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會開放與監督論壇 會議即時記錄(Day2 3/15)

Day2 3/15

時間

議程

講者

09:15-10:15

專題演講:開放國會的全球經驗

主持人:Lulu Keng

演講者:Sherya Basu,OGP

與談人:Maria Baron ,DL

*開放參與者提問

Lulu Keng(主持人):

早安各位,我是 lulu OCF的副執行長,也是今天的主持。非常榮幸可以來主持。

我認識 Sherya 已經大約一年了,他是國家協助副總監,從台灣開始推動OGP開始;Sherya 提供了很多支援,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多OGP的經驗。

第一步總是最困難了,有 Sherya 的引導與建議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現在台灣已經有自己的開放政府方案了,今天很高興有他來參與。

第二是我們的 Maria Baron,當我們開始我們的行動方案時,我們有些迷失,那個時候 Maria 參與了我們多場論壇與會議,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經驗和指教,讓我們有所依靠。今天的談話,會是以這兩位的分享為主,我們會談到國會合作經驗,他們豐富的經驗會是我們重要的參考,希望大家也多多發問。

Sherya Basu,OGP:

謝謝主持人的引薦,我其實也從台灣的大家身上學到很多。

大家早安,非常榮幸可以參與這場論壇。

今天我會先分享OGP的全球經驗與脈絡。從OGP的觀點,現在都有民主倒退、不信任的狀況;包含不平等、氣候變遷等等,科技與民主化常常會對假資訊、監視等等淹沒,同時世界的民主動員也是前所未見的。我們看到威權體制持續受到挑戰,選舉越來越蓬勃發展;烏克蘭的例子證明了民主面對外部的高度威脅也是能屹立不搖。

民主不只是投票而已,而是民眾參與決策的過程包含了政策及各種主流化行為,當然還有很多工作要進行,大家要更加參與,而這之中國會監督與開放就至關重要。

在這樣的挑戰、機會下,國會開放就顯得重要,種種改革都需要國會扮演領導角色,國會需要監督行政部門的改革。

過去幾次的國會報告都聚焦在開放政府,2012年聚焦在代表性的議題,還有如何符合民眾期待、17年是談到國會的監督。

2022年重點則是互動與實踐方面,今天我們看到國會的開放不能只限於數據的開放。那以 OGP 來說,從一開始國會就是重要角色,有很多開放政府的改革,例如肯亞的RTI、奈及利亞、亞美尼亞都是很好的例子。我們看到國會的開放是扮演重要的角色,Maria 等等會有很多案例與經驗。

我們看到有4個國會扮演的角色...(ppt),另外還有預算通過方面來支持開放政府,10-15%的OGP承諾都是需要這樣的要求。第二個是國會可以對政府來進行監督,

另外還有要開放國會的運作,採用透明度的問責

最後是創造對話空間,國會可以作跨黨派的支持來督促政府的開放,及推進開放政府的法則。拉美的例子及協議等等。

實務上,在立法的部分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像是拉脫維亞的透明度及遊說立法,這持續很多年了,國會的成員與公民都長期參與,建立了很好的網絡。現在拉脫維亞已經是OGP很好的夥伴,他們的體制可以支持國家利益相關人來做進一步的開放。

在奈及利亞上,目前是在做實質受益人的資訊調查工作

也必須要跟MSF及國會中的倡議者來進行溝通,保持管道暢通。

他們在這方面非常努力

像是國會日程方面的資訊,都是有公開。實質受益人的承諾已經完成,基本上都是很多基礎的法案有被通過。

而亞美尼亞在實質受益權在國會也有實質的作用。

監督部分,我想還要做更多,但已經有很多初步成果產出。

迦納還有獅子山國也都有發展,獅子山國有小組來監督政府,2019監督計畫;他們也積極去增加其他少數團體的參與性,保持參與者背景的多樣化。

另外在開放議會的部分我知道在坐有許多組織都在做這樣的事,那我想談談愛沙尼亞的例子,他們改善了資訊的透明度,很多會議紀錄都可以在三天內在線上以開放格式取得,公民的參與就更加便捷,意願也有所提升。

另外現在紐西蘭的很多資訊也都已經公開。在網站上

紐西蘭也在網路上發布一些重要的子法,他們也同時研究公民如何使用這些資訊。

更重要的是紐國有把主要的立法都放在網站上,資訊當然是非常重要,像是環保團體在倡議的時候就可以使用。

在促進對話的部分,荷蘭在關於線上政治國棟的透明度,這樣的議題也有在國會進行討論。性別議題、環保議題都有在討論,雖然不會馬上有立法的討論,但這些新興議題都可以在國會討論了,是一個顯著的進步。

那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學到,合作很重要,OGP 自己也有很多資料,我們知道公眾參與以及和公民合作其實是互利的。這些合作都可以帶來正面的改革。

第二,我們不能自滿。我們要持續推動相關的努力,像喬治亞在OGP是擁抱了開放國會,在國會也有工作小組,可是我們在上周看到喬治亞想通過外國人相關的法案,但

流程充滿爭議,所以我們不能鬆懈。為了要產生正面的現象,有公眾參與是會帶來很多好的效益。

再來是權力分立也非常重要,各界要一同行動。

Maria 等等也會談,很多人說權力分立、政府和公民社會,要分開制衡,但很多合作還是可以進行的,像剛剛提到的例子,其實都非常多元,這些行動是很重要的。

現在在國會還有反貪腐的組織其實是可以共同合作,讓整體廉能表現可以提升。另外,我們同時也看到開放政府與OGP都有在努力的話,我想整體可以帶來更好的效益。

基本上我建議各界不要各自為政,相互合作;因為大家是互補的,開放政府 / 國會兩個行動也是可以互補的。

我們必須關注監督問責職能,有效的監督對民主來說很重要。我們也希望透明度、參與可以做得更好。讓各個機構可以被監督被問責。

最後想談得是在制定策略的時候,文化的變革需要時間,在未來五年的制定中被考量,我們的工具有很多,但談到文化變革,公民如何與政府合作、支持,這些都是文化的變革。我們也要提升技能,讓各界可以更好的參與。

我們在這裡非常樂意支持個國家無論開放國會或是開放政府,以上就是我們針對各個國家的分享。

非常期待聽到Maria的回應,謝謝。

主持回應:

感謝分享,那我們接下來有請 Maria 來回應,他是DL的執行長,也是OGP的民間主席,我們期待他為我們帶來國會監督如何支持民主,以及各地PMO網絡,還有國會公民團體如何合作。

或許他也會提到我們在亞洲可以如何建立網絡。有請Maria。

Maria Baron ,DL:

謝謝主持人的介紹,也謝謝講者。談到開放政府與開放國會。

有幸是Sherya擔任主講,他非常適合;同時也感謝主辦單位讓這一切可能。

在這裡我想談到拉丁美洲得經驗,如何建立國會透明網絡,這是2019建立的。

首先,我想和各位分享背景,在拉美我想背景是比較正面的,因為我們的語言及文化有很多共同點,這讓我們比較有利於打造國會監督的網絡。那我們其實有這樣的安排,非常幸運。

我們創造了DL,還有墨西哥的一個組織,這樣的脈絡讓我們有了可能性可以在拉美有網絡,

因為有這樣的組織讓我們有很多推力及能量去打造比如說不同在國會透明度上努力的公民組織,

這個網絡是在09、10年創立的,已有10多年,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

第一點就是,我們當時在思考該如何做這個網絡;那也是你們在亞洲想做的事;我們那時候想要有一個聚焦於國會的組織,同時有是有願景的組織。

另外我們知道當時有些組織不是公民團體,而是學術單位的組織與個人,還有技術背景的人士,他們往往也會在這樣的網絡當中。另外還有一些團體都想集結起來,這是很好的想法,讓大家有不同的貢獻。一開始只有五個國家,但現在已經有13個國家了,這是我們當初構思,後續有證實是正確的事情。

第二點是我們為什麼集結在一起呢?當時覺得我們可以創立知識型的產品,可以去破除我們常聽到的國會貪腐或是低效能,所有這些細節都接受評量。

在不同國家當中,當時這些不同的方法論有了不同的脈絡發展。最後結果都是雷同的,資訊有沒有被公開,是我們最想要呈現的。

這是非常具體的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國會有沒有變得比較好。我們目前正要作第六次的國會評量,這些方法我們也曾改過,但不論怎麼改結果都會是一樣的。重點並不是採用甚麼樣的方法去評量,而是最後的結果與後續發酵。

