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聚落研究員申請表
邀請在地常民以自己的文化故事自己說之構想,藉由文化聚落研究員的課程,以培養「地方文化認同感」、「社會回饋」、「自我成長」作為目標,主打更認識家鄉文化、自我知識與技能的成長以及社會性回饋,開展兩項閩南文化研究相關課程。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金門閩南文化觀光研究員招募簡章】
◆「文化聚落研究員」課程分為「飲食文化紀錄」與「日常影像紀錄」兩個類別,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興趣進行選擇,課程中途不可變更。

◆課程分為理論課、實作課及成果展,需全程參與。

◆7/20當週開始進行授課,連續八週,每週一堂,每堂3小時。具體課程日期尚未確定,將依據學員們可配合之時間進行安排。

◆課程將創建專用LINE群組。

◆課程無需繳交費用,但課程中所使用的之工具需自備(相機、手機、畫材等需使用之工具)。

◆報名「文化聚落研究員」課程需保證未來課程出席率達90%以上。

◆參與「飲食文化紀錄」課程需同意作品刊登在成果發表手冊上,參與「日常影像紀錄」課程需同意作品於成果發表期間播放。

※報名即表示同意遵守上述規定

一、【飲食文化紀錄「 憶鄉·藝饗 」】
學員透過食物的故事記憶,以及親臨現場的五感體驗,呈現出金門飲食與烹飪背後,�有關日常生活、文化傳統與社會關係的思維與實踐,成為社會記憶與文化符碼的累積。

◆陪伴與輔導講師
張姿慧
《當代設計》雜誌主編
現為《金門文藝》雜誌總編輯及專職寫作者

洪玉芬
《金門文藝》編輯群之一
主編散文合集《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

蔡昱學(阿德師)
金門總鋪師
傳統糕餅達人
台灣之光百業達人


◆預計培植對象
 經招募甄選之金門縣在地常住居民,預計30人

課程內容—【憶鄉•藝饗】
(1.)認識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影響、飲食的典故、關於飲食紀錄的好書介紹等

(2.)探索飲食文化有哪些重要面向?說說與你心中的一道閩南菜,它與你有什麼樣的情感及故事

(3.)如何動筆為飲食做紀錄、如何將你心中對飲食的感覺傳達出來、如何寫好一篇飲食文章等

(4.)學員作品討論與指導

(5.)作家 洪玉芬分享飲食文學

(6.)在地餐飲師傅蔡昱學 (阿德師)實務解說

(7.)畫家 楊天澤 指導作畫

(8.)畫家 楊天澤 指導作畫

二、【日常攝影紀錄課程「自己的金門自己拍」】
傳授「紀錄」的工具與技術,以實現金門人「自己說自己的故事」,�將地方性、常民性的閩南文化留存並再現。鼓勵民眾從日常生活做起,�透過影像的保存及維護來累積在地記憶。

◆陪伴與輔導講師
井迎瑞
電影蒐藏家博物館 館長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兼音像紀錄研究所所長
台灣電影文化資產保存協會理事長。

曾吉賢
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
暨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紀錄片導演


◆預計培植對象
 經招募甄選之金門縣在地常住居民,預計30人


課程內容-【自己的金門自己拍】
第一週 (理論)
1. 社區影像教育概論,簡介本課程的要求,以及以非遺為核心以口述為方法的特殊教學方法
消費主義下的媒體文化,在地應如何看待它?
何謂“他者”?何謂“刻板印象”?它們對在地的影響又如何?
 
第二週 (理論)
1. 什麼叫做“非遺”?在地應如何理解它?它到底是“美學”還是“內容”?
以“非遺”作為框架,對於在地紀錄之利弊得失又如何?
 
第三週 (理論)
1. 什麼叫做“口述史”?在地應如何理解它?
2.“口述史”到底是一種風格?還是一種方法?
 
第四週 (實務)
1. 打破器材迷思
2. 認識身邊可用的攝影設備,從DV、相機、到手機
  
第五週 (實務)
1. 談紀錄片中的燈光問題
2. 自然光的魅力
 
 第六週 (實務)
1. 剪接原理與軟體
2. 重視檔案管理,以南藝大歷史影像資料庫為例
 
 第七週 (學員報告)
報告進度並講評
 
第八週   作品發表 (學員報告)
報告進度並講評,完成作品

本培訓計畫八週為一個段落,將課程成果於園區展出,以擴大教學效果與本計劃之影響。
視疫情狀況,廣邀金門各界嘉賓參與觀賞共襄盛舉。

由前述課程說明及介紹,您最有興趣的研究種類(可複選) *
Required
Nex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