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是一種超能力》重點節錄
Date: 2023/11/09
Owner: Keaton
Ver. 1.0.0
超級內向者現身說法--這本書不是要你變外向!
Confidential
2
Contents
Confidential
內向者的職場進擊之路
3
3
Confidential
4
吉兒是跨國組織的主管,生性害羞、容易焦慮,不喜歡喧譁的場合,害怕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
……今天也是類似的場合,只是更為盛大隆重,吉兒代表自己的國家參與論壇並演說,以向同場貴賓、大額投資者、董事爭取更多資源。
看到其他國家代表神色自若的寒暄、攀談,吉兒只想躲到後台或洗手間,等活動開始再現身。所有賓客自成一個個談話小圈圈,彼此聊開。吉兒已經熟記他們的姓名和背景,但心裡的小劇場不免又繼續上演--為什麼我會在這裡?我跟他們在一起做什麼?我這麼內向,講話又容易緊張,他們都是有頭有臉的人,一定會馬上看破我這個冒牌貨。
吉兒自己也算是稍有經驗的講者,雖然內向,但還是有些很不錯的優點。他會提前準備演講內容,演練無數次;天生喜歡聆聽別人說話,社交場合中,大家都喜歡用心傾聽、充滿誠意的人;聲音柔和,即使演講內容稍加強勢,聽眾也不會感覺壓迫。
想到這裡,吉兒便從逃跑模式切換為戰鬥模式……
內向上班族的糾結人生
Confidential
5
我(吉兒)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學校的運動行銷部實習。
雖然運動行銷部的實習沒有學分、沒有薪水,工作時間又長又累,但遴選過程仍然活像割喉戰,甚至比我在台灣參加過的許多面試還要競爭。
🡺戰場好像總不利於內向者?
主管傳下一疊紙,現場氣氛逐漸變得嚴肅凝重,身旁同事紛紛殺氣外露,三分後我才知道寒意來自於哪裡--問卷上最後一個問題是:「請寫出你最想負責的三種運動,以及為什麼你可以?」
長達一年的實習,選擇運動項目可說是最重要的事,好的運動項目讓履歷漂亮、人前風光,也許還有機會被職業球隊網羅;負責行銷冷門的運動項目對很多人來說無疑是浪費時間,倒不如去漢堡王打工,還能有些收入。
我,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經過策略性的計畫和推演,最後總算成功爭取到兩種職業運動--棒球和足球。
或許你已經瞧見讓我無比幸運的關鍵--先透過問卷詢問,而不是一個個叫上台,這讓我有足夠時間可以思考對自己有利的策略。但老實說,在西方社會,尤其是行銷相關產業,多數時候,戰場都不利於內向者。
闖進外向文化圈長見識!
Confidential
6
除了內向,語言隔閡也是一大障礙。剛到美國的我,英文程度是「可以考試,但沒辦法問路」的階段,課堂間「沒問題」是因為老師講話的速度都很慢,但課餘時跟同儕相處,他們完全會忽略團體裡有外國人這件事。更別說我待的中西部,我是很多同學、同事生命中第一個遇見的亞洲人,他們真的對我很好,只是會假設我的英文跟他們一樣好。雖然從結果來看,這是好事,因為我被逼得狂練習英文,但在職場上,真的非常艱辛。
後來,我發現其實很多內向者都和我一樣,原因就在於我們使用大腦的方法不同。《內向者的秘密生活》一書的作者Jenn Granneman指出兩個原因:一是內向者傾向深度思考,話在說出口之前,對用字遣詞時都會再三斟酌;二是內向者喜歡使用長期記憶,這些記憶通常比較間接、需要不同的連結,存取長期記憶需要更久的時間,大腦運作過程更為繁複。
🡺內向者不只有劣勢
困境與挑戰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變外向」並不是所有難題的萬靈丹。相對地,內向者不是沒有能力,我們只是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潛能發揮出來。
🡺用更多努力、更長時間來被看到
找到策略,並且堅持的努力下去,即便是內向者,也是可以華麗轉身的吧!
內向加上語言障礙,根本是悲劇
Confidential
7
不同性格的人展現在職場上時,會是什麼樣呢?外向者喜歡熱鬧、動作快、可以很快下決定、願意冒險、追求刺激或快感、喜歡主導、不怕衝突且不愛獨處;內向者通常深思熟慮、只能接受小量刺激、謹慎、喜歡聆聽、迴避衝突,就算獨處也沒關係。
《偏執的勇氣》一書中,是這麼描寫前雅虎執行長Marissa Mayer的。她的童年時的鋼琴老師談到他的與眾不同:「很多同齡孩子只對自己有興趣,Marissa卻經常觀察別人。高中時,她覺得站在講台上對同學講話比較自在,也在團體中擔任領導者;大學時,同學形容她永遠都在做正事,沒興趣社交。」 Marissa Mayer是標準的內向者,同時也是觀察者、領導者、全心投入正事的人。
再告訴你一件事吧!我熟悉台北各大飯店的洗手間位置,因為那是我出席社交場合時必須去喘息的地方。
一般人通常會認為我們想太多、神經小條、反應慢、害羞、無法團隊合作,但事實上,內向者只是補充能量的方法與外向者不同,內向者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來取得能量。我在社交場合看過講話像機關槍的內向者、舌燦蓮花的內向者,還有活力源源不絕的內向者,但到頭來,他們在一天工作結束後,都只想穿著睡衣在家裡看電視或看書呢。
職場上,內向、外向大不同
Confidential
8
職場上,內向、外向大不同
內向者 | 外向者 |
透過獨處獲得能量 | 從與其他人相處而獲得能量 |
避免成為焦點 | 喜歡成為焦點 |
思考周全後再行動 | 邊行動邊思考 |
注重隱私,只與少數人分享個人訊息 | 會較自由地分享個人訊息 |
聽多於講 | 講多於聽 |
不太需要外在刺激 | 容易覺得無聊,需要外在刺激 |
思考周全之後才做出回覆,喜歡較慢的步調 | 快速回覆,喜歡較快的步調 |
注重深度勝於廣度 | 注重廣度勝於深度 |
容易受干擾 | 容易分心 |
偏好書面溝通 | 偏好口頭溝通 |
喜歡、擅長獨立作業 | 喜歡在團隊中與他人合作 |
表達方式謹慎、字斟句酌 | 很快說出自己的感覺,表達具渲染力與戲劇效果 |
重視細節 | 喜歡不複雜、容易取得的資訊 |
即使在漫長而複雜的決策過程中,仍較容易保持專注 | 對漫長而複雜的決策過程容易感到疲憊、失去耐心 |
Confidential
9
適合內向者的職前/轉職思考:
🡺想想小時候的自己喜歡做什麼?
