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針對 PM2.5 微型測站所整理的 FAQ,若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用增加 comment 的方式留言,我們會儘速處理,謝謝!

- PM2.5 微型測站和環保署官方測站有什麼不同?[a][b]
- 微型測站在製作成本與製作原理上皆比官方測站精簡,兩者價差甚至達上百倍,因此兩者對於準確度的要求自然有所不同。就微型測站而言,其主要目的乃是區別重污染與輕污染,因此主要操作區間約在 30 ~ 150 ug/m3的[c][d]範圍,超過此範圍的量測值,要不是污染狀況極嚴重,不然就是空氣品質非常良好,其量測值的準確度並沒有針對這些範圍進行最佳化的調校。
- 官方測站一般裝設在距離地面十公尺以上(大氣風向風速是十公尺,溫濕度兩公尺,環保署測站多在學校三四層樓頂樓)且四周空曠的位置,其主要目的乃是在量測大氣中均勻混合後的空氣品質,但是由於細懸浮微粒一般會沈降在低水平位置,因此官方測站所量測到的濃度通常會較地面層量到的數字為低。相反的,微型測站一般都會安裝在地面層的位置,因此除了會量測到沉降後的空氣品質,也同時容易量測到當地因為人為活動或其他污染源所產生的細懸浮微粒,因此量測值比高空測站(含官方測站)為高是正常的現象。
- 一般來說,官方測站所量測的空氣,在進入細懸浮微粒的量測前,會多一道乾燥的手續,因此可以有效去除空氣中的水氣,而微型測站由於成本與設計考量,並沒有此道乾燥的程序,因此當空氣中水氣含量大的時候,有可能會被水氣影響產生高估的狀況(但並不是一定會被影響)。
- 官方的 PM2.5 量測,有手動與自動兩種,目前係以美國環保署的方式,以手動採樣的為基準,去校正自動的逐時採樣,每一個站的每年校正公式都不大相同,其中的科學理由是以水氣會讓更細的微粒成長為理由,手動經由乾燥程序,較為準確,因此目前官方的自動測站公布之量測數值,均有經過 y=ax+b 等程序校正,大約較實際量測減少約 10 ug/m3。
- 民間PM2.5 微型測站與環保署所發展的微型空氣品質感測器有什麼不同?
- 環保署所佈建之微型空氣品質感測器,為環保署所規劃的第三級測站,講究標準的施工流程與嚴謹的巡檢校正機制,並以工業區與交通要道為主要佈建場域。
- 民間所推動的PM2.5 微型測站佈建,則為環保署所規劃的第四級測站,以公民參與與反映民眾生活場域空氣品質,增進民眾關心環境空汙議題為目標,一方面以系統性方式,結合環境教育於全國各中小學佈建,一方面以帶動民間參與方式,透過社群擴散,帶動公民科學發展。
- 因此,這兩項微型空氣品質感測器的佈建,在資料嚴謹度、佈建場域與使用目的上,皆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不但沒有重複佈建之疑慮,反而具備資料品質、密集度、廣泛性與未來應用上的互補性https://airbox.edimaxcloud.com/。
- 為什麼要加入 PM2.5 微型測站的行列?對我有什麼好處?
- 首先,安裝微型測站可以讓您掌握生活週遭空氣品質的第一手資訊。
- 其次,加入微型測站的行列可以讓您周遭的朋友也同時清楚當地環境的即時空氣品質。
- 最後,您的微型測站所貢獻的每一筆資料對於建構台灣 PM2.5 濃度分佈與擴散模型會扮演小螺絲釘的角色,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可以根據這些資料,進一步研究如何預報PM2.5濃度,如何找出污染源,以及如何改善我們的空氣品質。
- PM2.5 微型測站的有效量測範圍有多遠?
- PM2.5 微型測站所量測的是「當下」的空氣品質,很難清楚界定其量測範圍。例如,若周圍有人抽菸的時候,可能影響範圍只有十公尺左右,但若周圍區域有人露天進行大量燃燒時,其影響範圍可能達數百公尺遠;因此有效量測範圍往往必須同時參照污染的種類與影響範圍而不同。
- PM2.5 微型測站的壽命大約有多長?若年久失準該如何處理?
