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搜秀資源網_一個網站的故事20110419.doc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搜秀資源網:一個網站的故事

台中市大雅區大明國小 張崴耑

這不是團務分享,也不是成果報告,而是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搜秀資源網」(taisoci.blogspot.com)的故事。

初衷

時間回到十年前的某個晚上,我在家裡搜尋網路上有關節慶、習俗的圖片,想做一個隔天上課可用的PPT簡報。

但十年前網路上「地方性」(比方台中縣、大雅鄉)的並不多,即使找到照片,要不就是圖檔太小(網頁讀取速度才會快),要不就是並非以「適用教學」的想法來拍攝(許多照片很好看,還有漂亮的景深,但要教學的那個部分卻沒那麼清楚)。

此外,這些圖片幾乎都有版權上的問題,雖然在課堂上使用時爭議不大,但若要再分享給別人,就會是很大的困擾。這代表我花費不少時間做了一個簡報,卻只能適用在我自己的班上,一來當時周遭其他班老師並沒有使用媒體做教學的習慣,二來當時筆者也在帶班,社會或國語都只是眾多科目中的其中一科,做完的簡報都往往能用一次,頂多因為交換教學而多使用一、兩次,從時間效益上來看十分可惜。

記得那個晚上找了半天,好不容易看到一個有關民俗活動的網站,裡頭有很多很漂亮的攝影作品,圖檔也不小。但讓我最感動的,是攝影者放在網站上的一句話:「所有照片均為本人所攝,以開放版權方式提供給需要的人」。

感動之餘,當時也開始在想:「上面的相關單位」好像應該要建置一個針對教學而架設的圖庫網站,裡面有很多很多以縣市鄉鎮為單位的照片,而且是開放版權的。這應該比那些可以印成一本本成果冊的活動更實用吧?但當時的我也想不通「上面」、「相關單位」到底應該是誰。

輔導員是什麼?可以吃嗎?

隔年開始擔任台中縣的專任輔導員,也參加了深耕種子教師的研習。對當時的我來說,那是非常讓我感到「衝擊」的體驗,因為我遇到了來自各個縣市的「高手」,每個人都各自有一手絕活,而我總覺得自己是裡面最「菜」的那個。記得那時純如老師遇到每個人總會問同一個問題:「你覺得輔導員應該做什麼?」當時的我想了想,說了一個聽起來冠冕堂皇的答案:「我覺得輔導員應該提供現場老師教學上的支援。」

但問題來了,到底現場老師需要什麼?我想了好一陣子,當時自己還搞不清楚輔導員該做什麼,也不清楚自己會當多久,但如果要替自己設定幾個「至少要做完的事」,自己大概會設定這兩個目標:

一、想確定是否能做出針對能力指標的多元評量。

二、想建置一個開放版權的資源庫,來解決鄉土教學上的問題。

   

當時的自己很幸運,因為台中縣教育局一向給予輔導團很大的運作發展空間,而從召集校長到資深的輔導員夥伴們,也都讓我獲得許多支持。當然,輔導團本身也是有一些既定的工作,但也因為這樣的彈性,得以讓我能直接針對教學現場教師所需,去做一些嘗試。這些嘗試有些很快就解決了,但有些則又面臨到下一步的問題(例如我很快就證實第一個目標是可行的,但後續卻在推廣與說明時遇到非常大的困難),有些嘗試失敗了,有些則得到很大的迴響。

而這「架設開放版權的圖庫網站」的這「第二目標」,雖然相較於其他工作只佔去一點點時間,卻是從頭到尾持續都在進行著的。

管他的,就先架一個站出來吧!

