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1905-情緒教練首要功課-關照自己的情緒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情緒首要功課-關照自己的情緒

by情緒教練 王雪芳

我在戳蜥蜴

日前好友傳來「雲媽咪」FB的文章〈真正的長大〉,這位優秀媽咪在三歲幼兒「闖禍」後還能拉住想瘋狂發飆的情緒,進而教導孩子如何收拾殘局、什麼是「長大」。看了佩服不已!

場景換到我們家,帶也是三歲的孫兒吃飯,給他愛吃的滷香菇,用專用的剪刀把香菇剪小塊一點,好方便入口。沒想到惹怒了小傢伙,他要自己咬,氣得順手把碟子丟到地上,摔得粉碎!奶奶我立即七竅生煙,火冒三丈,雖沒有伸手打他的小屁屁,卻粗魯地抱起他離開餐椅,處理善後。

當下我大腦的杏仁核被激活,開始發射砲彈,「下層腦」成為主宰,掌管理智的「上層腦」完全無法發揮作用。我所採取的粗魯行動,也激發孫兒爬蟲類腦(下層腦)的防衛迴路,更生氣地大哭起來!我簡直就是在「戳蜥蜴」,枉費讀了不少教養以及與情緒相關的書籍。此時更明白,唯有內心穩定的成人,才不易被孩子控制住情緒。

找到自己的「中央C」--關照情緒穩定內心的方法

為了跟上現代化社會的快節奏,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龐大的壓力下討生活。工作之餘,還有子女要照顧的家長,若期許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首先要關照的是自己的情緒。否則,當孩子鬧彆扭耍脾氣時,很容易被激怒,就難以協助他們啟動上層大腦,讓下層大腦在激動時冷靜下來。

享譽華人諮商心理學界的金樹人教授,在其著作《如是 深戲》有這麼一段話:所有轉動的物件都有一個中心:壁上掛的時鐘、路上跑的車輪、天上飛的螺旋槳。絕對的中心,彷彿是不動的,只要中心穩住,四面八方都穩得住。樂音的音程從高音到低音也有一個中心,稱為中央C,發音為Do,只要知道中央C的位置,就不怕彈錯音。按下中央C,彈跳出Do這個音,它的穩重與可靠,如同和心裡的穩定程度緊緊結合。

如何找到自己心中的中央C?根據我的經驗,介紹以下幾個簡單易行的方法,給讀者參考。這些方法需要反覆練習,像是肌力訓練一般,持續才能顯現效果。以我自己為例,即時反覆練習,也仍然會有抓狂的時候,但至少覺察力增強,在情緒爆發的剎那,知道它來了適時煞車。


來源

諧振式呼吸

呼吸練習的形式五花八門,各有所長,以下介紹的是《呼吸的自癒力》一書所提到每分鐘五次(5 bpm)的「諧振式呼吸」(請參考以下錄音檔,跟著提示經過暖身步驟,達到每分鐘五次的呼吸頻率)。

可以坐著或躺著,只要姿勢舒服有足夠支撐即可。閉上眼睛,合上嘴,用鼻子呼吸。感覺氣流在鼻腔、肺部進出,如果腦海思緒紛飛有許多念頭,只需任其飄過,再次回到一呼一吸的覺察感受就好。呼吸要緩慢、柔和、舒適,不需刻意。

練習諧振式呼吸,一開始只要五到十分鐘,每天一或兩次,躺或坐在舒適的椅子上都行,以後再慢慢延長到二十分鐘。大多數人會立刻感受到好處,像是心靜了些,喋喋不休的念頭少了,身體也鬆了些。

只要掌握了諧振式呼吸的竅門,便無需透過暖身步驟來逐步放慢呼吸,而可以直接進入狀況。持續練習三個月後,不妨試著張開眼睛練習,可以一邊忙家事,一邊練習;或在搭車上下班或散步時,也可以練習;甚至上班時,繼續進行諧振式呼吸。

為什麼要練習諧振式呼吸

諧振,是脈動系統的一種有節律的振動狀態,能讓脈動系統以最省力的方式,保持在最穩定的狀態。呼吸對身心也能發揮一樣的效果,如果以呼吸作為身體的節律器或振動儀,就能身心合一。

