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110-0129(五)109年第一次校務會議 紀錄.docx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社團法人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

110年第一次校務會議

時間:中華民國110年1月29日(五)   12:00-13:30

地點:雲象泰式餐廳/台南市中西區頂美一街3號

出席人員:召集人|林朝成、學程經理人|黃煥彰、教師代表/校本部|林錫田、教師代表/校本部|薛慧蓮、教師代表/台江分校|陳建明、教師代表/台江分校|李武昌、教師代表/校本部|周美華、學員代表|林俊成、志工代表|趙鸞美、志工代表|吳美燕、學程經理人|林冠州、教師代表/校本部|林幸珍、校務顧問|蔡朝源、學員代表|林玉雪

請假人員: 學程經理人|莊孟憲

主    席:校長/林朝成   紀錄:黃千芳

討論提案:

案由一:臺南社區大學109年工作成果及110年工作計畫

說明:

壹、社大辦學價值及公共參與方向說明

台南社大定義學習的目標,除了滿足學習者自我成長及興趣學習的動機外,更希望可以促成公民社會的提升與改變。因此,以班級社群為單位,以教學設計為觸媒,希望所規劃的課程,都能讓人有所啟發,並且產生行動。

為此,社大團隊關注與社會發展有關的議題,長期蹲點記錄累積公共議題的脈絡,推動開放政府讓政策資訊透明化,並透過電子報、活動、課程轉化讓學習者容易理解,發展及培力具有行動力的實踐社群,願意貢獻心力,讓社會變得更好。

在議題的監督上,由於現在政府挾其廣宣、資源的豐沛優勢,加上對於開放政府的支持不若以往,因此在推動公民參與的行動上,必須更重視對於議題的轉化與教育,才足以在龐雜、艱深的政策與議題中,發出公民的聲音。

在公共參與的引導上,支持教師組成的教學研究室,以社大長期倡議的環境及都市發展議題為目標,發展教師設計公共參與教學的設計與經驗交流,從教學面進行議題材料的轉化融合,引領學習者從私領域學習,逐步跨入對於公共領域的關心與參與熱情。

在廣度的觸發上,社大也觀察社會發展的趨勢,透過各類說書、文化沙龍、街區演講及議題參訪等活動,發展師生對於城市發展視野的深度與廣度,讓這所學校,可以在多元豐富的氛圍中,發展公民素養的學習。

109-110年,社大透過學習持續進行台南市重大發展議題連結的面向有:

面向

議題

城市發展

台南公園羊蹄甲林棲地復育與公園人與生態平衡管理倡議

歷史街區示範點(信義街、正興街)經營及社區網絡關係建立

城市防災-歷史街道-信義街公共防災問題盤點及協助店家健檢

綠色交通與交通基礎設計改善研討

發展大眾交通教學-更好城市及未來生活想像:綠色交通工作坊

未來生活想像-發展生活研究室系列課程,關注「城市移動的故事」、「綠交通」、「台南交通運輸解題」、「古都生活故事」等課程及講座,培力「公民參與城市設計」的行動力。

台江學│台灣國家綠道學程-推動台江山海圳國家綠道倡議、跟著河流旅行─台江流域生態環境追蹤及認識、台江社區博物館文化調查

友善大地

珍貴自然地景搶救-龍崎地質公園及全區保存倡議行動

藻礁守護行動

養殖事業廢棄物(蚵架、保麗龍、掛網)帶來的焚燒空汙及海灘汙染

台灣汙染地圖-安南區安清路/後壁/學甲玉米鉻田汙染整治追蹤

一公園一棵樹一草地-台南市北區公園樹木保護及棲地復育

綠電節能教育-「小空間自主太陽能發電規劃與實做」、「綠屋頂農藝規劃實做」民眾共學工作坊

山林保育-生態檢核入法與台灣河溪網成立

流域整治-二仁溪汙染監測、竹溪-哈赫拿爾森林保存

資源再生-發展修繕社群,推動修理咖啡館,推動從源頭減量-消費行為改變運動

食農教育-以在地食材發展台江在地料理,結合農會成立菜市場學校,發展在地食材選購地圖

空汙污染調查及防治教育宣講行動

社會關懷

城市無障礙及身後學主題學習

身心障礙共學交流

偏鄉小學關懷-偏鄉小學畢業生梳妝拍畢業照

「家」的多元觀念與現代意義-跨性別、同婚收養制度、跨國同婚制度以及青少女懷孕等議題

把世界帶進教室-把〝未來工作視野〞帶入國中教室,以學長姐身份和學弟妹分享,從讀書計劃、學校社團活動到社會參與,從學習動力到工作態度,指引國中生思考與前進的方向。

憨老家庭關懷-台江成立大道公保生健康中心,提供憨老家庭喘息時間,居家修繕社群投入憨老家庭居家環境修繕改善。

樂齡學習

參與邁向2025共生社區國際研討會-推動「共生藝術-陪伴共好」學習,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台江師生探討在宅醫療運動的在地可能性,倡議共生社區,在地安老。

大道公敬老日及孝親日

人權關懷

關注港人追求民主自由人權-辦理共融,共榮-如何協助港人定居、融入台南公民論壇

公共參與教學研究

教學研究室師資群公共參與教學研究計畫

學群發展(一)龍崎自然地景守護學群計畫

學群發展(二)未來生活研究室學群計畫

學群發展(三)公民科學家社群培力及發展

公民美學

公共家具創作及閒置空間改造

城市紀錄-以寫生紀錄城市,以繪畫記錄生活,記錄漢藥店、剪紙及老街等消失中的產業與建築。

傳統特色工藝傳承學習-魯凱族手編、賽德克族口簧琴製作;關廟竹藝、廢材小木再製、玻璃鑲鉗等

台江一村一廟一樂團-創新大廟社區共同體的公民藝術參與風氣,培養公民樂手

為家鄉寫歌-以台江生活經驗、文化記憶,土地情感等,共同創作台江歌詞,舉辦台江古茨詩歌音樂會,發表七首台江創作歌謠

疫後學習

教師遠距教學學習設計工作坊-遠距教學懶人包教材製作

師生線上成果展

我們不斷反思,社區大學推動公共參與學習的初衷為何?不僅是學習公民社會運作的素養,在面對都市發展中的各項議題,來到這所學校,是否能讓學習者更能有所啟發,更能有起而行讓生活更好的動能?

20年的辦學,我們發覺公共參與學習的成功與否有幾個關鍵點,一是教師,是否能體認到台南社大教學推動公共參與的緣由,願意從本身的專業領域,在教學設計上,更進一步引領學習對象對公共事務產生學習或參與的動機?二是是社大在公共議題的轉化上,能提供給教師融入教學的素材,讓教師在教學上足以轉化為教學設計,成為教學步驟的一環。

因此我們與有意願參與公共教學設計的教師,成立教學研究室,透過教師培力活動,投入社大議題與教學端的接軌研究,讓社大的辦學價值,可以在教師的認同上,有機的透過教學傳遞到學員的學習中。

辦學價值與教學設計的有機嫁接

台南社大以「永續台灣」及「公義社會」作為在辦學目標的上位價值,引導師生參與臺南城市發展議題的關懷與參與,以大廟興學作為社大實踐公義社會、平衡城鄉成教資源差距的社區教育理念。

台南社大《發展方向》以「學習型城市-城市就是教室」及「台江大廟興學」為兩大主軸,台南校區以班級學習社群為主體,教師群教學主軸連結的是都市議題的實踐,促成班級形成社群,發展公共參與行動。

大廟興學則是因應台江聚落發展的需求,以庄頭大廟為據點,推動住民對於台江文化的認同,培力在地社群,持續影響及關注跟台江未來發展相關的政策與區域議題。台南校區則以歷史城區保存為目標,發展歷史街區的老街興學模式—以舊城區未來生活想像為主題,盤點老街、老屋保存不友善及衝突的法規,設立街區興學示範點,建立社區興學據點;發展、扶植街區組織,建立共同辦學的社區關係網。

