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跨閱-6】 水文與開發

人類與河海湖泊間的緊張關係,在人類需要愈來愈多土地後更加嚴重。甲文以低地國荷蘭自15世紀來與河川海洋的相處,窺見荷蘭在氣候變遷下的選擇轉向;乙文則自《宋史•食貨志》摘出李光對圍湖造田的建議。在開始讀簡媜的〈水證據〉之前,不妨先讀讀這兩篇文本,了解水與人的關係!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甲)

  荷蘭地處北海邊,是舉世聞名的低地國,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又位於萊因河出海口,承接這條歐洲長河的吞吐。海洋與河川為荷蘭帶來沖積三角洲、漁獲、石油以及航運,也帶來洪水侵襲之災。如何與水共處是荷蘭永遠的課題。自15世紀以來,荷蘭人即以堤防與風車排水試圖填海造陸,取得更多可用圩田,目前荷蘭擁有三千處圩田,為農業帶來貢獻,而水利工程也因此成為荷蘭傲視世界的強項。

  荷蘭在二十世紀初提出了「桑德海工程」計畫,想從北部內海與外海之間拉起一道封鎖牆,使沿岸大城市不再受北海威脅,且內海可因河川挹注而逐漸成為淡水湖泊,提供水資源與圩田。這項龐大的計畫實現後,為荷蘭帶來2500平方公里的新生地,但卻在1953年北海倒灌後再次被審視,終於在1958年,荷蘭提出更全面的「三角洲工程」,決定串聯大河出海口的三角洲碎塊與浮島,用層層堤壩、閘門,全力防堵海水倒灌,保障內陸人口密集城市的安全。

  只是氣候變遷又給了荷蘭新課題,萊因河在未來50-100年的年平均河川流量預估是目前的8-10倍,豪大雨又集中於冬季,這類瞬間強降水將使城鎮因河流漫溢受災,因此荷蘭提出「還地於河」的想法,將河槽浚深加寬、堤防後移,連接主要河川幹道與都市排水系統,還與河岸居民溝通,由政府協助取得他處土地移居,把河岸轉為滯洪功用,以空間換取人民避難的時間。

  荷蘭人從與水爭利到如今與水共生,祖輩一起打造新生圩田的精神,造就荷蘭人公眾利益先於個人利益的普遍價值觀。「圩田模式(polder model)」這個成語在英文裡代表的意義就是以合作為優先的共識決策,人們雖有異見,但仍願接受不便與限制,只求能獲得群體最大利益。(改寫自周柏儀〈勇敢面對海洋:荷蘭人與水搏命之戰〉、李怡德〈規劃者的樂園:治水與治水之外的荷蘭規劃文化〉、李鴻源〈三角洲工程 解決荷蘭水患〉)

(乙)

  五年,江東帥臣李光言:「明、越之境,皆有陂湖,大抵湖高於田,田又高於江、海,旱則放湖水溉田,澇則決田水入海,故無水旱之災。本朝慶曆、嘉祐間,始有盜湖為田者,其禁甚嚴。政和以來,創為應奉①,始廢湖為田。自是兩州之民,歲被水旱之患。餘姚、上虞每縣收租不過數千斛,而所失民田常賦,動以萬計。莫若先罷兩邑湖田。其會稽之鑒湖、鄞之廣德湖、蕭山之湘湖等處尚多,望詔漕臣②盡廢之。其江東、西圩田,蘇、秀圍田,令監司、守令條上。」於是詔諸路漕臣議之。其後議者雖稱合廢,竟仍其舊。(出自《宋史•食貨志》)

【注】①政和以來,創為應奉:宋徽宗政和年間,創置「應奉局」。應奉局,宋代專為宮廷進奉財賦的官署。②漕臣:管理漕運的官員。

1.依據甲文,對荷蘭治水的描述,下列選項何者較適當?【多選】 *
10 points
Required
2.依據乙文李光的陳述策略,下列選項的說明何者較適當?【多選】
*
10 points
Required
3.依據甲、乙二文,下列選項的說明何者較適當?
*
5 points
Submit
Clear form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