第三點是我們一開始就很清楚:我們的聲音,我們該如何提升我們組織的聲量。

首先就是把大家的聲音聚在一起,不只是對於國會,重要的是大家團結在一起

在國會當中會發生很多事情,包含民主的弱點,我們要團結去產出宣言、召集夥伴,去強化這些環節。這是我們想要去打造、去推動的。

另外就是從外到內,國際ngo跟我們溝通是容易的,我們有一致的聲音及目的,那我們就可以去呈現我們的不同觀察,同時透過網絡去呈現拉美的一致經驗,再與國際交流這些經驗。從當時到現在在不同的討論中,我們會保持拉丁美洲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讓我們保持重要的聲量。

另外我們有強而有力的基礎建設,我們有強大的民主網絡。網絡的創辦人不會永遠都是領導者,這樣會讓成員可以理解到這是大家的平台。

這個網絡,如果沒有資金可以運作了,我們還是可以讓他持續運做。過去13年來我們這個網絡當中有7年有資金,6年是沒有資金的,但這就顯示我們的團結性。我想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的,基本上這些成員過去多年的成長及成果,我們的團結與我們的陣線,這是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我想這些對於我們的成功來說是重要的。

當然也有失敗的故事,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主持回應:

感謝 Maria 的分享。

我們現在大概有 15 分鐘可以做 QA 問答,

Q:大家好我是Claire,來自OCF,我們也是開放國會的民間委員。我好奇的是你們的經驗如何讓更多的公民參與開放政府,目前台灣這部分是有點限制的。尤其是在民間與公部門之間,我想台灣公民還不是很熟悉開放政府的相關事情,我們也非常努力想讓立法院的開放有更多的公民可以參與,但公民可能不知道如何納入日常。

Maria Baron ,DL:

我不想讓你失望,但我們發現如果目標是公民的參與的話,

我們必須要有兩個目標,一個是透明度、一個是參與。而這往往無法兩個都做到。

我們做了透明度的調查,這個指標是衡量13個國家,結果是很有新聞性的、每兩年一次,報紙都會去報導國會不良的表現,這個時刻,就會有很多公民參與其中;這時候就會在社群網站上寫很多不同的文章,但是我們並不把這當作目標,這是出乎意料的結果。

我們會與大學端做合作,可能是參與活動、當志工,參與評論等,但這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

在很多國家當中,有很多這種學生團體,通常在我們經驗當中,也許把 257 席國會議員分配到各個學生手上(去關注),那這樣通常這會讓國會議員及學生之間產生衝突,因為國會議員並不知道他們是哪些人。

Sherya Basu,OGP:

我們可能要實際一點,例如公民的參與程度到底是如何?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有人好奇開放政府 / 國會到底在做甚麼,又例如公眾諮詢雖然立意良善,但我們還是要看它們到底怎麼做。簡單來說,期待有時候會落空,我自己的看法也不斷在改變,那有時候會有聲音說一開始就要讓公民參與,但公民也要有基本的知識,可以去理解到底要做些甚麼、該做甚麼,那國會議員可能也需要去對這樣的事情提供支持。

如果說公民團體可以參與討論,也是可以的,向是開放國會委員會等。

有時候是很有爭議性的議題,像是在愛爾蘭的例子,那就會要有不同團體來參與。改革本身是要開放國會,國會本身就要去開放,讓公民可以簡單地去參與有興趣的議題。我想這些文化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不是把資料開放大家就會自己來參與。

過去不丹有個計劃,透過數位工具讓偏遠的公民也可以參與國會。

要讓選民可以參與,是要引起選民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會來參加。另外,我先前有講到,議題本身也要有廣度,讓公民可以找到角度參與。

Maria Baron ,DL:

我在補充一下,有時候組織想的會不夠廣,或想不到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要去思考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有些國家有進步,但有些還在原地踏步。拿巴拿馬來說,他是一個特定的議題,他們想做的是讓人民可以親自到國會提案,雖然有些限制,

如果真的通過就會成為法案

這在1998就開始,每年平均可以通過1.5-2個法案。

讓公民參與決策制定也是一種方法。

這邊不見得說是參與這件事,我們也需要有人來監督、來分享這些資訊。我覺得巴拿馬的例子很有趣,他們改變了國會還有公民之間的關係。我覺得巴拿馬這個更新的方式非常好。但我覺得只是為了參與而參與,我個人是覺得有疑慮的。

Q:

我來自北馬其頓,在ndi任職

我想分享我的經驗,我想我們事實上在協助國會轉型做了很多方式,像是直播、網站更新,我們也希望有開放國會的攝影棚。我們知道科技使用方面會讓有些組織或機構感到困難,國會需要持續這樣個工作可能也會有困難。

所以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從其他國家學習,我想知道無論從技術層面,或是國會承諾層面,要如何讓它可以持續下去?

政府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政府與國會的關係可能也很重要;這裡面除了供需關係,有時候在政治人物當中很難找到有人支持

我們想要讓國會與民眾之間更加緊密,但有些人可能不會使用科技,那他們是否就沒有辦法與國會聯結呢?

公民團體當然想參與,但實際提供有意義資訊的狀況可能不是很理想。

我覺得這些夥伴關係非常重要,希望兩位可以與我們分享想法

Maria Baron ,DL:

我覺得剛剛講到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找到夥伴力量,這樣才能持續下去。

我們當時就是想在拉丁美洲創造這樣的網絡,有些關注預算,有些關注財政,這些組織當然也會互相合作。

Sherya Basu,OGP:

我想延續剛剛北馬其頓同仁所說的,這確實是很艱困的工作,那我學到的是我們需要做更多、讓更多承諾成形。我們有看到有些平台的表現不是那麼良好,不過我們也需要有資源、有跨黨派的支持。

公眾的教育也很重要,很多的政治人物甚至會說他不需要教育就可以從政,但教育絕對是重要的。

我知道我們全球的夥伴都很努力,我們都很樂意協助各位,相互交流。

我們有時需要調整一下我們的期待,有時候有些工作是需要長期付出才會收到成效,我們也要關注長期的工作,要做好準備而不能只關注短期的收穫。不能說現在什麼都不做,期待未來會自然完成。為了維繫長期的工作,我們自然也需要資金需要支持,我就是回應一下剛剛北馬其頓同仁的觀點,感謝。

主持回應:

的確這個工作真的非常辛苦,謝謝大家早起參加這場活動。

也很謝謝兩位講者,謝謝大家。


Day2 3/15

時間

議程

講者

10:30-12:00

場次五:開放國會行動方案的執行與期望——

以台灣、科索沃、北馬其頓經驗為例

主持人:NDI科索沃辦公室

與談人:

1. 國際代表

(1) Albana Rexha,Democracy Plus,科索沃

(2) Arbëreshë Kryeziu Hyseni, 科索沃國會議員

(3) Nikola Micevski, 北馬其頓國會議員

2. 國內代表

(1) 林昶佐委員

(2) Claire Cheng, OPMSF民間召集人: OCF

(3) 立法院文官-梁曉菁 秘書處機要科 科長

(4) 立法院文官-郭佳勳 秘書處研考科 專員

NDI科索沃辦公室(主持人):

各位國會議員和文官還有公民社群夥伴大家好,今天現場觀眾多元,接下來一個半小時的對話我們會討論如何確保國會本身能、提高問責性、開放性。

在OGP這個大傘下,我們希望國會可以持續推動改革,讓更多利害關係人參與。我們知道國會的功能相當重要,包含監督政府去進行開放、讓立法流程透明。

今天延續昨天的討論,看到國會在全國開放政府的議題中角色樂見重要。今天開始前想先談一下要點,之後會進行各方交流。

希望了解國會在各國家中如何達成開放國會,並獲跨黨派的支持。接下來,談面臨的挑戰、如何創造對話、流程怎麼走、公民團體如何參與其中,各利害團體如何參與,對整體民主有什麼樣的影響、導入,去追蹤執行,也可以討論未來展望是否有倒退得現象。

今天講者有公民社會、國會議員和文官,其中科索沃國會議員是透明論壇主席,現在是他的第二任期。

另外一位是現在北馬其頓民主統一民主黨的總召。

而林昶佐委員從2016開始擔任立委,同時是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委員,並關注轉型正義、婚姻平權、開放國會。