辦學的《執行策略》則以學程的教學創發,發展課程核心,調度行政與議題參與人力,提昇學程經理人積極參與組織合作及政策討論,發展公民素養、關注樂齡、社區學習及環境行動的多元教育方案,以此培力累積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習社群,作為參與及實踐理念的主要力量,而一所由實踐社群所共同學習、行動以及參與經營的公民學校,便是臺南社大作為實踐理念的計畫目標。

貳、中長期發展計畫暨109年執行情形摘要:

【台南校區】

一、中長期發展計畫說明:

台南社大中長期階段計畫發展重點為:

第一階段

推動時程(107-109年度):以班級為社群,發展培力實踐社群的學校經營模式

台南社大以發展具有行動力的實踐社群為目標,但對成年人而言,並非是被動員的對象。經過觀察,目前在班級社群參與社大議題的行動上,有許多是以配合開課的方式做連結,活動層次停留在學習主題連結或戶外參訪的淺層層次。

因此為了深化參與的學習與實踐動機,學程經理人重新檢討班級參與公共事務各項環節。在透過觀課及教師的交流,老師反映在一周三小時的時間中,要滿足學員的學習需求,於學期間完成教學進度,還要老師負擔議題參與的公共教學責任,在老師對社大議題不熟的前提下,有必要提供給教師更多的支援,來降低教師參與的困難度。

因此我們透過學程經理人的合作,重新與教師重新商議合作的模式。如強化教師對於社大關注議題的瞭解,社大透過環境行動小組、街區小組等議題的研究員,辦理教師培力及走獨行動,於開學前設計公共參與的主題展及辦理教師及班代說明會,藉由策展、議題說明,促參與教學研究、學員學習夢想基金等鼓勵性措施,鼓勵師生主動發起公共參與議題與行動,社大則轉為支持系統,成為支持師生公共參與學習的平台。

學程經理人則主動跨域串連組織教師社群,開發創新的主題學習設計,如綠屋頂工作隊、樹公民、開始錄影社、打造公共建築、走畫會、台灣河溪網…等有實踐技能的公共社群,社大則做好資源募集及政府溝通的後勤支援系統,為下一階段引介班級社群投入城市願景實踐做奠基的準備。

第二階段

推動時程(110-111年度):拓展教師群投入公共參與教學的知能,發展社群參與對於城市願景未來生活想像的營造

為提高教與學社群對於公共議題觀點的視野,台南校區在學程課程開課之餘,大量辦理觸發師生對於公民素養、以及未來生活想像的學習,發展重點包括:

1.教學研究室功能的拓展:擴大邀請具有教學創意及公共參與熱情的教師群加入,成立教學研究室,專責研究社大教師對於教學素養及引導公共參與的教學方案設計進行培力活動規劃。由具有實務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教學方案的改造,更能平衡學員學習需求與台南社大公共參與目標的設計。

2.加入歷史街區議題與課程的連結:於歷史街區-信義街及正興街設立辦學示範點,透過電子報、說帖、公民論壇,翻譯、彙編歷史城區保存有關的國內外案例與社區脈絡,強化教師及班級社群更容易理解議題的發展背景與專業知識的轉化學習。包括歷史城區保存、老街防災等重大都市發展議題的法規、政府資訊、民間倡議等資訊,扮演促成政府資訊開放、議題諮詢及轉化的角色,並推動街道學堂等活動,讓教師教學有街區的切入點。

3.規劃未來生活想像研究室活動:對於城市改造的想像,不能只是浪漫的空想,必須觀察到現況問題,實地長期勘查、具備閱讀政府資訊的管道與能力、具備公民科技(公民報導、直播、採訪、數位地圖繪製、公民座談規畫)等知能,方能在最貼近問題核心的前提下,發展對於改善問題或對未來願景營造的共識。因此我們將以五年的時間,積極發展未來生活想像實驗室的規畫,今年針對台南將爭取大量經費實施的捷運藍綠線、公車系統、停車及人行步道、徒步區政策進行檢討與共學。

