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針對台灣新型H5N2與H5N8病毒問與答

Q:台灣新型H5N2與H5N8病毒與台灣原有之H5N2病毒有何不同?

A: A型流感依據其表面蛋白,可分為18種H亞型與11種N亞型。禽流感則依據其表面蛋白,分為16種H亞型與9種N亞型。而病毒又可依據其HA蛋白切割位之鹼性胺基酸數目,分為強毒株與弱毒株,一般而言,鹼性胺基酸數目愈多者,病毒之毒力也愈強。此外,禽流感病毒也依其地域分布,分為歐亞型與美洲型兩種型別。

台灣原有之H5N2亞型病毒,其HA與NA基因之來源是美洲型病毒,而其HA切割位鹼性胺基酸數目有3-4個,雖屬強毒株,但通常只感染雞而不感染鴨鵝。相對而言,所謂新型之台灣H5N2與H5N8病毒,其HA與NA之來源是韓國與大陸地區之歐亞型毒株,而其HA切割位鹼性胺基酸數目高達6個,致病性比原有之H5N2更強。此種新型之台灣H5N2與H5N8病毒,除感染雞隻外,也可感染鴨鵝,並會造成鵝隻大量死亡。

Q: 台灣新型之H5N2與H5N8病毒之可能來源為何?

A:台灣之H5N8病毒之HA與NA基因序列,與韓國H5N8病毒相似性達98-99%,兩者應有同樣來源。另一方面,台灣新型H5N2病毒之HA基因序列,與韓國H5N8病毒相似性達99%,而其N2則與大陸H5N2病毒相似性96%,因此台灣新型H5N2病毒應是由韓國H5N8病毒與大陸H5N2病毒重組而來。兩種病毒經由候鳥之遷徙而引入台灣。

Q: 台灣新型H5N2與H5N8病毒是否會感染人類?

A: 目前全世界尚無H5N2與H5N8病毒於人類臨床發病之病例。就序列比對而言,台灣新型H5N2與H5N8病毒之HA基因皆來自韓國H5N8病毒,而韓國H5N8病毒之各項基因標記,包括 HA基因之E190、G225、Q226與G228等標記,以及 PB2基因之E627標記,皆顯示此類病毒對禽類有高度親和性,並非哺乳類或人類之病毒。

Q: 台灣新型H5N2與H5N8應如何防治?

A: 此兩種病毒目前仍無適當疫苗可供使用,禽類感染後也無治療方式,且可能有極高死亡率,因此撲殺是目前防疫所用之主要策略,撲殺也可降低周圍地區禽類感染病毒之風險。一般大眾則應遵守非必要勿接觸禽鳥,以及禽畜產品充分煮熟再食用之原則,應無被感染之風險。

根據歐盟規定處置建議(council Directive 2005/94/EC):

1.  感染場全場撲殺,並實施嚴格生物安全措施。

2.  建立管制區,感染場周圍3公里為protective zone,周圍10公里為surveillance zone,protective zone 禽類禁止移動,採樣調查所有管制區內禽類。

3.  所有管制區內禽類須留在室內,並實施嚴格生物安全消毒措施,防止與野鳥接觸。

4.  啟動流行病學調查可能的病毒感染來源,及病毒散佈可能方向(啟動及加強區內野鳥調查)。

5.  管制區內追蹤潛伏期間家禽肉品、蛋品流向(荷蘭爆發72小時內全面禁制禽類及製品於國境內移動、德國禁止爆發州禽類及製品移動、德國12/23/2014宣布全國的養鴨與養鵝場運送禽鳥前,都必須檢驗鴨鵝是否感染禽流感,只有檢驗呈陰性反應時,才能把動物運出宰殺)。

德國Friedrich-Loeffler-Institute認為傳播H5N8最可能是來源走私與野鳥:

H5N8高病原性禽流感傳入風險評估

風險分類

I. 進入德國可能經由:

第三國非法貿易

合法貿易往來

可忽略

歐盟國家之間貿易往來

可忽略

野鳥

經由旅客及運輸車輛進入德國

II. 病毒進入德國家禽場可能途徑:

經由德國境內旅客及車輛傳播

中等

野鳥

Key message:

  1. HPAI爆發主要和大量家禽產業生產、貿易、及市場交易系統有關連。
  2. 2014年在南韓、中國、日本、德國、荷蘭、義大利、英國、美國爆發幾次高病原性禽流感H5N8事件。大部分是發生在具有相當生物安全措施的養雞場中,有些則是在野鳥中被偵測到。家禽和野鳥之間可能互相感染,野鳥分離到的國家有南韓、中國、荷蘭、美國。
  3. 基本上HPAI的傳播是因接觸受感染家禽、受汙染的家禽製品、及器具等物品,野鳥也可能是傳播上佔一定角色。

