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12

第五項 先後相生

12/15/2021 第二組

2 of 12

3 of 12

出處:課本P45

4 of 12

資持云:若論作戒則無先後。獨茲無作多有解釋,故須辨定。

戒體有二,作戒體和無作戒體。

如果只提到作戒的戒體,無所謂先後;

無作戒體就有各家不同的說法(這邊有三家),

在這個地方要辨別得非常清楚。

5 of 12

  • 當年的祖師大德們,都是一方面行持,一分面的確考校,但是去考校的弄不清楚,就產生種種不同說法,因此南山祖師幫我們抉擇,寫下這些文字。

  • 這個文字並不是很重要,可是我們要了解一下當初有這種不同的說法。

  • 將來真正想要深學戒法,看南山的三大部,自然會了解他為什麼說這個題目。

師父的叮囑

6 of 12

《事鈔》云

《資持》釋云

初解云:

初同時解二

第一種解釋(第一家)主張

作無作二者同時生起,可分兩段來說明

如牛二角,生則同時。

上二句舉喻

這個像牛的兩個角一樣,一生就是兩個,角雖然是兩個,可是生的時候同時。

故《多論》云:

初一念戒俱有二教,

第二念中唯有無教。

故下引證。

初念俱有,可驗齊生。

《薩婆多論》證成:三羯磨究竟時的第一煞那,同時具有作與無作戒,到第二剎那的時候,只留下無作戒。

說明作無作在三羯磨法究竟的第一剎那都圓滿俱足,如此證明作跟無作同時生起。

這邊的教就是作,《薩婆多論》、《俱舍》上面稱為:教、無教

7 of 12

二前後解:

從《善生經》的立場來談,作和無作是前後生起的。

《事鈔》續云

《資持》釋云

後解云

二前後解二

第二種解釋:一前一後而生起。可分兩段來說明。

初立義中四

最後一段是所建立的義理,文中又可分成四點來說明。

前後而起

初句標義

出句是標明前後生起的名義。

8 of 12

《事鈔》續云

《資持》釋云

故《善生》云:

世間之法,

有因則有果。

故下引證。

世間法者緣構成故。因即作戒,

果謂無作。

所以,引《善生經》(《優婆塞戒經》)證成:世間法而言,有因就有果。

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作戒是因,無作戒是果。

如因水鏡,

則有面像。

如下喻顯。

就像因為有水、有鏡子,我們對到了水或是鏡子,就會看見自己的樣子,一定有它的因果(舉這個例子來顯發義理)

故之作戒前生,

無作後起。

故下準定。

所以準確判定,作戒先生起,無作戒後生起。

9 of 12

釋妨(解釋與《薩婆多論》義理的相違情形)

《事鈔》續云

《資持》釋云

論云下二釋妨。

由立前後,

違上論文初念俱有,

故須釋之。

文中分二

論云以下,是第二段解釋與《薩婆多論》的義理相違情形。因為建立:前後而起,與《薩婆多論》主張的:初一念戒俱有二教,是相違的,所以必須加以解釋,這裡分兩點說明。

論云作時

具作無作者。

初牒妨

首先把認為相違的地方提出來:《薩婆多論》主張:作戒時同時具備作與無作。

  • 作戒生起的時候,就有作戒體跟無作戒體,那時的無作戒體稱為作俱無作。
  • 作俱無作隨戒而生,但是形俱無作因成未現
  • 所以把戒體分成三個部分:作、無作又分成:作俱無作和形俱無作。

10 of 12

《事鈔》續云

《資持》釋云

此下釋通二

解釋與形俱無作不相違

此是作俱無作,並是戒因。至三法竟其業滿足。

是二戒俱圓,

故云具作無作。

初明作俱齊起。

現在跟作同時的是作俱無作,這兩個都是戒的因。

三法竟就是說我們受戒的時候,三皈依的時候。

不妨形俱無作仍後生也。

亦是當一念竟時,

二戒謝後,無作生也。

不下示形俱後生。

上云仍後,在言未顯,

猶恐濫同初念之時,

故重遣之,云亦是等。

這裡不妨說形俱無作是最後生起,也就是說,當三羯磨究竟後第一念結束,第二剎那現起時,作戒謝落與作俱無作隨著作戒謝落,獨存形俱無作。

11 of 12

《資持》云:

「已前二解並是古義。若準《業疏》即取初解。但不明三時,義未盡耳。」

《業疏》云:

「今解一時,非先後起。豈有作絕無作方生。

由本登壇願心形限,即因成也。至後剎那,二戒俱滿。故云作時具無作是也。」

12 of 12

業疏續云『且約一受三時無作。

因時無作。此與作俱非乖俱體、不妨形俱因成未現。

二果時無作有二。

一還與作俱、同上明也。

二是形俱、方為本體以三法竟示現之時。

三果後無作。以通形終。』

濟緣釋云『二約

三時以示相、

(且約一受三時無作)初通標。三時者即前多論初二兩念、但初念中取其前為因時耳。

下別列。

因時有二、(初念前

作俱未竟、(此與作俱非乖俱體) - (作俱無作)

形俱潛發、(不妨形俱因成未現) - (形俱無作)

二並為因。

二果時者 (初念後

即上二種(作俱舞作,形俱舞作)第一念時皆究竟故。

三果後者 (第二念)

即第二念已去、

作俱隨謝、(作俱無作)

止有形俱耳。(形俱無作)

已上皆見業疏記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