    坦白說,一開始我完全不曉得這件事應該怎麼進行,要申請計劃嗎?有經費嗎?該怎麼分類?網站空間要放在哪?要找其他人一起經營嗎?要使用什麼系統?版權宣告的部份該怎麼處理?雖然所有的事都沒個定論,但我也知道如果一直等下去,網站就永遠做不出來了。「管他的,先架再說!」所以我試著用拙劣的技術在學校的個人空間裡架了一個小網站,丟了一些圖上去,同時也不斷詢問許多人的意見,並找機會蒐集可以派上用場的鄉土圖片。

    當時曾有幾位朋友不約而同給了我一樣的建議:單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力量架起一個資源圖庫網站太過困難,而且以教育界當時普遍的資訊素養來看,使用率可能也不高;最好的方法是架起一個資源分享平台,然後透過社群的力量,讓各個地方的老師都把他們的照片上傳到這裡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時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但我完全不曉得「一個可以上傳圖片」的網站該怎麼架設,自己似乎也不具備那種召集、組織社群的人格特質,但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我希望別人上傳教學資源,或者我希望這個網站能受到關注,那麼它至少應該先放置一定數量的教學圖片。在我想出該怎麼做,或者有時間去弄好這件事之前,就讓網站先以「單向分享」的形式出現好了。

搜秀資源網的名字由來

    架一個站不難,但如果要推廣的話,它就必須要有一個好記又好聽的網站名稱,最好再有一個MARK。但當我問別人取名的意見時,卻得到「你不是寫小說的嗎?取名字這種事幹嘛問別人?」之類的回答──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寫的是搞笑小說,取出來的名字很「那個」的。

    許多曾擔任深耕種子教師的輔導員,應該對當初台中縣中港高中蔡宗仁主任(當時是秘書)很有印象。他是一位很有熱忱也很有才華的人,當時曾替社會學習領域深耕種子教師架設了一個討論區「搜秀討論區」,方便大家回縣市之後,還可以繼續那精采的對話。可惜就和教育界的其他網站一樣,許多夥伴一回到縣市便忙於各種工作,討論區也一直沒能真的運作起來。不過,蔡主任卻守著那個討論區好一段時間,直到某年網站主機出問題為止。

    在徵得他同意後,我沿用了這個名字,一方面「搜秀」代表著「社會」,另一方面也希望它能從一個縣市、一個「點」開始,讓更多優秀的夥伴的人加入,而終有一天變成一個「面」。當然,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延續「搜秀討論區」架設時那種「充滿熱忱」的精神。

開放版權的新聞影片

    這時還曾發生過一個插曲。

    那時我也常使用新聞影片來協助教學,不過當時要取得新聞影片並不容易,僅只有「民視」與「東森」兩家的新聞台將自己的影音新聞分類好,並放在網站上;此外,這些新聞網站通常都有設有保護措施,得要通過層層防護才能取得真實網址。

當時的我深深感受到用新聞影片協助教學時的好處:一方面能與時事結合,另一方面每篇新聞雖然短,但效果強烈,既能達成教學目標,又不會佔去太多教學時間。不過當時周遭會善用資訊媒體協助教學的老師實在很少,更不用說要教他們如何「突破防護、下載影片」了。

    於是我起了一個念頭,如果由我來把這些影片下載下來,然後分類整理好。再向新聞台取得授權,那麼就可以把這些東西一起掛到「搜秀資源網」上,需要的老師只要搜尋一下,很快就能運用這些新聞影片了!

嘗試聯繫民視與東森之後,民視始終並未回覆我,但「東森」卻回信給我,表示他們不但同意教師可以把這些新聞影片運用在教學上,對於「非自國外取得的新聞」,更願意「無償授權」讓我把東西建置在網站上。於是接下來就是有關授權合約內容的繁複往返過程,可惜的是,對方一直忙於當時有關選舉的重大新聞(或許也是因為我一直想多凹幾年的緣故),最後這件事也無疾而終了。

    回過頭來看,現在網路上可以得到的新聞影片與資料愈來愈多,也愈便利了!許多新聞台更開始把自己的新聞影片建置在Youtube上,讓更多人容易取得(例如民視與蘋果),公視甚至更推出以「創用CC授權」為概念的新聞網站(http://cc.pts.org.tw/)。而單槍投影機以至於電子白板、無線網路、雲端這些資源也愈來愈普及,只是教育界究竟是如何使用、看待這些資源的呢?我想,當中或許還有一些值得深思與檢討之處。

