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2102-從《當我遇見一個人》說起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從《當我遇見一個人》說起

by情緒教練 王雪芳

圖片 https://unsplash.com/photos/Npj_sWuRw68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遍又一遍重複做相同的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就是瘋狂。同樣的方法帶來同樣的結果,想要有不同結果,就要有不同的想法和選擇。無怪乎過去在達真教練學校修習教練課程時,除了「GROW模式」之外,一定會教授「薩提爾模式」,因為那是移除干擾,改變個人思考及走出重複行為模式的利器。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以精神分析的執業背景,卻在 1951 年毅然闖入家族治療這片未開發地,並透過細膩的觀察本領和對人的信心與好奇,挽救許多家庭的危機,發展出著名的「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薩提爾模式秉持人本信念,探索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目標是進入到人們渴望的層次,透過好奇提問,觸及人們的價值感與意義感,感受到堅實的內在流動,那麼人們就能擁有生命的連結,而重新學習及成長。

期許自己成為情緒教練,而且要做婦女平復情緒的最佳夥伴。然而自己依然會受困於情緒,但我相信這些考驗、試煉都是在為達成人生目標鋪路。薩提爾模式既然如此奧妙,閱讀相關書籍就成為自己的年度學習目標。最近在看一本書《當我遇見一個人》,是薩提爾1963~1983文稿精選集,特將讀後心得提出分享。

生命如何影響生命

本書有十一章(十一篇文稿),為什麼會用第九章標題當作書名?讀完就明白,治療師(或是教練、諮商師、社工師)在面對來訪的個案或家庭時,「充分運用自己」才是治療歷程中最有力量的工具。該章描述薩提爾進行治療時,呈現許多她的信念、風格、方法、及內在體驗。薩提爾強調,這種與來訪者生命的相遇,代表著雙方彼此相互的認可、生命存在之間的共鳴,因而展現「生命影響生命」的動人歷程。這個動人歷程至少包含了充分「運用自我」以及營造「安全氛圍」。

真誠一致充分「運用自我」

治療師這個人正是圍繞成功治療的中心所在,「運用自我」是薩提爾模式的核心概念和技巧之一。因爲,無論我們隸屬於哪種技術、哲學或學派,無論實際上做什麼,都必須透過我們自己這個人來交流。

運用自我的最大挑戰,在於觀察與評估家庭成員和他們之間的互動時,要時時刻刻覺察自己所聽、所聞、所思、所感,還要常常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為對此家庭產生何種影響。也就是在自己的專業知能和覺察個人內在經驗之間,達到微妙細緻的平衡,既能安住於自己內在,又發揮專業判斷做最好的介入。

薩提爾說:「當我和病人或家庭完全同在時,我能更容易地推進治療。我可以去到我向去的深度,同時尊重另一方的脆弱、權力和生命的神聖。當我和我自己、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所看和所聽接觸時,我正成長我一個更整合的自我。我更一致、更完整,能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連結。」

我對上述這段話的解讀是,任何人越能展現一致性、越完整,就越能與他人建立深厚的連結。身為人的我們不用是完美的,身為助人者的我們也不用是完美的,只需要完整。當我們越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就更能在人的層次上和對方交流與接觸。

營造安全氛圍

薩提爾認為治療師最重要的品質是真誠,面對的無論是成人或孩童,都將每一個人視為獨特的個體,給予充分的尊重,營造一個安全的諮商氛圍,不論是自己或來訪者都能夠自由而真實地表達感受。她說過:「作為治療師,運用自己是件非常的任務。為了匹配這項任務,需要不斷發展自己的人性和成熟,因為我們是和人工作的人。我們需要能夠理解和愛我們自己、需要能夠創造出我們能看、能聽、能被接觸和被理解的條件。

唯有在安全的氛圍中,人才願意放下防衛之心,探索自己的脆弱,開展療癒旅程。如何營造安全氛圍呢?薩提爾提醒治療師要努力覺察自己,使肢體與語言訊息之間沒有矛盾,言行一致不帶評價、批判,否則來訪者立即會因為治療師的不一致而產生否認、防衛和懷疑。

想要言行一致,需要與自己的生命力連結,體驗自己是完整獨立的個人。這樣的治療師,內在有高自我價值感,存在著安全感與力量,能全神專注關懷來訪者,自然而然會提升來訪者的信任感。信任感足夠,治療師與來訪者就能建立穩固安全的同盟關係,故而是來訪者心靈和關係療癒的關鍵。

重要概念

以下是我想分享《當我遇見一個人》書中幾個對我頗有啟發的重要概念:

①家庭系統塑造人

家庭中的重要事務,就是塑造人(peoplemaking),家是一個人認識自己、判斷自己是否有價值的地方。健康的家庭會造就健康的人,反之則造就不健康的人。若將家庭比喻為一座工廠,工廠的類型就會決定產品。良好塑造人的條件:自我價值高;溝通直接、清楚明白、具體誠實;規條富有彈性、合宜、人性化,且能適時調整;和社會的連結開放並充滿希望。

這裡需要闡述家庭規條、健康人圖像兩個重點:

❶家庭規條

家庭成員間的互賴和互動交織,構成了家庭藍圖。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庭藍圖中必定存在家庭規條,它是事情怎樣安排才能取得價值,實現信念的潛規則。例如:誰是榜樣、如何溝通傳遞訊息、錢怎麼花、誰做家事、如何應對違規行為等等。

❷健康人的圖像

薩提爾勾勒出活生生的人的圖像是,一個了解、重視、懂得發揮自己的身體的人,發現身體的美和優勢;一個對自己和對他人都真誠坦白的人;一個願意冒險、有創造力和展現自己能力的人;能夠因應不同的環境而改變;能找到方法適應新的、不同的環境,同時保留有用的舊的部分,捨棄沒有用的部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能為自己負責,可以自在表達不同意、做決定,也可以做中學。

當家庭塑造人的功能失調,健康人的圖像破損時,家庭系統就有需要直接或間接納入治療中。

②症狀意味著成長受阻

症狀是家庭系統功能不良的表徵,代表成長受阻。成長何以受阻?因為,家庭中每個人都有一個溝通系統、一個預設系統(premise system)、一個編碼系統和對結果的期待。

在家庭中幾乎不可能有完美的溝通,因為如果一個人的言語和表達透露完全不同的意涵,也就是說一套,但聲音或手勢似乎意味著另一套,溝通的對方就會收到雙重訊息,產生不一致的矛盾。偏偏喪失功能的家庭中,矛盾難以釐清,父母親不一致地表達自己,孩子就會接收到雙重訊息,產生混淆。

所有人類交流都存有矛盾、不一致,家庭運作良窳的差別在於,家裡如何評價矛盾或差異。運作良好的家庭,面對差異做決定時,依據什麼是最合適的,而不是誰是對的,處理差異的方法便是清楚溝通。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每個人都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學習當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

當孩子成長在一個家庭喪失功能卻和諧的假象中時,就會透過症狀和行為來求救,告知系統出了問題。個人行為反映了內心情感,症狀是行為和反應的一種形式,也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讓生命能量之流受阻的訊號,是家庭系統互動的結果,實際上也是為了(喪失功能的)生存而存在的。

薩提爾為我們提供了看待「症狀」的另一個視角,它顯示家庭系統功能不良,恰是治療的起始點,就像在地圖上標示著阻礙所在的座標。症狀也提供了線索,好讓治療師協助人們發現和釋放扭曲、忽視、否認、投射、無營養和未開發的部分,進而能夠更健康、更具功能、更快樂地應對。

③健康自我環

薩提爾一再強調「健康取向」的重要性,從「病理取向」轉向「健康取向」,讓人可以看到改變的希望,進而有改變的動力。

如同車輪正中心有輪軸,輪幅伸向輪緣;輪幅代表人的不同部分,輪緣代表人的界線。在病理取向中,強調的是病理(症狀),即輪軸,治療師僅能治療個體身上具有破壞性、與症狀相關的部分。而在健康取向中,則是將輪軸視為個案目前的潛在健康,尚未開發、被覆蓋著,症狀則是表達健康的一種嘗試。

構成健康有八個部分,不是很精確地對應車輪上的輪幅(如下圖)。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這八個層面之間都存在著動態的相互影響,彷彿有個公式:A(身體)+B(大腦)+C(情緒)+D(感官)+E(互動)+F(營養)+G(情境)+H(靈性)=S(自己)。所有部分加總是「自己」(self),然而「自己」又遠超過各部分的總和。

治療師看的是系統裡的症狀,如何述說這八個層面之間的失衡和困境,並且檢視個人或家庭系統的規條、個人或家庭所使用的價值觀和資訊,來幫助治療師理解是什麼卡住了,又是什麼發展不良、被禁止或忽略了。所有的家庭系統都是為了保護和管理成員而存在的,只有當成員個人身上的某些事被拒絕、投射、忽略或扭曲,才會變成惡劣、異常、愚蠢或瘋狂的人。當我們把症狀看成是為了適應而做出的努力時,就更能理解如何尋找症狀的意義。