4.社群專業力的培力:公共參與的討論,社群對於議題有關的專業研究,是社群持續參與及發生的重要關鍵。因此本階段社大積極發展對於環境、都市更新、流域整治及樹木復育的學習課程群,透過田野調查、流域踏查、焦點座談、公民小聚場等設計,邀請各領域官員、專家學者、運動團體工作者與議題關係者,與社大社群進行對話,讓社群更具備多元的專業觀點,能代表公民聲音進行倡議與監督。目前規畫有野溪整治-台灣河溪網、綠色交通社群、歷史街區私有建築興學社群、國土計畫共學監督社群及廢棄物汙染監測社群及綠屋頂工作隊等,希望以這些社群為目標,分項進行專業知能的培力。

二、109年度執行情形:

1.台南公園百年再生專案

  1. 109年與市政府工務局及在地扶輪社合作,持續推動台南公園草地維護及人行道樹穴設計改造,培力綠屋頂志工隊參與營造台南公園人行道樹穴,預備做為羊蹄甲林的生態綠帶。
  2. 經過1年營造,已成為繼羊蹄甲林棲地之後可供社區民眾參與共學公園綠地養護的教材。
  3. 預計規劃「百歲公園人行道樹穴養護及公民參與設計」座談會,邀請管理單位、社區代表即社大師生參與認識樹穴營造過程,做為推動這公民參與營造的樹穴,成為可供市府管理單位延伸應用的範本,實踐「公民參與城市設計,守護公園綠地」,社區共學理念。

2.歷史街區保存

  1. 以現行歷史街區保存只著重鋪面景觀設計為主題,聯合街區社群投入公共防災現況問題盤點及倡議。
  2. 盤點24條列入拆除的老街計畫,透過倡議得到市府同意保存。
  3. 以老街元素為題材,發展實境遊戲、貓咪地圖等不同年齡層視角的社區活動方式,推動在地文化特色的保存。
  4. 發起來台南揣台語行動,並與傳統橡皮擦工廠合作揣台語留聲橡皮擦作為傳播媒介,結合社大母語師資群與街區團體力量,成立台語招呼店,讓台語使用也可以很生活。
  5. 發行閒閒罔哺豆電子報,成為議題轉化為教師融入教學的傳播平台。

3.海灘廢棄物監測

  1. 倡議及推動《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讓減除養蚵事業廢棄物(保麗龍、蚵棚)有了法律依據。
  2. 於議會質詢期,在議會大廳舉辦海廢監測成果展,讓與會議員了解海灘廢棄物的來源及汙染現況,獲得多數議員聯署支持環保浮具的推廣,促使漁管所做出三年禁用保麗龍浮具的承諾。

4.公民自主發電的學習

  1. 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合作監督台南市光電條例的制訂,開始蒐集目前地面型太陽能板架設在農地、魚塭等處的狀況。
  2. 成立小房子綠能工作隊社群,以自主發電結合綠屋頂的方式,發展資源再利用及節電在生活上的運用做法。
  3. 針對年代久遠的歷史老屋,協力進行節電及防災健檢,培力老屋住民養成檢測及更新老舊耗電電器的觀念與知識。推動綠屋頂或利用植物降低溫度的節能作法。

5.流域見學及景觀改造:

  1. 以西南校區大成國中區域內的竹溪流域-哈赫拿爾森林保存為主題,河溪社群踏查竹溪支流生態狀況,辦理公民科學家田調工作坊,進行記錄累積。並投入水利局竹溪景觀改造工程監督,針對溪旁老樹景觀、汙水處理等議題參與會議。
  2. 與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長期合作,進行白砂崙濕地生態教學及二仁溪汙染監測。並舉辦志工培力,發展對於二仁溪汙染公民運動的導覽知能。