目前狀況:

文獻報導H5N8首先在2010年由中國的家禽被偵測到,在2014年一月中,南韓第一次大規模爆發高病原性H5N8 在雞、鴨、及鵝。這個病毒隨後在日本 (2014年4月) 、中國(2014年9月) 家禽爆發。德國在封閉式及半開放式禽舍發生,接著荷蘭、英國、義大利也爆發。

當2014年初南韓爆發時,有些野鳥可分離到H5N8病毒,而部分野鳥也因感染該病毒而死亡有些野鳥也被發現因H5N8病毒感染死亡,有些野鳥分離到H5N8病毒(部分發現因感染H5N8死亡)。2014年11月,這個病毒在日本的天鵝(Tuntra Swan)糞便中被分離到。2014年11月16日在德國第一起爆發H5N8場(11/6)的50公里遠處,在水鳥(Common Teal)偵測到歐洲野鳥第一例H5N8病毒。荷蘭於12月1日報告2隻歐亞野鴨(Eurasia Wigeon)糞便樣本中有病毒被偵測到。12月16日美國華盛頓州報告被捕獲的野隼(Gyrfalon)偵測到H5N8病毒,同一地區有野生長尾鳧(Northern Pintail)檢測出高病原性H5N2病毒。

野鳥對H5N8病毒所扮演的角色?

在2010年中國報告這個病毒在家禽發現之前,全球野鳥調查並沒有在野鳥中檢測出這個特別的病毒株。這個病毒原先似乎是先在家禽中發生,可能在某種況傳染到野鳥然後可能因人為傳播回傳到家禽中。雖然H5N8這個散播過程仍是推測,不過H5N1病毒傳播有這個過程被證實。

關於西歐地區家禽H5N8病毒爆發,病毒來源的調查正在展開。有一個推測是由東亞野鳥傳播出來。不過,野鳥直接由東亞遷息到西歐並不常見,野鳥飛行路線多是南北向的(有一些高緯度地區有相接觸的重疊飛行路線),且水鳥在東北亞繁殖向南遷息到東亞及東南亞,沒有到歐洲的遷息路線。病毒跟隨野鳥短時間內由東亞傳播至西歐可能性不高,特別是這段期間並沒有非常極端氣候狀況發生。

經長時間及繁殖季節禽流感病毒可能經由相接觸的重疊族群和飛行路線向西傳播。若這個想法符合實際狀況,在缺乏野鳥調查資料情況下,這個病毒將在橫跨歐亞野鳥的族群中被發現,但是至今沒有類似的文獻報導。不論一開始的傳入路徑是甚麼,到後來散播到野鳥中人為的傳播這個病毒是可能潛在的。

H5N8與人類健康

不像H5N1病毒,由現今知識得知H5N8並不會感染人,被認為是一個低公共衛生風險的病毒。

須採取甚麼行動?

家禽場和市場

由FAO及OIE的原則,大部分H5N8病毒的控制是針對家禽場及市場中,包含檢疫、撲殺、嚴格生物安全措施、清潔消毒、及交易移動管制等。如果執行得當,這些步驟將控制爆發並避免病毒散播。加強家禽相關產業的溝通是不可或缺的,希望使經濟損失降低。

野鳥

保護野鳥並避免他們牽涉到病毒的散播,在疾病控制及作法上,禽場先降低環境病原的傳播,使野鳥傳播H5N8的風險降低。特別是靠近溼地處,這是野鳥棲息地,有許多具敏感性的野鳥生活在此地。

一些具體措施必須實施防止野鳥靠近受感染養雞場,例如:減少吸引野鳥的露天飼料和飲水,增加旗幟等威嚇設備等在受感染禽場附近。在距離受感染場較遠的野鳥棲息地必須盡量減少騷擾,讓野鳥願意留在這些低感染風險的棲地。

撲殺野鳥不是控制病毒散播的方法,因為這樣會轉移防疫焦點且不切實際、無效率,並違反一般動物健康福利的主流看法。相同的,去侵擾野鳥棲地,例如:噴灑消毒劑在自然環境或溼地是不適當的,因為這樣對抗病毒不但無效率且傷害環境。

去指責野鳥傳播或引入高病原性禽流感而推翻其他可能感染源,會對疾病控制的措施失去焦點,並誤導真正的傳播來源。媒體、學者、人類和動物保健部門需通力合作對野鳥扮演AI散播的角色做釐清,避免誤判傳染源而延誤控制方向。

提供當前3個歐盟會員國爆發H5N8高病原性禽流感流行病學資訊,對將來可能發生爆發的風險,由植物、動物、食品、飼料委員會於12月5日舉行會議提示:

