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

壹、研究動機

    每年訪台的黑面琵鷺具有獨特外形、身影,民間對其描述生動有趣:「這隻鳥仔真特別!面仔烏烏、翅仔白白、喙更扁扁長長。因為伊面是烏色也,所以咱叫伊做『烏面仔』」。黑面琵鷺的體型甚大,腳長,脖子長,身體雪白,頭部有黃色飾羽(《外形特徵》身長75至80公分,翼長32.9~37.6公分,尾長100~122公分,外觀上難以分辨雄雌。)其外型最大的特徵是扁平如琵琶的嘴巴,連同臉部都是黑色的,加上其優雅的姿勢,而有「黑面舞者」的美稱。http://www.chigu-farm.com.tw/map1.htm
   於是我們這組小女生討論之後,決定好好研究這群不遠千里而來的「鳥朋友」。

貳、研究問題

  一、為何黑面琵鷺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一)生物學上的角色
       學名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iegel

        英名 Black-faced Spoonbill

        俗名 掃鵝、飯匙鵝、La飛
       因其喙為橢圓形,似古代梳理頭髮的用具-篦,所以     又叫「黑面篦鷺」。牠的族群數量十分稀少,2011年的普查共記錄1,848隻,比2010年的2,347少了499隻,下跌21%;      最大的越冬群仍是在台灣,總數目為843隻,佔全部黑臉琵鷺的46%所以要一賭牠的風采,台灣可是絕佳的地點呢!

 黑面琵鷺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Platalea_minor.jpg

   (二)學分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屬於:

(1)動物界 ( Animalia )

(2)脊索動物門 ( Chordata )

(3)鳥綱 ( Aves )

(4)鸛形目(Ciconiifomes)、

(5)朱鷺科(Threskiornithidae)。本科的鳥類,全世界僅有  

   28種(註:屬於朱鷺科全世界28種,台灣7種,分別為朱鷺、白鸛、黑鸛、黑頭白、埃及聖、琵鷺即黑面琵鷺)。其中同為

(6)琵鷺屬(Platalea)的種類僅有6種,大多分布於歐洲,只有黑面琵鷺與白琵鷺﹙White Spoonbill, Platalea ieucorodia﹚出現在亞洲地區。

(7)黑面琵鷺 ( P. minor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B8%E5%88%86%E9%A1%9E

  黑面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於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東南亞地區。

  台灣七股當地人因其嘴巴扁平像湯匙在水中攪來攪去找東西吃,台語稱之為「抐桮」、「烏面抐桮」[2]、「烏面仔」、「烏面鳥仔」。(牠們主要的覓食方式,乃是採取將嘴喙(甚至整個頭部)深入水中左右掃動(La來La去、搖頭晃腦的動作),並利用下嘴喙密佈的觸感神經感應水生物而捕食,模樣十分逗趣可愛!)台灣的宜蘭地區則稱為「飯匙鵝」。

(三) 黑琵、白琵及各自保護狀況

 白琵鷺(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屬於鹮科琵鷺屬。

                                           ( 維基百科 )
保護狀況:無危

       1.生態環境

       喜歡在泥濘水塘、湖泊或泥灘等環境中活動,常在水中緩慢前進,嘴往兩旁甩動以尋找食物。
      2.分佈地域

       分佈地域分佈於歐亞大陸;非洲;夏季或許繁殖於新疆西北部天山至東北各省。冬季南遷經中國中部至雲南、東南沿海省份、台灣及澎湖列島。
      3.特徵

      特有的琵琶型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得很像可能混群的黑臉琵鷺,與黑臉琵鷺比較,白琵鷺顯得體型稍大一點,而且臉部黑色少,琵琶型的嘴末端黃色,面部裸露的皮膚黃色,由眼先到眼睛有一條幼細的黑紋。繁殖期的白琵鷺有明顯的冠羽,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沾黃色。

    4.食物

         灘涂濕地各種細小生物,琵琶型的嘴有如探雷器,幫助他們發現食物,相比於鴴鷸類細長的琵鷺的嘴更適合發掘淺層的食物。

     5.繁殖與保護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生效年代:
1997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生效年代:1996年

     目前全世界超過一萬隻。

有著琵琶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琵鷺,但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的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以及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時,黑面琵鷺的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2009年台灣黑面琵鷺共有1280隻,再度刷新紀錄,台南地區黑琵佔全國總數逾9成。

