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社大教學凝聚工作坊—4
教學研究室核心教師對話與小組運作檢討|113. 4.24
與會|教學研究室核心講師及各小組召集人劉浩濬、林軒漢、張駿業、
陳德立、吳幸蓉、台南社大教與學陪伴小組經理人李慧玲
地點|線上
————————————————————————————————
【目的】
- 各小組分享小組的運作細節及教師狀態。
- 從小組經驗中,相互學習與交流,作為各組橫向合作的可能。
- 藉由期中的交流,調整後續計畫與培力活動的參與形式。
第一組:召集人張駿業 小組成員:張駿業、沈怡蕙、 林志學
執行情況概述:
- 第一次:小組成員都有些經驗,也彼此熟悉,就再把計畫重點和精神再簡述以及課程融入公共議題的經驗和方法,還有教學計劃的撰寫,書寫可以先把大方向列出再去填上細節。
- 第一次會議分享自己執行參與的教案供小組員參考,如戶外教學主題畫畫和主題演講等。
- 怡蕙老師想將龍崎主題擴大,結合小木手作製作木偶及或繪本,甚至可以製做偶劇。將邀請志學一起跨班合作。
- 第二次會議提醒教學計劃表書寫形式,引導老師書寫技巧。深化第一次的課程內容想法的討論。怡蕙老師確定結合環境小組和志學老師合作,提出偶劇場的貫穿執行想法。
- 志學老師原定北門場域出問題,改到大成校區牆面修繕,並請社大夥伴先對那面牆進行說明,讓學員能更了解自己行動的意義,並把社大夥伴加入到課程中,加強學校、老師及學員間的關係。其他老師對牆面修繕的想法也可以加入參考。
- 天氣會影響到戶外畫畫,也邀請同學可以一起來規劃戶外教學,讓大家對到戶外畫畫的準備更敏銳。
綜合回應:
- 牆面修繕可以轉成牆面展覽規劃的方向進行。
- 小組的學生會去上彼此的課,也是很好的交流。
- 後續仍持續關心社大環境小組的河流議題,為之後的課程做準備。
第二組:召集人林軒漢 小組成員:林軒漢、黃勝裕、 林俊成
執行情況概述:
- 已完成三次會議對話。
- 第一次就選了合適的地點是關鍵成功的開始,增加出席的好心情。
- 勝裕老師的課程未開課成功,但會以和外部單位啟明視障協會來進行弱勢議題的合作。
- 也請社大經理人慧玲進群組當顧問,可以同步幫小組成員解決相關執行的疑惑,加速成員進入狀況,第二次聚會即可提出可行的教案。
- 有問題時,小組成員會隨時提出,小組的成員互助積極,激發課程點子,突破不知道可怎再進行下去的困境。如:怎麼收集現場的回饋。
- 軒漢老師把自己已經執行的內容當討論案例成為小組的參考資料,增加小組的對操作的脈絡理解和想像。
- 軒漢和環境小組合作,學期開始前就把課綱先拿去和環境小組討論,表明自己想去龍崎,想討論並找出最好的課程安排結構。基本結構是:戶外教學—主題的講師再回到課堂再介紹、整理、聚焦—班級上再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再次聚焦並收尾。(詳細內容見軒漢的課程紀錄)
- 已約第四次小組討論。小組也會提出邀約大家到自己的活動現場。
綜合回應:
- 慧玲:這組的特別之處是有一位老師課程未開課成功。這位老師如何能一起參與也是一個很好的個案。也希望能書寫小組的成長歷程。在提供教學開始前的前導工作,是對新師重要的培力。小組的交流頻率高,有利新進老師進入社大教學。
- 浩濬:好奇勝裕老師怎麼看自己課沒開成,但,還願意執行,他在想什麼?