拍攝照片時的各種經歷

    因為一直抱持著建置圖庫網站的想法,所以在到校輔導時,經常會先查詢當地周遭有哪些值得蒐集的景點,然後跑學校時早一點去、晚一點回來。此外,我也一向隨身帶著相機,只要抓到機會就拍。身上的相機也從Olympus C-40(上課時摔壞),變成Sony W1(在路程中遺失),再變成Sony h1(送給長輩用),現在則是Sony h9(服役中,但因為拍得太兇,快門拍到掉下來,目前用膠帶黏著)。

在這段過程中,也遇到許多特別的經驗……

    還記得在沙鹿的小巷子裡,我找到平埔族「遷善南北社」歷代祖宗的靈位,以及那座名為「普善寺」的小廟,並為這小巷道裡的「大肚王國」感到唏噓不已。

    國道一號北上146公里處有一間屋頂燕尾脊近乎垂直的奇特小廟,我在小路間繞來繞去,終於在那間因颱風而殘破不堪的小廟裡,聽到廟主生前的故事。

    后里的鐵道橋下有位講古伯,他在房子前掛上「文史工作室」的牌子,並在裡頭做了好幾個后里古蹟的模型,對來往的客人們訴說后里過往的點點滴滴。

    在大甲的田裡有座被土淹沒一半的墓碑,當地的老師說,這可能是道卡斯族人的墳墓,而且有可能是大甲年代最早的「碑」,得要挖出來才知道。(後來我查資料,懷疑那與林豐正的祖先有關,而那位老師後來在祭拜之後,也真的把墓碑挖了出來)

    曾經靠著過期的通行證,在到處都是落石的中橫公路上停下來照相,害車上其他人緊張得不得了。

    為了拍一張清水平原的照片,曾爬到大肚臺地上公路旁的護欄,抓著不斷飄蕩的競選旗幟發抖。心滿意足地拍完照片後往前又騎一小段,竟發現到處都是可以拍到整個平原景觀的好位置。

    因為在大雅見到自己家族的祖墳,回家翻祖譜並查了許多資料後,竟發現自己的祖先是客家人而嚇了一跳,並這個結果告訴長輩,但長輩到現在似乎還不太能接受。

    曾為了集齊幾個老街的照片,跑到台北淡水龍山寺隔壁的便宜旅館過夜,然後隔天背著電腦與行李,徒步走到滬尾砲台再回來,拍完所有旅遊書上的淡水古蹟景點。

    曾在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晚上,出門去拍澎湖的廟宇和空無一人的城樓,陪著去的夥伴說他有敏感體質,沿路一直警告我……不過還是很「感心」地跟完全程。

    在豐原尋找葫蘆墩的「墩身」時,有位大叔曾給了錯誤的訊息。半年後終於找到墩身,便回去告訴那位大叔,對方感動的眼神至今仍印象深刻。

    有次到校輔導時被其他領域放鴿子,於是決定乾脆去拍龍井的行政機構,結果因為行跡太過可疑,被龍井戶政事務所的主任找進去喝茶,還指點了好幾個資料上沒查到,卻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地方。

    回過頭看,忽然會發現,雖然自己並不曉得「搜秀資源網」是否有預期的成效,但自己卻已經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多難以取代的經歷,並遇到很多「有很故事」的人。

    而我可能也會是他們故事中的一部分。

手繪簡略地圖

    時間來到2006年。

過去在教「家鄉的地形」時,總會搭配一些資料與圖片做個簡報,上課時再配合GoogleEarth與粘土、手勢來教學,成效倒也還不錯。但那天在準備教學資料時,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過去在到校輔導時,總有不少老師提過關於「台中縣市地形」的問題。雖然各校圖書館裡都有鄉土教材,但取用上並不容易,而我簡報上的「地形圖」是從台中縣的鄉土教材書上翻拍的,因為版權問題,也不能隨便把這東西放到網路上分享。