還有科索沃非營利組織的資深政策分析師、開放文化基金會成員 21年開始擔任民間委員 、也有立法院秘書處機要科科長、立法院秘書處研考科專員。

請講者們先初步發言,之後開放對話,請在八分鐘內完成。

Albana Rexha,Democracy Plus,科索沃:

非常高興可以來分享我們的經驗,開始前想強調感謝 NDI 團隊邀請我來,尤其科索沃NDI 語言飲食文化都非常不同,非常高興來和各公民團體 CCW 等進行交流分享,並促進國會開放,以及有韌性的民間代表,目標是國會監督,由此出發來談我今天的分享,如何幫助開放政府、有什麼的問題挑戰是我們面對的。

幾個月前行動方案 2023-2026 開放委員會提供給我們的是透明性、參與以及問責,還有措施對抗假新聞,對國家來說要去捍衛民主是相當重要的,面對俄羅斯或中國,論壇形式讓我們相聚,希望透過討論找到方式推動核心價值。

強調民主與希望和科索沃記者有進一步互動,協助記者對抗假新聞、如何去報導。此活動由我們主導,並打造假新聞指標,也去評估外部勢力的弱點,還有公眾觀感。請大家可以在我們網站下載相關指標。除此之外我們也評估國家預算,影響公共支出的透明度。

論壇讓我們的角色更加清楚,有這樣具體概念後,在與國會的談判桌上可以更明確。有財物限制是第二點挑戰,尤其在活動介入、數位化方面。有些流程需要財務 IT 技能的為運 也需要外部專業知識的協助 還有外部提供技術支援 除此之外 我們希望推動具體改革

比如修改國會網站 和委員會委員談到,這件事無法短時間完成。

這個委員會讓我們可以持續去討論議題,行動方案讓我們的國會可以去打造永續的合作, 維繫這樣的核心價值,希望可以超越行動方案的範疇。

在其他機會方面,國會議員若有參與行動方案,他們也會有很多會議:和公民、和媒體等等,這都會有助於透明度的提升。也可以讓人民公民團體更加親近國會、對抗假消息。我一直關心永續性、持續推動國會透明,持續思考如何強化,未來可以做更好 。

委員會委員和主席都共同努力 希望有更加包容和透明的國會,文化變革非2-4年可以做到,我們也希望接下來的行動方案國會的工作可以永續,可以持續收到國會議員的支持。

Arbëreshë Kryeziu Hyseni, 科索沃國會議員:

非常高興跟各位分享科索沃在國會透明要怎麼做,我是國會透明論壇的主席。其實我們也跟公民團體合作在此感謝委員和支持者提供協助。

在科索沃,我們在論壇建立後就一起合作,也感謝 NDI 能力建構的合作,還有大使,也感謝我們的專案經理,合作關係最為緊密,特別感謝。

科索沃是年輕的國家,近年來越來越透明 ,我們在西巴爾幹半島,國會成立後就不斷提供民眾參與。我們有很多作法,我們會慶祝國際民主日,也有市集和工作坊,也是第一個這樣成立的政府機構 。

即便科索沃目前不是OGP會員,和台灣一樣,但我們有著一樣的目標。

除了引入法規框架,我們也有國會議員、公民團體成員組成的MSF,也會有來自公民的夥伴提供建言。我們也使用科技工具,讓公眾更了解國會工作、可以與國會有更多交流。還有青年行動方案,具體來說明有支出資訊透明、提升公民參與有新方法像是教育培訓下一代。媒體也更加透明可以追蹤國會運作,還有研究報告、相關文件讓各界可以取得並使用。

另外,立法追蹤機制的建立也能讓一般民眾也可以去追蹤法案的核准流程,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也有資訊分享,媒體與其他公民都可以在這裡閱覽資訊。

但要達到國際標準還有距離,第二次開放國會行動方案為期2023-2026。

論壇中也有公民團體成員。國會的倫理規範、行為規範都還需要調整。

在 NDI 的協助下我們進行考察,國會議員在倫理行為規範也要做得更好。

希望讓國會更開放、我們針對員工與記者做提升能力的培訓。

 CSO媒體合作,研究人員也能取得相關資訊。無論是學生或是員工,我們都持續讓他們更理解開放國會。我們持續參考各地的最佳作法。

憲法本身在西巴爾幹半島上最具民主代表的就是我們的副議長是女性,我們的國會議員當中也有 20 位女性,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是女性。一如台灣的總統及阿根廷的副總統。

不是要冒犯在場男性 但女性參與會有很大改變。所以我們必須攜手合作,讓民主更加鞏固。

Nikola Micevski, 北馬其頓國會議員:

各位先生女士主辦單位大家好,很高興來談行動方案的執行和承繼,可以聽取各國經驗很寶貴,能相互交流。

2017年我們國會決定建立工作小組,基本上就是想要制定一個 2018-2022 的開放國會行動方案,來提高透明度。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告訴大家,國會行動方案我們已經有採行了。我們這邊的OGP 目標是一致的,我們也有OGP協調人員,且在我們國會當中也有人負責相關工作。

在17、18年行動方案就採行了, 我們有三個承諾:責任、改善架構、公民參與。

針對責任,行政方面要獨立,發展和評估都是如此。額外變更國會相關服務方還有:整體評估框架要強化比如說翻譯、預算執行發布網站等執行。還有公共採購財務面的改善。此外,有些服務的營運,例如給公民的線上教育,還有相關的機制等等。

除此之外,有國會頻道讓大家了解大會出席率及文官表現。

第三,民眾參與很重要。參與系統的建置,每年有 8000 個公民,包含學生及弱勢團體,參與其中。我們也有點字的材料提供給視障同胞。這些基礎建設就是為了讓公民能夠更好參與其中。

我們學到的經驗是,有些委員會理解到必須去擁有更多素材,還有剛剛提到的責任我們要建立諮詢 NGO 公民團體的機制,讓他們關注議題也能被納入立法架構。

剛才有提到一個部分是,NDI 、WFD 還有在地夥伴都在其中協助很多。我們在創造、執行的進程,都獲得很多協助。

疫情期間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特別是對行動方案的支持。 在 2021-2023 年的行動方案,我們希望他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執行樣態,可以被好好的執行。

還有在我們預算方面也有常足進展,公民參與希望更加透明,儘管受疫情影響。但透過新媒體電子新門戶讓大眾參與。公民參與討論等,希望貢獻更有效率的決策。

新的國會網站、國會頻道、轉播相關的人員,線上即時串流監督立法程序等等。

公民參與開放國會有新活動要推進就是要有更多的溝通,讓公民社會更了解這些團體的運作,並開放給公民使用。

這些我們的想法,希望可以實現這些承諾,並改善國會的表現幫助國會開放治理的活動,也為公民帶來新的觀點。謝謝。

林昶佐委員:

謝謝來自世界各地貴賓,之前在哥本哈根見過面,很抱歉當時因立法院事務沒能一起逛逛,謝謝大家諒解。特別感謝NDI、CCW等各個民間團體工作人員。

今天想簡單介紹台灣的脈絡與挑戰。

OGP 全球有八十幾個會員國,他們所想做的都是台灣未來的目標。台灣雖然還不是會員國,但政府民間都積極參與。

2019 的完整的OGP行動方案必須要有國會的參與才會完整,那國會也致力於透明度、問責、公民參與度。

因此發起此計畫,希望獲得OPAP的支持。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參與。我們有25個成員,當中有公民團體的成員,其中還有8位來自立法院文官及黨團代表。

2021年三月,我們產出了 20 個完整的承諾事項。

當中有完整揭露立法程序,還有公民連署承諾的實現。有些承諾已經實現了,有些仍在努力。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挑戰則是,開放國會 OP-MSF 的角色。

21年3月 ,剛開始從比較宏觀參與,很難維繫參與的熱情,我們可以看到立院文官與公民團體都有高度參與,但立法委員的參與則相對低落。

如何提高國會議員和黨團在OPAP的參與,各政黨黨團雖然都同意並支持行動方案,但是大部分他們只會出席然後打打招呼,並沒有真正參與到承諾事項的內容。

這大概就是我想分享的,希望你們能享受後續的旅行及分享。

Claire Cheng, OPMSF民間召集人: OCF:

大家好 我是鄭婷宇 我會以中文發言 歡迎使用口譯設備。

我會談談台灣推動開放國會的創舉及挑戰,我來自 OCF,OCF 同時也是開放國會的民間召集人。

今天的分享會著重民間角度對於行動方案有什麼樣的創舉。

OCF 在開放國會的角色,我們是推廣開源及開放的組織,這包含了政府的資料與溝通管道及所有基礎資源,若這些都開放,公私協力會運轉的比較好。

實踐開源精神,把開源文化進政府和公部門讓民眾能參與國會的程序,也落實開放精神。

如同林委員剛剛分享的,台灣的開放國會行動方案在撰寫的時候是有高強度的公民參與,我們做的前置調查都有著公民的參與。

雙方討論及目前執行過程中,遭遇到剛剛委員提到的如何讓立委更積極參與。

民間委員分成五個小組去追蹤五類承諾事項的追蹤。

我們發現民間委員越來越難關注、監督這些執行,而 OPAP 相當程度的侷限在立法院及其相關人員,公民對於開放國會非常陌生。

剛剛提到的立院黨團的低度參與也是一大問題。

去年決定從第一個挑戰著手解決 如何著重和

為什麼前期制定的強度與後來的追蹤監督強度有那麼大的落差?