6.廢棄物汙染監測:支援環境小組

  1. 定期每年公布汙染地圖資訊,並與GOV零時政府合作,進行汙染地圖GPS等數據轉化,將推出容易傳播理解的數位化地圖,讓民眾容易搜尋居家附近是否有未處理的汙染點位。
  2. 與尊懷文教基金會等在地社團合作,針對長期汙染未處理的案件,進行追蹤及普查。包括旗山、紅蝦山、新竹新豐海岸、學甲、後壁等污染場址,透過空拍記錄,與媒體合作專題報導及立法委員質詢,促進政府整治的進度。
  3. 持續參與環檢警平台會議,協助檢察官辦理廢棄物汙染案件採樣,並培力檢察官及警察環境教育素養、透過檢察機關監督提報汙染案的判決情形。

7.發展社區空間改造社群:

  1. 結合一同打造公共建築及木本物質社群,配合社大街區經營,發展公共家具創作及捐贈。
  2. 結合居家修繕及老屋修繕社群,推動協助憨老家庭改造、整修居住空間,以及於街區推廣以修繕取代購買的老舊家電維修運動,並研發節能機具,推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
  3. 發展老街花巷草弄景觀改造社群,透過老街門庭及陽台景觀改造,降低機車穿梭老街的速度,並引導討論在三米寬老街機車停車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

09.反龍崎事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師生公民行動

  1. 改變於龍崎自然地景興建有毒事業廢棄物處理中心的政策,轉向地質公園的倡議。
  2. 串聯在地里民及環保團體、南關社大,發展龍崎主題學群,規劃在地導覽人才及生態紀錄人力的後續培力課程。

10.發展大眾交通教學專題:

串聯交通局及民間交通規劃公司合作,開設「更好的城市及未來生活想像:綠色交通工作坊」,溝通、邀請交通局公運處處長及專業工程顧問公司規劃經理共學,成為社群共學夥伴,開創社大參與公共政策新的良性互動模式。

【台江校區】

(一)中長期發展計畫說明

台江分校今年邁入第十四年,回顧歷程,分從三個階段發展大廟興學運動

第一階段:發展《大廟興學》在地課程及學習活動,培育實踐社群

厚植「在地學習、學習在地」教與學的在地經驗,培育《大廟興學》聯庄志工與社團幹部,組織台江實踐社群,廣拓社區參與、文化治理、流域治理等公共治理的社會重建機會,例如,推動一村一廟一樂團,振興大廟子弟樂,目前共協助八間大廟成立二胡、笛子、薩克斯風、吉他、洞簫等村廟樂團,培育在地公民樂手及社群;發展守護台江河川運動,倡議並經營台江山海圳綠道的公民參與行動,促進公部門與大廟、NGO等公民社群,從台江流域學習到共同參與流域治理行動,鼓勵大廟興學志工及班級同學,加入綠道志工,邀請師生參與「為家鄉掃地淨堤活動」,2020年因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減少場次,五月、十月由大廟興學文化志工隊、海尾朝皇宮委員與大道公享瘦瑜珈班參與,累積2場次25人參與;跟著河流去旅行班規劃4場次山海圳綠道環境與植物踏查,進行台江文化中心植栽樹木生長與發育,前往城西防風林田野調查、採集種子,進行復育。 

