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using Google Docs
102-3師說(歷屆試題解答)
Updat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第三課 師說、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閒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96.學測〕

答案:(A) (B) (D)

解析:題幹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氣質相關的選項,其中(C)「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為劉基的學經歷,非其氣質。(E)「北宋 神宗宰相,推行新法」亦為王安石的經歷與官位,非其氣質。

2.下列文句中,有關「齒」、「恥」二字的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謙虛的人能不齒下問,驕傲的人總自以為是 (B)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事,最令人不恥 (C)他公然說謊卻絲毫不覺歉疚,難怪會被批評為無齒 (D)有些人只寫過幾篇小文章就自號才子,真是讓人齒冷。                       〔96.學測〕

答案:(D)

解析:(A)不「齒」下問→恥。(B)不「恥」→齒。(C)無「齒」→恥。

3.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乙)及長(丙)為文章以辭為工(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A)(丙)(乙)(丁)(甲)  (B)(丁)(丙)(甲)(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96.指考〕

答案:(A)

解析:本題可依其文意,判斷文句的先後順序:1.從首句及末句就可以看出是自己對於文學觀點的進化過程。2.末句是對於華麗詞藻的否定,可看出丙項較前,甲項較後。3.結合各句的連接詞來看,乙項是今昔觀念轉變的原因,也就是時間的催化。炳炳烺烺:文采耀目的樣子,後用來指文章的辭藻聲韻。

語譯:我年少時寫文章,講究辭藻。年紀大了,才知道文章用以闡明聖道,不是隨便作成光輝明亮,講究辭藻、聲律的文章,就算是好的。

4.下列文句「 」內,屬於名詞做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D)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7. 指考〕

答案:(B) (C) (D) (E)

解析:(A)足:十分,為副詞。出自韓愈〈師說〉。語譯: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十分羞恥;向官位高的人學習,就覺得近於諂媚。(B)樂:聽音樂。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語譯:獨自聽音樂感到快樂,與他人一同聽音樂感到快樂,哪一種比較快樂?(C)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出自〈馮諼客孟嘗君〉。語譯:孟嘗君對他回來得這麼快感到奇怪,於是穿戴整齊出來見他。(D)裼裘:指在裘衣外罩袍衣。出自〈虬髯客傳〉。語譯:沒穿士服皮履,敞著皮袍子就來了;神采自得,儀表與眾不同。(E)王:稱王天下。「如此即是君臣、父子、兄弟都去除好利的心,懷抱仁義的態度相互接待,如此一來,不稱王天下,也是不可能的。」出自《孟子‧告子》下。

5.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學測〕

答案:(A)(B)(C)

解析:(A)皆為沿、循。出自韋應物〈送楊氏女〉。語譯:回到家看著稚幼的女兒,點點淚珠沿著帽帶滑落而下╱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循著溪流前行,忘了自己走了多遠。(B)皆為坐著。出自王維〈輞川別業〉。語譯:行步到水源之處,隨意坐著看雲朵自山谷翻飛而起╱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到了目的地後就撥開雜草坐下,倒盡壺裡的酒喝個醉。 (C) 皆為難道。出自杜甫〈旅夜書懷〉。語譯:我難道在乎名聲隨著文章受重視而格外顯著?能為天下蒼生謀利的官運,恐怕只會因為我的年老痛弱而停歇╱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語譯:然而臺灣沒有像樣的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感到悲痛的事嗎?(D)往。出自王維〈送別〉。語譯:下馬陪伴您飲一杯酒,問問您要往哪裡行去╱助詞,無義。出自韓愈〈師說〉。語譯: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E)豈、何。語譯:只恨自己沒有鷙鳥般的雙翼,豈能凌風高飛。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六╱代名詞(語尾助詞)。出自韓愈〈師說〉。語譯: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多,還要跟隨老師並向他們請教。

6.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9.學測〕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1)下列文句「靡」的意義,與上文「天下靡然從公」的「靡」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B)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C)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D)於是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

(2)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贊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句中的「文」是指駢文,「道」是指道家學說  (B)蘇軾以「道」、「文」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以「忠」、「勇」表彰韓愈文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C)文中兩用「獨」字,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D)在蘇軾看來,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提倡,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韓愈的貢獻是「道」與「文」兩者兼具。

答案:(1)(D) (2)(D)

解析:(1)「靡然」從公:草木順風而倒貌,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靡:順勢倒下。(A)出自蘇軾〈論養士〉。靡衣玉食: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靡:華麗。(B)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奢靡:奢侈浪費,不知節制。靡:奢侈。(C)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靡遺:沒有遺漏。靡:無。(D)出自《陳書》卷七〈皇后傳〉。從風而靡:草木順風而倒貌,比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選項文句中的「」,指的是陳後主的寵妃麗華)貴妃與貴嬪。靡:順勢倒下。