我們有遴選新委員的機制,這讓新任 MSF 成員不一定理解行動方案的脈絡。

究竟希望達到時麼願景? 可能和初期有點落差。

立院內的執行窗口執行人員也會輪調,脈絡也漸漸遺失。

其次,民間 MSF 難以追蹤行動方案執行進度。

如ppt所示,哪一些承諾事項是完成了的,我們很難從有限的資料得知;也很難在兩個月一次的大會中同步資訊。

有時發現立院窗口將MSF作為民間監督角色,但我們希望的是共同合作 目前立院像是提出報告完成事項,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協議溝通。

於是我們開始著手討論如何改進。

在第一次撰寫計畫時與現在相比互動角色定位是缺乏的,於是我們討論出五個面像解決方法。

資料呈現改善是起初我們認為的,但後來發現可以從更廣的方面來看,並探討利益關係人有誰,還有立委黨團對參與價值的概念。像是建立與民眾之間的信任,那對立委就會有好處,對立院工作人員也要讓他們理解開放透明,民間可以當作諮詢或合作的角色,讓立院可以降低負擔。

第二層次,我們五個小組都有小組長的角色可以去統合小組的觀點。

第三層次,承諾事項除了一開始的願景,也需要清晰地表達,讓後續的 MSF 與一般民眾可以更加理解我們的執行內容。公民團體有系統性的讓民間精神融入

第四層次,實務上如何行動:互動機制要好好設計,何時開會、與誰開會、會議內容等等。

最後資訊追蹤紀錄資訊是我們必較實務面的,比如追蹤格式的改善。像是剛好下週有大會,委員對每一組承諾事項的檢討,小組要先對齊組內的期許與目標。

民間委員決定使用 trello ,其原因是為了開放大眾使用、免費、無限人數瀏覽。

希望整體公民對此有了解後都可以上來追蹤,那些事項是需要協力去討論的,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立法院文官-梁曉菁 秘書處機要科 科長:

感謝 NDI、CCW 及 WFD 讓我們有機會來分享開放國會的工作。

我個人在過程中學習很多,剛開始對開放國會並不了解,但三年下來應該從零進步到五分。也對這些指標有更多的了解。剛剛分享者也有提到許多挑戰和挫折,也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這些要跟政府同事來溝通解決。

告訴大家開放國會是什麼,透明度的討論。如何更透明。有時可能會自滿,說我們已經很開放了、已經分享多資料了,但有時開放的資料是不符國際規範的,必須讓民眾了解開放對我們的好處。

我想在台灣,我們的工作要一直去說服同仁,讓他們了解這其實是為了你好,開放國會的推動可以讓我們的工作被理解、被看見,和公民合作也可以讓我們的負擔減輕。

共同合作是有好處的。

剛開始合作是有挑戰的,跟公民溝通時需要時間去說服,並非他們偷懶或不願意作,而是要分享熱情,是好的理念並提升立院形象,這是我們要去做的,我想我們可以加強這類的熱情,在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都是。

去年OPMS團隊有代表團去2021哥本哈根高峰會和其他國家的國會面對面交流,這是前所未有,與許多國家都有交流互動,而且是深入文官層級的交流。

回看這些合作,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去用對的語言,透過溝通聯繫彼此。

這是我們第一次去推動開放國會的概念,也許在2024年能讓更多相關人士參與其中,讓大家提前了解需要做的事,這是讓人振奮的流程,讓國會有長足進步,這是我們得到的收穫。

立法院文官-郭佳勳 秘書處研考科 專員:

大家好,我是立院秘書處研考科的郭佳勳。

我的主要工作是行政事務,包括會議準備、聯繫國會議員等。正式委員會成立後目前開了17次常規會議,第18次將在下周舉辦。

我想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透過 OPMSF 去建立公私協力的合作。

首先是開放檔案格式,這是回應PMO的要求,科技部門就產生了相關的開放格式。這些數據可以讓PMO或其他公民使用,他們可以藉此了解並分析。

其次是系統,目前使用者會覺得系統很難使用,很難找到需要的資源且混淆。

現在 IT 部門正在設計一個大公報系統,讓系統整合,有清楚的使用者目錄,在單一網頁都可以找到相關資訊,方便使用者搜尋、瀏覽。

第三點是國會頻道,我們在 YT 上傳了我們立院的會議,讓公民更能理解我們的工作,可以供民眾容易監督。

立院會持續努力宣傳行動方案並和不同單位PMO合作。最後,比如說更多的手冊、網站、演講論壇,都會在未來持續進行,讓民眾可以更加了解國會。

主持人:

謝謝郭先生的分享,現在開放現場觀眾提問討論。

Q:

在審議行動方案之類的,無論是內容、預算或是任何考量,你們有協作的流程或固定機制來施行開放國會工作的擬定嗎?

A 梁曉菁科長

體制方面,執行和定期會議是由院長和各團體強力支持,我們的國會作為一個體系,有時候會有官僚機制會形成阻礙,作為一個穩定的體制,這可能是難免的。

例如說下一個屆立法院即將來了,我們還不知道國會成員及院長會是誰,但我們目前已經建立起民主性的工作團隊,每四年會推出行動方案預算,預算有100萬台幣,來自秘書處的編列。由秘書處負責整體計畫,但是這個是我們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我們需要公民團體等所有夥伴的協助。

A Albana Rexha:

在科索沃的國會委員會,我們並沒有一個預算來覆蓋所有活動。但都是由 NDI 團隊來主導,很多活動也是由 NDI 來支持。有些活動是預期在未來一年內舉辦,但在面對這些財務挑戰的時候我們會去找一些 CSO 或是捐贈者來支持。不同捐贈者會支持不同議題的活動及行動方案。謝謝。

A Nikola Micevski:

我覺得有錢來運作民主是很正常的,在我們國家,我們努力和外部組織合作,例如 NDI、瑞士大使館等等,我們有一千萬瑞士法郎的捐贈來自他們,這支持了我們的民主。

如果有好的工具,像國會轉播頻道,讓民眾參與其中,那民眾也會有所反應回饋。

A 林昶佐:

在台灣的話,大部分會議都會邀請公民團體也會提供出席費,但OPMSF出席沒有出席費,有時還要自己掏腰包。他們有一些專案應該要來協助。要自己找財源來支持方案,讓開放國會行動方案可以受到支持,雖然沒有定期預算給他們,但國會還是會想辦法提供資助,公民團體有時候要自己籌錢,但目前我們應該還算運做的不錯。

A Arbëreshë Kryeziu Hyseni:

我們的國會透明論壇有國會議員也有 CSO 成員,這是我們國會的重要組織,大多時候我們會用國會的預算。當然國會也有一些夥伴,像公民團體,哪一些由預算支應,哪些不是,雖然沒有固定編列項目 但我們也會使用國會設施

Q:

20 年來我都是做數位創業,我也有打造一個公民科技的 NGO。我想說的是我們當然有能力建構,但不知道成果是否足夠?像是我們需要開放資料,但公民參與後真的有增加嗎?流程真的有比較好嗎?我覺得有時候要更加注重成果。

像羅馬尼亞跟十年前相比,大家沒有那麼有熱忱了,我們要如何捲動更多人,讓他們具備熱忱?