如果小時候夢想當老師,是因為你喜歡分享、喜歡比別人博學的感覺,還是喜歡站在講台上,成為被矚目的焦點?
🡺什麼樣的工作會吸引你?
我念運動管理碩士時,對於找公益、慈善相關研究資料樂此不疲,而且真心覺得這件事情會帶來改變。後來在美國州政府工作時,老闆只要發獎勵,我便請他直接將獎金捐給非營利組織,同時也說明為何想捐錢。當時的我應該就已經了解自己喜歡非營利組織的工作。
🡺你羨慕什麼事情?
也許你羨慕超模的身材、職業運動員的收入、總統的權力,但你會去追求嗎?有些羨慕只是過往雲煙,因為不是真的想要。找到你真正羨慕的事情,那可能就是你真正想做的事。
🡺你的天賦是什麼?
什麼事情是你做起來特別不費力或輕輕鬆鬆就能得到讚美,多方嘗試,找到自己擅長做、而且喜歡做的事。
適合內向者的工作有哪些?
Confidential
10
其實我們都必須先認清--沒有一樣工作是為你量身打造的。在職場上,我們都在想辦法發掘自己的長處,然後利用這項長處謀生;換句話說,重點是要找到我們可以提供最大價值的工作,而不是一個最舒服的工作。
仔細想想,這其實跟內向或外向沒有關係,如果你有某項才能、某項特質剛好符合某個職位的大部分需求,更幸運一點是你也剛好很喜歡那個工作,那就叫夢幻工作,但更多情況是我們或多或少都必須調整自己去達到工作需求。
現任臉書營運長的雪柔建議:太精細地規劃職涯將會讓你錯失好機會,因為這些好機會現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另外,許多內向者都想找尋一個可以完全獨立作業的工作,甚至覺得自己只能勝任這類工作,事實上,獨立作業所需的溝通並不會比較少,即使是獨立作業的工程師,也需要與同事、其他部門或客戶溝通;總是獨自工作的畫家、作家創作時或許可以享有安靜的時空,然而一旦要辦畫展、宣傳作品,甚至要找贊助時,公開露面或飯局也是少不了。
但讓人欣慰的是:世界上同樣沒有適合外向者的夢幻工作。再厲害的超級業務仍然需要靜下來想策略、寫卡片或看報表;口若懸河的激勵講師,最重要的功夫其實是上台前精心設計課程與一再地反覆演練。
我是這麼回答在內向者社團裡發問的美國大學生:「沒有所謂適合內向者的工作,但是有適合你的工作。找到自己的長處,擁抱身為內向者的自己,你就會找到那種工作。」
適合內向者的工作有哪些?
Confidential
11
內向者初到新環境的內心小劇場
🡺面對新文化、新朋友,壓力很大
我曾在確定錄取之後,潛伏在辦公室附近,觀察同事的穿著風格,以免報到當天的服裝格格不入。尤其內向者對長相較不敏感,當人資帶著我認識新同事時,即使用盡全力,還是記不起大部分人的臉。
🡺開放的空間,壓力更大
在現代強調開放、透明的辦公空間裡,喜歡在隱蔽空間裡工作的內向者會有著莫名的壓力,大家好像都在忙,卻又像是在觀察你。
🡺有太多需要考量的細節
對於重視細節的內向者而言,有成千上萬個問題需要答案,但完全無法帶著燦爛笑容輕鬆問出口。習慣利用獨處獲得能量的內向者,中餐時間想一個人休息充電,又擔心第一天就一個人吃飯,會不會被認為孤僻,如果有同事邀約,更是不能不去。
🡺臨時參與會議討論容易緊張
會議發言是最快證明自己有料的方法,但對於凡事希望多準備的內向者而言,當大家都覺得新人沒事應該多參與,才會快點進入狀況,因此臨時被抓去參加許多不同的會議討論時,雖然想發言卻腦袋一片空白,以致整天都緊張兮兮。
零壓力的新環境適應法則
Confidential
12
🡺從交一個朋友開始
擔任公司成長總監的內向工作者Faisal Al-Khalidi在《內向者到新環境的終極教戰手冊》一文中,提到適應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改變心態。無法一下應付人山人海,就先交一個朋友吧!你可以找個看起來最親切、頻率最接近的,以他或她為基礎,慢慢認識其他同事,也學習團隊中的權力結構和所有眉眉角角。
🡺利用複習,脫離辦公室內的「臉盲」困境
《內向心理學》一書中寫道:「內向者其實對記憶樣貌比較不在行」。事實上,不管內向或外相,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善於記名字,因為大腦中處理專有名詞與其他資訊的方式不同。把相貌與名字兩者連起來,就像要把兩套系統交叉比對後整合一樣。美國商管作家Keith Rollag建議可以利用複誦、寫下來、利用照片比對記憶、聯想等方法縮短記憶所需的時間。我的方法則是畫一張辦公室座位表,把名字、長相、特徵等可以幫助記憶的要點寫下來,時常回想,更能快速進入狀況。
🡺用清楚自己的需求,便越容易獲得幫助
在新環境中提問,對內向者來說難度比較高,因為內向者通常會較為謹慎地評估多個面向。但其實可以在向新同事自我介紹的同時,順便詢問之後若有相關問題是否可以請教他,通常大家都會同意,或是指示可以去找誰。
零壓力的新環境適應法則
Confidential
13
🡺說不出漂亮話,但可以透過分享表達想法
內向者真的不是馬上讓人眼睛一亮的那種,好消息是外向的主管其實會知道:我們有料。透過用心傾聽,加上內向者常有的敏銳,通常可以給出很棒的回應,建立有意義而讓人印象深刻的談話。另外,創新服務公司Mindjet的副總Matt Chapman認為,雲端科技工具就是一個讓內向者嶄露頭角的契機。透過這些方法,可以用在更有效率、更舒服的方式展現創意。
🡺比起被動點名,不如充分準備後主動出擊