(2)(A)韓愈提倡古文,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文」不會是駢文;韓愈反對 ,所以「道濟天下之溺」的「道」不會是道家學說。(B)韓愈的「道濟天下之溺」是「排斥,建立儒家道統」,以文學成就概括,有疑。而「忠犯人主之怒」既非武功,亦非勳業。(C)文中並無「孤獨無依的身世」與「孤立無援的處境」的敘述,兩用「獨」字在說明韓愈的識見與勇氣超邁常人。

題幹語譯:從自東漢以後,道頹喪而文章衰弊, 異端一時俱興,雖歷經唐代 貞觀開元的盛世,有名臣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諸人的努力,仍不能撥亂反正。唯獨韓愈出身於平民,從容談笑間指揮命令,天下士子望風而從,無不折服,於是學術文章又歸於正道,到此間已有三百年了。韓愈提倡古文,振起八代以來華靡衰頹的文風;排斥,建立儒家道統,扶助天下人心的陷溺;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這是他的忠心;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這是他的勇氣。這難道不是挺立天地間,事關時代學術盛衰,正氣浩然而巍峨獨立的人格嗎?

7.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99.學測〕

答案:(A)(C)

解析:(A)「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出自《論語.公冶長》。諸葛亮的行事莊重,對後主謹守君臣分際,故本選項敘述正確。(B)「仕而優則學」出自《論語.子張》。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時,尚未任官。 (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韓愈〈師說〉︰「聖人無常師,孔子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故本選項正確。(D)「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感慨人的生命短淺。「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表達重視現實人生的人生觀。(E)「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出自《論語.季氏》。燭之武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寓有埋怨鄭伯未能重用之意,非關「鬥」與「得」。

8.下列各組「 」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 (B)「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綱舉「目」張,百事俱作 (D)近拇之「指」,皆為之痛/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99.指考〕

答案:(B)

解析:(A)並列。出自韓愈〈師說〉/牙齒。出自劉鶚〈明湖居聽書〉。(B)皆為心靈。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C)眼睛。出自荀子〈勸學〉/網的孔眼,譬喻細則。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D)手指。出自方孝孺〈指喻〉/指出。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韓愈年幼而孤,由長兄、長嫂撫養成人,因此與姪韓老成情如兄弟。貞元十九年,韓老成過世,韓愈撰〈祭十二郎文〉悼之;若韓愈要為韓老成另撰一幅輓聯,最恰當的選項是 (A)梓里共瞻師道立,我徒悵望哲人萎 (B)手足悲值風雨夕,國家憂慟脊令原 (C)回首前塵忝居父執,傷心舊夢敬輓幽魂 (D)當年硯共芸窗冰雪聰明推第一,此日歸真返璞精魂縹緲欲招三。  〔99.指考〕                              

答案:(C)

解析:(A)哀輓教師逝世。(B)哀輓兄弟之喪。(C)哀輓子姪輩之喪。依照輩分,韓愈為叔,韓老成(十二郎)為姪,故適用此聯。(D)哀輓同學之喪。

10.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事行身死,「固」所願也 (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100.學測〕

答案:(C)

解析:(A)留下。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遺漏。出自韓愈〈師說〉。(B)反而。出自《漢書‧賈誼傳》/拜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C)原來、本來。出自韓愈〈師說〉/原來、本來。出自《新唐書‧楊國忠傳》。(D)往。出自李陵〈與蘇武〉詩/此、這。出自《詩經‧周南‧桃夭》。

11.古人名與字往往有意義上的聯繫,或相關,如孟軻字子輿;或相反,如韓愈字退之。依此推論, 則班固、許慎、王弼、朱熹四人的字依序應是 (A)孟堅/叔重/輔嗣/元晦 (B)元晦/輔嗣/叔重/孟堅 (C)叔重/輔嗣/孟堅/元晦 (D)叔重/元晦/輔嗣/孟堅。  〔100.學測〕

答案:(A)

解析:「班固」之「固」與「孟堅」之「堅」,其義相關,所謂「堅固」/「許慎」之「慎」與「叔重」之「重」,其義相關,所謂「慎重」/「王弼」之「弼」與「輔嗣」之「輔」,其義相關,所謂「輔弼」/「朱熹」之「熹」有明亮之義,與「元晦」之「晦」有晦暗之義,其義相反。

12.閱讀下文,推斷文意,選出最適切的選項: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韓愈〈雜說一〉

(A)龍與雲可用以比喻君臣之遇合 (B)雲並非因龍的翻騰才變化靈怪 (C)龍與雲主輔相依的關係不明確 (D)龍須靠雲來主宰才能靈變莫測 。               〔100.指考〕

答案:(A)

解析:從以下諸句可知選項的說法是不對的:(B)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C)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D)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

