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15

神奇的泡泡

指導教師:呂嘉紋

報告人:604第五組

2 of 15

大綱

一、小組成員與工作介紹

二、研究動機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架構

六、相關資料整理

七、研究發現

八、結果與建議

九、參考資料

3 of 15

一、小組成員與工作介紹

小組長林宥綝:資料蒐集、簡報製作

林怡岑:問卷設計、實驗設計、實驗數據整理

邱鈺茹:拍照、攝影

楊芊涵:問卷設計、實驗設計、訪談規劃

劉以晴 :資料蒐集、美工處理、 資料記錄

王翊澐:影片剪輯、程式設計

4 of 15

二、研究動機

看到之前學長姊有做過此研究,我們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單元是在教泡泡,用泡泡做一幅畫,而且我們也想了解泡泡的原理,加上我們小時候也很喜歡玩泡泡,所以我們才想要想要做這個主題。

5 of 15

三、研究目的

  1. 瞭解泡泡是怎麼形成的。
  2. 認識泡泡水的調製方法。
  3. 探討不同持久性的泡泡水影響

6 of 15

四、研究方法

  1. 上網蒐集泡泡水相關資料
  2. 實驗設計與準備材料
  3. 進行實驗
  4. 紀錄結果
  5. 整理資料
  6. 撰寫成果報告

7 of 15

五、研究架構

請放上coggle的心智圖

8 of 15

六-1、泡泡是怎麼形成的

原來泡泡的形成,跟一種稱做「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物質有關。 ... 當表面活性劑和水混合時,親水性的一端會溶入水中,疏水端則會脫離水,聚集在水面。 在水面的表面活性劑,疏水端會離開水面,進入空氣中;親水端溶於水,並排在水面上。 當你在攪動水時,會將空氣送入水中,此時,疏水端會包住空氣,就成為常見的泡泡了。

9 of 15

六-2、泡泡水的調製方法

10 of 15

六-3、實驗設計

實驗組 對照組

水200ml+洗碗精100ml+膠水50ml 水200ml+洗碗精100ml+膠水30ml

實驗變因:膠水的多少

操作變因:水和洗碗精

11 of 15

六-3、實驗材料

1.水200ml

2.洗碗精100ml

3.膠水50ml

12 of 15

六-3、實驗步驟

1.水200ml

2.洗碗精100ml

3.膠水50ml

13 of 15

七、研究發現

應用各種研究法針對研究目而發現的結果,例如實驗發現、觀察發現。

問卷:彙整問卷後的結果分析。

訪談:彙整訪談紀錄之後的結果分析。

實驗:完成實驗後,找出影響的變因。

觀察:彙整觀察記錄之後的結果分析。

14 of 15

八、結果(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由實施的研究法中,得到的研究結果,亦可將研究發現做一精簡的陳述。
  2. 範例:在活動設計方面,消費者還是偏向低門檻的集點活動,但因為現在超商贈品,為了勾起消費者的收藏慾望,品質越來越好,成本也水漲船高,……,所以超商必須在品質與價格門檻之間做出最恰當的取捨。

二、建議:

  1. 針對不滿意的地方,提出改進或解決之道。
  2. 提出新的問題或自己的創意思維。
  3. 範例:超商推出的活動贈品,應積極創新並跟上流行,不能只是拿卡通人物圖樣印在贈品上…

15 of 15

九、參考資料

  • 作者(出版年份):書名。出版地:出版社。
  • 作者。網站名稱。擷取日期取自網址。
  • 王鑫(1980):台灣的地形景觀。台北:渡假出版社。
  • 董忠司(民90):福爾摩沙的烙印。台北:文建會。
  • 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民94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necoast-nsa.gov.tw/mai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