最有效率被看到的方法,一個是向上管理,另一個是在關鍵簡報時漂亮出擊。我會定期或不定期和主管約時間,一對一報告工作進度,以及對未來的想法與規劃。單獨對談對內向者來講較易於掌握。首先,可以有所準備;第二,不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第三,能夠進行深度討論。如果說外向者的舌燦蓮花是大砲,那麼,內向者的細心冷靜就是狙擊手,低調而有力地從關鍵小事上改變全局。
🡺別怕,大家都一樣
最近跟外向的朋友聊天,才意外知道:「太外向也可能變成社交或是職場上的障礙,又不是只有你們要練。」我大為震驚,是要練什麼呢?朋友反問我:「你沒遇過那種拼命示好、想跟你混熟,但感覺就是太超過的人嗎?」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在社會化,都在練習如何在社會常規下做自己,也練習用自己的方式被別人接受,甚至被喜歡。所以,別怕。
零壓力的新環境適應法則
Confidential
內向者的人際攻防戰
14
14
Confidential
15
🡺閒聊得先「準備好」
內向者如我,有一套對付閒聊的標準作業流程,譬如輕描淡寫地「對呀」,然後迅速飄走。雖然通常會讓對話畫下句點,但我們更害怕把有限的能量花在警衛、早餐店老闆娘或健身房裡的熱心民眾身上。但同樣一招用在同事或朋友身上就不行了,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句點王通常不會有好下場,尤其在職場上,句點王就等同於手中緊握一張離開核心搖滾區的單程車票。那麼,內向者的功課就變成了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趣,可是不用講太多話。
🡺關於「朋友」,我說的其實是……
我以前總是很訝異有人可以把一面之緣的人也稱為「朋友」,或是認識半小時就好得像閨蜜一樣,但漸漸社會化之後,我也發展出好幾種不同定義的朋友,例如職場上見過面、有共同興趣的人、相談甚歡但認識尚淺的人等等。但對我來說,真正的朋友,是指很熟、可以互相信賴、相處起來很沒有太多顧忌,甚至彼此家人都認識、有困難一定會兩肋插刀、互相幫忙。對內向者來說,這簡直是直接刷掉五百人的條件,因此在這種定義下,我的朋友很少。
重質不重量的內向者人際關係
15
Confidential
16
🡺難以拓展的工作人際關係
因為文化不同,有些地方比較能接受內向文化,但有些不是。我遇過的狀況更為嚴峻,之前幾份工作是在美國的單位或公司,超級外向的文化讓每天工作都像在從事極限運動。不過好消息是,全世界都慢慢在改變,有位美國朋友與我分享美國職場上的變化:以前他們說某人很安靜時,多少有些貶意,但現在就真的只是指他很安靜。內向者精緻的交友圈,也因為深入地經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沒有什麼比信用更珍貴的事了。
🡺職場是超棒的交友場所
相信你應該聽過「工作後很難結交到好友」的說法。也有人說在充滿算計、爾虞我詐的職場上交不到真朋友。但是,我發現這幾年來結交到的好朋友,都是因為工作而結緣。正因為職場上自源有限、彼此競爭,所以更容易看出一個人內心信仰的價值;還可能因為共同承擔困難的任務,不僅能看到對方面對逆境的態度,也建立起革命情感和信任。而這些,或許都不是在學校、社團、聯誼中可以輕易做到的。
重質不重量的內向者人際關係
16
Confidential
17
面對衝突時可採取的作法
🡺先離開,但要記得回來
衝突發生當下,對內向者尤其難受,加上腦中一片混亂,可能也做不出什麼有利的舉動。建議內向者可以先離開衝突現場,或爭取時間整理思緒,但要記得回到衝突起點,面對並解決。
🡺運用同理心傾聽,但不等於同意
不打斷、不插話,用心清通對方在意的面向、了解對方的立場,並考慮轉圜的餘地,這應該是內向者強大的優勢之一。但也必須提醒:同理心、尊重對方感受,不等於要同意對方看法。
🡺把握溝通機會
有些內向者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特別是在高壓力的情況下,他們會腦中演練話說出口後的各種情境,越想就越不願意說。但如果當下不開口,很有可能就會錯過溝通的機會。
🡺放下
內向者是善於思考的人,容易把所有資訊都放進腦袋裡的長期記憶庫,因此要提醒內向者,衝突解決後,就不要再把事情放在心上。陰影放在心裡,雖然可以記取教訓,但長期累積下來其實也不太健康。
不想面對人際衝突,可是
17
Confidential
18
有些人會說:「你就是這樣,太溫,別人才會踩在你頭上。人家跟你大小聲,你就吼回去啊!」反擊的做法聽起來好像行得通,我身邊許多內向朋友有曾嘗試要「硬起來」,然而最後都只有反效果,包括隨之而來的罪惡感,總會想著「真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要這麼兇」;以及產生行為和性格不符的壓力,吵到最後,發現雙方強調的重點早已不是原本的內容,變成抒發不滿的情緒,也就失去意義了。
🡺試著抽離,並拉長戰線
不需要勉強自己正面迎擊對方的怒火,畢竟這從來不是內向者擅長的事,先冷靜地拉長戰線。沒錯,拉長戰線才是重點。試著用的第三方的角度來看,會比較容易釐清局勢。
🡺分析情況之餘,也要照顧自己的情緒
甩開他人氣憤、悲傷或情緒化的影響
18
Confidential
19
🡺內向者真的不會生氣嗎?