   (四) IUCN紅色名錄黑面琵鷺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6%8A%A4%E7%8A%B6%E5%86%B5

        保護狀況 

瀕危IUCN 3.1

 200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封面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於1963年開始編製,是全球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此名錄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編製及維護。

     IUCN紅色名錄是根據嚴格準則去評估數以千計物種亞種絕種風險所編製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

     主要的物種評估機構有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世界保育監察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及IUCN轄下物種存續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內的專家團體。總括而言,上述團體所評估的物種數目佔整個紅色名錄接近一半。     IUCN紅色名錄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二、黑面琵鷺的生態多樣性環境

    (一)全球數量及訪台比例

        2011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公佈31/3/2011轉載自香港觀鳥會(http://www.hkbws.org.hk/BBS/viewthread.php?tid=13766)    

        2011年的普查共記錄1,848隻,比2010年的2,347少了499隻,下跌21%;

        最大的越冬群仍是在台灣,總數目為843隻,佔全部黑臉琵鷺的46%,台灣是錄得最大跌幅的地區,比2010年少了437隻;
       香港和深圳錄得411隻,比去年的462隻減少了51隻,下跌11%;
       中國大陸沿岸的數量下降了15%,從去年的234隻減少至今年的198隻;
       日本、越南及澳門錄得輕微升幅,可是不足以填補台灣、后海灣及中國大陸的下跌數量。

(二)黑面琵鷺的渡冬遷移地點及路線

      黑面琵鷺是一種遷移性鳥類(也就是候鳥),夏天時出現於溫帶的繁殖區,秋、冬時南下至亞熱帶及熱帶的渡冬區,春季時又北返回到繁殖區。遼寧外海與南韓、北韓西部外海的岩石小島是目前已被確定的黑面琵鷺繁殖地點。此外,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東北一帶是可能的繁殖地點,如長白山、興凱湖、札龍、向海等地。

     而在渡冬地點上,臺灣曾文溪口、香港后海灣的米埔沼澤及福田保護區與越南的紅河三角洲為已知的主要渡冬地點,另外於中國的南方諸省、南韓、日本均有出現記錄﹙圖三﹚,但是其中中國大陸自東部沿海到中越邊境的資料仍十分缺乏。根據 2000 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調查結果紀錄顯示,目前全世界的黑面琵鷺數量為772 隻,其中有488 隻在台灣的七股渡過冬天,足見在黑面琵鷺保育工作上,臺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每年初春 3 月,黑面琵鷺陸續分批離開渡冬地區,返回北方繁殖地,準備完成人生的大事;一直要到10 月,才能再度看到牠們活躍於渡冬地區。如此週而復始、年復一年,令人不禁好奇牠們到底來自何方?長途遷徙過程中會經過哪些地方?南遷北返走的路線一致嗎?不過這些問題目前並不完全為人類所瞭解。就遷移路線而言,目前僅知部分族群會穿過南韓及日本,沿著大陸沿海與東南沿海遷移,並經過臺灣部分地區。

  一般推測黑面琵鷺有三個北返遷移路線:一是沿大陸福建、浙江沿海,北飛漢城;一是沿琉球、日本、韓國一帶北返;另一則是自香港直接經由中國大陸內陸飛往北韓。

  國內的研究人員於1999 年,為10 隻黑面琵鷺戴上追蹤器﹙衛星及區域性無線電﹚,其中一隻取名為「烏龜」的黑面琵鷺,於3 月14 日離開七股後,途中經由大陸福建、浙江、江蘇沿海,於3 月31 日輾轉抵達北韓漢江外海的海州島。這是全球第一次成功追蹤到黑面琵鷺的遷移路線,跨出揭開黑面琵鷺神秘面紗重要的一小步。

圖三、已知黑面琵鷺的渡冬或者遷移地點(李玉琪製圖)http://ethics.forest.gov.tw/public/Data/5111111295971.pdf