A Nikola Micevski:

我的看法與您不同,大家覺得沒看到什麼成果,雖然大家想要速成,但大家需要反思十年前和現在相比的透明度,但為什麼沒有更多人來參與?

我覺得是因為政治對很多人來說是很枯燥的,有些人有興趣就回來參與。但談到政治人物,很多人是很冷感的,不像體育明星或是其他的會引起很多回饋。

但我們的作法確實讓透明度提高也提升民主。

A Claire Cheng:

我們也曾與公民團體討論過這樣的問題。

很多人會好奇這和我們生活有甚麼關係?那我們可能也要想想地方議會要如何使用開放國會的精神。

我們從立法院開始,也許地方議會會是我們的下一步,我個人也從這個論壇學到很多,像是怎麼處理資料、怎麼在開放國會的工作框架下合作,那我覺得要引起公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事關自己,他們才可以更好的被捲動進來、更願意去使用這些開放出來的資料。

也許是改善投票系統,讓投票系統便更加透明等等。

我想說的是,我們要去確保共創方式的可能與彈性,這些阻礙的解決也不是一蹴可及的,但我們就是要一直去嘗試、從錯誤學習。

A 郭專員:

因為我來自立法院,我覺得現在已有十足進展。

但現在民眾已經可以來立院提出想法或倡議,還有開放資料,現在這些開放性檔案都可以提供給各個組織,大家都可以使用這些資料來了解國會的運作。

A林昶佐委員:

就像剛剛鄭女士所說,在定期會議中有討論如何增加開放資料的使用量,但更大問題是,我們在不同會議都有討論,如何提升大眾的關心,希望來討論各式個樣的公共事務。其實在2014年在台灣有太陽花運動,當時資歷並不夠透明 資料是紙本的,但因為有動能,志工願意協助數位化,讓大家了解委員的投票意向。

儘管這些現在資訊都有了,資料更容易取得。但這幾年大家反而不關心了,這是我們要去關注的。

A Arbëreshë Kryeziu Hyseni:

論壇成員有些是國會議員,過去也有公民團體服務的經驗,後來成為國會議員。

十多年前論壇的元老成員透過他的分享看見差異,我了解當然有不想參與的人士,但與十年前相比,真的已經變化很大了。

這邊分享的事科索沃的情形。十年前,人民希望政府負起責任 他們想要更加民主。當然現在就已經有所進展了,因為我們的國會是開放的、公民團體及媒體都可以聆聽我們國會的討論,也都有公布到線上;那我不覺得大眾是不關心或是沒有興趣的,但數位化讓大眾更容易取得資料,他們不用真的到場參與。

整體狀況的不同歸功於數位化,我看到得反而是科索沃的民眾參與更多了

A Albana Rexha :

我想說的是資訊混亂時不容易去維繫民主機制,但我們努力在公民團體的崗位去維持。

舉例來說,不管是透明或公民參與度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制度,讓公民可以積極參與其中。

我想表達的是這些價值並不是一個清單上勾選就好了,我們需要文化上的改革變更。因此我們才發布了第二個行動方案,我們需要更多行動方案及 NDI 的支持才能改變大家的行為及文化,需要時間去建立這些價值。

主持人:

感謝所有與談者的分享與珍貴的經驗,包含針對議會、國會開放做出承諾,原則都是對公民負責、監督國會,還有跨黨派合作共識。還有媒體、文官等利益關係方都要有平等的參與機會,在評量評估中都要加入討論。

對NDI來說都很有幫助,可以納入我們未來的工作清單當中,我們也會努力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謝謝大家聆聽。


Day2 3/15

時間

議程

講者

13:30-15:00

場次六:如何增進國會開放工作的支持與社會影響力

主持人: 公督盟 簡赫琳老師

與談人:

1. 國際代表

(1) Dr. Akihiro Ogawa, 澳洲墨爾本大學日本研究教授

(2) Fridon Lala, 科索沃國會議員, IRDK副主席

(3) Putu Lumina Mentari,印尼開放國會行動方案專家

2. 國內代表

(1) 謝東儒,公督盟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

(2) Ko-Chun Hung, 沃草營運長

公督盟 簡赫琳老師(主持人):

大家好,我們第六場是午餐後,希望大家都能保持精神。

我來自南台灣大學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政治科學和永續科學是我的專業,我做SEG也做公民參與。本場次是如何增進國會開放工作的支持與社會影響力,這場的標題 Buy-In,意旨積極參與、身處其中。

在認知層面,有時公民還沒準備好參與,舉例台灣人民從威權到現在,突然獲得參與的權利可能會有些不知所措,還有參與的管道有哪些是我們要討論的。

第二個主題是社會影響力,我們如何影響?讓國會工作及讓輿論可以看到我們國會議員、立法委員的工作,而這些工作有沒有反應民眾需求,要縮小隔閡,讓國會工作連接輿論和民意。

今天很高興邀請到5位講者,第一位是Dr. Akihiro Ogawa,是日本研究的專家。它是社會人類學家,也有出版書籍。

公民社會就像是場國家,可能會失敗,如何避免失敗是我們要討論的。教授也有一本即將出版的書籍<反核公民:後福島日本的永續發展政策與草根倡議>即將在今年六月出版。

接下來是科索沃國會議員Fridon Lala,也是國會論壇的積極參與者。在台灣,公民社會強力推動者,而立委不是那麼積極;所以我們很樂意看到 Fridon 議員的觀點。

另外,青年參政議題在台灣、科索沃都相當重要。

第三位是印尼的Putu Lumina Mentari,是印尼開放國會行動方案專家,也有做SDG。

非常期待等等的內容

隨後是謝東儒先生,是一位社工人士,在其領域及 CCW 的領域參與很深,我們很高興他可以分享他的洞察。

最後是沃草營運長Ko-Chun Hung、前任總編輯,沃草是一個容易記憶的名稱,運用詼諧方式讓民眾更容易參與。

事不宜遲,我們場次六將會開始,每位會有八分鐘的時間。

Dr. Akihiro Ogawa:

謝謝,大家午安,今天很非常感謝邀請,今天準備簡短簡報,建立民主與溝通的平台,這是我今天的主題。根據昨日和今天早上的討論內容稍微修改了我的簡報。

剛才主持人有簡單的介紹我,我今天主要的頭銜是 Asia Civil Society Network 的主席,這是很特別的研究者網絡,成員來自21國家,四十多個學者的研討論壇。

我想這個論壇是跨國公民社會團體運動的一部份,共同反威權、支持民主。

公民如何參與政策制訂與民主治理,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去釐清這兩者的關係。在公民社會領域 / 平台中,草根的公民能夠去透過政策制定去理解公共事務,還有創新等等;但我想提出兩件事來回應今天的主題:溝通,以及民主。

空間和平台是這兩日大家常提到的,我剛剛提到平台的概念,

先提到溝通,今天早上溝通也是很重要的議題,溝通不是線性的流程或是傳播、轉移而已,它不是單向的,而應該要是一個互動過程,這就是公民科技創新的一部份。CSO 和國會也都會有這樣的溝通需求,以取得關注、獲得好的評價,維持彼此的關係。

我的第三點是策略性溝通讓受眾討論不同想法,每一個CSO都要有清楚的任務,就能建立有效溝通策略。

在這點方面,我是樂觀的。我想大家作為一個跨國網絡,有著共享的願景與目標和倡議,經驗知識的交流,大家其實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同時,也可以強化民主,我們要去確認民主的定義,我的定義是照顧不同的多元團體、促進體制改革,還有公民等等。

根據這兩天的討論,我們民主的流程中,我看中的是取得一致性,而不是差異性,不同的利益關係方都必須要去考量到。

我了解大家的工作是參與式治理,這個是會有正義、包容的,所有公民都要被聆聽,並被採取相應的行動。

對話平台的建立,我們聽到許多案例與經驗是關於我所說的平台,這裡有兩種平台,一者是受邀的,另一種是創造的。北馬其頓、科索沃等等是受邀的形式;提供機會給公民讓他們自主來參與,也是邀請式的平台。

另一種是創造式平台,比較像社會運動,由公民領導;由基層發起。很多時候有集體行動,這些可能是與國家主管機關可能與之扞格,但很多時候這樣的平台就是會受到挑戰,但這就是創造形式的平台;我們需要這兩種來讓民主可以持續運作、有所溝通。