很多人都誤會內向者不會生氣,其實是內向者表達生氣的地方比較溫和而已,神經大條一點的人甚至完全不會察覺內向者生氣了。反之,內向者常會覺得別人太容易勃然大怒、講話不夠深思熟慮、讓自己很受傷之類。內向者在面對大量刺激,諸如負面情緒造成的高壓力時就是這種狀況,可以選擇戰或是逃。
然而,有更好的方法是,選擇在責怪他人和自責之間的中庸之道,這樣比較接近留在戰場上,但是目標是降低壓力。解決問題時,通常兩方會想找出到底是誰的錯,但建議把焦點放在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上。只談及自己的部分,盡量提供中立資訊或許是不錯的比達方法。畢竟,溝通的重點不僅止於如何表達,更在於如何讓對方完整接受自己的訊息。
🡺你可以跟我不熟,但你會相信我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專注的焦點都錯了。職場上的人際往來其實大部分建立在利害關係上:雙方熟不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一點是你能不能幫他解決問題,包括是否可以信賴、重大專案可否邀你進團隊、出國度假時是否可以請你代理職務跟重要客戶接洽。
當內向者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反應時,比起更情緒化地兇回去,或開始互相指責,其實可以發揮善於分析的長處。畢竟,無論是基層或管理職,被冠上「情緒化」都不會是太好的結果。
甩開他人氣憤、悲傷或情緒化的影響
19
Confidential
20
過猶不及,我們越努力想突顯自己的能力與成就,獲得人家的信任與尊重,卻忘了讓聽者愉悅地接受才是溝通的重點。其實,被討厭與讓人印象深刻只有一線之隔,差別在於如何彰顯自己的成就。
🡺拉近距離
如何避免讓人家覺得你很高傲,關鍵就在於展現自我成就的同時,也要讓對方覺得你和大家其實是差不多的。與人聊自己擁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經驗時,順道補上內心的感受或轉移焦點也是博取對方認同的技巧。
🡺對成就心存感激
「幸運」是一種常見的說法,事實上效果也不錯。同樣是有錢人,巴菲特說:「我很幸運,在合適的時間來到合適的地方,幸運地待在一個報酬如此豐厚的市場經濟當中。」感覺是不是就比用鈔票疊成牆的土豪,嘴巴裡說著:「沒什麼,這是我女兒的嫁妝」好多了。
🡺加些自我調侃
自我調侃尤其適用於大眾心裡會暗暗覺得「你憑什麼啊?」的人,我專訪過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校長,她跟我說:「不要叫我校長啦,學校裡面就是大家互相幫忙,會做的就做。馬桶壞掉,如果我會修,就是我去啊!」親合感瞬間加兩百分。
如何優雅地自賣自誇?
20
Confidential
21
🡺「假抱怨,真自誇」只會招來白眼
🡺找個隊友吧!
在重要的社交場合中,有時單打獨鬥不如群策群力。不是說要把整個團隊都烙到現場,而是如果身邊有個人能幫你說好話,效果絕對會更強。像唱雙簧一樣,你也要幫忙拉抬這個夥伴,不然我保證你的搭檔名單很快就會用完了。
🡺適度展現幽默
🡺準備簡短的自我廣告詞
不妨準備幾個版本的自我介紹文,以便不時之需,內容務必簡短但要令人印象深刻。
🡺一切都是行銷
協助蘋果、英特爾、微軟行銷的「矽谷最強公關」Regis McKenna說過:「行銷就是一切,什麼都是行銷。」尤其是展現自己的豐功偉業是職場上的必修課程。然而要從小被教導「無使名過實,曖曖內含光」的我們如何適當地表現,就是一門需要靈巧拿捏的藝術的。
如何優雅地自賣自誇?
21
Confidential
22
🡺講電話的勇氣
內向者之所以不喜歡「接電話」,是因為電話會無預警地響起、打電話來的可能是任何人、對方要講的可能是任何事情,還有講電話時要邊聽邊想、當下做出決定並回覆。接電話只會打斷思緒,逼人得放下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不接的話又會有罪惡感。
而內向者不喜歡「打電話」,則是出自於同理心。更別說多方電話會議,可經常會發生聽不清楚、甚至斷訊的狀況,簡直是災難一場。
有效率地使用溝通工具
22
Confidential
23
嘗試下列方法來克服電話恐懼症:
🡺手機安裝來電辨識系統
例如使用Whoscall,可以幫忙過濾電話行銷等的干擾,可說是內向者與電話焦慮症間的唯一防線。
🡺先說明方便溝通的時間有多久
如果時間有限或不希望被電話佔據太久時間而心,可以先問:「我現在有大約五分鐘,請問時間夠嗎?」
🡺多方通話或長時間的電話會議,請主辦人先提供討論事項
每次發言前都先報名字,多重複對方的話,不要害怕問問題,因為看不到肢體或表情,需要確認是正常的。
🡺按照預備好的內容逐項討論
打電話前先用電子郵件告知對方自己想討論的事項,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也可馬上進入深入而有效率的對話。
🡺保持自己的說話節奏
尤其遇重大談判、對方身分地位高時,內向者容易因為緊張而影響應對進退。把談話節奏調整成可邊思考邊說話的速度。
🡺指定回覆時間
如果無法立刻決定對方在電話中的提案,可以先回覆需要時間思考和討論,並給出最晚回覆時間。
🡺去電未接,再透過郵件或是LINE留言
如果打電話過去對方沒接到,可以寫電子郵件或發LINE訊息,有些人就會直接用訊息回。
有效率地使用溝通工具
23
Confidential
24
🡺充滿野心的內向者
領導力開發與策略溝通公司Rally的執行長Hillary Moglen,在二十幾歲時就發現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內向者,但是不死心地奮力裝外向,因為她深信外向才有辦法在職場上生存,內向只會壞事。經過多年掙扎後,她才正式自己的偏好,是真的不喜歡社交、討厭硬要賣東西給人家,並決定不再假裝,離開那個覺得她應該要「更業務、更能聊一點」的公司。現在她是業界被稱為「一定要合作」的對象,即便她仍然不認為自己很會賣東西。
🡺目標是征服主將
面對少數人的戰場,內向者通常不會吃虧。獵人頭專家Dandan Zu認為:「業務談到最後,做決定的通常是一個人,頂多兩個人,外向者的專長是面對大群人施展魅力,這種時候派不上用場,換言之,這樣的場合對內向者來說倒不一定吃虧,搞不好還能占些優勢。」
談判場上的冷靜殺手
24
Confidential
25
比起「很會聊」,這些看似內斂的特質可以如何幫助你?