(三)在台渡冬棲息地

   在台灣十月中旬首批黑面琵鷺到達,至隔年四、五月還可以見到。出現於臺灣的黑面琵鷺,可見於臺灣沿海許多濕地裡﹙圖四﹚,如宜蘭蘭陽溪口、臺北關渡、新竹客雅溪口、臺中大肚溪口、嘉義鰲鼓、屏東龍鑾潭⋯等,但是出現數量均不多,停留時間也不長,僅有台南七股這一塊濕地,受到大群黑面琵鷺的青睞,是牠們的主要渡冬區域,也是近年來非常受到重視的保育要聞。

   在渡冬區,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在水深約 10 至25 公分的淺水區域,它們在這些地方覓食、休息、理羽、洗澡等。渡冬地點多在在海岸附近地區,例如河口、潟湖、海埔地、鹹水沼澤、紅樹林或潮溪等地,偶爾也會出現在水稻田、紅樹林及已經抽水過的魚塭中。

   以曾文溪口為例,黑面琵鷺日間主要成群棲息於七股堤防內的潮間帶泥灘地及淺水區,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偶而會隨著潮水移動,或者洗澡、理羽、玩耍;而鄰近的淺水之魚塭﹙如東方魚塭、北方魚塭、龍山魚塭、樹北魚塭等﹚或者河口地區則是牠們晚上大快朵頤的地方。因此牠們需要無污染的覓食區提供牠們足夠的食物來源,也需要安靜、安全的休息區進行長時間的休息。

   就其數量而言,我們在各種資料上收集了黑面琵鷺的觀察數量,若以每年所觀察到的最大量而言,在香港米埔沼澤區的變化如圖五,而在台灣七股的數量如圖六。基本上這兩張圖顯示黑面琵鷺出現於這兩各地區的黑面琵鷺有穩定成長的趨勢,且出現於台灣七股的數量遠高於香港。2000 年的全球統計顯示七股擁有63%全球渡冬的族群量。值得注意的是,圖五與圖六的增加是族群的成長,或是因為黑面琵鷺的戀地性(site fidelity)所造成,目前仍不得而知

 

          

(四)繁殖及覓食習性

   黑面琵鷺的繁殖一直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謎,早期的觀察資料大多零星散佈各處,且多為局部性,近年來這些資訊被彙整後,有關黑面琵鷺的繁殖情形,逐一被解開,1999 年夏天,一群臺灣的愛鳥生態攝影者組團赴中國大陸的遼寧省長海縣,讓大家逐漸瞭解黑面琵鷺在繁殖區的生活情形。

   有關黑面琵鷺的繁殖區域,很早就有報導,在「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中,曾有詳盡的整理(圖七),大致而言,這些區域多位於大陸(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外海的小島,均在黃海和渤海灣內,且多在無人居住的小島。以1999年在遼寧省外海的小島而言,此處地形險峻,海拔高約100 公尺,島長200 公尺,寬約130 公尺,為岩石性島嶼,島上有些區域有植被覆蓋。

   黑面琵鷺築巢於懸崖附近。巢是由枯樹枝及樹葉所築成。每個巢均有一隻親鳥擔任守護工作,同在此島繁殖的鳥類包括唐白鷺和小白鷺。此外,觀察者也看到遊隼的出現,並推測遊隼可能是黑面琵鷺繁殖時期的重要干擾者,當然,人類也是干擾者,人們會至此拾取鳥蛋。攝影人士在8 月10 日所發現的3 個巢中,有一巢已成功孵化,幼鳥已離巢,另二巢中,分別有2和3個蛋。蛋的數量可從2-6 顆不等。蛋呈白色,上沾有親鳥的排泄物,比雞蛋稍大些。這次所發現的巢應屬於第二梯次的繁殖,在六月中旬時則為第一梯次。

回到繁殖地的黑面琵鷺,大約在 5 月後即進入繁殖期,在六月初開始完成求偶、交配、產卵的工作,孵化期約需 30 天,幼鳥出生後在35 天後可離巢,但仍和親鳥留在繁殖區,再約30 天左右才離開親鳥,獨立活動。

            圖七、目前已知黑面琵鷺繁殖地點的分布 (李玉琪 製圖)     http://ethics.forest.gov.tw/public/Data/5111111295971.pdf

  如湯匙般形狀的鳥喙是黑面琵鷺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搭配全身雪白的外衣、一對修長的黑色腳ㄚ,再加上優雅的外貌與動作,總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到了即將北返繁殖時,牠們頭部後方會長出黃色的飾羽,與黃色的頸圈相互輝映,形成另一種容貌。覓食時以扁平的嘴直接插入水中,左右掃動捕食水中的魚或其他食物,這種奇特的覓食方式,與其他鷺科鳥類有很大的差異!