語譯:龍,吐氣成雲,雲的靈動性本來就比不上龍。然而龍卻乘著這雲氣,在茫無際涯的天空裡無所不至,迫近到日月之旁,遮蔽了宇宙的光影,使雷震電閃,變化神奇,使水傾大地,淹沒山谷。如此看來,雲也是非常靈動神奇的!雲,是龍賦予它靈動性,至於龍的靈性,便不是雲所能使龍具有靈性。然而龍若沒有雲,卻無法使它的靈動性如意變化了。(龍)失掉它所憑恃的,就真的不行了。真奇怪呀!龍所憑恃的,不就仍是它自身的所創造的雲氣。《易經》上說:「雲跟從著龍。」既然稱為龍,就有龍的本事,那雲自然就跟定它了。

13.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鬬牛也。牛鬬,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鬬,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蘇軾〈書戴嵩畫牛〉)

下列文句與上文主旨最不相關的選項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學無常師,有一業勝己者,便從學焉 (C)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1.學測〕

答案:(D)

解析:「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是題目故事的主旨,此與(A)的「術業有專攻」、(B)的「有一業勝己者,便從學焉」、(C)的「褐夫芻蕘言之而是,不可棄」,皆相合。至於(D)主旨在「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偏重道德修養;另外「其不善者而改之」,也與題目故事無關。題幹語譯有位住在四川姓隱居者,愛好書畫,所珍藏的書畫數以百計。其中有一幅是唐代 戴嵩所畫的,尤其為他所珍愛,所以用錦綢縫製成布囊來包裹著畫,又用美玉來做畫軸的軸心,出入時常常隨身帶著這幅畫。有一天,他正把收藏的書畫拿到外頭曬太陽,有個牧童經過,看見了戴嵩畫的圖,不禁拍手大笑說:「這張圖畫的是鬥牛。牛相鬥時,力氣全在角上,尾巴因筋肉牽動,會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畫上的牛卻向外搖著尾巴在相鬥,這可就錯了!」杜姓隱居者聽到後笑了笑,認為牧童說得有道理。古人曾說︰「耕作的事要問奴僕,紡織的事要問女婢。」這句話很有道理,是無可改變的。(A)出自韓愈〈師說〉。語譯:懂得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和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B)出自徐幹《中論‧序》。語譯: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有某一種知識、技能勝過自己的人,便值得我們跟從他學習。(C)出自《淮南子‧主術訓》。語譯:假使別人講的話是有道理的,雖是貧賤鄙陋的人說的,還是不可以忽視不聽。(D)出自《論語‧述而》。語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在裡頭。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他有不好的地方就改正自己。

14.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願「假」東壁輝,餘光照貧女 (D)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E)「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101.學測〕

答案:(A)(C)

解析:(A)皆為遇到。出自諸葛亮〈出師表〉。語譯:後來正遇著重大的失敗,我在戰敗時接受任務出自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語譯:又碰到有如古代接輿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這個今之陶淵明面前狂歌。(B)大概。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項脊軒一共遭遇過四次火災,卻能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著它/此處的「殆」有兩個意義,一為疑惑,一為危殆。兩者皆可通,部編本《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取後一義。出自《論語‧為政》。語譯:光是讀書卻不去思考,便會沒有心得;光去思考卻不肯讀書,便會危疑不安。(C)皆為借、提供。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語譯:何況溫暖的春天用如煙似霧的美景來召喚我們,大自然又提供我們如錦似繡的風光/典出《列女傳》:「徐吾者,東海上貧婦人也,與鄰婦李吾之屬,會燭相從夜績(按︰績,緝麻。把麻分成極纖微的絲,再用指頭捻績成細紗)。徐吾最貧而燭數不屬(按︰不屬,不能連續供應),李吾謂其屬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徐吾曰:『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暗,損一人燭不為明,何愛東壁之餘光,不使貧女得蒙見愛之恩,長為妾役之事,使諸君常有惠施於妾,不亦可乎?』李吾莫能應,遂復與夜,終無後言。」依此,「假東壁輝」非「『借』東邊鄰居之光」,而是「提供原應照在東壁上的光」。出自李白〈陳情贈友人〉。語譯:希望提供原只會照在東邊牆壁上的燈光,用來照亮貧女。(D)堅決。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語譯:梁國使者往返三次,孟嘗君堅辭,不肯前往任職/本來。出自顧炎武〈廉恥〉。語譯:在眾人沉迷昏醉時,必定會有仍獨自清醒的人啊!(E)庸愚。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語譯:蠢材!這是什麼地方,你竟敢前來/表反詰語氣,豈、何必。出自韓愈〈師說〉。語譯:我學習的是道理啊,何必在乎他們出生比我早還是晚呢?