    「既然如此,那乾脆自己畫好了。」於是我拿出手繪版,打開平時拿來做小說人物塗鴉的painter軟體(我也只會這個),試著對照地圖描出一個台中縣市地形圖。不過畫著畫著,我忽然想到,如果做很多不同的圖層,應該可以套出各種不同的圖,比方有些老師可能只想教平原,那圖上就只留平原,想只上丘陵,那地圖上就只留丘陵,接著再用這些圖做一個類似「選單式」的PPT簡報,使用上應該會便利多。

做出來的簡報確實很好用,也沒有版權上的問題。接著我又想,乾脆也來畫其他的地圖吧!不然每次遇到老師提出問題,我們也只能告訴他「你可以去哪裡找地圖」、「可以去和教科書商要」,這聽起來很「不實在」。再者,許多書面上的地圖也都不是「為了特定教學目的」而繪製的,所以地圖上的資訊往往會太過繁雜,不利於教學。像這麼基本的事,應該要有「上面的相關單位」把它做好才對吧?

    但「上面的相關單位」到底是誰?我想了想,好像最「相關」的人就是我,那麼乾脆就自己來畫畫看吧?接下來,只要平時上課需要,我就配合著畫出相關的地圖,於是一張張地形圖、交通圖、河流圖、行政區圖、人口圖,甚至是世界地圖與村里圖就這樣慢慢累積出現了。

    如果是擅長美工軟體的人就會知道,我所繪製的地圖並不理想,如果能用Corel Draw等向量軟體來繪製,圖片拉大後不但不會變模糊,也可以讓後續其他使用者做編輯。但遺憾的是,我完全不懂這些美工處理軟體,只是「土法煉鋼」對著地圖手描而已,很多細部也處理得不夠精準,甚至資料也常有欠缺(例如大雅的村界圖,是我去鄉公所要來某位村長的競選廣告,然後對著上面所描述的村界線,根據交通地圖畫出來的)。再者,我的繪製速度太慢,所以當我們團內進行秦老師所帶領的「小四鄉土教材」編輯時,很多該畫好的地圖都還沒完成。

不過,在到校輔導向老師們介紹這個圖庫網站時,每次都會看到台下有人眼睛一亮,總讓我們感覺到,這些地圖確實是現場老師需要的東西,而且遠比那些理論、教案或要來得更實用。既然如此,所耗費的那些時間心力,就沒有白費,即使是畫出的圖很醜,也沒關係。

消失的網站空間

    最初架站是在學校內的個人空間,其後又經歷了許多事,除了曾改用XOOPS架站外,也曾試圖搬到縣府的空間中。但在經過許多事之後,我發現把「打算長久經營」的網站掛在公家機構的網站空間是很危險的,因為無論當時主事者多用心,或者網站空間多大、多自由、快速,這個網站都可能因為很簡單的原因而掛掉,甚至更換網址。

    這些原因很多,例如主事者換人(公家機構是一個完全以「人治」為主的地方)、颱風淹水、主機老舊、為了整合網站的計畫而更換主機,以致於最近的縣市合併,甚至根本不需要什麼理由……即使我在自己學校裡找台電腦自己架站,我都無法確定自己未來會不會調校。

    在這更換空間、更換網站的過程中,我曾試著改變一些作法,比方把圖片的說明放到檔名,然後去尋找「可以呈現出檔名」的網路相簿或架站軟體(這樣不管網站掛掉幾次都不怕),或者去申請「轉址服務」,而我對「資源圖庫」的概念也隨著這些遭遇產生一些改變。

    於是我開始尋找比較大、穩定的商業網站,即使付費也沒關係,因為商業網站知道「換網址」或「資料遺失」都是非常嚴重的事,即使被併購,也不會隨意丟棄原有的客戶與空間。於是我試了picasa、PIXNET、Flicker、無名小站,當時我發現無名小站與PIXNET(痞客邦)的介面是比較合乎我的需求,而且我原本就在無名小站有購買會員,但為痞客邦的優惠是因為他們邀請過我,不好意思在上面放這些東西,所以我轉放到無名小站去,然後再把相簿「嵌入」到我原本的網站空間中,這樣我可以不用再修改網站,只要負責上傳圖片就好。至於付費的部份,還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