🡺傾聽
高階獵人頭專家兼職涯教練Dandan Zu認為一個好的業務要有取得答案的能力,但Dandan也說「身為外向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閉嘴。」有時即使問對了問題,若沒有相對的傾聽技巧,仍會無功而返。摩拉‧雅倫米勒則認為內向者是「每間公司業務的秘密武器」,他們有「深度傾聽」的能力,會注意客戶真正的需求,比起閒聊幾百小時都精準有效。
🡺職人精神
內向者因為感覺較敏銳,且擁有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往往可以很快地了解對方的感受。大部分內向者不會一直講話,逼迫客戶買單。《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作者Doris Martin認為這種自我節制的特質,在銷售上反而會讓顧客產生信賴感。摩拉‧雅倫米勒這樣譬喻:「業務關心有沒有成交,但職人關心買回去的人滿不滿意,這就是業務精神和職人精神的差別。」
🡺分析能力
專欄作家Geoffrey James認為,有別於傳統的「業務介紹-說服-堅持」的模式,有效的業務模式應該是「研究客戶-傾聽需求-反應」,而這三者正好都是內向者擅長、外向者需要花點力氣才能駕馭的領域。企業顧問Sylvia Löhken認為內向者擅長分析的能力,可以解析雙方立場與條件,加上內向者天生重視和諧的特質,更容易創造靈活的操作空間,調和雙方需求。
談判場上的冷靜殺手
25
Confidential
26
🡺集中辦公的溝通效率
若工作內容主要是跟客戶往來,像是顧問、保險業務員;或是可以獨力完成的工作如專欄作家,硬要把人放在同個辦公室裏集中辦公,似乎沒什麼道理。但如果是需要和同事頻繁溝通的工作,諸如工程師開發團隊,在同一個環境工作,只要轉頭就可以互相討論想法,則是任何科技都比不上的效率。確實在某些需要頻繁討論的工作項目中,遠距較不吃香。
🡺遠端工作的疑慮
遠端工作上比較大的挑戰,反而是如何取得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因為要配合各地時差的關係,我每天大概從早上七點前就開始工作,晚上十一點才能結束,有時甚至會延到凌晨一點。優點是不用通勤、有網路就可以上工、實際工作時數很扎實,但必須很刻意維護,才不會因為這般便利性而犧牲掉家庭與私人時間。
🡺沒有完美,只有適合與否的工作方法
對內向工作者來說,不一定哪種上班方式比較好,重點是要找到對自己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如果必須進辦公室工作,可以想辦法創造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像是提早到辦公室或晚點下班;挑角落或靠窗邊的辦公位置。如果是在家上班,也要時常主動了解新堀季的運用搞懂協作平台與即時通訊軟體等,挑選最適合、有效率的方法與外界接觸,保持溝通順暢。
遠端工作是內向者的王道?
26
Confidential
27
遠端工作的考量點
🡺個人身心健康
諸如「我會不會很寂寞?」或「我在家裡工作會不會分心?」甚至「我會不會因為遠端而打亂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能否完成工作
諸如「我會不會懷念辦公室內的聊天?」或「溝通會怎麼進行?」甚至「同事會不會忘了有我這個人?」
🡺職涯發展
諸如「我能否自己處理重要專案?」及「遠端工作該如何升職?」還有「我是否有辦法在遠端工作的環境裡成為主管?」
遠端工作是內向者的王道?
27
Confidential
28
通常只要離開熟悉的範圍或常軌,對內向者來說,都是消耗能量的任務。旅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如班機不準時、旁座的乘客會不會大聲講話、餐廳中有沒有過敏的食物等,以及不熟悉的國家城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天氣狀況、交通方式;還有第一次見面的客戶、只有一次機會就要談成的交易等。出差對外向者來說可能感到新奇有趣、躍躍欲試,但對內向者來說,這只是重重挑戰。
🡺精心分配能量、減少能量損耗
想要在出差旅途中減少自己的能量耗損,方法之一是拉高金錢成本,確保高品質的休息。另一些方法像是坐飛機時提前辦理手續、選好自己喜歡的座位等等,降低時間上的緊迫感和焦慮感。抵達出差地開始行程後,就必須精心分配自己的能量,比如不要把初次見面的重大客戶與重要談判安排在同一天,若有幾個比較燒腦的會議,可以安排在不同天,中間穿插一些拜訪認識的客戶或是相對簡單的餐敘等。早點起床,把當天的行程在腦中沙盤推演一遍。
🡺打造可帶著走的舒適圈
瑪蒂·蘭妮博士在其著作《內向心理學》中提到,內向者體溫較低,較容易覺得手腳冰冷,然而內向者也比較不會大量出汗,所以天氣熱時也無法好好工作。因此,內向者感覺舒服的體溫範圍相對窄,出差服裝更要注意舒適性。另外,對於較容易緊張的內向者而言,創造一種到哪裡都可以保護自己、可以隨時躲進去休息的「可攜式心理空間」也是出差時必備技能。利用隨身小物,為自己創造「受保護」的感覺,就可以從這股熟悉感中獲得能量。
給需要頻繁出差的內向者的建議
28
Confidential
29
心理學家Laurie Helgoe在《內向力量》一書中曾提到文化也有偏內向和偏外向之分,芬蘭、挪威、冰島、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正是內向文化,而美國、古巴等則是外向國家。有趣的是,即使生長於外向文化的社會,也不見得大部分人都是外向者。
🡺內外向是互補,而不是對立
Laurie Helgoe形容內外向這樣的文化互補性就像陰與陽,彼此不同,卻互相吸引,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人這麼熱衷瑜珈、日本漫畫,而日本人卻覺得穿上寫英文的T恤才夠潮一樣。
🡺擁抱不同文化
如果覺得內向者在內向文化中一定比較如魚得水,其實倒也不一定。我曾在內向的俄國待過一段時間,到現在還是覺得他們冷若冰霜,不知道是在生氣還是太驕傲。回頭一想,咦,別人不也是這麼看我們的嗎?我之前管理的香港、韓國都屬於內向國家,跟這些國家的同事相處時,反而需要表現出外向、強勢、積極,甚至具攻擊性的一面,說實在話,也沒有比較輕鬆。總之,擁抱各種文化、不要因為任何理由限制自己的可能性,尤其是因為內向。
跨文化職場中的內向者
29