  黑面琵鷺的食物包括小魚﹙2 至10 公分或10 公分以上較細長者﹚、甲殼類﹙主要是明蝦和小蝦﹚及其他食物﹙如青蛙及大型昆蟲的幼蟲等﹚。根據1992年在曾文溪口慘遭射殺的兩隻黑面琵鷺的胃內含物分析發現,胃內食物95%以上都是魚鱗及骨頭,另外利用胃內發現的魚類小型耳石進行分析,確定牠們只吃小魚。

圖二、繁殖季快到囉!頭部長出黃色飾羽,頸圈也變成黃色,黑面琵鷺變得更加漂亮﹙黃朝洲攝﹚。

  牠們常集群覓食,在河口淺灘、荒廢魚塭捕捉魚蝦。有時會圍成弧形前進,把魚趕往岸邊捕捉吞食。在棲息地,更是常見到牠們將整個身體泡在海水中,梳洗羽毛或是戲水。

   黑面琵鷺的警戒心很強,不易接近;牠們常單獨或者小群出現在沼澤、海岸附近的水田、魚池,或潮間帶的泥灘、河口、沙洲。
    當牠們在白天覓食時,通常喜歡和白鷺一起作伴。據了解,原因可能是黑面琵鷺的覓食方式(用嘴巴在淺水灘地La來La去掃食);不利警戒,與白鷺共棲則可以藉由白鷺的示警減低覓食時可能遭遇的危險。而白鷺得到的好處是,因為黑面琵鷺的覓食方式容易驚擾水生物,因而增加了白鷺們捕獲食物的機會。牠們真是合作無間呢!
 一般來說,黑面活動以黃昏和夜間為主,而白天多彎著脖子、縮著頭並排停棲在安全適合的地點休息。
   三、跨出黑面琵鷺生態保護的下一步

http://np.cpami.gov.tw/englis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738&catid=6&Itemid=40

  1. 面臨的威脅http://www.bfsa.org.tw/tc/index.php

 1.人為獵殺     1992及1995年分別傳出槍殺黑面琵鷺事件。

2.棲息地環境變遷 曾文溪漂砂量日漸減少,溪口淺沙地漸漸消失。

3.棲息地遭破壞 如因觀光需要建立廁所,而將污物排入溪口黑面琵鷺之棲息地等。

4.觀光壓力  於日間進行黑面琵鷺觀光活動,恰好是黑面琵鷺休息之時,黑面琵鷺不堪其擾,且輕航機等水上活動均威脅黑面琵鷺之生存空間。

5.食物來源  隨著全球黑面琵鷺族群量的日益增多,七股地區的黑面琵鷺數量也逐年增加,野外是否有足夠的食物供給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6.疾病 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七股爆發黑面琵鷺集體中毒事件,共造成73隻黑面琵鷺死亡,為近年最嚴重的單一死亡事件,死亡原因確認為肉毒桿菌C型毒素致病。

    造成黑面琵鷺數量稀少的歷史因素已不得而知,但是人為造成的棲地消失或剝蝕是牠們目前以及未來生存的主要威脅,如自然棲地轉變為農作區、垃圾場、工業區或住宅區等。     由於牠們主要出現在河口溼地,這些區域由於土地地價便

宜,常是許多開發計劃的考慮地點,開發壓力遽然倍增。臺灣曾文溪口、香港后海灣地區以及日本和韓國的海埔地都面臨到相當程度的開發壓力,不是有工業區的開發計劃就是即將闢建為住宅區,如臺灣曾文溪口有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南部國際機場開發案、七股工業區開發案等。

    除了直接改造棲地會造成棲地破壞外,河川上游或附近地區的開發計劃也會間接導致棲地品質下降或消失。尤其是變更海岸及河口附近的物理結構,如興建堤防、興建港口或者在河口及上游地區建築水壩等,很容易造成河口地區嚴重

侵蝕或淤積,使得棲息環境面積大量減縮或惡化。

   人類的各種活動,包括直接獵捕、過度漁撈、或經由污染間接地降低食物的品質與可利用性⋯等,不管是故意或是意外,都會對黑面琵鷺造成干擾,甚至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 未知的將來