而溝通、民主和平台就是我想談的。

主持人:

謝謝Ogawa先生提到三個關鍵字,當中特別提到我們有兩種形式的平台,讓公民可以去參與,想讓公民參與就要有更多的空間。

接下來讓我們歡迎Fridon Lala。

Fridon Lala, 科索沃國會議員:

謝謝赫琳的介紹,剛才聽了 Ogawa 教授學術角度的分享,我想我可以從實務來回應教授的分享。

首先感謝主辦方的促成,這個議題對於台灣、對於所有國家都很重要,我們應該齊聚一堂,讓國會更加開放也讓大家參與國會運作,並和公民團體合作來強化民主。

我是科索沃議員也是透明論壇的成員,科索沃的民主制度發展得很快,是最年輕的民主國家。我們是個多元、多民族的國家,我們遵循民主的價值。在 2023 年自由之家發布的報告提到科索沃在很多議題方面進步得很快,是第三名,在西巴爾幹地區是第一名。

另外在我們西巴爾幹地區更是第一名,對抗貪腐不遺餘力,透明度進步十七名。我們的國會也在提升透明度,我們國會是科索沃最透明的機構之一,很多研究也證實了科索沃國會是最透明的,無論是公民、媒體或大眾都可以取得我們國會的許多資訊。

透過三大三大支柱來推動開放,其中政治意願,願意推動進成也願意推動透明,文官也相當努力,還有跟國際組織之間的關係。我們有做其中一項聲明是與公民社會之間的夥伴關係,基本上是讓雙方有定期的交流,也有許多程序確保公眾能夠諮詢。

另外一個文件則是國會開放宣言,在2015年採納,是我們國會的指南方針,確保所做工作都開放給大眾知道。

另外,這份宣言也規定國會議員在決策的時候要積極與公民交流。此聲明也放在網路上可供大眾參閱。

同樣也是2015年我們成立國會透明論壇,這是目前主要確保國會透明的機制。其中有國會議員、文官、公民社會的成員,論壇是一個諮詢系組織。有17個成員,6位是議員,也有文官代表。NDI 也提供了協助,他們一向都是我們的支持者。

另外一個是資訊與溝通策略,剛剛教授也有提到。

所以要思考如何與大眾溝通,我們有行動計畫路線圖,推動透明度、加強與公民的溝通,快速提供正確的資訊。

這是(PPT)我們的開放國會的三大支柱,第一個是開放資料要能提供開源的格式。

第二是苛責,與監督有關,要來監督國會如何提供資訊的存取,要讓國會議員了解如何使用平台,故數位化方面也需要被支持,它會是第三個支柱。

接下來介紹我們國會當中的活動與工作,2019年開始有一些與大眾的會議,當中有一個是DAYS OF ASSEMBLY,全國各地都有進行,加強雙方溝通,邀請議員來傾聽公民的心聲,也有公民團體的參加。

有一個活動是與議員面對面,再來還有民主工作坊,它的設計,它是針對小學生來進行宣導,告訴他們民主與立法的程序。

這個就是工作坊的當時有些小朋友在參加工作坊後繪製的圖,透過圖畫來顯示對流程的理解,400場實體,疫情期間有50場線上,小朋共計友有一萬名。

國會中,也會有針對小朋友的課程。國會員工會與小朋友互動,讓他們做一些繪畫等等的。我們也有兒童議會,另外我們的網站有個專區是專門設計給小朋友,會有影片來說明國會流程。我們的網站會有兒童專區、辦理過的活動等等。

*介紹圖片

另一場活動是與國會議員面對面,所以議員都有機會受邀,

科索沃各地學校也有進行,國會議員到班級談民主是什麼、講解基本概念,並回答問題。

*介紹圖片 圖片可以看到國會議員和小朋友對談的畫面

整年都有給小朋友參訪議會的活動,會到大會堂參觀,介紹流程和建築物。

*介紹圖片,讓小朋友體驗議會,減少民眾和國會的鴻溝。

這是我們採取的倡議行動,一般民眾來到國會都可以來和行政人員對談,民眾可以來到國會,會有很多資訊、照片還有文官可以供他們諮詢與提供導覽給他們。出版物、文件等等都開放給民眾,我們也有一個網站刊登了所有國會議員的資訊,還可以在上面向國會議員們提問。還有一個立法追蹤系統,所以文件都都開放給公民追蹤,無論是委員會還是國會,法案草擬都可以被看見。以上就是我們一整年的活動。夏季我們有個開放國會的活動,為期三四天,讓海外的科索沃人也可以參與。

很難讓年輕人參與的國會的日常,我自己也是青年委員會副主席,但我們是民選的要和人民在一起工作,也許可以找到體制外的方式,讓這些工作做得更好,並獲得人民的反饋。

主持人:

非常謝謝LALA先生,我真的大開眼界,過去沒有接觸過科索沃人。

這樣的介紹改變我對科索沃的印象,很高興看到可以做出這麼多的事情在這們年輕的民主國家。台灣96年開始總統直選,我們國家可能民主化早了十二年,但真的令人驚訝,像台灣立法委員會忙於媒體,花比較少時間在和學童進行教育,看到你們上而下的合作,實在大開眼界。

在台灣國會與公民團體比較是衝突與對立的,現在雖然有慢慢改善,但還是缺乏法治化、制度化的溝通。

接下來是來自印尼的Putu Lumina Mentari,歡迎。

Putu Lumina Mentari,印尼:

我知道台灣和科索沃是非常新、非常積極的民主國家,我們是比較年長的民主國家,在印尼的脈絡中,我們有較高的人口、民族及多樣性,這讓我們的國會和公民互動變得十分複雜。

如果大家還不是很了解印尼的話,我們是OGP創始國之一,我們也獲得很多 CSO 支持,但不幸後來政權移轉的關係,讓我們無法延續開放政府/國會,行動方案的力道也衰退許多,導致現在的樣態。

過去在國會政府CSO都有待過,聚焦在縮小鴻溝打造橋梁,打造政府國會和社會的連結。

因為在印尼我們有非常多層的法規在我們的系統當中,我們需要將法規、行為準則的一致化,我們理解到國會的透明度應該要一致化並與公民的利益一致。

在體制方面我們像科索沃一樣有有國會議員的團隊,

有很大的支持體系來自公民團體,試著打造開放國會委員會,我先前問果如何打造共創資源的文化,是因為我們很希望可以建立共創的文化,不論是國會還是公民團體。盡可能協作讓彼此關係可以更好。

下一張是我們的夥伴們有NDI WFD等。另外還有反貪腐、預算監督等等的團體。

有一些關鍵的議題或挑戰是我們正在面對的。印尼是社群媒體數一數二活躍的國家,

不管是推特或INSTAGRAM媒體會影響政策,很多爭議法案尤其如此,像是失業就業相關的法案、反貪腐相關的法案,就讓公民很憤怒,覺得沒有辦法參與其中。雖然我們在憲法有確立保障公民參與的空間,但立法過程中MP常常會忽視公民的意見,在審議或辯論中也會漏掉公民的需求。因此我們希望開放國會可以確保這件事,畢竟,MP不採納不考量的話,公民參與也就沒有意義。

另外一點是面臨轉型或變革,要維繫這樣的運動,當有一些變化發生時,有不同心態出現時便難以維繫在各利益關係方中的開放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缺乏韌性;越來越不曉得政治在做甚麼,越來越疏離政治參與。他們對於持續性的抗爭感到麻木,這也是為什麼民眾不信任政府。

很重要的是不只要持續推動開放國會,也要打造生態體系或增加促進因子,幫助永續。所以關於青年參與與數位教育都是我們需要做的。

青年參與問題在哪?青年參與度逐漸降低我們歸納出三個原因:

樣板主義、冷漠、代表性。

首先,很多時候青年參與是象徵性的,有些國會議員或政治人物只是將之當作口號,而非實際探討真正的青年議題,這時青年選民認為沒空間與他們進行討論,青年議員很多也只是政二代,無法代表大部分青年。

