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說明文字.docx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恬靜‧素樸之美

指導單位:高雄縣政府、旗山鎮公所

主辦單位:旗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旗山鎮教育會、中國生產力中心

協辦單位:高雄縣旗山區社會福利館、和春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高雄縣立旗山國中

在喧囂擾攘的時代

透過塵封的歷史影像

緬懷先民勤懇務實的精神

找回失落已久的價值

以質樸無華對治

眾聲喧嘩

1.旗山老街

        位於中山路上仿巴洛克洋樓街屋,建於一九二五—一九三○年間。立面仿巴洛克建築風格,採鋼筋混凝土結搆,並以清水磚、磨石子、磁磚裝飾,特別強調柱子、門窗、窗台樣式,更注重「山頭」繁複的裝飾圖案。山頭紋飾常以鳥獸、貝殼、花草紋飾來表現各家特色。還有藉由文字(中文、羅馬文)顯示家族姓氏。內部裝潢有西式、和式、閩南式,依屋主所好,每家不同。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旗山農會

文字說明:陳冠佑


2.旗山神社、鳥居與兩旁石燈

        位於現今鼓山公園內,建於一九三五年。每逢慶典或紀念日,各級學校學生都會在老師帶領下前往參拜。神社奉祀日本古代八大國魂命、大已貴命、少彥名命、安德天皇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社前兩排石燈,皆為石材打造而成,基座為正方形,往上為長方形,頂尖洋蔥形覆蓋,展現古典重複之美。照片顯示幾位老師帶領一群可愛的國校學生前往神社參拜後,於鳥居前留影。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吳基宏

文字說明:陳冠佑


3.武德殿

        位於華中街上,建於一九三四年。外觀為日式破唐風建築,桁樑採自台灣檜木建造,牆壁與西洋磚柱皆為洗石子,屋頂為高壓水泥瓦片,造型典雅莊嚴,為劍道、柔道練習場地。既是崇尚武德的道館,同時也是以武會友、習武強身的場所。攝於五○年代

照片提供:郭天祿  

文字說明:陳冠佑


4.旗山小火車站(正面)

        位於中山路與復新街交叉口附近,約建於一九一○年。造型清新細緻,為台糖小火車站。左邊為一哥德式八角錐體候車室,右邊三角形山頭成維多利亞風格,其樣式維持視覺平衡而不失活潑,具有安定之美。至於屋頂石棉高壓平瓦採對角線排列組合及魚鱗片式組合,構成活潑變化的基調。通氣孔屋身具有防潮功能,是旗山重要地標,見證了旗山近百年的歷史發展。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旗尾製糖所出版品

文字說明:陳冠佑


5.旗山小火車站(側面)

        台糖小火車又稱五分仔小火車,以運甘蔗為主,同時也載客,其車速不快。 車站前後原本都有鐵道,但火車於一九七八年全面停駛,並於一九八二年拆除沿線鐵道。旗山小火車站以其獨特造型,曾獲選文建會全國歷史百景第十六名,兼具文化與觀光產業發展潛力。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2005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特展

文字說明:陳冠佑


6.鐵道橋&旗山溪

        旗山與旗尾間的鐵道橋,行駛旗山與美濃竹頭角間運送甘蔗的小火車。利用橋上鋪設軌道,以人力推動,用來檢查火車鐵軌與枕木安全,稱作輕便車。照片顯示當年的旗山溪河面寬廣,水量仍十分豐沛。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旗山農會

文字說明:陳冠佑


7.石拱迴廊

        位於中山路與華中街交叉口,又稱石拱圈亭仔腳,約建於一九○二年間。它是利用三十一塊大大小小的砂岩石塊所堆砌而成,石拱迴廊的半圓部分,是藉由十五塊馬蹄形砂岩石所組構,層層相疊,最後利用中央的拱心石將整個拱圈串接起來。規模整齊雅致,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大規模石造建築群。照片中黃土路面上還殘留著牛車駛過的車輪痕跡。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蕃薯寮文化工作室翻拍日治時期出版品

文字說明:陳冠佑


8.太平橋

        位於中山公園半山腰的太平橋,為日治時期的建物,是灌溉溝渠上的一座小橋,欄杆有「太平」兩字圖樣。照片中可見穿著和服、打著陽傘的日籍婦女於此踏青遠眺旗尾山勝景。附近原有一座日式建築的太平寺,兩者互為景觀,可以站在寺前望橋,亦可立於橋上觀寺,可惜太平寺已經拆除,獨留這座造型優美的橋,孤立於山腰上。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蕃薯寮文化工作室翻拍日治時期出版品

文字說明:陳冠佑


9.旗山糖廠

        旗山糖廠創辦於一九○九年,原為高砂製糖株式會社所創設,一九一三年合併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一九二七年讓售給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改製白糖,光復前後,以製特級白糖為主,至一九四六年台灣光復後由台糖公司接管經營以至今。

照片中可見糖廠巨大煙囪、廠房及當年運送蔗糖的鐵道。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黃坤富

文字說明:陳冠佑


10.旗鼓相當

        位於本鎮東邊的旗尾山,山高海拔三一四公尺,形勢峻峭秀麗,遠眺好似旌旗迎風招展,因此台灣府志把它列為台陽八景之一,所謂「旗尾秋蒐」即是指此。一九二○年行政區域更名改制,原蕃薯寮廳以旗尾山為地標,改名為旗山。旗尾山與對面的鼓山隔著楠梓仙溪遙遙相對,正所謂「旗鼓相當」。照片由鼓山遙望旗尾山,其間隔著旗山國小與武德殿的一角。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蔡文雄

文字說明:陳冠佑


11.旗尾溪&旗尾吊橋

楠梓仙溪從玉山發源,流經阿里山、三民鄉,來到旗山地區,被稱為旗尾溪。

早期溪深及腰,孩童常到溪裡習泳。旗山糖廠引用溪水提煉結晶砂糖。旗尾溪不但景緻優美,且兼具民生經濟之用,是旗山人生命的泉源。照片中可見旗尾吊橋與旗山糖廠巨大煙囪。旗山與旗尾間的鐵線吊橋落成於一九四二年,供行人、牛車與小汽車通行,這座吊橋的主線是八號線成束編成十公分粗鐵線建造。攝於日治時期

照片提供: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旗尾製糖所出版品

文字說明:陳冠佑


12.旗尾山&旗尾溪

        如果說旗尾山是旗山的聖山,旗尾溪便是旗山的聖河。旗尾山峻峭挺拔,如同壯碩的青年;旗尾溪秀麗多姿,恰似嫵媚的姑娘,而牽引這山河戀的就是橫跨其間的兩座吊橋。攝於五○年代

照片提供:旗山農會

文字說明:陳冠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