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2005-練習認真對話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練習認真對話

by情緒教練 王雪芳

@圖片來源

曾經在線上課程看過一段角色扮演的父女對話,爸爸展現了一致型應對姿態,兼顧自己、對方及情境,內容摘述如下:

女:爸爸,我同學大家都有手機耶,我也想要一支。

父:萱萱啊,你想要一支手機啊。

女:嗯。

父:你先說說看吧,爸爸還沒有想要答應你耶。

女:為什麼?

父:因為爸爸還沒辦法說服自己,在你十幾歲的年齡就擁有一支手機。可能在我自己的感覺裡面,手機是分心的,或者不妥當的。

女:可是,我同學大家都有。

父:我知道,但爸爸還沒辦法克服這一關耶,怎麼辦?爸爸可以聽聽看你要手機的原因嗎?也許聽了以後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但爸爸不一定會改變,然而爸爸願意聽,好嗎?

女:啊,聽了不一定會改變喔...

父:我只是說不一定,因為爸爸很誠實。但如果爸爸認為是OK的,我也會考慮的。萱萱啊,當爸爸這麼坦誠說的時候,你會不舒服嗎?

女:就只是很想要那個手機。

父:爸爸知道,爸爸可以聽聽你要手機的原因嗎?

女:就是放學跟你聯絡,有什麼事情比較方便。

父:嗯。你最近有沒有發生過想要跟爸爸聯絡,但沒辦法聯絡上的經驗,有嗎?

女:是沒有啦,只是就要跟人家在那邊排公共電話。

父:嗯,這是你想要的主要原因,是嗎?還有別的嗎?

女:可以用手機查字典啊。

父:你想查字典啊,那你現在都用什麼查字典啊?

女:就是大本的字典。

父:很複雜嗎?

女:就是沒那麼快啊!

父:這是你最想要手機的兩個原因,還有嗎?萱萱啊,你怎麼了,爸爸這樣說,你好像有點害羞的表情。

女:可是,我覺得跟你講,你就不會買給我。

父:萱萱,爸爸想手機可能會是一個青少年身分的標誌,我猜,有了手機很方便,在同學之間可能聯絡也方便,對嗎?

女:嗯。

父:爸爸想,爸爸終究會買給你的,只是爸爸這樣想,在你求學時期再慢一點點,但也許爸爸是錯的,可是爸爸很愛你。

女:嗯。(眼眶含淚)

父:爸爸這樣說,你會流眼淚啊,怎麼啦?

女:(沈默、擦淚)

父:萱萱啊,你的眼淚是因為爸爸不買給你,還是有別的什麼啊?

女:不是因為爸爸不買給我。

父:那不然是什麼呢?

女:是因為我覺得爸爸好像有聽到我為什麼想要一支手機,就算你不想,但是你有跟我討論,然後你知道我真的很想要,所以你說你還是會買給我,雖然我知道應該不是現在啦。

父:萱萱啊,爸爸確實擔心,也許你明天就可以讓我克服擔憂,爸爸就願意買了。爸爸擔心的是,你上網的時間太長,然後可能專注在手機的交友,這兩個都是爸爸沒辦法克服的,所以爸爸才問你,怎麼辦?假設你告訴爸爸,也許可以的話,訂一些想法、守則,爸爸願意嘗試,好嗎?因為我對我的女兒有信心。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了解,當一個大人真心願意去關懷另一個人(孩子),他對一個人的行為、思考、期待,有了好奇,就真正的靠近了對方。尤其當真心、認真與孩子說話,孩子可能感受到家長對他的相信、愛與理解。即使是扮演,孩子的眼淚也自然流下來,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部分。

美好人生奠基於良好對話

智慧型手機的發明,無形中改變了人與人的相處與對話模式。記得有次為結婚週年紀念與外子相約在餐廳,見鄰桌一對男女,各自低頭滑手機,彼此少有眼神接觸與交談;正慶幸我們這對老夫老妻還有話可聊,不想餐後甜點上桌,外子也忙著查看手機訊息,深怕誤了公務。原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也日趨模糊了。

這讓我想到曾看過一個TED影片「什麼才能造就美好的人生」,這是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從他所主持的史上最長的「幸福感」(Happiness)研究,給我們的答案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威丁格教授在結語時強調「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值得我們投入精神、時間。《心腦奇航》書中有一段話可與此研究結論相互輝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左右身體之內、之間的能量訊息流動的走向和狀態,這些關係會塑造我們一輩子。

