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 edit access
獵具不殘忍,殘忍的是偏激與扭曲的動保論述

回應動團4/11日記者會

        4月11日「台灣動物共生聯盟」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並以行動劇的方式,企圖引導「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朝向殘忍的「嚴刑峻法」為目標,滿足以人類為中心的「動物共生」,實則新聞稿內容邏輯不通,證據粗暴,沒有提出任何台灣野生動物棲地環境的實證研究。一味的以殘忍的、血淋淋的畫面,將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審查的焦點,轉移成一部街頭鬧劇。

針對動保團體新聞稿以及相關發布內容,有以下謬誤:

  1.  既然是強調動物共生,為何還有「野生動物為全民共有之資源」的說法,人類是否可以將野生動物當做「資源」而擁有所有權!顯然出發立場就顯矛盾與荒謬。
  2. 將大法官釋字803號解釋中「恢復原住民狩獵文化權」刻意忽略,曲解並分割「獵具」與原住民族傳統狩獵文化的相關性,嚴重影響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基本權利。
  3. 片面用誤捕黑熊的例證、畫面,錯誤導引在整體野生動物保育上的成果。在實證調查研究中發現,發現黑熊的次數與地點呈現上升的趨勢。誤捕最大問題來自於棲地與人類生活環境的重疊所產生的人熊衝突,而不是獵具。
  4. 將禁止獵具(獸鋏、金屬套索等)的使用,謊稱是全民的共識,試問這些響應團體是否曾徵詢相關的利害關係人,例如原住民族、山林地區的農民。
  5. 近年林業保育署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試辦計畫」的研究中,野生動物的族群豐度與狩獵活動,並未有顯著相關,且動物的豐度皆為平穩或持續成長中,主要影響仍是棲地的開發與破壞。然動保團體卻將野生動物的生存與傷亡狀況,歸罪於狩獵活動,對於遊蕩犬貓這種「活動獸鋏」卻絕口不提,顯見其言論之偏頗,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6. 在一個民主社會中,強調嚴刑峻法,要求嚴格管制,而沒有任何社會溝通的過程,動輒刑罰、罪刑加之,完全忽略獵具行為人可能面臨的生存環境與歷史壓迫,共生何得以成。

         針對這場記者會,沒有提供任何科學實證研究,也沒有任何野生動物的專業背景,想以各種殘忍畫面來扭曲及主導「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的方向,對於台灣原住民族、山區努力勤墾的農民、以及長期在原住民部落共同推動恢復傳統狩獵規範與自主管理的學者、專家以及第一線研究工作者而言,殘忍的不是獵具,而是人心。


附上動團新聞稿連結: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9TTjSY0aNuy9fXPqN2BvJBGDRiu5vo3r/edit


中華民國護育生態教育協會、高雄市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花蓮縣富里鄉Aka sawaden公共事務發展協會、宜蘭縣大同鄉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協會、社團法人宜蘭縣愛南澳生態旅遊發展協會、文樂獵人英雄會、社團法人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屏東縣瑪家鄉狩獵協會、原住民族青年陣線、Salama Outdoor遊沐民族、台灣TAMORAK文教協會、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獵人協會、宜蘭縣大同鄉泰雅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秀獵協會、心的工寮 Talo’an no Faloco’、慢午野食有限公司、嵐幽巴恩嵐凡影像工作室、宜蘭縣德卡倫泰雅自然資源暨文化自主治理協會、光聚落共享工作室、台灣原社、台灣原住民族勞工聯盟、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族東群文教發展協會、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南澳青年聯盟、臺中市布農族邁阿尚協會、臺灣布農族語言學會、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新北市新店區原住民族發展協會、中華民國射擊活動暨射擊器材權益促進會、台中市和平區自達獵人協會、桃園市復興區文化狩獵協會、小董山間野炊、臺中市PKLAHANG RRGYAX SSQULIQ協會、博威野控股份有限公司、宜蘭縣南澳鄉東岳社區發展協會、箭男射箭隊、行墨有限公司、屏東縣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邵族獵團、臺東縣阿朗壹永續發展協會、迷和樂影像製作社、新北市原住民族狩獵協會、拉盟岸Malusapuz青年、花蓮縣文蘭部落文化交流協會、內本鹿人文工作室、東海大學米克斯動物關懷社、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鄒族拉拉吾雅部落會議

個人連署名單:眾多不及備載,在此一併感謝

陸續連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稿單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暨生態永續聯盟        發稿日期:2024.04.12

新聞聯絡電話:0919183413                                          

電子郵件:maradaro73@gmail.com                                                                         

 連署網址:https://reurl.cc/QRn1YZ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連署方式 *
姓名或團體名稱 *
單位名稱及職稱 *
願意留下聯絡方式(非必填)
想說的話或建議(非必填)
Submi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Does this form look suspicious?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