其次,我覺得和亞洲其他國家很類似,青年對於政治冷漠,亞洲國家常常會有老年政治的現象,可能會覺得這樣是年紀歧視,但事實上這些年紀比較大的人持續主導了政治。

看到圖表,在印尼其實青年人口大幅多於老年人口,但政治上青年人口一直下降,老年人口卻一直掌握的權力。換言之,老年人在人口上的比例很低,卻有著很多的話語權。這也是代表性的問題。青年參與非常重要,如果像要有所變革,那就需要青年的參與。

策略之一是動員青年提高他們的參與、在來減少人民期望與國會之間的差距,像他們可能會覺得說,公眾希望他們參加這樣的國際論壇,或是由國會提供金錢支援等等,這些期望可能是會有差異的,所以我們需要實際的調查。

如果說是醫護人員的話,自然會關注國家的醫療政策。科技的部分,可能國會議員會覺得說某某科技對他們來說是有用的,但他們不會想說這對於公民的幫助是甚麼。

再來,我們要更有利公眾參與的法規和程序,品管機制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我們要去監督國會議員所提供的產出是有好的品質。

有些人在理解法案上有困難,因此這些艱澀的法規與程序我們需要讓他們試著理解。我們也就該把其內容變成易懂的文字,讓人民可以近用。要提高參與的話也要透明,但公眾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權利是什麼、議員在做什麼。

我們有重新設計我們的網站,考量了 UI / UX,因為我們國內有著多元族群,我們也需要理解怎樣是最好的呈現,讓公眾可以利用。我們有去看澳洲、紐西蘭、澳洲國會的網站,進行參考。

另外還有公共論壇及媒體活動。有很多活動讓民眾參與,但參與的品質有有沒有去監督和衡量,針對國際組織提出的指標做衡量是我們要去衡量的。

第三個部份我們有CSO的監督,有很多公民團體參加與諮詢,打造公民參與的空間。

另外我們也做相關的國會教育,主要針對青少年與年輕族群,因為在他們人生的階段,可能是第一次投票,應該會比較想要參加政治。這也對於打造開放的生態體系是有幫助的。

以上到這邊,謝謝。

主持人:

謝謝分享,我知道您一定很辛苦,我想在場都知道這些過程都會很辛苦漫長。

印尼國會年齡很大,但青年才是主要的人口組成。只有 12% 的議員是 40 歲以下。

多元利害關係人的參與也相當重要,有公眾參與但並不一定多元,印尼有這麼多的種族和語言等,真的不容易。

再次謝謝您的報告。

接下來進入到台灣的部分,謝東儒是社工背景,讓我們看看實務的經驗。

謝東儒,公督盟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

各為講者先生女士午安,我是謝東儒,我的英文名字JEFFERY,在台灣學習英文時都會取一個英文名。

我是社工背景,其實我是在身心障礙聯盟服務很長時間。大概在10年前我離開了。

我做社工總共大概有30年的時間。接下來跟各位分享我的簡報。

主持人:

由於剪報系統問題,我們先由Ko-Chun Hung分享。

Ko-Chun Hung, 沃草:

大家好,非常謝謝公督盟邀請,我是洪國鈞,現任沃草營運長,我會用中文來簡報。

今天的主題是

增進國會開放,今天主辦單位和參加者都要持續努力,首先要來思考我們有沒有把手段和目的搞混,為什麼要國會開放,是為了讓國家社會更好,那有嗎?我們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營運的。

沃草主要是公民媒體,由年輕人所組成。我們不是一個政黨但有政治形象,成立於2013,2014 有太陽花運動,當時我們組織一炮而紅,被認識。我們想降低公民參與政治的門檻,讓大家有意願參與、關心政治,讓量的改變去改變質。因為我們是媒體,但與傳統媒體不同,不僅只是透過紙和文字,我們透過漫畫、PODCAST 等,運用更多管道讓大眾案一了解政治。

例如我們會用漫畫介紹台灣法案如何通過,用漫畫呈現一讀二讀三讀,如果用現實真的法案做為漫畫內容,大家就能設身處地去理解。

我們也作互動性的新聞,像是 228 透過互動電影,讓大家回到過去了解歷史。也有互動地圖,去連結當時的情境,加強連結,以"玩"的方式讓大家更有興趣去認識。

或是用互動性讓大家了解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

(動畫播放)

我們用動畫讓大家了解如何投票,投票很重要。票的種類很多種,透過這些讓大家了解各種票的意義,像是政黨票是什麼。

我們如果想造成改變,我們是不是能跟公部門合作?

立院官網砍掉重練計畫是我們 2016 年推出的計畫,很多資料有公開,單一般人是找不到的,我們做了調查研究,要幫助大家規劃,從 UI/UX 去提供建議規劃。

接下來我們做了與立法院合作舉辦黑克松活動。我們在活動中讓民眾去檢視各國哪些資料開放了,哪些還沒。看到地圖,可以看到台灣開放資料相較週邊國家是更高的。

我們2016年辦了一個擂台,讓公民有機會質詢立委,在台灣許多城市都有辦過類似的活動,與立法部門合作的活動很多。但若要改變,也需要和行政合作,轉型正義是我們相當關心的議題,所以我們舉辦一系列工作坊,像針對中正紀念堂等議題的討論。

台灣有一個問題是資訊太多,有很多假資訊。這是目前面臨的問題。

因次我們在 2018 年做了即時 LIVECHECK 即時檢視他們講的話有沒有問題,是否經過考驗。

2019年和相關學者進行線上教學,至做 YT 影片,2020年同樣也有舉辦。

在台灣面臨嚴重的軍事威脅下,現在我們需要有全民防衛的概念,所以推出CIVIL DEFENCE GUIDE教導民眾。

主持人:

謝謝國鈞鼓勵大家成為那個SOMEBODY,像變形金剛一樣提供各式各樣的管道,讓大家看到不同的倡議面貌。

謝東儒,公督盟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

進入主要內容前,我想要問我們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當我年輕時大家說我們是自由中國,要和共產中國區分,在那個時候這樣的概念是把自己當成中國人,在來去思考和中國人的差別是什麼,在美國時,我與我太太在美國時向美國人介紹烏龍茶,但有中國人說烏龍茶是中國的。

我們就想了解我們到底是誰?

想區分中國和台灣,現在我姐姐在華盛頓,二十年前他會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我們會說自己是台灣人,中國和台灣明明不一樣,所以如果各位了解我想談的,接下來我想來談其時我一開始想講台語,但口譯員好像覺得辛苦,但台灣人不會講台語就是台灣教育出了問題,我們面對這樣的文化壓迫是我們要去面對的。

我在公督盟時要來思考公督盟是為何要建立,大家真的關心人民嗎?

當時後的立法院都是萬年立委是黑龍江省而非代表台灣,一開始沒有基礎建設在台灣,當時文化語言也受到壓迫,我小學時被規定要講國語,因為我國語講不好,掛一個狗牌被處罰,這就是文化壓迫,當時也沒有書寫文字,現在開始才有發展台語的書寫系統,台灣可能還有很多少數族群常常不被受到尊重。

我們要思考如何要成為一個公民,首先要有安全的空間,1980年開始台灣就沒有外國政府的承認,台灣是我們必須建設的根基,也需要認知無法回到中國,因為這是我們歷身之地,1987年解嚴,228 開始有了戒嚴,不管是本省或中國來的外省人,很多公民在 228 期間都被殺害。

在1987後我們開始有了言論自由,有很多媒體蓬勃發展,不同於過去只有三大報,現在有一百多個頻道,還有現在我們還有結社自由,我們現在可以組織團體。戒嚴時期是不能這樣的。還有進行修憲,不再有萬年國會了。最後進行了總統直選。

有安身之地後,我們看到的狀況就是 NGO 開始風起雲湧。很多人會開始談關心的議題,像是我們可能會寫書來聊MP的出席率、他們的言論還有他們法案上的表現。

我們當時有跟學者一起合作,但因為資金不足無法持續,2004社運總動員,在古教授的帶領之下,後來公督盟成立。公督盟主要就是要監督立委,在監督之下,現在立委出席率幾乎是100%,但以前是不可能的,在此先不談出席率的定義。

另外呢,立法過程現在也有轉播,之前我們有被立委控告說CCW的評鑑不實,那後來是立委敗訴。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公民了解國會。像是桌遊、電子報等等,沃草也做得很好。

我們有很多方是讓大眾了解,像我們也推出桌遊。

那觀察國會有五面向: 陽光法案、黨團協商、國會自律、效能及文明等等。

主持人:

謝謝謝先生,對公督盟及工作充滿熱情,同時簡單介紹了台灣發展的歷程

,但因為台灣發展歷程較快,可能有點跟不上。接下來開放現場提問。

Q:

我是台灣NEWS的記者,我想請問LALA先生。

在教育方面,科索沃針對兒童進行教育,印尼則是針對青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另外一個問題是想問洪先生,我知道現在你們在推動數位化及透明,台灣也有很多政治人物透過社群平台和選民互動,想知道有什麼缺點?