但沒多久,我就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多網站都「保護過頭」了。他們好像預想「使用者會很害怕自己的圖片被別人拿走」,所以拚命加入各種保護措施,讓你怎麼也找不到圖片的真實網址,連下載都要好幾道程序。即使後來發現空間無限大的ipicbox(中研院架設的),也一樣有這種問題。

但我不是,我希望這個網站被人「用力」使用,最好什麼保護都不要,愈方便下載愈好。所以我必須找到與這個理念相符和的網路空間,於是最後我買了picasa的網路空間,因為「開放」本來就是google的精神之一,他們的相簿也確實提供了這樣的自由度,再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google看起來像是比較不容易倒掉的。雖然picasa相簿無法直接呈現圖名,也不能做分類,但我覺得這些都可以接受,而且Google也給了我一種「未來還會不斷成長、更便利」的好印象。

    一旦可以直接連結到真實網址,就可以做很多事。比方你可以自由在你的網站裡「直接放入」搜秀資源網裡的任何一張照片,你也可以在GoogleEarth嵌入搜秀資源網中的地圖,你甚至還可以直接把整個相簿複製下來,或是設定這張圖片的授權方式,使用上非常方便。

    不過我還是需要一個好記的「入口網站」(雖然我讓所有原本的網址都可以連到這個相簿),並在上面說明「開放版權」以便讓使用者安心,此外這樣也更便利於這個網站被搜尋到。於是我也用google的Blogger來架部落格,以方便更新,甚至也想把自己開發的一些文件也放上去。但比較遺憾的是,google文件仍不是一個很好的雲端文件系統,許多文件的格式都會「跳掉」,而微軟的Windows Live雖然比較理想,但仍犯了「保護過度」的問題。

    目前我打算慢慢把原本台中縣輔導團部落格的東西搬到外面的商業網站,以免下學期因為縣市合併而又更換網址,甚至我也不一定還擔任專任輔導員或輔導員。總之,如果打算要長久經營,還是別考慮公家單位的網站,甚至不要去花公家任何一毛經費,會比較保險。

網站的純淨度

    還記得最初「搜秀資源網」曾想以「資源分享平台」的方式呈現嗎?現在我的想法與當時完全不同了,我反而希望「搜秀資源網」應該是一個「非常純淨」,完全沒有其他人資料、廣告,甚至不花用公家任何經費的網站。(在搬到商業空間後,它也終於徹底脫離與公家單位的連結了)

    最初有「資源分享平台」的想法,是基於「圖片量不足」與「以社群而非單兵作戰」兩種理由思考的。不過,當「搜秀資源網」上的照片超過一萬四千張之後,它現在的問題根本不再是「圖片不足」,而是「沒有足夠時間去整理這些圖」,因為一萬四千張還僅是有整理、上傳的部分,其他還有很多沒整理過的圖,正靜靜躺在硬碟裡,等待有天「某人」會突然想起它。

    不,並不是沒有其他人願意分享圖片。光是在我們的輔導團裡也幾乎是人手一台相機,每個人原本也都有蒐集教學資料的習慣,他們一向也都樂意分享。此外,在架設網站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主動希望提供他的照片,希望可以把「搜秀資源網」充實得更豐富。(您在google上搜尋某些景點時,第一個出現的連結常都是搜秀資源網,也常會有雜誌或民間機構來信詢問圖片的授權)但幾番考量之後,我還是決定維持網站的「純淨度」,以避免任何可能產生的問題。

    因為您可能收到一百張質量都很好的照片,但你卻無法排除「提供者可能反悔」或「裡頭可能夾雜有版權問題的圖片」這樣的情況。而且「搜秀資源網」上的圖片已經很多了,實在不需要為1%不到的圖片量去冒這個危險。

    再者,這也代表著我對「搜秀資源網」的概念產生一些轉變。就如同一般教育界或行政機關的想法,過去我會把它當成「一個網站」,然後期待大家來這裡使用它,於是我就有了一個「看得到」、「包裝好」的「成果」,就如同很多「整套包好」的教學影片、教案或教學媒體那樣。

