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2003-練習覺察三部曲:覺察觀點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練習覺察三部曲:覺察觀點

by情緒教練 王雪芳

薩提爾冰山理論中提到冰山的圖層中,有個位在「感受」下方的區塊,名為「觀點」的層次,它代表「我之所以成為我」的看法、想法與思想的運作。觀點左右了我們的行為,覺察它,才可能有所改變。

身為情緒教練,想要啟發他人的覺察,我認為首先要能夠自我覺察,「自覺覺他」隱隱有先後次序,自覺功夫深了,才能有效深入探索對方的冰山,映照啟發他人也就水到渠成了。啟發覺察包含覺察行為模式、情緒、觀點、期待、渴望,我個人認為覺察「觀點」是重中之重的關鍵,因為想法、觀點是行為背後的指揮官,佛家才有「萬法唯心」之說。

從兩個故事看「觀點」

如果把世界看成是一部巨大的文本著作,那麼必定是由各種訊息建構而成。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決定於自身如何認知訊息、建構意義。換句話說,我們既是文本的閱讀者,也是詮釋者。

故事一

老教授因受一家機構委託,要做一項問卷調查,於是上課時請學生幫忙。問卷只有兩道題:

他很愛她。她細細的瓜子臉,彎彎的娥眉,面色白皙,美麗動人。可是不幸遇上車禍,痊癒後,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醜陋疤痕。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A、他一定會;B、他一定不會;C、他可能會

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穩,敢打敢拚。忽然有一天,他破產了。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A、她一定會;B、她一定不會;C、她可能會

問卷統計發現:第一題有10%的同學選A,10%的同學選B,80%的同學選C。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了A,30%的同學選B,40%的同學選C。

教授笑著說:「看來,美女毀容比男人破產,更讓人不能容忍啊。」又說:「做這兩題時,潛意識裡,你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戀人關係?」接著說:「可是,題目本身並沒有說他和她是戀人啊!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第一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請你把這兩道題重新做一遍,你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幾分鐘後,問卷收了上來,教授再一統計,兩道題,同學們都100% 地選了A。原來,閱讀、詮釋的不同,選擇會產生極大差異。

故事二

這是我自己的遭遇。因家住指南山下,經常會帶孫兒去指南宮走走,爬上長長階梯,就看見純陽寶殿前那兩個威武的獅子。活潑好動的孫兒,有時興起就會攀爬其側,得意遠眺。此外,通往山頂步道錯落著十二生肖塑像,其中尤愛爬坐一隻小石猴(如下圖片)。

去年帶3歲的孫兒去指南宮,他又攀爬獅子一側,恰巧遇見一位遊客拾階而上,對著孫兒說:「不要爬喔!」我以為她善意提醒要注意安全,以免摔傷,很是感激。因為小心護著孫兒,回說:「沒關係的。」對方走近時,嚴肅地說:「沒禮貌!」說罷揚長而去。我心想,如此的口氣態度才沒禮貌!隨即想到「丹霞燒佛住持掉眉」與「小孩在大殿對著佛的正面小便」這兩個禪宗公案,心無所住,談何容易啊!

攀爬宮廟前的獅子這個事件,遊客看見後解讀為「沒禮貌」,那麼坐在石猴頭上呢?而我非但沒有阻止,反而「放任」孫兒,為什麼我們兩人的認知與詮釋如此不同?我們各有什麼樣的觀點?

了解個人先從了解其信念系統開始

每個人生活經歷不同,造成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也不同,從而使每個人形成的觀念和處事方法不盡相同。一個人所有的觀點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就是每個人的「信念系統」,各異其趣差異不小。

「信念系統」可以拆解為信念、價值觀和規條(BVR)。列表說明如下:

類別

信念(Belief)

價值觀(Value)

規條(Rule)

定義

我們一直都深信不疑的觀念,由個人的經驗所產生,也可稱為「核心觀點」。

個人擁有的深刻而強有力的信念或原則,用來判斷是非、善惡。是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或者做了之後會得到什麼?也是行為背後的指揮官。一個價值觀有越多信念支撐越穩固。

