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1904-情緒教練的工具箱--簡介冰山理論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情緒教練的工具箱-用「冰山理論」更瞭解自己

by CPFS職人旅圖 王雪芳

回想過去與女兒關係緊張時,有一次外子開車,載著我與兒子到女兒就讀的大學,接她共同參加一項活動,一上車見她穿著夾腳拖鞋,頓時火冒三丈而開罵,車上空氣瞬間凝結...直到下車,兒子說:「有那麼嚴重嗎?」女兒委屈地說:「天氣太熱,這樣比較涼快啊!」

是啊,夾腳拖鞋怎麼會令我發那麼大的脾氣?直到學習了教練技巧,運用冰山理論才明白,憤怒而罵人背後還有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隱晦不明的因素,會左右自己的行為。唯有不斷向內觀察,釐清內心的糾結和渴望,才能從根本解套,改變外在行為模式,進而解決問題,我與女兒的關係也逐漸改善,更加親密。

此外,以我個人從事教練的經驗,歸納個案的困境,發現很多人的痛苦與創傷,與他們所成長的家庭密不可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在完美的家庭中成長,但可以期許成家孕育下一代後,成為「有意識」的父母,終止在不自覺下傷害了孩子。就如同我也是一路跌跌撞撞,學習做個稱職的媽媽,也學著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冰山理論

要做孩子的情緒教練一定要有幾把刷子,才能勝任愉快,不至於自己都被捲進負面情緒的漩渦中。在此先介紹一個好用的工具:薩提爾冰山理論。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是二十世紀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她最被稱道的冰山理論就在探討行為模式背後的因素,並提出冰山隱喻: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外在行為只是冰山一角,水平面下才是真正的內在感受、渴望與自我。內在的諸多盲點,會讓人重複一樣的行為,更使得潛能無法發揮。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是將人的自我比喻成一座冰山,內、外在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分(如上圖,出自《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外顯的行為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埋藏在水面下未說出口、不為人知的思想和渴望,其實更為巨大、複雜。水面上的是行為,水面下則可分成應對姿態(應對方式)、情緒、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6個區塊。從自我開始,層層往上堆疊,最後凝聚成應對方式,往上表現成行為。

認識冰山的層次

每個人都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遇到某種狀況,就會自動呈現某種固定型態的行為反應,因而會排拒其他選擇,形成「盲點」,阻礙成長。這些習慣性的行為模式常常身不由己,而且它的背後潛藏著許多因素,支配著個人的行為表現,好像內建的驅動程式,驅使我們做出某些行為,或脫口而出某些話語。讓我們仔細看看冰山的層次:

  • 行為(所做所說、事件、故事內容)

觀察一個人,最先看見的是「行為」、聽見那人說的「事件」。我們透過一個人的「行為」,或者人對事件的「敘說」,來「推測」或「了解」一個人。

  • 應對姿態

冰山圖上有一條遊走於水平面的線,那是人為了求生存,應對環境而發展的生存姿態,簡單講就是一個保護自己的姿態。這種姿態是從與家人互動中學習應對而得的,因為人們最初的關係就是從家庭開始。薩提爾提出人有五種基本應對姿態,前四種都是為了求生存自保、不表達自己的姿態,而一致型的姿態,是最健康的姿態:

  • 感受

冰山水平線下第一個區塊是感受,包含:

身體的感受,諸如:痛、放鬆、緊、冷、熱、酸、麻...還有臟器的感受:胃、脾、肺、腸、心、肝...還包括:心跳、胃收縮、背部僵硬、肌肉緊繃、頭皮發麻...

心裡的感受,最直接的就是「情緒」,諸如:喜、怒、哀、懼、驚...通常人的行為受情緒感受的影響極大,例如生氣了就開口罵人、出手打人。愈是追隨著情緒感受,而自動產生的行為,愈可能出問題。

  • 感受的感受

對於身心的「感受」,會產生對此感受的「評價」,因而在原本的感受之外,又多了另一層次的感受。例如:生氣打了孩子之後,又覺得愧疚、沮喪。若能覺察這一層次的感受,便能覺察長久以來對待自己的方式

  • 觀點(想法、信念、家庭規條)

觀點就是想法、看法、信念、成見、假設、家庭規條。不同的看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而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理解及詮釋,因為個人成長背景、經驗及主觀意識的差異,而大不相同。當一個人有既定觀點,就容易不經驗證而驟下結論,若不知變通,就會影響人際關係。

  • 期待

期待是指心中預期或希望自己或別人,應該採取某種行動或達到某種成就,也是滿足某種渴望的具體方法。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期待,有對自己的,也有對他人的,甚至有來自他人的期待。當期待實現時,滿心歡喜;期待落空時則沮喪失望,可能做出脫序行為。適當的期待能激勵成長,但不切實際的期待,卻會帶來壓力和困擾。

  • 渴望

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渴望,也是普世皆然抽象的內在需求,例如: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擁有自由、活得有意義等,是個人生存價值的維繫,也是個人成長的潛在動力;如果不能滿足渴望,行為就可能失序。我們如果能體驗到「渴望」,就能體驗生命力,因而更理解自己並與自己深層連結。

  • 自我

冰山最底層的「自我」,薩提爾稱它為「生命力」,有人稱為「靈魂」、「靈性」,是生命能量駐守之處。

認識了冰山理論、冰山層次,更重要的是必須實際體驗、實證,用來探索自己、連結他人,否則它不過是個死的概念而已。因此,不論是父母想了解孩子心底的祕密,或是職場上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則以解讀情緒、觀點、期待、渴望4個區塊為重點(如下圖)。

如何應用冰山理論排除盲點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形成一些個人執著的情緒、觀點、期待及渴望,因而排拒了其他可能性,形成了「盲點」,更限制個人做出理想行為的能力。唯有覺察,才能擺脫冰山的牽制。

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當我看到女兒穿夾腳拖鞋參加活動時為什麼會動怒?原來我有個根深柢固的信念:「出門如見大賓」,出門時穿著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拖鞋實在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用責罵的方法,讓女兒產生防衛心,雙方產生隔閡,根本聽不進我的話,更遑論會改變穿夾腳拖鞋的行為了,真是行為與目標背道而馳啊!

應用薩提爾冰山理論做為溝通方法,就是進入當事人的心路歷程,帶領當事人探究及覺察個人冰山底下的內容,揭開行為障礙、思惟盲點,有意識地重新轉化及選擇,進而做出合宜的行為,不受慣性所支配。當然,探索自己的心路歷程也一樣管用喔。常見的盲點及排除策略如下:

冰山

成長的限制(盲點)

排除策略

行為

行為與目標背道而馳

探索行為效果

情緒

受困於情緒引發自動反應

同理回應情緒

觀點

驟下結論

理性論證觀點

期待

不切實際的期待

改變不切實際的期待

渴望

渴望未被覺察

覺察渴望,增強動機

資料來源:《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

結語

我們知道,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因而形成循環不已的模式。所以,人們也常說,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先要改變他的心態和思惟觀念;唯有發自內心的信念轉變,才能誘發行為的改變,最終產生具體成效

冰山理論可以協助我們深入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內在,並且覺察行為背後的慣性模式。薩提爾告訴我們,要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可以透過冰山對話,一步步探索,不僅有助於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內在冰山,也能有效與他人產生連結,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理論總感覺枯燥無味,如何活用冰山理論更涉及體驗實證,有哪些具體可用的方法,留待後續再談。

≡歡迎推薦給您的好友-Line搜尋「@clp7266w」CPFS-職人旅圖 【 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