第二階段:藉由在地課程及文化學習活動,逐步連結台江十六寮大廟,建構《大廟興學》學習及合作體系,深耕台江文化公共領域

大廟興學推動十四年來,發展一村一廟一學堂、廟口及夜市行動教室、社區博物館日活動,在海尾朝皇宮等大廟的倡議之下,連結溪頂寮、舊和順、總頭寮、中州寮、溪南寮、公親寮、溪心寮、南路寮、新和順、五塊寮、新寮、十二佃、布袋嘴寮、土城、媽祖宮、十三佃、公塭、陳卿寮等21間庄頭大廟,互為主體,共同合作,促進鄉親參與各項社區學習活動,經營在地文化,建構台江學習型社區體系。例如,推動一村一廟一樂團,一村一廟一學堂,與農會、海尾朝皇宮、海尾代天宮、舊和順慈安宮、總頭寮興安宮、溪頂寮代天宮、中洲寮保安宮、溪南寮興安宮、鄭子寮福安宮八間大廟,於109年度上下學期分別開設16、17門村廟樂團課程,培育327、330學習人次的在地公民樂手,如總頭寮興安宮開設薩克斯風2班,於9月新設笛子新手班、溪頂寮保安宮開設書法班,以及中洲寮保安宮開設笛子與經絡按摩班等;結合台江十六寮發展社區博物館及文化節慶,推動十三佃規劃社區博物館活動,連續第四年於鄭家古茨策辦台江古茨詩歌音樂會,持續推動公親寮社區博物館營造,策辦第十屆拜溪墘音樂會,結合農會果菜市場發展菜市場學校,結合草湖寮安中派出所,推動國宅夜市台江社區行動教室;海尾朝皇宮捐贈市政府台江行動圖書車,每週定期巡迴台江社區廟口,十幾年來,持續推動台江廟口借書閱讀風氣,109年1-10月因疫情關係,截至目前為止共至廟口服務15次,共計借出580冊書籍,累積190人次;台江民俗文化師資班則協助溪頂寮保安宮三年一科的火王醮爭列台南市定民俗,於108年台南市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審議登錄。逐步深化祭祀圈即學習圈的台江學習型社區體系。

從十四年前的一、二門課程,數十人學習,到109年上下學期分別有1183、1179學習人次,在課程學習中,由講師引導討論參與台江各項社會文化治理工作,促進在地大廟社群、社區居民熟悉社會民主與公共治理經驗與觀念。

例如第14屆《台江水日》─愛鄉護水,因應防疫,改為環境走一公里路,以寫作接力行動,運用數位參與方式,在嘉南大圳開圳一百年之際,散播更多愛鄉護水的種子,共有跟著河流班、民俗文化班、水墨畫、瑜珈班、書法班等20個班級師生投稿,及大廟興學志工、台江流域學校等師生參與,共計47人、50篇文章發表。

台江文化中心由公共建築等班級參與討論催生,於108年4月正式開館之後,展開公民學習,推動文化近用權的實踐

  1. 策辦在地藝文節慶,激發公民文化行動,舉辦第十一屆台江文化季,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規畫台江埕夏夜音樂沙龍,在台江埕、演藝廳演出,以直播方式進行,以音樂來關懷鄉親,凝聚社會力量,由薩克斯風、吉他、現代舞等14個班級,以及朝皇宮國樂社、朝皇宮薩克斯風團、台江陽光吉他社,共3社團,連續接力舉辦10場次,促成323位師生參與,臉書直播235次分享數,25988觀看數,59461觸及率;跟著河流去旅行班進行城西防風林田野調查,並採集種子於台江文化中心花圃進行種子復育。
  2. 推動台江NGO教室的公民社群及青年學習行動,平日做為高國小學子的研討及自修室,109年至今共累積607人次的使用,結合台江文化促進會辦理讀書會及《臺南市場漫談》講座,結合特生中心合辦第8屆路殺社公眾科學家年會及成果發表,促成台江流域學校海佃國小小台江、長安國小、安南國中、海東國小的親師生共同參與,規劃台江流域學習攤位,分享台江流域生態學習教材及教學經驗。
  3. 結合公部門舉辦公共議題展覽,例如與林務局合作於一樓迴廊進行開放性的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規畫展覽、結合教育局於迴廊舉行2020全台首學課程博覽會;協助公廣集團華視拍攝俗女養成記第二集,為全台第一部將社大公民學習故事融入在劇情中的戲劇影片。

第三階段:發展台江廟口文化沙龍,振興廟口公共論壇風氣,深耕台江流域學習在地治理新經驗

社大台江為培育實踐社群、積極公民為目標,因此,策辦台江廟口文化沙龍及公民會議,探討在地公共議題,陪伴師生討論新思潮、參與公共政策/事務討論決策,促成公部門、專家學者、公民社群三方在社區共同體的廟口平台,共同討論/共同思考/共同參與/共同設計,改變未來。