    臺灣曾文溪口、香港米埔后灣的福田保護區與越南紅河三角洲是目前已知黑面琵鷺主要渡冬區域,而曾文溪口又是目前黑面琵鷺渡冬數量最多的地方﹙超過二分之一﹚,令人遺憾的是,它也是這三者中唯一尚未設立保護區的區域。

       2000 年,曾文溪口野生鳥類保護區預定地北方的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環境影響評估獲得環保署的有條件通過,為七股的黑面琵鷺保育工作帶來許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濱南工業區位於曾文溪口野鳥保護區之北方,該工業區之南界與保護區之距離大約為9 公里,雖然工業區不在籌設中的保護區內,但開發所採取的填海造陸的方式,極可能造成沿海海岸地形、地貌的改變,嚴重破壞黑面琵鷺的棲息環境;而工業區可能產生的污染,也是曾文溪河口生態體系的重大威脅。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顯示,七股地區黑面琵鷺主棲地的環境組成主要是潮間帶泥灘地與淺水區,而黑面琵鷺日間主要在此休息;鄰近的各處魚塭﹙如東方魚塭、北方魚塭、龍山魚塭、樹北魚塭等﹚則是牠們的夜間覓食地點﹙圖八﹚,因

此就設立黑面琵鷺的保護區而言,必須同時兼顧休息區與覓食區。若以黑面琵鷺自主棲地至覓食區之間的移動距離來看,有近至數百公尺內或遠至9 公里者,其中約74%都在5公里內,由休息區到覓食區之間的平均移動距離是3.18 公里(Leeet al. 1995)。就研究的結果而言,主棲地半徑5 公里內的沿海地區,是黑面琵鷺活動的核心區域,也是我們真正需要加以保護的地方,此外還必須設立足夠的緩衝區,以隔離干擾。

但是籌設中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圖九﹚,包括頂頭額沙洲、新浮崙沙洲、曾文溪口及七股新舊海堤內浮覆地﹙黑面琵鷺主棲地﹚,總面積約1200 公頃,卻只包含黑面琵鷺的主棲地、一些無水的沙丘、防風林和深及腰的海域,並未將黑面琵鷺的主要覓食區劃入,而除了主棲地之外,黑面仔從來都不曾於其他保護區域中發現,再加上所規劃的核心區東側,明顯缺乏充足的緩衝區作為屏障,因此曾文溪口野生鳥類保護區的規劃,明顯不足

      (三) 生態史新紀錄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e-info.org.tw/  2011.6.7台北訊,特約記者康杰修整理                                          

民國100年端午節好消息,在台南市七股區頂山棲息處,還有5隻國際明星鳥「黑面琵鷺」留在當地!過去7年來一直有一兩隻黑琵留在台灣過端午節的現象,今年是牠們第8年留在台灣「吃粽子」,也是數量最多的一次。此現象備受保育團體關切。

發布這項好消息的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2010年11月間在台南曾文溪口渡冬的黑面琵鷺,曾經有高達1600隻的創新紀錄,2011年全球黑琵普查數量只有1848隻(台灣地區1280隻),今年農曆年後,黑琵數量大搞失蹤,因為氣候變遷影響以及棲息處被破壞,許多黑面琵鷺下落不明。今年3月間,鳥調人員曾在學甲農會溼地生態園區紀錄到近200隻的黑琵棲息,原本以上黑面琵鷺已經全部北返,昨天端午節竟然還發現有5隻黑面琵鷺留在保護區附近棲息。

根據該會鳥調人員李進裕、王素滿及黃文博等人的發現,最近在台南市曾文溪口、四草保護區及七股頂山等地區陸續發現黑面琵鷺的蹤跡,七股區頂山棲息處5月20日發現20隻、5月30日只剩下12隻、31日剩下6隻,6月1日至昨天6日都只剩下5隻。至於四草保護區已經連續一星期沒有發現黑琵了。