15、16為題組                                                               〔101.指考〕

閱讀下文, 回答15、16題。

  丞之職,所以貳令,於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丞位高而偪,例以嫌不可否事。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丞涉筆占位,署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則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諺數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貞元初,挾其能,戰藝於京師,再進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負丞而丞負余!」則盡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牆鉅竹千梃,儼立若相持;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對樹二松,日哦其間。有問者, 輒對曰: 「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

偪:侵迫。訾謷:詆毀。:絕。:水聲。

15.依據上文,下列文句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不可否事」是表達事無不可為的積極態度 (B)「雁鶩行以進,平立」是描寫小吏對縣丞的恭敬 (C)「種學績文」是以耕田織布比喻崔斯立的勤學善寫  (D)「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是藉水聲反映出崔斯立內心的喜悅與痛快

答案:(C)

解析:(A)「不可否事」指不可對公事表達可或否,這是一種消極的態度。(B)「雁鶩行以進,平立」指小吏搖搖擺擺地進來,直立而不禮敬,這不是恭敬,而是傲慢。(C)「種學績文」以耕田織布為例,強調崔斯立的勤學能文。(D)「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崔斯立大力整理庭除,比對前後文,僅是單純寫水聲,不是反映喜悅。

語譯:  縣丞一職是用以輔佐縣令的,對於一縣的政事沒有什麼不應過問。其下屬是主簿、尉,主簿和尉才各有專職。縣丞的地位高於主簿、尉,逼近縣令,照例為了避嫌疑而對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發出前,小吏懷抱已擬成的案卷,到縣丞那兒,卷起前面的內容,用左手夾住,右手摘出紙尾簽名處,像鵝和鴨那樣搖搖擺擺地進來,直立不行禮,斜視著對縣丞說:「要簽名。」縣丞拿筆望著應由自己簽名的位置,謹慎簽上名字。抬頭望著小吏,問:「可以了嗎?」小吏說:「就這樣。」然後退下。縣丞不敢稍稍瞭解一下公文的內容,全然不知所簽署是什麼事件。官位雖較高,實權和勢力反而在主簿、尉之下。民間諺語列舉閒散多餘的官職,一定說到縣丞,甚至把縣丞作為相互謾罵的話。設立縣丞一職,難道本意是如此嗎?

  博陵崔斯立,勤學苦讀,以積累學問,他的學問包容宏深,延伸廣闊,每天都有長進,並且逐步顯露出來。貞元初年,他懷藏本領,在京城參加科考,與人較量文藝,兩次得中,接連折服千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評事,因為上疏論朝政得失而被貶官,經過兩次遷謫,來到這裡做縣丞。剛到時,他嘆息說:「官無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稱職。」在只能閉口無言無所作為的現實面前,他又感慨地說:「丞啊,丞啊,我沒有對不起丞,丞卻對不起我!」於是完全去掉個性上的稜角,一概按照舊例,一反平日處事嚴峻的態度,平平庸庸地去擔任這縣丞的工作。

  縣丞的辦公處原來刻有一篇壁記,但房屋損壞漏水而遭汙損,已無法閱讀。崔斯立為之換椽易瓦,粉刷牆壁,將前任縣丞的名氏全部寫上。庭院裡有老槐四行,南牆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像相互較量,不相上下。水聲汩汩繞庭階而發出聲響,斯立澈底地把廳屋裡外打掃乾淨,種上兩棵相對的松樹,每日在庭中吟詩。有人問他,他就回答說:「我正有公事,您暫請離開這裡。」(偪:音ㄅㄧ。詣:音ㄧˋ。訾謷:音ㄗˇ ㄠˊ。:音ㄜˋ,砍伐。桷:音ㄐㄩㄝˊ,方形的屋椽。崖岸:形容人個性孤傲嚴峻。)

16.下列文句,前後最不能互相呼應的選項是 (A)至以相訾謷/既噤不得施用 (B)其下主簿、尉/力勢反出主簿、尉下 (C)丞之職,所以貳令/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D)於一邑無所不當問/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答案:(A)

解析:所謂呼應,必定在於彼此意義有關聯,或為因果,或為表裡,或為相反。韓愈於本文,先談藍田縣縣丞的官銜及職責的怪現象,於二段談及崔斯立到任時,先有所不適後來隨俗而改動的實例。四個選項中,只有第一個選項彼此無關;後三個選項都可見得當地官場文化的矛盾現象。(A)前句為當地人對這個職位的批評譏諷,並非使得崔斯立「噤不得施用」的理由。崔斯立「噤不得施用」的原因在於官場文化,而非當地人的譏諷。(B)前句指丞之下設立主簿及尉,後句則說主簿及尉官位在丞下,但勢力卻在其上的矛盾。(C)前者言及丞的職分應在輔佐縣令,後者則質疑丞無法參與政事的現,與官職設立初衷相左。(D)前者言及丞的職務本應無所不問,後者則言當地之縣丞卻什麼都不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