呼吸可以說是通往身心的門戶,雖然呼吸是一種睡著了也能自動進行的功能,但可以透過意識去改變呼吸的模式。根據研究,改變呼吸模式,能有效改變自律神經的作用,從比較原始的下層腦切入,進一步控制各種身體機能,以及調節上層腦的高級功能。

對人來說,呼吸隨時都在,就像嚮導,引領著我們回到當下這一刻。尤其在情緒被挑起時,不忙著回應,若能先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很快就能覺察身體的知覺感受,進而發掘與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冷靜下來,讓理智的上層腦發揮作用。


來源

身體掃描

找個可以放鬆、舒服、不受干擾的情境,拿下眼鏡、手表,或躺或坐。若是坐著,要確定雙腳是放在地板上,大腿上沒有放任何東西;若是躺著,則把雙腳微微打開。閉上雙眼,合起嘴,慢慢呼吸,維持諧振式呼吸的節奏。(請參考以下錄音檔,音檔來源:《呼吸的自癒力》

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從腳跟→腳尖→腳踝→膝蓋→髖部→腹部→胸部→手→手肘彎→脖子→臉→頭部→整個身體。注意掃描各個部位時,有沒有任何感覺。例如:腳趾與襪子、鞋子接觸的感覺;皮膚與衣、褲接觸的感覺;是麻、脹、酸、痛、溫暖,都好,沒有感覺也是一種感覺,也很好。

為什麼要做身體掃描?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官的感受,是外界有形刺激的結果。感官知覺也反映體內器官的情況,或餓或飽、或疼痛或舒適。知覺感受(覺受)是身體用來和我們溝通的語言,身體藉此告知:我很冷、我睏了、我腿痛、那很香......

擅於傾聽身體的話語,也就容易探索內心的感受與想法,更親近自己的內心世界,協助找到我們的「中央C」。因為身體掃描提供我們與身體重新連結的可能性,這是體驗與表達情緒的關鍵。這種身體知覺的內觀覺察,可以解開身體覺受和想法的連結,因而也鬆開了反覆思索與痛苦之間循環不已的連結。


來源

晨間隨筆

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在她的暢銷書《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中,建議讀者每天起床後進行自由書寫,她稱之為「晨間隨筆」(Morning Pages)。所謂隨筆,就是在紙上記下腦中隨時想到的東西,不論事情大小、想法怪異或傻氣,都值得記下來。也就是在不刻意控制書寫內容的情況下,以無意識、未經規劃、不假思索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為什麼要寫晨間隨筆?

  1. 清理思想情緒迎接挑戰:透過自由聯想,盡情讓思緒與感覺流洩到紙上。就像清除腦海的污水,「翻開新的一頁」,翻過恐懼、否定、情緒,然後到另一頁,在接下來的一整天,專注迎接各種挑戰。
  2. 釋放藝術腦激發創意:左腦是理性腦,像判官一樣把沒見過的想法視為危險物而嘮叨不休。晨間隨筆要請理性腦靠邊站,讓藝術腦出來玩耍,將任何浮現在腦海的想法全都記錄下來,不需要暫停下來修改或評斷所寫的東西,才能找到自己安靜的中心點,激發無限創意。


來源

與情緒對話

上圖是朱銘先生的作品「掰開太極」,兩人對招。兩個對立的個體原本是一件整體,一而二,二而一。一分為二,感覺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就如同一個人受困於情緒,心與腦、感性與理性衝突的內在爭戰,讓人動彈不得。

與情緒對話,也就是讓情緒說話,找個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寫下情緒出現時心與腦的對話。把理性歸諸於腦,讓腦想清楚;感性歸屬於心,讓心說明白。這樣的對話持續進行,舊的觀點會慢慢產生質變,產生新的洞見。

知名心理專家錢玉芬老師在「幸福學堂~情緒管理-學習與情緒對話」舉出1995年自己兩個暴怒的故事,對象分別為一位老師、一位教會的弟兄,讓她非常痛苦,因而嘗試與自己的怒氣對話:

心(感性):你為什麼生那位男士的氣?

腦(理性):他好自大。

心:他自大又怎樣?有什麼關係?

腦:人,不應該那麼自大,不是嗎?

