脅北國

神的信實 vs. 百姓背約

南國猶大

約珥

約 800(可能)

蝗災與審判

耶和華的日子與末後復興

俄巴底亞

約 840(可能)

以東的驕傲與審判

以東的滅亡與神的公義

約拿

約 780

尼尼微的悔改

神的憐憫與普世救恩

以賽亞

約 740–700

亞述入侵猶大

彌賽亞預言與餘民盼望

彌迦

約 735–700

亞述威脅猶大

社會不公與彌賽亞預言

18 of 27

南國猶大獨存時期(722–586 B.C.)

18

先知

活動時期

對應歷史事件

先知書主題

那鴻

約 660–612

亞述滅亡

尼尼微的審判與神的公義

西番雅

約 640–609

約西亞改革

耶和華的日子與審判

哈巴谷

約 609–598

巴比倫崛起

信心與神的計劃

耶利米

約 626–586

巴比倫入侵與聖殿被毀

審判中的新約應許

19 of 27

被擄時期(586–538 B.C.)與�回歸與重建時期(538–400 B.C.)

19

被擄時期先知

活動時期

對應歷史事件

先知書主題

以西結

約 593–570

巴比倫被擄群體

神的榮耀與聖殿異象

但以理

約 605–536

巴比倫與波斯宮廷

異象與末後國度

回歸與重建時期先知

活動時期

對應歷史事件

先知書主題

哈該

約 520

聖殿重建停滯

呼籲重建聖殿

撒迦利亞

約 520–518

聖殿重建與未來盼望

異象與彌賽亞國度

瑪拉基

約 450–400

信仰形式化與社會不公

預言以利亞來臨與神的公義

20 of 27

先知書核心信息

  • 申命原則:順服神而行義,就蒙祝福;悖逆神而行惡,就招咒詛
    • 警告咒詛:申命記 – 約書亞記 – 士師記 – 撒母耳記 - 列王紀記載摩西在申命記對不順服之國所預言的咒詛,如何在歷史上應驗,解釋神為什麼棄絕以色列
    • 應許祝福:神對大衛應許的大衛之約 – 大位的後裔要做王直到永遠,記載大衛後裔族譜,並盼望彌賽亞的來臨

  • 先知的信息並非原創,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和措辭重申上帝在律法書與以色列所訂的盟約:警告咒詛與應許祝福

20

21 of 27

步驟二:聽上帝說什麼

  • 內容
    • 這段話對當時的人意味著什麼?
    • 先知的未來對我們大部分都是已經過去的歷史(Ex: 以色列第一次歸回耶穌撒冷)
    • 新約用第二層涵義引用舊約,是聖靈啟示新約作者的權威,我們不能隨便亂用,主要也是用來指向基督的預言,而非其他末世預測
      • 當時的聽眾: 直接針對以色列或猶大的罪、盼望或審判。
      • 未來的應許: 指向彌賽亞(耶穌)或上帝最終的救贖計劃。
    • 例如:以賽亞9:6-7(「有一子賜給我們」)既是安慰當時的人,也是預言耶穌降生。
  • 應用:
    • 閱讀時問:「這段話對當時的人意味著什麼?對今天的我有什麼啟示?」
  • 例子分享:
    • 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 耶利米31:33(新約的應許),連結到耶穌在最後晚餐立的約。
  • 互動:
    • 「你覺得先知的信息如何能跨越時間,仍然對我們說話?」

21

22 of 27

先知書閱讀建議

  • 大先知書(如以賽亞書66章、耶利米書52章):篇幅長,建議每天1-3章,循序漸進。
    • 內容濃度高:先知書通常包含詩歌、預言、歷史背景和神學信息,閱讀時需要時間消化。例如,以賽亞書或耶利米書的篇幅較長,信息密集,一次讀太多可能會感到疲憊或難以吸收。
    • 結構分段:許多先知書的章節自然分為小段落(例如一個預言或一段對話),1-3章通常是一個完整的思想單元,適合一次閱讀。
    • 時間管理:閱讀1-3章大約需要10-20分鐘,加上反思和禱告,總共30分鐘左右,非常適合日常靈修。