- 目前對於微型測站的使用壽命仍無一定的說法。按照一般PM2.5微感測器出廠的說明,其使用年限可達三年之久,但由於使用場域的不同,遭受的污染狀況與其他環境變因不同,不排除在使用約一年後,就有可能出現感測器失準的狀況。
- 目前感測器異常的判定,一部分可以靠人工經驗判讀,一部分可以靠資料分析進行偵測,偵測結果可參考「PM2.5 微型測站上線狀況統計表」(AirBox status report)之分析結果
- 若已確定微型測站的感測器失準,可自行在網路上購置相同的微感測器(G3 或 G5型號),接著將微型測站電源關閉,用螺絲起子打開微型測站後,直接將舊感測器換成新感測器,然後將測站按照反向順序組裝回去,接著打開電源後即可使用。
- 目前市面上有哪些PM2.5微型測站是社群所推薦使用的?
- 我要如何查詢某一個 PM2.5 微型測站的即時資訊?
- 可以透過地圖化資料呈現網頁,依照地理位置選擇您有興趣的測站進行查詢
- 我要如何使用全台灣 PM2.5 微型測站的即時資料整合服務資源?
- 除了網頁服務外,有沒有方便手機使用的介面或 App?
- EdiGreen App: 由 Edimax 開發的手機 app,可以查詢所有微型測站的即時資訊
- PM2.5 Open Data Line Bot: 這是由中研院開發的 Line Bot,可以針對特定的微型測站進行訂閱,提供定時回報、超標通報、異常通報等服務,同時可以根據所在地點,查詢最近的微型測站即時資料。
- 目前有哪些 PM2.5 微型測站的資料是可以開放介接使用的?
- 若在開放資料的使用上發現任何問題或有任何建議,該如何反映?
- 您可以隨時在討論群組發言,社群中隨時都會有熱心人士幫忙回答。
- 此份 FAQ 是由誰負責整理,若有任何問題與建議,該如何反映?
- 目前此份 FAQ 由 Ling-Jyh Chen (LJ) 負責整理,若有問題可在上述臉書社群反映,或直接在本份文件上,用增加註解的方式留言即可。
[a]有關 "和官方有什麼不同", 有幾點疑問: WHO 的建議值也是以 "平均值" 描述, 例如 "Guideline values PM2.5 10 μg/m3 annual mean, 25 μg/m3 24-hour mean". PM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是以即時最大值為準, 還是平均值為準? 例如, 有取樣 "9次10+1次80", 和 "10次都是20" 哪一種對人體較不好? (平均的話是後者, 即時最大的話是前者). 不過取平均值會有落後的現象, 例如之前空氣好但現在空氣很糟, 此時的平均值持續一段時間不怎麼高; 之前空氣糟但現在空氣很好, 此時的平均值還是持續一段時間很高. *如果* PM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是以平均值為準, 那以平均值標示人體之前已受到的危險因子是妥當的, 但以平均值做為 "現在" 民眾的活動建議似乎不妥. 即時值和平均值似乎也不該使用同一分級.
[b]完全同意!但是目前並沒有相關的「即時值」標準可以依循,這有可能是因為過去技術上無法提供到即時的感測值,因此有關即時值和健康的關聯至今仍無法解答,還有賴相關領域的專家持續努力,希望未來能給我們更適切的分級標準。
[c]不同的 PM2.5 量測範圍定義不同,是否現在 LASS 的規範指的就是這個? 可能要說清楚定義方式,因為這樣容易造成 30 以下 150 以上都不準的問題。
[d]根據既有的數據,以及已知的資料顯示,簡易測站在低濃度和高濃度時,雖然仍能保有良好的感測趨勢一致性,但是感測誤差也會隨之變大,這部分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校正。
[f]使用上好像有40天內左右的限制。如果需要更早的資料,有沒有辦法取得呢? 在FB上看到管理員提到FTP log?
[g]要看看是什麼機器的資料,如果是校園感測器的資料,可以到民生公共物聯網資料平台取得
[h]感謝! 是自己研究購買的Edimax Airbox的資料:
其中一台的即時數據如下
https://pm25.lass-net.org/grafana/d/airbox_dashboard_v3/airdata?orgId=2&var-source=AirBox&var-device_id=08BEAC0AB4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