李進裕指出,31日在紅樹林西邊的灘地,距馬路約140公尺,拍到6隻黑面琵鷺,有1隻眼周皮膜有明顯黃色斑紋,且初級飛羽是白色,是一隻成鳥,另5隻為亞成鳥。

邱仁武指出,過去10多年的觀察「黑面琵鷺」鳥況,在台灣地區幾乎每年5月間就看不到了,但是一連7年卻一直有1至2隻黑琵一直留在台灣「度夏」,沒有飛回韓國原棲息處,打破過去的紀錄,而今年端午節竟然還發現5隻黑琵滯留,再破新高,顛覆傳統的琵鷺來台「度冬」生態史。這5隻黑琵都是亞成鳥,是否與往年留下來的相同,因為沒有掛上腳環追蹤,無法確認。目前已有保育人員每天去看紀錄其棲息情形,作為日後的進一步研究之用。

(四) 台灣黑琵保育努力受到國際肯定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e-info.org.tw/

  我國駐以色列代表處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合辦「三島三鳥保育故事」演講會,以台灣、日本及賽普勒斯為主軸,介紹3個國家對於鳥類保護的努力。以國學者專家及保育人士多人到場。台灣知名鳥類研究專家劉小如博士在會中介紹,台灣是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據點,在533種鳥類中有48%是候鳥,也有17種是台灣特有種。

據中央社報導,劉小如並在會中強調,1990年代初,黑琵曾被認定是極度瀕絕鳥類,之後在國際鳥盟領導下,台灣推動許多重要的研究與保育教育,設立黑面琵鷺專區及保育研究中心,宣導成果使得這種鳥成為台灣最為人知的鳥種,20年來黑面琵鷺的數量已大為增加,未來各國對黑面琵鷺的研究與保育,台灣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參、研究結果  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35/35-2.html

對於黑面琵鷺的保育,在台江國家公園來說也許只是剛開始,希望能夠透過黑面琵鷺與濕地保育的相關議題和國際接軌,累積我們的國際能見度與實力。基礎建置、資料累積是很重要的一步,而棲地保護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在台江地區,我們看見許多人努力的投入保育的工作,在未來我們更希望能夠看見這個保育團隊能夠持續茁壯、成長,也讓更多人參與、加入生態保育的行列!

※黑面琵鷺棲息地保育原則 (文/張學文)
 1.保育對象的確立
   本計畫是以「黑面琵鷺保護區」作經營管理之規劃,但做任何生態保護或經營時,目標必須相當確立,過去之保育工作偏向瀕臨絕種或保育類的動物,新的保育趨勢,現已轉向棲地的保育而非僅單一物種的保育;但是對於個別族群之保育還是存在,在兩者中間必須釐清到底目的是什麼。如果目標不明確,則將產生保育取向的混淆,例如保育黑面琵鷺是為了增加漁民收入,或是發展生態旅遊,將產生不同的策略。在此,主要的目標是保護黑面琵鷺,以黑面琵鷺為主進行棲地保育,牠們每年會飛來渡冬,在此形成牠們生存的生態系統,這系統中有相當多別的因素和牠互動,若確定保育的對象及所有之經營管理都是為了黑面琵鷺,配套措施將以此為中心,否則即是本末倒置。
 2.以回復自然為主
   現今台灣西南沿海已非原本自然的一部份,魚塭、鹽田、黑面琵鷺主棲地皆是防波堤圍築、是被改變後創造出來的,所以在此棲地經營可以嘗試回復到原來的那一種環境或是創造出一個新環境。一個良好的案例是官田的水雉復育棲地,該棲地是由甘蔗田挖下去做水池被創造出來的,但該地區原來附近就是水雉的棲息地,也即在水雉原來潛在可能出現的地方,以人為創造出一塊濕地,包含深水的、淺水的、有食物的、有浮葉植物的棲地。黑面琵鷺的情形也雷同,如果以目前情況下,有一道堤防擋浪,然後曾文溪將沙子帶來,而周圍的魚池有牠的食物,晚上有棲息的地方,還和天然的隔離帶,這些因素整個加起來,便可以創造出來一個適合黑面琵鷺的環境,而這環境本身相當可能存在一個潟湖環境。如果改變這個環境,例如移除堤防或不再控制水閘門,就將改變棲地型態,這雖是所謂自然可棲息的地方,但黑面琵鷺下次再來時,恐會考慮是否要降在此處。回復自然是種目標,但也需考慮黑面琵鷺的需求,才能符合目標。
 3.整體環境的考量
   整個台灣西南沿海從嘉義以南、四草、甚至到永安再往南,由泥地、沙地組成,中間有天然紅樹林或是引水道的紅樹林,獨特之處在於鹽田和魚塭,這些鹽田和魚塭造就了很多水鳥在此渡冬。黑面琵鷺保護區實際上是西南沿海整體連貫生態系統中的一處濕地環境,所以保育黑面琵鷺這塊地方,若創造出一處與其他完全不同的地方,雖然好像擁有唯一的賣點,但將相當冒險,因為一個生態系統如果被隔離出來,等於是被島嶼化的棲地,被島嶼化的棲地會變得相當不穩定,其他地方都是一致的,只有這地方是特殊的,可能會為了這個島嶼化的棲地付出很多的成本。