  • 小先知書(如哈巴谷書、何西阿書):篇幅短(3-14章),可以一次讀完整卷或分兩次讀完。

22

23 of 27

步驟三:反思自己的生命

  • 內容:
    • 先知書不只是歷史記錄,而是邀請我們反思自己的生命。
      • 一旦我們聽懂了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意思,也經常是對我們的提醒:上帝審判那些為一雙鞋賣了窮人、以宗教外表滿足貪婪私慾、不公不義的人,或是將現代偶像混淆基督福音的人 - 違背愛神愛神的誡命
    • 先知書提醒我們上帝公義與恩典的屬性,對於相信基督、倚靠聖靈愛神愛人的人,即使不保證世俗的成功,卻可得到永恆的福分,對於悖逆的人,結果只有最後的審判

  • 應用:
    • 閱讀時問:「上帝透過這段經文對我有什麼期望?我該如何回應?」�
  • 例子分享:
    •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迦書6:8)是對所有世代的呼召。�
  • 互動:
    • 「讀這些書時,你覺得上帝最想讓你認識什麼屬性?我們可以有甚麼提醒或改變?」

23

24 of 27

範例:耶利米書 29:11

  • 經文: 「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 斷章取義的誤解
    • 常見誤用: 這節經文常被單獨摘出,解釋為「上帝保證我個人一切順利,生活無憂」。很多人將它印在卡片或T恤上,作為普遍的祝福語。
    • 問題與後果: 這種解讀忽略了經文的特定對象和歷史處境,輕易套用在個人成功上,忽略苦難與忍耐的現實。信徒可能在遭遇困難時感到信仰幻滅,甚至抱怨上帝「未兌現承諾」。歷史上,有些人因這種誤解而離棄信仰,或被虛假教師利用,推廣「成功神學」。

  • 上下文與正確理解
    • 背景: 耶利米書 29章是寫給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大百姓的一封信。當時,他們面臨70年的俘虜生活(29:10)。上帝透過耶利米安慰他們,應許在苦難後帶他們歸回,而不是立即解救。
    • 完整意義: 「平安的意念」是指上帝對祂子民整體的救贖計劃,而非個人即時的物質成功。上下文(29:4-14)要求百姓在被擄中忍耐、安居、為敵國禱告,顯示盼望需與順服和等待同行。

24

25 of 27

範例:以賽亞書 55:8-9

  • 經文: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 斷章取義的誤解
    • 常見誤用: 這段經文常被單獨引用,解釋為「上帝的計劃高深莫測,所以我們不必試圖理解祂的旨意」或「任何困惑都可以用『上帝的意念高過我們』來搪塞」。
    • 問題: 若忽略上下文,這句話可能被用來合理化不尋求理解聖經或放棄理性思考,甚至成為宿命論的藉口。可能導致信徒對信仰採取被動態度,甚至忽視聖經其他教導(如提摩太後書 2:15 要求「按正意分解真理」)。這可能削弱信仰的實踐力,甚至讓人錯失悔改與成長的機會。

  • 上下文與正確理解
    • 背景: 以賽亞書 55章是對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百姓的安慰與呼召。第55章整體信息是上帝邀請人悔改,接受祂的救贖(55:1-7),並強調祂的應許(彌賽亞和新創造)必定實現。
    • 完整意義: 55:8-9 是在對比人的罪性思維(自以為是)和上帝的救贖計劃(超越人的預期)。它不是否定理解,而是鼓勵謙卑接受上帝更高的旨意,並回應祂的呼召。

25

26 of 27

總結與應用

  • 先知書是上帝對人的愛與提醒,告訴我們祂既有公義(要求我們改變),也有憐憫(給我們盼望)。
  • 不用怕難懂,用簡單方法慢慢讀,上帝會幫助我們明白。
  • 閱讀聖經四原則:歷史背景、文學體裁、上下文和整體教導
  • 閱讀聖經三步驟:了解歷史背景、理解先知意思、反思自己生命
  • 應用建議:
    • 每天讀1~3章,小先知書可考慮一次讀完
    • 禱告:「上帝,請幫助我明白祢的話。」
    • 想想:今天我可以做什麼回應上帝?

26

27 of 27

問題與討論

  1.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感受到類似先知警告的信息(例如提醒你遠離某個錯誤選擇)?那是什麼情況?
    • 鼓勵分享個人經驗,連結先知的信息到現代生活。
  2. 以賽亞書9:6-7說到『和平的君』,你覺得這個應許如何在今天的世界或你的生命中實現?
    • 思考救贖的當下意義,促進信仰與生活的連接。
  3. 如果上帝今天呼召你像先知一樣對身邊的人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為什麼?
    • 反思信仰的行動層面,激發創意和勇氣。
  4. 分享今天的上課印象深刻的地方或心得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