  • 加強並保持家禽產業者(畜主、獸醫師、販賣者、運輸業者、屠宰業者、家禽產業相關業者)高的防範病毒傳入意識
  • 提升家禽場生物安全措施及禽肉蛋製品產業鏈等經由管理加強生物安全或其他可行方式減低病毒感染及散播的風險
  • 確保獸醫政府當局的準備,包括在即時資訊下提供最新感染事件及計畫
  • 加強歐盟成員和貿易夥伴間早期合作,提供各團體間清楚的溝通管道
  • 關閉家禽產業間直接接觸聯繫,和鳥類學家、獸醫流行病學者就病毒爆發不同層面做合作
  • 通知並邀請大眾、鳥類觀賞協會、獵人等團體支持獸醫政府當局,請他們就觀察到野鳥異常現象提供政府資訊參考
  • 和歐盟調查單位合作就是否加強野鳥監控做討論
  • 支持生物安全措施項目的檢討和早期監測系統,對H5N1高病原性禽流感在野鳥的預警監測系統可以應用實施於H5N8病毒

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建議:(引用來源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High Pathogenic H5N8 Avian influenza strain)

何謂禽流感?

禽流感為禽類的疾病,由type A流感病毒所引起,可感染多種禽類,如雞、火雞、鵪鶉、珠雞,鴨、觀賞鳥、野生候鳥及水禽等,其他物種如大鼠、小鼠、貂、豬、貓、虎、犬、馬及人等哺乳類動物,雖然頻率較低,仍曾分離出病毒。

LPAI及HPAI之代表意義?

禽流感病毒株大致可依其毒力及造成的嚴重程度分為兩類:

低病原性禽流感(LPAI)通常在鳥禽引起輕微至無臨床症狀表現,高病原性禽流感(HPAI)則會引起嚴重之臨床症狀及高死亡率,高/低病原性禽流感之區分須由實驗室診斷來確認(依照OIE之診斷手冊進行)。所謂毒力高低(疾病之嚴重程度)之特性為針對鳥禽類而言,在其他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之物種則不適用。

H5N8流感病毒在哪發生?

H5N8病毒最早在2008年愛達荷州及2014年加州被通報為低病原性禽流感,而高病原性H5N8則是在2014年於韓國、日本及中國被偵測到。2014年1月,韓國官方通報第一起禽類因感染H5N8高病原性流感病毒之病例,共計29場爆發,約60萬隻家禽遭撲殺,對象包含雞、鴨、鵝。於2014年9月再度通報一起肉鴨爆發之病例,造成1200隻鴨死亡,其他19,800隻則進行撲殺以控制本病擴散。

2014年4月,日本通報一起因高病原性H5N8造成1100隻禽類死亡之病例,基於防疫安全,撲殺112,000隻。2014年11月,日本再次通報,從兩隻天鵝之泄殖腔檢體分離到H5N8病毒。

中國大陸同樣在2014年10月通報兩起病例,一例是由環境中所偵測到,另一例則是在鴨子檢體中分離,兩起皆為禽流感主動監測所發現之病例。

德國在2014年11月確認在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發生的火雞高病原性H5N8之感染,該場為半密閉式飼養型態,其中1隻被檢測帶有H5N8 HPAI後,其餘1,731隻火雞全數撲殺。2周後,在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捕獲一隻臨床表徵健康之野鴨,檢測出高病原性H5N8病毒,其餘主動監控之野鳥則為陰性,在經過定序分析後,與火雞爆發之H5N8為同一株病毒。其餘所有在移動管制區內之禽類檢體則為AIV陰性。

於同年11月中,荷蘭烏得勒支的一場密閉式飼養型態之15萬隻蛋雞及種雞被獸醫檢測出H5N8陽性,四天後,再度爆發兩場病例,3場病例共計20萬隻被撲殺,並以周圍10公里為監控疫區,區內26場禽場進行主動篩檢。

11月中,英國同樣在一60週齡種鴨場偵測到高病原性H5N8,約6千隻被撲殺,官方表示在2014年11月21日後無相同病例爆發。

H5N8之來源為何?

根據HA基因部分定序結果,德國、荷蘭及英國的病毒株與韓國發生的H5N8相似度很高,被歸類為clade 2.3.4.6,其來源仍須進一步之研究。

野鳥是否為H5N8之帶原者?

在野鳥,其呼吸道及腸道可帶原AI病毒,但通常不會發病,過去幾十年來被認為是保毒宿主及AI病毒的媒介。全世界許多國家已對野鳥進行調查,來監控AI病毒在野鳥之發生及特性,至今為止,H5N8已經在中國、韓國、日本的野鳥上分離出,最近德國則是在野鴨中分離出H5N8病毒。存在於野鳥中之流感病毒通常不會對宿主造成疾病,但卻非常有可能經由遷徙習性造成病毒傳播。

強烈建議各國政府單位提高警覺,並建立與獵人等可能與野禽接觸人員之合作機制,以便及早發現病弱或死亡之野鳥進行送檢。

H5N8是如何在禽類中相互傳播?