  4.多樣性的考量   棲地或物種的多樣性(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學理上,一個棲地的多樣性跟它物種的組成息息相關,甚至影響穩定度。如果希望黑面琵鷺來此是一個很穩定的族群,那便需有一個很穩定的棲地存在。當棲地的型態比較多樣性時,其有多個組成,且不僅是一個物種還需包括黑面琵鷺的食物(魚、浮游生物、無脊椎)等物種,甚至可以作為遮蔽的地方或一些植物跟其他動物,這些都會和黑面琵鷺產生關係。棲地的多樣性越高,物種的多樣性就會越高。

由其他的觀點來看東魚塭,它並不是很多樣性,主要就是魚塭。然東魚塭裡面其實有很多的雁鴨、鷺科或其他鳥類利用,因其有不一樣的棲地,如樹林、灌木、深淺不一的魚池,而產生了一多樣性其實滿高的棲地。水深、植物、乾濕都是棲地多樣性的來源,因此便要考量這多樣性要發揮到多大?能夠維持主要目標達到保護的目的。

另一多樣性的品質,在此處有能營造出雁鴨、鷺、多種鳥,很具教育性,也有研究者吸引力,但到底是以多取勝,還是以品質取勝?對黑面琵鷺來講,牠所注重的是如何?其他和牠有互動關係的物種牠們又需要一個什麼品質的棲地?要同時維持多樣性的物種並且讓黑面琵鷺一年一年增加,將不是一簡單的答案。所以此處之草生地、非草生地、林地、灌木地、魚塭、紅樹林等,要如何規劃它?如何管理它?到底哪些地方我們要增加?哪些地方要回復?應作審慎的考量。

  5.經濟與永續的考量
   在很多生態系統裡面,尤其是人為的生態系統,因常花很大精力投資很多成本,回收當然是必要的,譬如農田系統。人為的生態系統必須投耗相當大的人力與物力,且時間不斷地必須介入系統的運作。但是所有的自然系統的成長、系統的維護都是不需要花很多成本去維護的,像果樹或是其他樹種。如果投入成本來維持黑面琵鷺保護區,屆時回收的時候要如何計價?是用黑面琵鷺來計價呢?或用漁民創造出來的價值?如果無法取得平衡,或是它是一長期十年、二十年的投資,當面臨換政府首長、經濟困難或是熱心人士不足時,成本投入缺乏時將如何維持下去?所以將人力、物力、財力做考量時,我們希望此保護區將來是像一個自然的系統,可以自己維持。基於發展和保育的永續性,附帶的目標是漁民和當地相關的民眾,他們可以從中有所獲利,不因為黑面琵鷺來此而使他們失去工作,如何發展讓漁民與當地民眾和保育可達到長期的作法,對一個棲地而言,對保育比較有正面的作用。

  6.社區的參與
   社區的參加由下而上助力會增加,人在此處其實是一環,除了一些深山或深海之處,在任何生態系統裡,人幾乎都參與一環。像黑面琵鷺這塊地方,當地的民眾、遊客都可能因作旅遊或發展而帶來競爭或干擾。如在這塊地養魚可能就會跟黑面琵鷺競爭棲地,當需要利用水閘門調整水位,也產生競爭。因漁民數不多其所衍生的干擾可能較少,但遊客勢必帶來較大干擾。干擾和競爭需要規劃,如控制遊客的承載量,干擾若沒計算進去,黑面琵鷺可能就不來了。