心:人是不應該自大,但是不應該的事太多了,你為何只對自大生氣?

腦:......(回答不出來)

心:你又為什麼生老師的氣?

腦:她瞧不起我!

心:你不是說人不可以自大嗎?她看不起你,你為什麼要生氣?

心:是你自卑,所以你不許弟兄自大。

自此以後,錢老師仍然會生氣,但是知道自己在生什麼氣、這個氣該發到什麼地步,能夠帶著怒氣走,而不是被怒氣帶著走。

錢老師還舉了一個寫不出邀稿與焦慮對話的例子:

心:你在焦慮什麼?

腦:完了,時間不夠了,你寫不出來的!

腦:你看你,平時涉獵不夠廣,現在怎麼可能寫得出好文章來呢?

腦:一個下午才寫了不到三百個字,你真差勁!

腦:不能再浪費時間了,你還有一大堆其他工作等著做呢!

腦:你是一個「學者」呀,怎麼連一篇短文都寫不出來呢?太可笑了!

腦:可不是嗎!你果然就是這麼一個沒有能力的人!

寫完才覺察焦慮所敘述的內容,是對自己的認知、信念,原來自己非常瞧不起自己。因而意識到自己雖不完美,也沒有如同焦慮所評價的如此不堪,更看到了自己的核心問題。清楚明白之後,文稿一揮而就,再沒懸念。

與情緒對話有什麼作用?

未被消化和釋放的情緒,身體會記住。人的心理構造像一個伸縮膨脹的袋子,除非正視情緒,接收它們傳達的訊息,並加以化解、釋放,否則就一直裝在袋子裡,揹著這個袋子是很沈重的負荷。

人體處理生理傷害的方式很直接,傷口會按照一連串的步驟癒合;心理構造也知道需要做些什麼來療癒情緒創傷。但若壓抑、否認、忽視、隱藏情緒,把它塞在袋子裡,療癒過程就無法展開,當再度發生類似事件,舊有的情緒就會被勾動出來,帶來痛苦,直到解決為止。

不斷嘗試與情緒對話,不僅可以更了解自己,而且當允許自己感受內心的情緒、解讀它所要傳達的訊息,就能獲得療癒,並從中得知自己需要什麼才能感覺幸福與被愛。


來源

心理位移書寫法

回想一件最近發生的不愉快事情,拿出紙筆開始三段式書寫:

「我」:首先,按慣例以第一人稱的「我」書寫當天或最近發生的事。

「你」:寫完之後,空一行,將主詞換成第二人稱的「你」書寫這件事。

「他」:寫完之後,再空一行,再將主詞換成第三人稱的「他」書寫同樣這件事。

心理位移書寫不僅能宣洩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同時也能讓自己從不同的觀點與方向看待事情。用更寬廣的視野看待自己,可以增加對自己的了解,理解自己為何有如此的情緒,更去思考這些的背後動機與原因是什麼。

心理位移書寫法有什麼作用?

心理位移書寫,是一種「自他換」的方法,觀自如他,觀他如自。自他換的先決條件是跨界穿透,要形成穿透性的理解,不僅僅是我「在」那種狀態,而且我就「是」那種狀態。穿透到那種狀態,充分理解那種狀態,只有處在他的位置,這才觀看到自身的荒漠,困在我執的死結,因此而打開。

結語

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經說過,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我認為,人際關係當然也包含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如果不能與自己和平相處,總是輕視、不相信自己,甚至不愛自己,恐怕人生並不好過。

我相信,我們的生命,一開始對愛是完完全全敞開、接納,隨時去愛的。接下來,隨著人生際遇的好壞起伏,真實的自己逐漸被層層後天學來的經驗、態度,以及對傷痛的防衛給遮蔽了。保護層太多太厚,連我們也漸漸認不清自己真實的面貌。

在此介紹了諧振式呼吸、身體掃描、晨間隨筆、與情緒對話、心理位移書寫等五種方法,可以協助我們解除壓力和情緒困擾,找到自己內心的中央C,也找回真正的自己,恢復親密關係不可或缺的「愛」與「親近」的能力。願我們大家都先好好關照自己,然後發揮正向影響力,擴展關照其他人!

≡推薦好友Line搜尋「@clp7266w」職人旅圖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