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資料 | ||
課程名稱:衣改會/舊愛不一樣/衣在改變 | ||
教師姓名:高韻芬 | 上課場域 | 臺南社大後甲國中/新興國中 |
課程週數:18週 | 本學期人數 | 18/17/16名 |
學員背景概述(新舊生比例、學員年齡、在職或退休等):
| ||
二、教學計畫目標 | ||
1.我選擇的教學計畫目標是?為什麼? 「課程的公共參與及實踐」 自己平常在課堂中就會分享自己關心的公共、生活議題。比較不會用刻意的方式來談議題。通常都是在與同學的聊天之間帶入,比如說高齡化、長照的部分。 每個人在生命的階段都會面臨到類似的問題,以斷捨離(物件整理)來說,如果身邊有人能夠陪伴一起參與,對於自己會有相當大的幫助。要丟掉東西困難的是自己與物件在情感上的連結,好多人都無法捨離,但生活上已經產生種種困難,我自己也是因為有同學的幫忙,才能往前進。因此想在自己的班級中讓同學知道這件事,讓有需要幫助的學員找到協助的夥伴。 我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即使你現在沒碰到,但是先讓你們了解有這些事情。對於有碰到的同學來說,他們就會開始分享自己的經驗。 利用社大這個班級的舞台來讓學員認識公共議題。 | ||
2.連結的公共性議題是什麼?學員為什麼能從中得到更多收穫與學習體驗? 「斷捨離」 學員在幫忙我斷捨離的過程中,看見那麼多的東西,引發了他們自身對於自己生活的警覺。另一方面,不想麻煩別人也是一個重點。 | ||
三、教學計畫的安排 | ||
1.請簡述融入公共性議題的課程設計大綱,是單堂課的設計?還是有前後的鋪陳?請用每週課程的方式呈現您的教學安排: <舊愛不一樣>
| ||
2.如何在原本的課程中帶入這個議題?你認為這部分教學設計的關鍵是什麼? 「教學設計的關鍵」 從自己生命中的經驗發現議題,決定從自己的生活做起,讓學員產生共鳴。 「每個人的狀態不同」 尊重學員的想法,預先設想到學員不一樣的心理狀態,必要的時候要讓對方消化一下,細心謹慎地處理,不要躁進。要用客觀的態度去面對,而不要用主觀的態度去主導。讓學員自己去思考:「我要怎麼樣過生活,希望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 | ||
四、教學心得與反思 | ||
1.教學中,我觀察到的亮點與暗點-未來想再做與可以改進的事情?為什麼? 亮點:
這是每天都會遇到的事情,很實際。
動手做才會知道,光是知識無法產生幫助 「未來想做的事情」
另開一堂專門互相整理、斷捨離的短期課程 | ||
2.教學目標與學員學習成果的落差&學生的回饋節要
家中成員變動:ex. 新生命 or 生命離去 外在環境動機:ex. 搬家、換工作 | ||
3.上面沒提到,但我想補充的個人教學心得 這樣的課程在現今的生活型態會有市場需求,我身邊看見許多朋友都面臨到為了長輩離去要怎麼整理東西的困擾。沒做過的課程,未來可以做看看。 為對方想、怎麼開頭、怎麼做? 郁文老師回饋:
| ||
五、挑戰與協助 | ||
課程執行的挑戰:目前自己都可以處理 | ||
期望教學與行政端上的協助:不善於書寫報告,可口述說明但須有人協助填寫 |
五、照片
時間 | 參與班級/講師 | ||
111.3.6 早9:00-12:00 | 衣改會/高韻芬 | ||
主題 | 「斷捨離」的公共融入與實踐 | ||
和學員介紹自己斷捨離的過程,並且說明換物的管道。 | 與同學分享因家人離世而開啟的斷捨離,落實本班以舊物改造的愛物惜物精神,而捨也是一種讓物品更好循環的方法。 | ||
學員的落實實踐1:學員分享她落實環保斷捨離的實踐,學習有感後整理家中堆積已久的物品至環保局換培養土。 | 學員的落實實踐2:學員紛紛響應斷捨離行動,將家中閒置的假髮更有效運用,贈予新樓醫院,醫院並致贈感謝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