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

日期

1110612

文件名稱

文件

編號

制定單位

食安管制小組

表五危害分析工作表

版次

頁次

原料/加工步驟

鑑別在此步驟被導入的、控制的或增加的潛在之食品安全危害

潛在的食品安全危害是否顯著(Y/N)

判定第三欄為Y/N之依據或理由

當第三欄為肯定(Yes)時,顯著危害之防制措施

本步驟是

重要管制點(CCP)

茶葉驗收

生物性-病原性微生物導入

Y

原料受到病原性微生物汙染

後續殺菌步驟可去除

N

化學性-化學物質殘留

N

物理性-異物混入

Y

原料本身或包裝混入異物

後續過濾步驟可去除

N

茶葉儲存

生物性-

化學性-

物理性-

多多驗收

生物性-病原菌

Y

病原菌滋長危害健康

向供應商索取檢驗合格證明

化學性-

物理性-異物混入

N

製成可去除,發生率低

N

多多儲存

生物性-病原菌

Y

冷藏溫度不足導致病原菌生長危害健康

適合儲存條件,並隨時紀錄

化學性-

物理性-

萃茶

生物性-

化學性-

物理性-

製成可去除,發生率低

過濾茶渣

生物性-

化學性-

物理性-雜質殘留(茶葉)

製成可去除,發生率低

裝桶

生物性-病原菌

每次使用時徹底清潔

化學性-

物理性-異物參入

製成可去除,發生率低

調配

生物性-

化學性-

物理性-異物參入

製成可去除,發生率低

裝杯

生物性-病原性

調配人員和食物的交叉污染

調配人員應消毒雙手

CCP

化學性-

物理性--異物參入

製成可去除,發生率低

封杯

生物性-病原性微生物孳生

Y

封合不完全使內容物滲出造成微生物汙染

製程中應確認封合作業,其包裝密封之完整性

CCP

化學性-

物理性-

成品

生物性-病原性微生物殘留或孳生。

N

微生物汙染致儲存期間發生異常。

(依據製程及品質管制標準作業程序進行作業,透過保溫試驗(37℃、10天)確認產品殺菌及密封情況,確定無異常後方可出貨。)

N

化學性-

物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