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炒房四大手法
手法 | 實際案例 |
【第一招】 控制第三地持股比例 陸資身分規避審查 | 萬通地產總經理雲大俊:「按台灣地區的相關規定,投資台灣地產業的大陸資本參股不允許超過30%,所以萬通地產在新加坡Vantone Capital Pte., Ltd.的股份比例為29%。」 2011年4月,萬通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於台北成立,註冊資本額500萬美元(新台幣4.5億元)。 |
【第二招】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資金來源無須說明 | 港資豐泰地產投資成立於2002年,在泛亞地區從事私募房地產投資,核心業務涵蓋房地產買賣、項目開發及重建、項目與資產管理、項目推廣及租賃、建築設計、土地測量使用及融資。 旗下四大基金投資台灣規模高達35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015億元,並規畫與富邦建設、信義房屋、海悅廣告合作,深耕台灣巿場。未來3年,將在台推出多項建案,總銷逼近400億元。 |
【第三招】 假台灣人頭戶進出 銷售對象陸客限定 | 實例一: 中資背景在香港上市的亨得利控股有限公司,砸九億買下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安泰忠孝分行店面,每坪成交單價556.66萬元。 內政部地政司:「該案使用台灣亨得利總經理趙振良名義購買,並不適用大陸人士來台取得設定移轉不動產物權許可辦法。」截至2009年6月前,還可透過央行追查資金來源,自6月底陸委會定調不追查背後資金來源,即使以人頭名義購買,也不再追查背後資金來源。 實例二:搶攻中國客的「鄉林皇居」,近期也賣出5戶給中國買家。 |
【第四招】 「投資營運獲利」 「買賣預售屋無法可管」 | 實例: 雲大俊:「全球發售兩個月後,台灣項目意向成交有78組,占到整個項目276套房源的30%。」 2011年6月21日,與當地合作夥伴(南國建設)正式簽署「合建分售協議」和「委託萬通全球銷售協議」。持有經營階段以提高租金和出租率為目標;通過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向保險、養老基金等機構出售部分或全部權益。 內政部地政司地權科陳科長:「目前只允許陸資購房自用而不允許出租,『否則將被列管』。」 實例: 張姓房仲:「曾幫數位中資客進場買預售屋,在快交屋時售屋,只做短期買賣,獲利情況不錯。」 內政部地政司副司長王靚琇:「陸客購屋只限制『物權(成屋)』,未限制『權利(預售屋)』的買賣關係。」 |
【土地工作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