振興廟口公共討論風氣,104年迄今,共計舉辦146場廟口文化沙龍及公民會議,109年已舉辦7場次,10月-12月,預計再舉辦9場次,規劃流域治理、公衛講座、流域專題研究發表、台江建庄二百年文化願景、海洋汙染等公共議題,促成公私對話。例如,因應武漢肺炎,以線上講座及廟口戶外舉辦公衞講座,邀請耳鼻喉科醫師談流感的自我預防及保健、防疫措施與公衛教育;推動公民自主防疫,透過講師群組、班級公佈欄、台江流域學習社群、志工社群等LINE群,進行數位公共論壇,討論與轉發公衛知識,邀請老師與幹部協助於班上宣導。此外,因應海尾寮排水線拓寬,還地於河,並於西濱公路設置海尾寮橋,從104年起與台南市政府水利局舉辦廟口公民會議,由台江大廟興學師生志工、社區鄉親共同催生與討論,結合台江生態文化特色設計,以鯨背造型象徵台江意象,營造台江內海新風貌地景,工期長達44個月,並於108年11月,奉請台江聯庄大廟守護神謝土普渡,總統蔡英文也到場為海尾寮橋完工啟用剪彩。

協助在地高國中小學及大專院校,發展台江流域學習,建構台江流域學校社群,引導師生再認識台江家鄉,促成社大師生學以致用,走進守護環境/守護台江的社會重建/社會實踐場域,陪伴在地高國中小師生,策辦台江河川生態踏查小旅行活動,從104年起已舉辦88場次,每年都有6-14所學校參與,109年共舉辦13場。

台江就是一所學校,創新節慶文化,策辦大道公生遊學活動,因武漢肺炎影響,第13屆台江大道公生《遊學趣寫景》改為數位參與,與臉書社團進行100接力挑戰,由海佃國小小台江、長安國小、瀛海中學、和順國中、土城高中、安南國中、海佃國中、大廟興學志工隊共計134位親師生響應,一人一篇圖文,以數位公民的力量,介紹台江社區博物館、台江十六寮村廟歷史文化、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台江環境生態地景、守護河川故事,上傳到台江流域學習社群臉書,倡議大道公「保境護生」的精神。

除此之外,發展台江流域學習網絡社群討論平台,進行即時/在地的流域治理討論,像是台江流域學習LINE社群,共有台江師生、流域社群、青年公民、專家學者、大廟、里長、台南市政府、水利署、六河局等公部門參與,主要討論台江水患治理、河川環境污染、綠道護樹、教育文化等公共議題,促成社大師生、志工、流域社群夥伴與公部門間的通報平台,成為積極公民,將問題提供通報台南市政府水利局與水利署六河局參考,進行水患防備、流域治理等工作,為台江公民社會發展網路治理,累積在地經驗與文化。 109年,社大學員通報在嘉南大圳有行道樹被環狀剝皮,水利局也即時進行場勘;大廟委員與志工進行海尾寮排水線的淨堤與安全問題通報,後續堤岸旁救生圈更新改善;長安國小老師通報本淵寮排水線的布袋蓮滿布問題,水利局回應加速辦理清除工作;安東庭園河川巡守隊持續關注和順工業區綠道段的黃槿樹不當修剪問題,並與水利局進行場勘,討論依照樹性與現況,逐棵處理,改善環境綠化;以及社大師生、海佃國小小台江提出於嘉南大排設置攔汙索等訴求,促成六河局設置攔污索,從河口治理逐步解決海洋垃圾問題。