  7.穩定的生態經營
   保護的物種不是被圈養的動物,黑面琵鷺並非生長在一個大野生動物園中被券養的動物,也不是人類謀財的工具,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良好的經營與保護,維持人類和牠一種很好的關係,這將是較好的考量。欲達此目的,物種的保護及環境的維持必須以生態的原則經營,勿以一個人為經營動物園式的方式來對待此地方。在好的原下,如因需自給自足增加收入或是為了教育的目的吸引遊客為,則可廣為宣傳增加遊客量,在恰當的生態原則底下,就不會將黑面琵鷺當作動物園的生物。

  8.科學的監測與評估
   此地區最基礎的生物學是什麼?跟周圍環境到底有什麼關係?現在就研究所知仍甚少,如黑面琵鷺其食性、環境之間物理和化學的關係。如何根據這族群可以留在這跟環境間的互動,在做經營設計時加以考量,就可以營造出黑面琵鷺繼續留在此地區的理由。
欲達此要求,便需要監測和評估。需要對黑面琵鷺的數目,周圍環境變化的因子、物種的組成作長期的監測。東魚塭防風林、鷺科、鴨科的若將來發展出多樣性的區域時,會不會對黑面琵鷺造成競爭?食物來源會不會受到影響?甚至侵襲到牠的主棲地。物種之間的互動皆須考量。若能有長期監測,就可定期作評估,經營管理便可隨之改變、調整與修正,以符合目標需求。

※思考方向        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35/35-2.html           

 1.軟硬兼施 輔導養殖為黑琵

 由於今年是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第一次迎接黑面琵鷺的到來,因此除了舉辦多項活動之外,針對黑面琵鷺賞鳥亭也有進行施工;諸如相關電視牆等硬體更新等,更在第二、第三賞鳥亭中間設計連接步道,讓民眾可以在當中賞鳥。此外由管理處解說教育課同仁和志工們積極加入解說行列,以讓一般民眾可以更親近、瞭解黑面琵鷺的生態習性。

臺南之所以會成為黑面琵鷺最大的棲息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因是「淺坪式虱目魚池養殖」。在七股那一帶有很多虱目魚的養殖業,由於臺南的虱目魚養殖是引進海水養殖,一般水深不會超過60公分。在過去傳統養殖型態中,每年10月漁民們會趕在寒流來之前收成,避免虱目魚在冬天凍死。在收成後,魚池底下會有一些雜魚,因為黑面琵鷺為涉禽,一般慣用嘴巴撈取魚類,這些雜魚就成了黑面琵鷺最好的食物。

但由於虱目魚養殖的產值較低,所以很多漁民逐漸改變養殖型態,也因此造成黑面琵鷺的食物來源減少。正因如此,虱目魚淺坪式養殖的產業特色對台江國家公園來說是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如何在產業輔導面上,建構一個對於黑面琵鷺友善的養殖型態,例如怎麼幫虱目魚建立一個品牌型態、或是跟居民簽約、買回承租權,甚至編列預算請漁民們來養殖,都是目前台江國家公園積極在思考、規劃的方向。

  2.累積基礎 持續參與保育行列

  目前每年全世界黑面琵鷺最終數量的發布是由香港觀鳥會進行,藉由進行同類調查蒐集數據,以了解越冬種群的最新情況及其分布範圍。這項全球同步普查自90年代中期展開,而2009年1月9日至11日期間,黑面琵鷺的普查總計為2,041隻(其中臺灣即占了1,104隻)。針對這樣的普查資料,目前台江國家公園除了會協助相關單位持續進行之外,未來更希望能夠先透過監測調查、掌握資料,更深入的進行黑面琵鷺習慣、行為、活動、遷移路線研究。之後再跟各國洽談進一步的合作,並積極爭取主導權。

肆、參考文獻

http://www.chigu-farm.com.tw/map1.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Platalea_minor.jpg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B8%E5%88%86%E9%A1%9E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6%8A%A4%E7%8A%B6%E5%86%B5

http://www.hkbws.org.hk/BBS/viewthread.php?tid=13766

http://ethics.forest.gov.tw/public/Data/5111111295971.pdf

http://ethics.forest.gov.tw/public/Data/5111111295971.pdf

http://np.cpami.gov.tw/englis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738&catid=6&Itemid=40

http://www.bfsa.org.tw/tc/index.php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e-info.org.tw/

  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35/35-2.html

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35/35-2.html

  伍、附錄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