④自我價值是靈性生命力量

自我價值是薩提爾理論的核心,除非人們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否則無法發生改變,這正是治療師關鍵性的任務。

薩提爾模式的冰山隱喻(如下圖),協助人們探索自己內、外在經驗的差異,讓人更認識自己、與自己的獨特性連結。冰山最底層的「自我」,薩提爾稱它為「生命力」,有人稱為「靈魂」、「靈性」,是生命能量駐守之處。它難以用語言或文字表述,是靈性的存在,也是一致性最完美的展現,由內而外的和諧,所產生的靈性與理性合一狀態。理性與靈性愈能一致,所展現出來的自我層次也愈高,並且有高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對自己和環境的掌握感,它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自我認可程度,主要包含兩層意思: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與人交往時候,我值不值得他人喜歡。由此看來,自我價值很大的成分,來自於自己對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印象。

由於與患者接觸的經驗,薩提爾了解身體、心靈和感受間的連結強而有力。她相信,我們感受自己的核心是右腦,並與感官經驗緊密相連;健康幸福直接與生命力相連,進而直接與自我價值的發展相連。換言之,右腦和感官經驗有關,因而直接與自我價值的發展相互連結。也就是說,連結心智、身體和感受的經驗,會成為建立自我價值、療癒情緒創傷,並帶來正向改變的有效工具。

體悟後的應用

學以致用是我們閱讀、學習的目標。讀畢《當我遇見一個人》明白了書中的重要概念之後,如何在工作或生活中化為行動具體實踐,更為重要。以下是我個人期許成為情緒教練常用的實踐方法,野人獻曝分享給大家:

①保持覺察充分運用自我

我認為不論是否身為治療師、教練,即使是父母、師長,若能充分「運用自我」,一定能與對方保持連結,帶來良好溝通效果。而「覺察」則是開啟運用自我的鑰匙,因為,覺察是對自己的專注狀態,非常專注才能跟自己在一起,進而充分運用自己。

在《薩提爾縱深對話》一書中,作者李崇建設計了覺察SOP,提供我們在生活中練習的具體方法,我自己身體力行,也頗有助益。覺察SOP簡介入下:

❶先對自己提問:我願不願意用不同的眼光看自己、願不願意肯定自己:雖然我並沒有做得很棒,但是我一直很努力。

❷用40秒「6A」覺察自己:6A是指覺知情緒(Aware)、承認情緒(Acknowledge)、允許情緒(Allow)、接受情緒(Accept)、轉化情緒(Action)、欣賞自己(Appreciate)(如下圖),這是通往自己的好奇路徑,也是引導思考貼近情緒的自我應對方式,目的在於讓自己覺察。如果能用6A跟自己連結,也就能為充分「運用自我」奠定深厚基礎。

②用「我訊息」一致性表達

溝通除了語言訊息之外,還包括肢體動作、聲調語氣等非語言訊息,想要有雙贏的溝通模式,「我訊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不是我熟悉的語法,但也盡力而為,希望透過不斷練習,更趨於成熟,而且熟能生巧。

「我訊息」揭露自己的冰山、也關心對方的冰山。訴說的是自己的感受、感覺、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等,或是自己觀察到的事實、自己的詮釋,全是說自己的位子與觀點,讓對方了解。句型如下:

例如:當你在最後一刻取消了我們的約會,我感覺很失望,因為我變成孤獨一人,而且我沒有時間計劃其他的行程。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我能感受到你的歉意,我希望下次你可以早點告訴我,好嗎?

③教練容器

這是進行教練前的準備,花一分鐘靜心默念「我身處當下,進入身體的中心,我全然地敞開我自己,我保持覺察與覺醒的狀態,我與自己、與你保持連結,並與當下場域保持連結,我保持著當下最好的狀態。」如同咒語般,讓自己心無旁騖,放鬆與對方進行溝通對話。常常練習,就會變成一種配備在身上的習慣。

結語

薩提爾有句名言,值得銘記在心: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是從過往生命經歷所累積的,我「雖不能改變過往,但我能改變過往對我的影響」。

任何症狀都意味著成長受阻。我們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完整。當一個人的生命添加了他所需要的東西,他不再需要的東西便會消失,包括症狀。面對成長路上不完整的部分時,我們會不斷嘗試把它變得完整。期許在人與人溝通的過程中,能有生命影響生命的正向夥伴,在愛、慈悲、包容和接納的沃土中被滋養和發展,每個人都能綻放出美麗璀璨的生命之花。

≡CPFS-職人旅圖 【 更多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