    但這種傳統的思維模式,卻不見得適用在這個時代(或未來的時代)。因為網路時代來臨後,每個人可以取得的資料量是非常龐大的,未來的教學模式也不(該)再是那種整套包裝好的教學,所以與其再做一個包好好的網站,不如做一大群「教學元件」,然後讓老師們自由去組合這些元件。

    這代表什麼?代表你可以隨意把「搜秀資源網」中符合你需求的相簿,直接連結到你的網站上,然後用不同的主題去組合這些來自不同來源地的「教學元件」。甚至我所組合好的教學元件中,如果有你需要的部份,你也可以任意把它裁切下來,重新組合成你要的。即便這並不是教育現場常見的使用模式,一般老師還是很習慣你把東西整個包好,然後照著教就行,但我以為做成「元件」才真的可以「長長久久」。無論課綱怎麼改、教科書怎麼重編,甚至教育部又因為國際測驗的結果而改變政策,這裡都不需要有很大的變動(除非行政區域又重新劃分)。

    真正會改變的是「人的腦袋」,但無論是想做「知識複製式」的教學,或是「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材料都是一樣的,只是看人怎麼去組合它。而我期待「搜秀資源網」的材料可以滿足各種不同的狀況,也因為如此,在拍攝的過程中也儘量採取「全部都拍下來」的概念,比方進入一個博物館,在確認可以拍攝之後,我就會試圖把「全部」的展覽品與說明看板都拍攝下來;即使是一間廟,我也會從石獅、龍虎堵、櫃檯腳、龍柱、獅座、員光、點金柱、匾額……一路全部拍下來,因為我也不知道哪個地方會派上用場,乾脆全部都拍下來,讓使用者自己決定。

    這裡還延伸出一個問題:如果資料量這麼多,會不會讓使用者覺得很麻煩,而不想使用?畢竟一般老師還是比較喜歡「整個包裝好」的教學資料,最好做成一個介紹影片,播放完就介紹完那個地方。

    我的回答是:這個網站並不是為了服務這種理念的老師而存在的。在這幾年的到校輔導中,我們很清楚「不可能服務每個老師」的道理(也不需要),並不是說這些教學理念對或錯,而是「搜秀資源網」就只是為了要服務「與我們理念相同」、「有這種需求」的使用者。對於不擅長使用教學媒體設備,或習慣使用套裝好的簡報、影片來教學的老師而言,他們都不是我們的服務對象。

這「不是對錯優劣的問題」,純粹只是因為他們不是這個網站服務的對象,而這裡也沒有必要去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更沒有義務要解決每個人的問題。尤其當「搜秀資源網」愈是「純淨」,就愈沒有這些包袱。

搜秀資源網的分類方式

    由於picasa相簿本身並沒有分類的功能,於是我也配合google的分類邏輯,與其花費很多時間在把東西用資料夾分類好,不如把東西丟在一起,然後用「關鍵字」(或者標籤)跟「搜尋功能」來找到我需要的東西。

    於是我會在相簿上設下類似「霧峰_霧峰林家花園_萊園」、「澎湖_沈有容喻退紅毛番碑」、「手繪圖_台灣行政區2011合併後」這樣的名稱。對於「台中市」(原本的台中縣市)境內的地點,我會把當地的區名放在最前面(例如「霧峰」);對於非台中市的景點,則直接列出該縣市的名稱(例如「澎湖」);而手繪地圖的部份,則用「手繪圖」作為開頭文字。

    當使用者想尋找資料時,他只要在頁面上按「搜尋」,或按「ctrl+f」,然後尋找關鍵字,例如他想找「中區」的景點,就直接搜尋「中區」;如果是想找「碑文」,就直接搜尋「碑」,相簿就會自己冒出來,也不需要一頁頁沿著分類去翻找,許多網站總要連結好幾層才能找到需要的資料,而「搜秀資源網」則是在一個頁面裡直接秀出來,自己搜尋。

所以,使用者「必須先知道自己要找什麼」,才能得到他想要的──而「搜秀資源網」也只服務這樣的使用者。

    此外,由於每個相簿都有設定「創用CC」授權的等級,所以當使用者在外部做搜尋時,他也可以從任何地方查到搜秀資源網內的相片,不必將對方限制在這個網頁內,一切都是自由的、流通的。

未來改進的方向

    遺憾的是,裡頭的圖片量太多、太雜,不但沒有也一直沒有時間去替圖片加上註解,光是要替每個相簿設下較多的標籤都覺得負擔很重。但來日方長,打一開始這個網站就是以「附帶的」、「邊做邊改」的概念在運作的,所以這些問題就都拋到未來去吧!