我認為,良好的關係始於對話,換句話說,對話是美好人生的基石。而對話根源在家庭的親子溝通,更是我們練習認真對話的最佳場所。

認真對話前的準備

親子應對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依附關係,也影響了孩子的韌性、安適感是否得以健全發展。觀念會影響行為,在家庭中練習認真對話之前,有三個重要觀念提出來分享:

①相信「孩子永遠是對的」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如果這句話為真,那麼孩子呢,是否同樣「無不是」?因為帶孫,把握第三次轉大人的機會,除了應用教練所學,也找了相關書籍閱讀,《孩子永遠是對的》這本書因此吸引了我的目光。

作者李儀婷在書中提到,孩子生下來時是純潔無瑕的,他們每一個行為的誕生,都源自三個層面:❶遺傳;❷父母給予的環境;❸為了求生存演化而來的應對姿態。對於孩子的應對與行為,父母有絕對的責任。這個責任在於相信孩子永遠是對的,找出孩子行為的原因,以及孩子本身的正向價值。

②任何行為都有正向意圖

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是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縮寫)可說是如何使用我們大腦的學問,其中有一個信念是: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其正面的動機。做出更好抉擇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動機背後的價值觀。

無論什麼樣的孩子都會有正向價值的部分,即使全身帶著負向行為,都勢必存在著正向價值。重要的是,如何從負向行為中看到正向的資源(優勢),是我們大人必須努力的功課。例如:孩子不喜歡跟他人分享玩具,總是將玩具藏起來。我們可以欣賞孩子擁有纖細的心,是個懂得珍惜、愛惜自己物品的人。

每個孩子的行為,都其來有自的原因,如何穿透孩子的行為,從看似搗亂、負向的困境中,看見孩子的資源,才是真正能帶領孩子走過困境的訣竅。刺穿行為的方法:❶不被行為綁架觀點;❷核對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❸欣賞孩子的資源;❹連結孩子的渴望。這些都可以透過認真對話,逐漸修煉而成。

③管教立足於愛與信任

有些父母會以「我是為你好」迫使孩子就範,這是以愛為名的臍帶(期待)勒索。想要掙脫這個枷鎖,先要認識「管教」。「管教」(discipline)源自拉丁文「disciplina」,從十一世紀起便有教導、學習和給予指示之意,因此英文「discipline」一開始的意思就是「教導」。

「discipline」的字根是「disciple」,意指學生和學習者。學生是接受管教的人,而非犯人或接受處罰的人,他們透過指導來學習。處罰可以暫時遏止行為,但教導能讓孩子學到一輩子受用的技巧。其重心是以愛與信任,教導、陪伴,協助孩子學習在人生中做出好的選擇

管教就是教導,我們只要將此定義謹記在心,再加上前面的兩項觀念,相信就會開啟良好對話的管道。

對話時掌握「聽核心」精神

筆者曾在〈用好奇打造溝通對話的金鑰〉一文中,介紹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李崇建為了搭好「對話的鷹架」,指出練習「好奇」的六個脈絡,好讓對話的一方能夠專注。在此繼續介紹「聽核心」精神,相信定能讓對話如虎添翼。

「三不一要」把握發言權

對話中的發言權好比球賽的發球權,得到發球權,才有較高的攻城掠地得分機會。然而當父母掌握了發言權,往往使用慣性的威權應對姿態,以雷霆之姿指責、說教,若是幼童尚不善表達,就會以情緒崩潰回應;大一點的孩子語言無礙,但知多說無益,感覺不被接納,只能生悶氣;青少年則恐怕不是頂嘴就是關門走人,開始冷戰,父母則是灰頭土臉,狼狽萬分。

所以,對話時最好能夠時刻檢視自己是否處於「適合對話」的狀態,也就是覺察自己內心是否平穩,是否有某種情緒正在氾濫。所謂定水凝清,萬象斯鑒,穩住自己的內在,才能像海洋一般,容納百川匯流,洞察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也才能好好把握發言權。

讓對話能夠做到「貼近彼此」、「引發覺察」,請記得「三不一要」口訣,就不會偏離良好的對話路徑。

①三不:

不要總是想解決問題。

不要用自己的觀點評價孩子。

不要給孩子答案。

②一要

要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答案。

對話時「聽核心」

為了讓對話更流暢、更具體、更廣為熟記,《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作者李儀婷將多年對話經驗,濃縮為「聽核心」精神及工具,就可以展開正向循環的親子對話:

聽:

傾聽

孩子遇到困境,會向大人發出求救訊息(如:哭泣、崩潰、悲傷)。所以,包含表情、聲音、姿態等任何能散發訊息的動作,都須呈現「誠懇傾聽的樣子」,不可敷衍。

內在平穩的大人,會散發寧靜而專注的「傾聽」訊號,以身體的姿態,去詮釋「我在聽」,讓孩子有被注意、尊重、接納的感覺,開啟良好對話之門。

核:

核對

謹記心理學實驗,眼見不一定為真。為了確保對象(孩子)的行為、所陳述的事件(故事),是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並且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而做出的進一步詢問,就是核對的要旨。可以利用兩個小工具:①複誦、②換句話說:

①複誦

重「複」述「誦」,也就是聽到什麼,就重複一次。複誦=複製、重複聽到的語句。以「說」這個動作,呈現更高層次的「傾聽」。例如:

孩子:「媽,姊姊打我。」

母:「姊姊打你?」

②換句話說

以大人的理解和觀點,重新詮釋孩子的意思,並且換個方式重新說出口,是比「複誦」更高層次的「核對」。例如:

孩子:「媽,我不想吃飯!」

母:「你的意思是現在肚子不餓,所以不想吃?」

心:

欣賞

用心欣賞,是一段對話最好的結束語。誠摯欣賞孩子,孩子將因父母的肯定,培養自我價值與自信。「欣賞」的唯一準則,是要能幫助孩子發展「成長型思惟」的核心價值。例如:孩子考試得了98分,欣賞的焦點在於他的「努力」而非「分數」。欣賞的方式:用「你的成績真棒,你肯定非常努力,能不能告訴我,你是怎麼努力的?」取代「你考得分數真棒,我太為你感到驕傲了。」

資來來源:《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對話後的省思

家庭中一切好的溝通對話,都始自父母平穩的內在,「覺察」可以說是首要的關鍵。因為,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能看得到彼此浮現在表面的行為(故事),然而每一個行為都隱含著各個層次的訊息,包括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在對話的路徑上,如何不被孩子的行為(故事)困住,錯失了探究冰山底層的訊息,值得身為父母者,在每次對話之後,仔細省思、覺察。個人覺得有二個功課是在省思時要做的:

①停止自責接納不完美

只要有言語往來,就有誤會存在,對話,有時會讓我們傷痕累累。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說過:「每個父母,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做到最好的父母。」即使有做不好的地方,父母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而為了。相信這句話可以讓很多父母從自責、愧疚的困境中走出來。

父母能接納自己,又跟能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有關。換句話說,接納自己對話時沒有做好,對於接納孩子的言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當溝通對話失敗,達不到想要的目標時,可以利用幾個事後的反省提問,讓自己把握未來機會可以做得更好:

❶當初對話的意圖或目的是什麼?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❷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怎麼發生的?

❸從過程中學到了什麼?若有人要進行同樣的對話,我會給他什麼建議?

❹我如何把上述所學化為行動?如果重來一次我會改變什麼做法?

②記得給自己肯定鼓勵

常把自己跟最理想的標準拿在一起比,做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期待,就自責給自己一頓臭罵,這就是愛嗎?如果愛自己都不會,要怎麼愛孩子?看待現實中存在的孩子,跟看待父母自己的內在小孩,是多麼的相像啊!

因此,即使親子對話結果不如預期,也欣賞自己,如此努力、沒有放棄,更願意把握下次機會。肯定鼓勵的話語,最能連結心底的渴望、提升自我價值,產生動能。對他人我們會使用肯定鼓勵,也別忘了善待自己,挖掘負向行為背後的正向價值及資源。

在此借用李儀婷的一段話做結尾,「親子溝通的目標,不僅僅是陪孩子走一段成長的路,也是陪自己走一段過去來不及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愛與完熟之路。」每個與家人對話的時機,都是讓自己走向「完整」全人的修練,放下追求完美,接納並肯定自己當下已經盡力,相信路會越走越寬廣!

≡歡迎推薦給您的好友 CPFS-職人旅圖 【 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