Confidential
30
跟「不同性格的人」的相處之道
🡺工作表現與效率
「沒有公誼,就沒有私交」,職場上大家看的是表現、績效,如果工作成績亮眼、效率高、只要有我們在就可以讓老闆另眼看待、團隊輕鬆,任何人都會喜歡和我們合作。
🡺尊重
尊重彼此的工作方式、節奏、工作目標、團隊。這也是我最感謝美國文化的部分,只要能達成結果,任何工作方式都受尊重。如果有聚會或活動,不想參加,也可以直接說,沒有人會勉強你。
🡺幽默
內向者可能沒辦法走急智路線,但如果平常冷靜嚴肅的人偶爾丟出輕鬆一點的話題或開個小玩笑,就會造成很好的效果。
🡺主動幫忙
利用內向者的優點--細心、重視細節,主動幫忙處理外向同事不擅長的文書、數字,你的順手之勞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煩。但這招不能常用,不然你會變成整天在處理這些事情。
跨文化職場中的內向者
30
Confidential
31
🡺內向者面對的職場挑戰
內向者沒辦法承受瞬間注意力;沒辦法被誇獎,因為會很不好意思;沒辦法邀功;沒辦法拍桌子吵架;不好意思開口請人幫忙;不好意思打電話,怕打擾人家;沒辦法用力行銷自己;沒辦法爭取福利;不想當第一名,因為不想要太多注意力……對內向者來說,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挑戰;職場上,對內向者的誤解更是不勝枚舉。
🡺反手拍不行,就把正手拍和速度練到無人能敵
其實內向者有許多獨到的優勢,與其想著反手拍怎麼都打不過人家,倒不如把正手拍練到無人能敵、速度練到飛快,任何球來都一樣可以解決。
將內向的優點表現在工作上
31
Confidential
32
內向者的優勢
🡺深度思考
生物演化過程中,留下來的都是能準確反應環境並適應的基因,由於神經系統條件不同,相對於外向者的報酬取向,內向者則是傾向「避免危險、節省力氣、減少失敗」的生存策略。內向者通常不會說出未經思考的話、不喜歡衝動行事、表達意見前會深思熟慮,可以讓聽者產生好感,覺得自己被重視,而且言之有物。
🡺善於傾聽
傾聽是有效溝通的重大要件之一,內向者擅長觀察、懂得弦外之音,他們會吸收、理解資訊並深度思考,因此更能了解什麼對他人是重要的、哪些資訊有意義、背後的脈絡是什麼。不過善於察言觀色的內向者也容易放大他人想法,有時也會因此為自己帶來壓力,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內向者總可以知道他們的想法與需求。在職場上,這樣的能力非常有利於談判。
🡺專注穩定
比起外向者,內向的人更能維持深度、專注的狀態,他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於眼前最重要的任務上,長時間全神貫注,執行任務。另外,因為內向者「穩定」的特質,不會注重短期的結果,相較於外向者適合短期可以看到成效的專案,內向者是「成功需要等待」的代言人。
🡺具有恆毅力
內向者較不容易輕言放棄,反而可以針對目標,持之以恆。有辦法心無旁鶩、專心致志創造深度、罕見的成果,才是真正可以轉換成市場價值的能力。比起每天要回覆許多電子郵件、開很多會,高階經理人能否成功更需要看他是否有能力主導深入、有意義與價值的長期專案,而這正是內向者的專長。
將內向的優點表現在工作上
🡺深度思考
32
Confidential
內向者的社交場合大逆襲
33
33
Confidential
34
🡺精選戰場
內向者最重要的資產就是能量,在出發參加任何社交動之前,先確認到底為什麼要參加比什麼都重要。說「精選」而非「慎選」,是因為有時還是需要正向思考,才能漸漸擴大自己舒適圈。
🡺做好準備
戰場的模樣也會影響成效。外交部茶會的活動主軸就是大家自由交流,所以沒有安排太多節目,也沒有座位;科技女性菁英頒獎典禮的演講安排的很充實,也創造出社群分享的感覺。對內向者來說,聽演講是公開場合中最不消耗能量的方式,事先了解活動流程、場地配置,或早一點到場熟悉環境,都是準備的好方法。如果是較鬆散的活動流程,就建議先請教主辦單位有哪些人會去、或問問身旁類似領域的朋友是否出席,便能有定錨的效果。
🡺往前坐、站上台
這聽起來不太符合直覺,但越是內向,越要往前坐;越是內向,越要上台講話。往前坐可以讓自己容易被講者看到,上台則能省去一對一自我介紹、破冰的尷尬。
運用內向特質,把公開場合變主場
34
Confidential
35
社交場合對所有內向者來說,就是這麼可怕的地方。像戰鬥、像照妖鏡、像不得不參加的整人節目,你會在事先花一個禮拜焦慮、糾結、思索著要怎麼逃避;天人交戰一番後到了會場,三小時就像是漫長的三十天,你故作輕鬆、強顏歡笑、用盡力氣展現幽默、活絡氣氛,直到離開會場後終於氣力放盡,只想回家倒頭就睡。
🡺如何決定要不要去?
「決定是否參加」應該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除了少數非去不可的場合,我們永遠可以有選擇。如果替代方案能夠提供相同的效果,甚至更好,沒有什麼事是非做不可。這道理也能夠運用在評估「是否參加社交場合」一事上。
🡺秉持正面的心態
有一次與某位話題人物吃飯聊天,不管聊到什麼話題,她都表示:「我有朋友可以幫忙。」我非常好奇地發問:「我們年紀明明差不多,你怎麼有辦法結識這麼廣的人脈?」她真誠地回答:「其實我後來發現,用交朋友的心態出發就好,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要從別人身上獲得什麼。」在職場社會打滾了一些年,的確有很多時候容易陷入「認識的人數等於人脈」的迷思,若一開始就帶有某種目的性,反而更難看到他人的潛質。
前進社交活動
35
Confidential
36
參加社交場合前,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前進社交活動
適用於社交場合行前準備的實用建議:
🡺照顧好自己
參加社交活動非常需要能量,建議活動前後都要多休息。另外,需要活動前暖身的人,也要早點到場暖身。
🡺知己知彼
參加社交活動前可以「先狗仔」,上網搜尋一下參加者的背景,同時也要準備好介紹自己的方法。
🡺先想好「如果續攤……」
如果正和大人物或正妹聊到興頭上,你應該不會想放棄這個大好機會吧?要先做好功課,在恰當的時機提出邀請,會比直接要LINE帳號更有效果。
🡺找好撤退的方法
事先想好離開的話術,甚至先安排好暗樁在某個時間打電話來拯救你離開現場。如果是搭別人的車去,身上記得帶點錢,想離開時可以自己搭計程車。
🡺穿著亮眼但不誇張