Q:

我是公督盟曾建元理事長,想請問科索沃議員LALA先生

國會遊說、陳情請願,這些都和公民參與國會有關。不過台灣國會遊說的情況很糟糕,我想請問科索沃國會有沒有遊說制度,那遊說這件事是如何被看待的?

A Ko-Chun Hung:

我想你剛才的問題是,政治人物有自己的互動平台的話,為什麼沃草還需要存在?

我想沃草之所以會成立,就是想要降低政治參與的門檻。越多人來參與政治,他們的投票權就會對政治人物造成壓力。若一百萬人看沃草,僅一萬人追蹤某政治人物,那政治人物就會有壓力,也會去關心來自其他組織的聲音,議題引導,影響修法,更多聲音可以被關注,了解後才會去參與。

A Fridon Lala, 科索沃國會議員, IRDK副主席: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在科索沃並沒有規範遊說,但我想我們有想要處理這塊。這些利益團體會怎麼做呢?我想有一些方式:國會工作有14個委員會,每個都有特定的領域,那這些利益團體是可以每一週去追蹤委員會的會議,那如果有特定法規會影響他們的利益,他們是可以直接和委員會聯繫,無論是寫信還是透過投票。

我剛提到我是青年活動黨團的主管,雖然非正式黨團,但我們都會在這討論。

我們相信越早開始互動,越早可以消弭落差及鴻溝。讓他們認為國會議員或國會不是那麼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互動、可以溝通的一個人。讓他們很早就可以理解。

剛才印尼講者提到青年對政治菁英的不信任,我自己是政治人物,有時青年這個詞只是炒作,在科索沃的情況對於政治人物來說在上次選舉有顯現出來,投票結果的模式改變了,年齡結構改變了,從 32%到 40%是年輕人。

主持人:

希望樂觀看待這是一個長期的旅程。

謝謝各位講者,謝謝大家。


Day2 3/15

時間

議程

講者

15:30-16:00

閉幕致詞

簽署全球監督國會宣言

司儀:Chris Liu, WFD

致詞人:

1. NDI代表Kristen Sample

2. 公督盟創會理事長顧忠華

簽署:所有現場PMO

NDI代表 Kristen Sample

大家好,這兩天的表現非常豐富,有議員、團體也有文官

我相信大家未來會都保持聯繫來了解這些工具和細節,我們需要務實地去考量這些聽到的挑戰,這些解方或許可以適用在特定領域,但有些顯然無法。

有一些還是是用的,很多國家面臨不同挑戰,我同事史蒂芬妮提到,在威權下生活的人口已經有了顯著的成長,這讓民主面臨了一定的威脅。

另外還有一些混合式民主也開始面對到假新聞等等威脅。各式各樣數位監控、政治軍事劃、青年冷感、公民不信任,我想務實提到這些脈絡,我們不斷談到的是向是科索沃和台灣在全球這樣的壓力下有非常快速的轉型,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

兩國都是民主進步非常優秀的國家。科索沃全球第三名的進步幅度根據自由之家的調查,台灣也是,成為各自區域中的榜樣,我學到非常多。台灣及科索沃即便不是ogp的國家,但還是努力去達到目標。

我在這兩天聽到非常多議題,有些關鍵的進展

大部分脈絡中,更多資訊可以被取得˙,十年前並沒有PMO和過繼組織間的結盟,不再妖魔化,要彼此信任,建立國會中的盟友夥伴。開放是一個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有形的連結與互動,是可以透過這個手段去達到目標的。ndi前主席曾說過,人民要投票也要吃飯,民主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幫助國家更蓬勃發展。

聯盟的打造,比如說 CCW 與其他講者提到的,學術、PMO等等,甚至是國家層級的結盟,這都是很重要的。還看到有PMO的多元性,有的是合作,有的是保持距離進行監督。

區域網絡,像是非洲和拉美的經驗,有些指標是可以在類似的情境去參照、共同使用的。有些工具是不同 PMO 採用的,例如量表、評分指標,還有工具像是計分卡等,有助於國會的監督。像是台灣立院非常害怕公督盟,但這也促使 MP 有更好的表現。

再來把國會開放給公民的部分,像科索沃就針對兒童做得很好。要讓國會議員和公民進行溝通,不只是開放透明,還要傾聽,反饋的迴圈非常重要。

在印尼看到主流化及開放的重要,像是轉播、行為準則等等都需要主流化,讓民眾所知道。

包容、涵容不僅是目標,也會是一個策略、手段。國會要開放給所有人,要代表多元利益,早上有提到科索沃國會支持女性、青年等的參與,讓立法滿足多元社會在層面的內容。

另外我們還需要特地為之,因為科技工作有時候可以彌補資訊的鴻溝,可以納入少數群體的需求。

科技方面我們聽到,針對假新聞建立系統,像是MY VOTE等系統讓國會議員表現更好。

CSO 需要去解釋數據,同時確保數據可以由開放格式被取得。

媒體方面我們聽到溝通可以用創新的方式,例如沃草。特別是想接觸到青年團體的時候。

倡議方面,很多 PMO 的倡議不只是監督與指標,還有很多以數據發展成的證據,可以被 MP 利用在提案中,促成了合作的可能。去平衡監督和合作之間的關係。

很有趣的是關於台灣林委員及印尼的夥伴提到剛開始時大家總是很興奮,但大家在執行階段慢慢失去熱情與動力,要確保 PMO 可以去互動、參與,

有時在執行階段要確保PMO持續參與,且其角色在各階段是不同的,印尼的例子,開始衰退的階段,如何維繫能量是很關鍵的。透明度的進程不會是線性的,有時候會倒退,如何推動進步。舉例來說,今天早上就提到喬治亞的公民社會退出 OGP 平台,因為政府不支持。

這也連結到永續方面,這是文化的變革,它不是只是勾選方塊。

不同類型挑戰和不同類型 PMO 和不同國會議員,還有捐贈者的被教育,他們的熱情可能也會衰退,如何去維持是很重要的。

我想這兩天的討論很難一言以蔽之,但真的學習到很多。

謝謝大家做為 NDI 的夥伴,也謝謝主辦的 CCW 與 WFD。

公督盟創會理事長顧忠華

大家午安,首先我要感謝在做各位和貴賓,特別是來自科索沃的貴賓,科索沃真的離台灣非常遙遠,但這兩天的論壇真的非常成功。也謝謝ndi和wfd如果沒有你們的協助就無法辦得這麼成功。接下來,我會以中文發言,麻煩戴上口譯耳機。

國會是民主制度制度的核心,也是政治與社會進步的動力。所以國會和公民社會能夠結合,才能讓民主制度為人民帶來幸福。

這也是組織成立的理由。

我們看到台灣的CCW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從2007年成立以後,在台灣立法院推動透明化和問責制度有明顯的成果,我在這想分享給各國的PMO一個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利用選舉的時候,像公督盟在2008年台灣進行總統和立委選舉的時候,邀請每位候選人簽署國會改革承諾書,讓候選人承諾他們讓國會更透明、願意更積極參與國會立法質詢活動,並做到利益迴避,善盡每為民意代表的職責。我們的國會改革承諾書讓他們簽署完後就會公布,讓大家看見那些候選人願意改革國會,也成為選民投票的依據。

後來公督盟要求立院要開放和透明化時,此承諾書變成一個證據,這是台灣的公督盟能夠得到具體成效的方法。今天借此機會和大家分享這些方法。

今天很重要的是要簽署開放國會的共同宣言,這很像剛剛提到的承諾書,是一種承諾COMMITMENT。在共同的宣言下,未來全球民主可能可以有更高品質,並取得人民更大的信任,所以很高興今天能和各國的團體一起來見證這個儀式。

未來希望可以讓民主真正的扎根!謝謝大家!

簽署《全球監督國會宣言》

儀式開始

大合照時間

– 論壇圓滿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