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反響蛉。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反響蛉

目錄

1描述

1.1類器官的質疑

1.2只存於廢水面上的蟲卵

2節肢動物中的類比訊號機

3歷史由來

4目擊記錄

 

·描述

根據傳聞所撰,為棲息在太平洋西北側台灣島上的一種隱匿生物,外貌狀似馬來西亞綠玉草蛉( Semachrysa jade ),蟲翼幅度由六毫米到六十五毫米。其特點在於翅脈上的寬肋脈區域,為滿足交配所延展出來、與之身形不成比例的異常口器。

 

另有一種說法,該扇形物並非口器,而是一組帶有能反射環境波頻的聽覺受器。旋花構造內反覆迴繞的溝槽,能使體表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變化,進而達到蓄音效用。

 

反響其蟲卵時常附著在水流靜止的地方,尤其是大雨過後、施工道路的柏油裂坑中。蟲卵薄如一片糯米紙,約二十毫米左右大小,卵表皮泛有一層磷化物。

 

·節肢動物中的類比訊號機

昆蟲接受識別聲波刺激主要靠聽覺受器。昆蟲的聽覺受器大致有三種:聽覺毛,分佈於昆蟲的觸角、尾須或體表上。江氏器,位於觸角的第二節,從外表看不出來,是高度進化的聽覺器官,尤以蚊子最為發達。鼓膜聽器,是外型明顯的聽覺器官,如蝗科昆蟲腹部的鼓膜,蟬腹部的疆膜,以及螽斯、蟋蟀的足聽器。

 

摩擦發生是昆蟲最常見的發聲方式,發音器由音銼( 又稱陰齒 )和刮器組成,當兩者協調動作、反覆摩擦時,就如同用薄板在梳子上摩擦一樣。

 

別於其他昆蟲,部分學家認為,反響蛉能藉由位於寬肋脈上的口器,儲蓄體表外的環境聲響,並以之反饋。其中於旋花狀口器內側所附著的磁化覆料起到相當的作用。據推測,這如同非揮發性存儲媒體的粉狀物質,是成蟲在植物授粉期間,因沾染花粉而所感染的變異。

 

·歷史由來

六十年代,馬來西亞人 - Tidak Ada Orang Yang,從葡萄牙艦隊中逃出,一九六八年輾轉至台灣,Tidak Ada Orang Yang( 以下簡稱 Yang )曾隨行荷蘭籍醫生 - 馬格博士( Larves Mug )研究瘧疾。流亡台灣後,Yang 憑藉著自己在艦隊中所學的技術,投身台灣中部地區的修橋工程,並進行丈量作業。

 

臺灣北部的土地很快丈量完成,但在臺灣中部展開丈量工作時,時任彰化縣長蔡麟祥病死於任內,於是淡水鎮長( 位於今新北市 )李嘉棠完成工作。但李嘉堂進行丈量時不仔細評斷土地好壞,草草了事,加上鄰近的嘉義縣丈量進度不錯,獲得上級嘉獎,這令李嘉棠倍感急迫,便把兩名死刑犯釘死帶到西螺、北斗遊街,以威嚇鄉民,另外又捏報簡燦病故,然後將他釘死在鹿港大橋上。

 

此事件引起彰化鹿港等地部分村民不滿,曾有意上書至當時省主席黃杰,屢次不果。馬來西亞人Yang 聞此事,便以自己所學提出建議。Yang 命村民找來多只蛇皮袋,將大量體長約二十毫米的草蛉,放置於袋內,並附上一架錄有村民上述書的播音機,機身與原先短路的電源線,沾滿蚜蟲,當饑餓的草蛉大量吃食蚜蟲之際,原先短路的電源將間接恢復通路,進而播放錄音卷。這些袋裝草蛉,被大量置放於省主席官邸各處,因昆蟲拍打蛇皮袋加上內部錄音卷不時間斷播放,讓人誤以為是一群會講人話的草蛉。

省府官邸事件後,陸續有人稱見過這種會說人話,羽翼透明、蟲體為白色的草蛉類生物。

 

·目擊記錄

 

台中市柳川近北屯支線圳道發現“反響蛉”?

繼合歡山1月2日發生UFO事件後,有台中市居民在柳川北屯支線圳道附近,聲稱發現“反響蛉”。 8 月 10 日,豐原區居民孫振宇反應,他傍晚沿柳川散步行經北屯支線附近一處水窪,見到一隻約六公分左右、全身呈現白色,身體發著光亮,並且會說人話的“昆蟲”在水面上產卵,因為沒有攜帶相機,並沒有拍下當時的情景。

 

對此,台中市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組主任表示,近三十多年來,常有附近居民聲稱見過“反響蛉”或“說人話的昆蟲”尤其在今年,每每大雨過後,不斷有民眾反應看到柏油道路裂坑處的積水面,囤積大量如薄紙般的橢圓狀物質。為此,8 月 17 日台中市環境保護局還特意邀請了四位具有專業權威的昆蟲學家進行採樣,專家們在發現圳道邊緣發現了一處深度一米外部卻裸露兩公分左右的平面型裂縫。

 

因為勘探設備無法至更深底處,台中市環境保護局工作人員近期還將進行一次更仔細的分析。以探明真相。柳川作為台中市中心四河川之一,與綠川、梅川、麻園頭溪並列其名。昔日上游名為「 邱厝溪 」,下游名為「 秋老大圳 」,近年卻因工業廢水含有多種毒性化學物質,而備受討論。如今附近積水處、有於台灣民間流傳近三十年,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反響蛉“出沒的說法,給這裡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1995 年更有民眾拍攝道“反響蛉”照片。

 

據豐原區居民孫振宇表示, 8 月 10 日傍晚,他正在圳道附近散步,腳邊的幾處水窪表面,突然渲起一落落像是浮萍的東西,很快就佈滿了附近整個積水處,即使距離一公尺多,仍能看到水表面渲散的狀況。伴隨著水珠飄立的景象,拱起一個剔透得幾乎半透明、體表呈現白色,約六公分長的昆蟲。沾留水面的時間足足有十多秒。蟲體翅膀位置有一扇狀物,像喇叭花,甚至是一只揚聲器。昆蟲在挪動中發出聲響,但能清晰地感覺到,聲音不是因為翅膀震動而發出、越仔細端詳,越像一個老人的低語喃喃。“像蟲但不是蟲,行動時不間斷發出像人在講話的聲音,像我們一般看得到的草蛉,但從翅膀處蹦出一塊像扇子的東西”,孫先生說。

記者在台中市環境保護局了解到,近年來,在柳川自稱發現”反響蛉“的民眾有很多,有的還聲稱自己曾拍下”說人話昆蟲“現身時的影像,據悉,近日台中市環境保護局請了四位專家學者進行勘探工作。專家表示水窪上的蟲卵像是我們人類所書寫的文字,隱隱約約還能辨讀出成套的句子。

 

如果這種昆蟲體表還長有一個扇狀器官,就可能是一種未知生物,雖然不能絕對地說這種生物不存在。但存在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因為數十年來除了能繼續繁殖卻始終未被人們補獲,必須要有充足的食物鏈,台中市本身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那麼人們在北屯支線圳道發現的到底市什麼生物?目前還是一個待解之謎。

生活報 2000 年 8 月 30 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