我會 / 應該做什麼事。也就是該做什麼,才能取得價值、實現信念。

舉例

應該不斷學習提升自我

追求成功

只要有空閒就看書

夫妻之間應該經常溝通

家庭和樂

每週和配偶都要去看電影

每個人都應該早睡早起

健康優良

每天21:00睡05:00起床

求人不如求己

獨立自主

請人幫忙表示矮人一截凡事要靠自己

就以我遭遇的上述事件來推斷,對方的信念可能是「佛寺前絕對不可莽撞造次」;價值觀是「虔誠拜佛」;規條是「有禮貌謹守拜佛紀律及儀軌」。而我自己的價值觀也是「誠心拜佛但不著相」,然而目前確保幼兒「好奇探索」這個價值觀在排序上更優先於「誠心拜佛」,所以我們選擇的行為就不同。要知道,待人接物時,不同的人,即使有同樣的價值觀,背後信念可能不一樣;也會因為價值觀優先順序不同,所採取的作為也不同。

總之,觀點指揮行為,觀點與行為所形成的信念系統,是我們觀察世界的眼鏡。信念與價值觀並非天生,但我們需要發展信念與價值觀來認知我們的世界,唯有在覺察之後才會更了解自己與他人,也會更有包容之心。

信念系統造就了後天DNA密碼

莊子齊物論有句話「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每個人都會隨著自己的心理狀態、生活經驗,成立了特定的觀念,各有各的立場,並且主觀認定自己是對的,是最高明的大師。然而誰的心裡沒有一個老師呢?

你、我也許都會好奇,何以會觀念各異、立場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思想與行為各有不同,造就了不同個性與處事行為。其形成原因,除了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更來自成長脈絡,受原生家庭、環境與教育的影響,在緩慢成長過程中,內建一種彷彿「後天DNA」的密碼。

這套「後天DNA」密碼,決定了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姿態、思惟與定見,也決定了個人的命運。因為,價值觀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麻煩的是,這些積存的觀點、信念所形成的後天DNA,潛藏於心,並且形成個人主觀意識,遇到事情常常不假思索直接套用,是謂「自動化思考」。也就是當一個人有了既定的觀點,很容易不經驗證就驟下結論。就像我和孫兒在指南宮遇見那位「義憤填膺」的遊客。

薩提爾冰山理論指出常見不健康的行為模式(應對姿態)有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等四種,其實與我們的核心觀點息息相關。常見的核心觀點如下:

討好

指責

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與人為善

要得到所有人的接納

循循善誘

避免衝突

我比較重要

成敗論英雄

要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有壓力才有進步

我要掌控全局

超理智

打岔

達成目標最重要

對事不對人

理性比感性重要

講究規則與公平

追求完美

我無能為力

我無法承受壓力

船到橋頭自然直

幽默可化解一切衝突

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愛

資料來源:《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

核心觀點就是我們的信念,沒有絕對的對錯,但過於僵化或過於堅持,就會對自己、他人及情境造成不利的影響,也會侷限個人的成長。

幫助覺察觀點的方法

信念是我們深信不疑的觀念,而且堅定信守,就不會認為有錯,也不會去懷疑,甚至無法覺察,還以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一樣。於是就會不分情境、時空背景,一概適用,難以因地、因事制宜,形成個人成長的障礙。如果觀點越接近真相,所採取的行動就越正確、有效。

想改變一個人的觀點信念,幾乎是要撼動他的根本,抹煞過去所有存在的意義。為了捍衛這個賴以生存的根本,就會起爭執,甚至不惜向世人宣戰,這就是常見的「自我防衛」。然而在旁人的眼裡,那觀點也許並不適合他,但想要改變,唯有覺察才有可能。你一定會問,觀點信念潛藏於內在,如何覺察?在此提供兩個方法給讀者參考。

方法之一找教練

想要覺察觀點,最好能找到一位教練,透過提問,抽絲剝繭理性論證,對觀點進行正確性及利弊分析。也就是教練從當事人的想法中,協助辨識當事人的觀點、信念,以及如何陷入自動化思考,並檢視觀點是否符合真相?是否對事情有幫助?有沒有其他不同觀點可以取代?最終達成引導當事人走出「自動化思考」的迷障,做出正確結論的目標。