參、110年度工作重點

項目

發展重點

備註

校區行政效能提升

1.發展分班探課員制度

2.盤點工作流程,精簡行政負擔

3.強化志工及社群培力

因應分班據點增多,以及開發早班學習者需求,以資深學員為對象,招募及培訓兼職行政人力。

教學研究室公共參與教師社群培力

1.擴大對於教學研究室教師社群的支持。

2.協助引介教育局公共參與專案補助資源

教師社群公共參與教學培力計畫第二年。

學群發展

1.龍崎自然地景守護學群

2.未來生活研究室學群

發展未來龍崎地質公園經營及政策監督在地社群力量

社團及社群發展

1.積極組織及促進有熱情及行動力的班級社群參與社大議題

2.盤點及檢討社大社團

積極組建班級社群及街區夥伴社群,建立社大公民社群的支持班底

發展全國層級關係網絡

1.建立台南社大與中央機關的關係網,以利蒐集資料及建立溝通管道。

2.以全促會理事身分,建立與全國理想性社大關係網絡,未來議題可以相互奧援。

3.建立與全國重要公民團體及媒體合作管道。

強化教材累積及出版

1.數位教材開發:街區實境遊戲、直播及電子報增加廣播單元。

2.主題教材(一)風險社會下的學習指南研發

3.主題教材(二)公園棲地維護

4.主題教材(三)公民科學家/河溪、生態

1.發行歷史街區實境遊戲2.0版教材包

2.以風險社會將會面臨的缺水、缺電、減災、糧食短缺等議題,發展個人調整及因應的知能。

3.發展社大具有生態調查及判讀能力的科普社群

台江山海圳綠道學校

以山海圳步道營造及經營為主題,規劃主題式課程

1.已辦理重回村廟論壇,整合對於山海圳綠道推動及經營共識

2.設計對應課程,發展參與社群

歷史街區教學示範點進駐及發展

1.因應歷史城區保存,於老街成立據點,規劃辦理街道學堂,作為師生社群公共參與社區基地

2.讓師生創作能量,能被社區看見,並嘗試進行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

1結合富樂夢企業、政大書城等資源,擬於老古石街租借老屋,進行演講室、文具店及小聚書區等複合式街道學堂規劃。

2.研發社大發展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作為組織轉型的準備。

校區師生聚會空間營造

1.後甲及大成校區均欠缺師生聚會及舉辦公共論壇的空間

2.建立社大公共辦學的空間氛圍,提高在地學校願意與社大分享空間的可能。

擬結合修繕、木本等具有空間改造知能的社群,協助創造社大校區內有班級聚會及公共討論的空間。(預算:每個校區20萬)

工作人員退休辦法

因應工作人員多以任職超過20年,進行退休相關制度及經費的準備。

110年度-臺南社區大學經費預算表

預算收入

預算支出

學分費收入

15,582,000

臺南社大辦學收入

補助收入

7,100,000

社大辦學中央及地方政府補助,獲教育部特優評鑑-補助150萬、獎勵303.2萬、委辦款250萬、培力計畫6.8萬

捐款收入

400,000

力漢捐款

利息收入

6,000

薪資支出

8,200,000

含工作/兼職人員

9,500,000

臺南社大講師等

保險費

1,100,000

(含工作人員勞健保、臺南社大講師[二代健保]、僱主責任險、公共意外險等)

勞退金

377,000

(工作人員)

廣告費

500,000

印刷社大招生DM、辦博覽會等。

水電費

85,000

各校區、教室電力支出

器材修繕費

300,000

電腦碟體維護(高鵬)、教室冷氣修護、教室老舊設備線材修繕、改善網路品質、飲水機/更換濾心活性碳…等。

雜項購置、

折舊攤提

1,000,000

場地修繕(60萬)及器材採買(40萬)

場地費

450,000

租借各校區教室/電腦教室..等。

郵電費

150,000

旅費

20,000

交際費

250,000

春節送禮(捐贈單位、合作學校..等)、奠儀、志工誤餐費…等。

伙食費

380,000

文具用品

16,000

會議費

100,000

社大工作會議、學程會議、課審會議、專案會議、師資交流會議等。

其他

660,000

雜支

總計

23,088,000

23,088,000

決議:照案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