- 軒漢:俊成會很主動的提點子,激發人的熱情,再加上勝裕老師腦子動得快,也很有意願和彈性去想可行的方案。
- 浩濬:目前還沒有共創什麼的案例,這次勝裕的案例是可以讓我們有新的視角。也提點我們社大老師自己有沒有進步,這都會反應在開課及學生的反應上。有些老師的屬性很不同,也許可以用專案來進行。
第三組:召集人吳幸蓉 小組成員:吳幸蓉、鄭佩雯、 黃渝雯
執行情況概述:
- 小組從各個講師經驗及想做的課程內容對話。漢藥說有做過班級辦桌,就建議是否可以擴大到社區。渝雯,就建議她可能結合台南400,讓學員自己拍下自己對台南吹奏情歌的影片。
- 小組成員經由課程點子互丟的對話中來增加對彼此課程的了解。
- 創劇班級本次的執行放在「觀看」上,鼓勵大家的書寫,我們所有現下的書寫都會成為未來的文獻。課程安排,三個步驟,街區簡單資料給出—觀察走讀—書寫活動。
綜合回應:
- 浩濬:只要確定自己的課程可以連結到計劃精神就可以,不用太有包袱或負擔感。
- 慧玲:想著可以把這資源用到課程教學中,開心的去玩、去實驗就可以,不要被限制了。要反轉自己的想法。向限制取資源。去想知識怎輸出和輸入的問題。向外找可以連結的資源。可以多和別人聊,去連結及創造資源。
- 幸蓉:本學期想要訓練學員可以自己有觀看的能力,提高自己身為創作者的自覺,所以就沒有積極尋求資源的注入。
- 浩濬:做這些事有什麼回報呢?記錄下來,書寫下來回到慧玲那就可以再成為資源被使用,就會是很好的回報。
- 浩濬:怎麼做記錄書寫才能為對別人有幫助的記錄。有什麼方式可以激發書寫的動機。
- 幸蓉:寫的時候心裡想著後面的人是如何閱讀書寫內容,如:寫故事,把讀者引入現場。我們到底為何而書寫,是要放在心裡去著磨的,像阿立的漫畫就很有對話感,讓人有感覺、感動。
第四組:召集人陳德立 小組成員:陳德立、吳中仁、劉哲雄
執行情況概述:
- 完成第一次後,小組成員都表示評估後這次無法參加。後就沒進展了。
- 很有挫折感。和社大經理人討論過,會再一一去個別了解溝通。
綜合回應:
- 駿業老師:自己一開始也會有擔心或排斥感,後和漢藥課一起做過就可以跨過心理障礙,可以放手後面的參與。
- 浩濬老師: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性,沒到準備好的時間,再等契機。以後小組的成員安排方法要再想想更好的配對方法。
第五組:召集人劉浩濬 小組成員/劉浩濬、高韻芬、邱郁文
執行情況概述:
- 小組對話的方式好處在於能讓所有人參與講師能更細緻的對話合作。以陪伴的型態,發展跨班的專題合作形式。
- 對於初步參與的老師對於公共議題的合作仍不盡理解,需進行多次的溝通投入,才能讓教師間的對話基礎及理解較一致。
- 有些教師對「公共參與」議題的發想不甚清楚,小組召集人則以引導形式,陪伴教師重新省思教案內容及教學核心去發想公共參與的活動,如:可以聘請相關的師資到課堂上進行教學的交流。
- 討論互動的起點由自己喜歡的議題開始,韻芬老師提到斷捨離,這其中有很多她的生命故事,小組成員都覺得這個主題很好,可以回去想想,看看是不有可能成為課程按排的可能。
- 第二次:再進一步討論「斷捨離」的概念可以怎麼放入自己的課程中,並看影片再激盪深化。小組的優點就是在討論發想中,可以幫助自己的課程操作更具象,更有可行的操作方法。如:在郁文老師班上,他就安排談談生命中的斷捨離的經驗,回扣到心靈的清理、淨化。小組成員也到郁文老師課上去分享自己實際斷捨離的經驗。共同分享也不是一開始就規劃的,是慢慢在小組討論中去激發出來的。韻芬老師有對學員做斷捨離的實際案例訪談(小組單門課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每門課的操作紀錄)
- 浩濬老師課程已進行蘆竹溝戶外課見學,後續會連結台南400的主題。去現場一次參訪田調後,再請講師到課堂回顧整理與延伸相關的在地環境議題。之前因有先去蘆竹溝走讀過,老師自己先行了解過,比較有感覺、有想法去安排到之後的課程安排中。
回應:
- 有些老師比較不擅書寫,我這邊可以協助找到幫助的資源。
- 核心老師的操作經驗相對成熟,可以書寫下來成為新手老師的教學參考。這個書寫可以包含對小組老師的觀察紀錄,及和自己教學經驗的比較整理以提供新老師可以看到更多的執行細節。

| 
|
113.4.24社大教學凝聚工作坊4-教學研究室核心教師對話與小組運作檢討,各小組召集人分享小組的運作細節及教師狀態 | 林軒漢老師分享班級結合龍崎地質公園議題的操作型態,以及第二組的運作情形。 |

| 
|
劉浩濬老師分享第五組會議進行的困難度及老師所發想的議題。 | 張駿業老師分享第一組研討出班級跨班合作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