    但picasa相簿有一個很不錯的功能,就是他可以結合google地圖,設定每個相簿或每張圖片在地球上的位置,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行政分區可能改變的問題,一方面也更有利於其他使用者找到資料,甚至還可以直接搭配或充實google地圖的街景照片。目前雖然因為時間不足而沒做設定,但卻是日後可以努力的方向。此外,未來也打算購入有GPS功能的相機,讓上傳的每張照片都可以有經緯度與高度的資訊,更有助於這些資料的連結。

    在首頁的地方,還打算把一些文件、學習單,甚至依能力指標設計的多元評量資料都放到網站中,讓它既是一個網站,也同時是許多可以分散的教學元件庫。

    未來還可以結合YOUTUBE與「指比教學」,把每個偏重操作的教學小技巧錄成許多小段時間的影片,一方面可以加強宣傳,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搜秀資源網」更加豐富。

回顧與反思

    還是必須說,雖然這個故事是很「個人」的一個故事,但如果不是因為縣府教育處給予的彈性與輔導團召集校長以致於夥伴們的支持,這個網站根本無法成形。

    其實,建置「搜秀資源網」的這件事,包含蒐集圖片、繪製圖片在內,可能佔不到個人工作時間的1%。自己也一直抱持著「且戰且走」、「雖然不清楚但是先做再說」、「有時間再順便弄一下」的心態在處理這件事,只是一年、兩年、五年、八年過去後……累積下的東西還是有相當可觀之處。

    自己不禁會想,如果當初很在意「網站該怎麼呈現」、「不知道該怎麼申請經費」、「欠缺架站技術」、「要不要做成分享平台」的這些事,而少了「管他的!先做再說!」的念頭,我想「搜秀資源網」現在不會是一個有著一萬四千張圖片的圖庫網站,而永遠只會是一個「想法」。

    更讓自己感慨的是,當初所設下的兩個目標中,我把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耗費在第一個目標「想確定是否能做出針對能力指標的多元評量」上,但當我確定這是「可行的」,我接著又陷入了「持續」、「推廣」與「說明」的泥沼中,至今周遭仍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多元評量」與「筆試」有何不同,甚至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要以「能力指標」為核心。當中許多人平時也能侃侃說上一番大道理或漂亮的理論,但那似乎與「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兩件不相干的事。當然,能看到那種「我理解你」的眼神或回應時,還是會讓人感到很高興,只是付出的時間與獲得的結果實在不成比例,真正從裡面得到最多的成長,還是自己。例如我會為自己「從九貫正綱公布後,每一堂課跟每個評量都100%依據能力指標」而感到沾沾自喜,但實際上並沒人在意這種事,純粹只能說是「自我感覺良好」。

    相較之下,這「有時間再順便弄一下」的「搜秀資源網」卻反而變成最能長久,也最容易被理解的東西。對於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未來,我想無論輔導團的團員換成了誰,或者輔導團整個滅掉變成別的東西,甚至什麼時候又要重新再編鄉土教材,「搜秀資源網」的東西都還是可以再派上用場,而編教材時總會遇到的「版權問題」困擾,只到我們這一代輔導團為止,未來的使用者就不必再煩惱了。

    我不知道這個網站會有多少人使用,我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可以「搜秀」──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優秀的夥伴做出類似的東西(然後整個台灣連結成一個龐大的開放版權資源庫),更不知道這對一般老師來說到底有沒有實際效用,我甚至不知道下個學期自己還在不在輔導團。

    我只知道,我對得起十年前那個熬夜查資料、備課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