不要跟人家差不多,不然很難顯得亮眼;但也不要穿得太誇張,只會把大家都嚇跑。
36
Confidential
37
適用於社交現場的實用建議:
🡺慢慢融入
不需要強迫自己非得光芒四射地出現在會場中或到處寒暄握手。你只需要用自己覺得舒服的節奏,慢慢地用一個微笑、一句招呼或關心問候融入會場,逐步熟悉氣氛、環境,便可以減少能量消耗。
🡺準備好口袋話題
先準備好一些自己聊得來的話題,例如最近在看什麼書、去過的好餐廳或放假時發生的趣事。對商務人士來說,出差經驗、工作心得、產業現況都是不錯的話題。
🡺幫忙主人
可以主動詢問主辦單位或主人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像是裝設電腦、測試投影片、協助報到或準備飲料,「幫忙」永遠是我最喜歡的參與方式。
🡺聚焦在小組對話
與其在一大群人中找到自己的聲量,一對一到一對三的小團體對話更適合內向者。如果想加入一個已經在進行的對話,不要貿然插入,只要慢慢地靠近談話的小圈圈,大家通常會自動讓出位子給你,此時再找時機自我介紹或表示意見即可。
前進社交活動
37
Confidential
38
🡺會緊張是正常的
與內、外向無關,公眾演說專家Nick Morgan刊登於《富比世雜誌》上的文章表示只有10%的人不會害怕上台。而根據神經學家Theo Tsaousides的說法,人類在面對威脅下會激發自律神經系統,分泌腎上腺素,準備戰鬥或逃跑,公眾演說就是這樣的威脅。
演講者上台前的糾結,就是杏仁核發出「不要去,那是危險的地方,你會暴露行蹤,而且根本不清楚狀況,你可能會死」的訊號,大腦額葉皮質則表示「安啦,冷靜一點,保持淡定,你不過是上去講個話,沒有危險,不會怎樣」之下的拉扯。換句話說,這是人類生理機制演化的結果。每個人都一樣,你沒有特別不行。
脫敏是不斷地讓自己暴露在恐懼的事物前,讓大腦中的杏仁核逐漸降低敏感度,當然,過程中必須仔細控制恐懼程度。意象訓練則是在腦中進行正向增強,利用想像完美狀況,讓自己體驗平靜而美好的場景。
🡺慣例的力量
面對陌生的場合、不熟悉的觀眾、可能的突發狀況,另一種準備的好方法就是善用例行公事或固定儀式,進入狀況,就可以避免焦慮。
站上台吧!不會比閒聊更可怕
38
Confidential
39
安排上台慣例的小技巧:
🡺降低演講頻率
非不得已,我絕對不會在同一天安排兩場演說,那只會讓我筋疲力盡。但兩次演講之間的間隔也不要拉太長。
🡺區分型態,逐步練習
演講、廣播、錄影、電視訪問等都屬於公眾演說,但技巧不同。我通常會先擇一練習,比如強調現場氣氛的演講,等熟悉之後再挑戰另外一種方式。若在不熟悉運作與表現的狀況下穿插進行,只會因為熟練度不、準備所需時間較長而讓表現的風險升高罷了。
🡺正面增強
內向者無時無刻都在反省,我每次演講後都容易陷入後悔,頻頻想著哪部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哪部分不夠機智、哪部分練習時明明很順但現場卻出槌等等。同時也別陷在懊悔的情緒中太久,有時看看現場觀眾的正面回饋,無論是評分表、提問單,或主辦單位的鼓勵、推薦與正評,都是繼續前進的動力。
站上台吧!不會比閒聊更可怕
39
Confidential
40
🡺「被注意」是種優勢
相對於閒聊,演講其實是較好控制的,你會知道會場位置、議程內容、準備好的演講內容,也知道不會有人跟你對話或搶話,甚至還可以規定觀眾問問題的方式與題數,一上台就能夠得到觀眾們至少30秒的注意力。
🡺面對每一場不同的觀眾
由於內向者的刺激多半來自內在,也就是自己覺得有沒有價值、意義;而非外在,諸如觀眾會不會喜歡。然而,對專業的演講者來說,只要上台就該有專業的表現,職場激勵講師謝文憲說:「就算不真的用力,也要看起來很用力。」同樣的道理,面對不同群眾,講一樣的政治理念,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唱一樣的歌曲,不斷重複;但每一場,他們都要表現得彷彿這是唯一的那場,畢竟對觀眾來說,這或許就是唯一。
🡺接受自己的風格
每個人的風格都不同,有的慷慨激昂、有的人溫和誠懇、有的人妙語如珠、有的人黑色幽默,對內向者來說,如果硬要演成某特定的樣子,只會落得跟柯林一樣的結果--演不好別人,也做不成自己。而且還累到不行,得不償失。
上台前的準備
40
Confidential
41
不講話等於沒貢獻?
🡺選擇適合的社群平台
身為跨國遠距團隊的一員,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時間好好認識同事,我每天最常用的溝通方式就是視訊會議,有些網路基礎建設較不穩定的國家,甚至連視訊都沒有。但是,我覺得「讓工作夥伴了解我這個人,而不僅是我的職務功能」是很重要的事,於是便開始擬定策略,展現工作之外的自己。目前效果最好的便是社群媒體,包括臉書、LinkedIn、Instagram、推特等。
🡺用完整深度的文字表達想法
社群媒體雖然速度快、方便溝通,但對讀者而言,過去的訊息不好搜尋,當別人加你好友時,若前幾篇都剛好是娛樂性的文章,對整體形象而言就沒有加分的作用了。內向者的文字表達是重要的武器,因此如果要透過書寫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建議除了社群媒體,也要與其他媒體交叉運用,如部落格、網站、網路專欄等。完整的表述自己立場,甚至是提倡理念。
🡺保有私人空間
內向者很重視隱私,我其實也不喜歡把私事放上網路,不過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多「臉友」主動加我,剛開始,我只要沒見過面、不認識的人一律不加,但其實只要經過細心設計,還是可以在對外溝通和保有私人空間中取得平衡,例如仔細分類發文對象,雖然需要定期花時間整理群組清單,但可以不用讓點頭之交知道自己內心私密的真心話。
41
Confidential
42
🡺在會議上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情勢
內向者擅長準備,把戰線提前,可以為內向者創造戰略上的優勢。無論是什麼會議,一定要先知道主題與議程。如果是例行性會議,可以把自己要報告的重點先準備好,甚至先寄給主管與同事們。但要分享給誰、做到什麼程度,也是一門藝術。
擬定會議作戰策略:
🡺在這個會議上,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是希望展現業績?說服老闆採用自己的提案?跟大家一起動腦想出新作法?解決緊急狀況?或只是去充人數,讓場面好看?
🡺為什麼人家要找我與會?