方法之二左手欄

自動化思考快如閃電,可以利用「左手欄」這個工具,放慢思考的腳步、攤開隱藏的觀點、信念。「左手欄」是由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與熊恩(Donald Schon)發展出來的有效反思技巧,目的在於覺察哪些隱藏的觀點、信念主導了談話,甚至阻礙了目標。

具體作法如下:選擇一個遭遇的溝通難題,在一張紙的右側(右手欄)記錄實際對話,在左側(左手欄)寫出交談每一階段,心中想說而未說出的話,以及感覺。寫下來之後,擱置一星期,透過一些反思提問,再重新檢視所寫的內容,檢驗自己的思考過程,就好像檢驗他人的思惟一樣。

以下是透過電子郵件,發生在我與朋友梅的左手欄應用實例:

左手欄(我的想法、感覺)

右手欄(我們所說的話)

這麼問,是在懷疑什麼嗎?梅你自己說過,孤單是別人的不在,孤獨則是自己的在。到底是什麼引發了孤單?

梅:

成敗是什麼?夢想又是什麼?心裡有一點想哭。

在脆弱又孤單的時候,就哭一哭了,然後靜坐一會,去睡覺。

哭、靜坐,對孤單感有哪些助益、消失了嗎?試著用提問當鏡子,能不能讓梅有所覺察?

我:

脆弱又孤單時,哭、靜坐,回到自己想要的狀態了嗎?如果知道有朋友在默默關心、為你加油打氣,還會覺得孤單嗎?

回想相識以來,根據我的觀察,孤單好像時不時會出現在你心中,是嗎?

自以為的關心提問,卻被指責不能相信沉默安靜的支持,好委屈,心在淌血。

以梅的職場歷練,應該能夠接受別人的提問挑戰,若因此就想浸泡在脆弱裡,去吧去吧!儘管脆弱吧!

沒有什麼要解決、掌控,顯得我真多事!心好冷!

梅:

這段話,覺得你在好遠的地方關心我。我脆弱敞開時,就只是想說說話,而且想到你。

一定要回應什麼,說些什麼嗎?就不能相信在說與聽之中,那沉默安靜裡的支持?

你再一次急著問我,回到自己想要的狀態了嗎?我就想暫時浸泡在脆弱裡,沒有什麼要解決、掌控,就是靜心。

反思(從寫下的東西檢驗自己的思考過程)

反思時,可以問自己:

  • 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想法和感覺?
  • 我有何企圖?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 我達到目標了嗎?
  • 我的評論對於所遭遇的困難,有何影響?
  • 我為什麼不說出左手欄的想法?
  • 當時應該如何表達想法,才能讓整個情勢朝著我所希望的方向扭轉?
  • 說什麼能有效探索別人的左手欄?
  • 我要如何把我的左手欄當成資源,來改善我們之間的溝通?

經過反思,有以下覺察:

  1. 我討厭被誤解,那種委屈感讓自己懶得解釋說明,並認為即使說了也沒有用,這與童年經驗有關。
  2. 不接受自己「不被接納」,原來我有薩提爾「討好型」的核心信念—避免衝突、得到所有人的接納。
  3. 對話要能夠深入、到達新境界,蹊徑在於「進入對方的感受,並在感受裡工作」。而我想要協助解決脆弱孤單這件「事」,卻忽略了照顧「人」,也就是忽略第一時間同理對方感受。可以先問:「你感到脆弱孤單,發生了什麼事?」

結語

薩提爾冰山理論有個信念:「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因爲,事件和感受都是中性的,然而如何去解讀它,才是決定心快樂或不快樂的關鍵。解讀、詮釋事件和感受,就與我們的後天DNA息息相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後天DNA」,有自己的看法觀點、信念、價值觀,遇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如果觀點越接近真相,所採取的行動就越正確、有效。

找機會深層剖析冰山下的觀點,覺察情緒升起的原因,不論找教練或利用左手欄,都希望能夠逐步鬆動僵化的觀點、信念,才能不受過往傷痛經驗及情緒擺布,找到內心真正的平靜和諧,也才有了真正的自由。

≡ 歡迎推薦給您的好友-CPFS-職人旅圖 【 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