除了目的,還得想想自己這個會議中的角色,是要提供相關經驗?代替主席(現場有沒有決定權)?還是只是例行公事?找到自己的戰略與定位之後,再擬定被看到的方法。
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42
Confidential
43
🡺有意義地刷存在感,被看見才有機會被重視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進入會議室就是被看到的關鍵。職場專家認為會一開始五分鐘內要第一次發言,以確立自己在會議中的地位。然而這對我來說還是太困難了!如果你跟我一樣,或許可以試試企業顧問Val Nelson建議的循序漸進,先求有再求好--先練習在會議中說出想法,再要求自己言之有物或積極發言。
運用內向者優勢,問「好問題」。曾在連鎖餐飲界擔任高階主管,現在是企業顧問的Rene Boer綜合三十多年來的實務經驗發現,會議中最受矚目的,往往試問出最佳問題的人,而不是說最多話的人。如果可以用精準的問題直搗核心,到最後,每個人都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聽聽這個人要問什麼?」
🡺為下次會議創造戰場優勢
如果你是主管,可能可以自行決定會議進行的方式;如果不是,按照那斯達克上市公司webMethods的共同創辦人Caren Merrick建議,可以試著提議看看不同的會議方式。如果能夠發揮優勢,內向者也可以在會議中展現力量。
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43
Confidential
發揮天賦吧!內向者的自我提升
44
44
Confidential
45
比起追求成為焦點,更希望幫助團隊的人,才是團隊最大的資產。
🡺影響力不一定來自鎂光燈
真正的影響力不一定來自鎂光燈,即使不是萬眾矚目的內向者也能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長年擔任大企業顧問的Adam Grant總結出成功的重要特質--謙虛,此一特質容易表現於三個面向: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將團隊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永無止盡的學習。可見低調、謙遜、以團隊為重的特質是內向者得天獨厚的職場條件,對領導者來說,這種特質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具有影響力、會感染整個團隊的氣氛。
不只職業球隊,其他產業也有同樣的趨勢,如華爾街和矽谷也都漸漸走出對明星經理人的迷信,搭配客觀、完整的績效評估,雇主真正在意的是對團隊的貢獻度和實際績效,已不再是主觀的明星特質或光環。
這對內向者來說可好了,找到自己定位、善用自己的特質、發揮優勢,內向者當然也可以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走出自己的發達之路。
內向者與明星光環
45
Confidential
46
「如果你不是外向者,你天生就會覺得自己哪裡不對。」這是知名電影明星,Emma Watson說過的話。
🡺大部分人都兼具內向與外向兩種特質
內向、外向並非絕對的二分法,而是比較接近常態分佈呈現的鐘形光譜。Robert R. McCrae與Paul T. Costa Jr.的著作《從五因素理論觀點檢視成人時期性格》指出,其實多達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擁有內向和外向特質的中性性格者(Ambivert)。正是因為同時擁有兩種特質,更具有說服力與影響力,在職場中尤其吃香。華頓商學院教授Adam Grant甚至認為最有效率的領導者不是內向者或外向者,而是隨著學習,逐步修正為中性性格的人。
🡺你是「證明自己」還是「發展自己」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提出兩種不同角度的思維,一種是定型心態,另一種是成長心態。定型心態相信人的能力與才智是固定的,因此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會刻意掩飾甚至忽略自己的不足。至於成長心態則認為每個人的才能都是可以培養與改變的,重點不再證明自己,而是在發展自己,因此懷抱這種心態的人不大會逃避挑戰,反而會將挑戰與失敗視為提升自我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平時就能表現內向者原有的優點,並在需要時將潛藏的外向特質發揮出來,就會出現加倍驚豔的效果。
我剛剛表現得還可以嗎?
46
Confidential
47
我們或許都有過這種經驗,工作到一個程度時,靈感如泉湧、下筆有如神,但隔天要再回到這樣的狀況卻沒辦法。法國數學家Blaise Pascal曾說:「人類的悲劇,始於無法獨坐在一個安靜的空間裡。」
老派但有用的專注技巧:
🡺特定時間才接收訊息
安排一段時間,關掉新郵件的即時通知、LINE、臉書,甚至關掉網路,能讓自己專心處理重要的事情。
🡺早起(或晚睡)
早起後無論是在家準備一天的行程,或在沒人的辦公室先進行當天最重要的任務,都是創造個人領域的方法。
🡺創造個人空間
帶著耳機、筆電,到附近的咖啡廳一小時,或是預訂小會議室,或許能創造比待在辦公室八小時更有效的成果。
🡺獨處
經過一上午的消耗能量之後,可以的話,盡可能把握午休時間充電,到附近公園走走,或找個舒適的餐廳看書。
🡺轉換環境
即使會議太多、行程太緊、時間太趕,找不到空檔獨處,也可以運用短暫的時間轉換環境,讓緊繃神經調整一下。
創造自我「零的領域」
47
Confidential
48
不一定要每個新進員工都做個性向測驗,因為內向者和外向者其實很好分辨。身為主管,最大的目標當然是善加運用團隊中每個成員的才能,最好的狀況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發揮綜效。
🡺了解團隊成員
哈佛商學院教授Francesca Gino認為「領導團隊永遠要從了解團隊成員開始」,有些人喜歡獨立作業,有些人做決定前喜歡眾人開會討論,有些人可以長時間進行單一專案,有些人擅長一心多用。主管在了解團隊成員的專長跟偏好後,才有辦法讓每個人發揮所長。
🡺開誠布公地討論、溝通
比起搞清楚部屬究竟屬於內向、外向、外向中帶點內向,還是內向者演成外向,更好的方式,或許就是直接開誠布公、不帶偏見地討論,例如「在理想狀況下,你最有效率的工作型態是怎樣?」或「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嗎?可以的話,一周幾次是你可以接受的範圍?」藉由這類討論,可以大致了解每個人的偏好。
混搭至上的團隊合作之道
48
Confidential
49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混搭至上的團隊合作之道
49
Confidential
50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輔合作?
50
Confidential
51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內向者的向上管理
51
Confidential
52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不懂表現、不會邀功怎麼辦?
52
Confidential
53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內向者適合領導團隊嗎?
53
Confidential
54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當個內向好主管
54
Confidential
55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沒有人要你變成外向者
55
Confidential
56
(詳情請參閱書本內容)
建立爆棚的自信,不能只是看起來
56
Confid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