所有AI病毒可藉由直接接觸感染鳥隻分泌物而傳播,尤其是糞便,間接經由受汙染的食物、飲水、器具、及人類之衣物鞋子等而傳播。

另外場與場間的傳播可能由家禽、人員、車輛、器具、籠架、飼料等之移動造成疾病擴散,高病原性流感病毒可在環境中存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尤其在氣溫低的時候,可存活更久。

幾個原因會造成AI病毒傳播:人員及物品移動、活禽市場、牧場工作、帶原候鳥遷徙等。

甚麼情況下需要進行通報?

依照OIE陸生動物法典所規定,無論在家禽或野鳥發現之所有高病原性禽流感皆須由獸醫官方單位通報OIE,低病原性禽流感只要屬於H5或H7亞型,皆須進行通報,因為即使不會造成嚴重之病害,但H5及H7仍有可能突變成為高病原性禽流感或是感染其他物種。

如何進行禽流感預防及控制?

      適當的法律規範

      及時偵測及啟動防疫機制

      補償機制的建立及管理

      有效率之獸醫單位實驗室

      以及在流行病學需要時,適當的使用疫苗。

撲殺可做為控制方法嗎?

如果動物已確定感染,通常撲殺為有效地控制及清除本病的方法,依照OIE規範,需要:

      人道犧牲所有感染及暴露疾病之動物

      屍體及相關器具之適當廢棄管道

      對於潛在感染或暴露之家禽有良好的監控及回溯機制

      對家禽、車輛、人員須有嚴格的移動管制及隔離

      以及有效地消毒汙染器具等配套措施

    對於爆發高病原性H5N8之國家,撲殺所有已感染或可能被感染之家禽為目前爆發國家所執行之方式。

 

OIE建議如何與已感染H5N8之國家進行貿易?

在貿易進口時,如何進行危險因子分析並保護國家領土不受疫區國家病原的引入,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可參照OIE的規範。

在HPAI H5N8爆發之出口國,建議事項可參考OIE陸生法典10.4章,這些方法依照科學依據且不能做為不公平之貿易障礙,包含區域化、產地之動物族群檢測、蛋及相關蛋產品及禽肉須經高溫處理以不活化病毒等。

如何建立對相關禽場的補償機制?

對養禽業者及生產者因撲殺而建立之補償系統,視不同國家政策而定,而OIE鼓勵各國政府建立補償機制,因為現場業者為各種動物疾病早期偵測及通報的防疫之關鍵第一線,尤其對AI而言。

對於食品安全之建議為何?

任何因控制禽流感爆發而撲殺的動物,皆不可流入市面及作為飼料用途,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食用禽肉及蛋會造成AI傳播至人類。

禽流感造成的公眾衛生的危險因子為何?

禽流感為高度物種專一之病毒,但仍有相當少見的機率跨物種而感染人,H5N8不可與人類常見之季節性流感混淆(通常由人的H1及H3引起),與感染禽類緊密接觸或是在嚴重汙染的環境下可能會造成禽流感傳染給人,但目前無證據顯示人會感染H5N8禽流感。

禽場如何預防H5N8?

做好生物安全以防止病毒入侵為家禽生產者最重要的防治項目,包括:

      禽場遠離野生水禽出沒區域

      避免擺放會吸引野鳥之物品

      嚴格控制人員及設備進出禽舍

      所有物品,包含禽舍其器具做好衛生消毒

      避免引進可能帶有未知疾病之族群進入禽舍

      當有疾病或死亡時須立即通報獸醫單位

      適當的廢棄物處理方式

      適當的疫苗計畫等

References:

1.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subtype H5N8.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15/12/2014. http://www.efsa.europa.eu/en/efsajournal/doc/3941.pdf

2.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High Pathogenic H5N8 Avian influenza strain.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27/11/2014. http://www.oie.int/for-the-media/press-releases/detail/article/questions-and-answers-on-high-pathogenic-h5n8-avian-influenza-strain-update-27112014/

3.          Council Directive 2005/94/EC of 2005 on Community measures for the control of avian influenza and repealing Directive 92/40/EEC. European Commission. 20/12/2005. http://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32005L0094&from=EN

4.          Statement on: H5N8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 in poultry and wild birds. UN CMS/FAO Co-Convened Scientific Task Force on Avian Influenza and Wild Birds. 19/12/2014. http://www.iucn-whsg.org/sites/default/files/Scientific%20Task%20Force%20on%20Avian%20Influenza%20and%20Wild%20Birds%20H5N8%20HPAI%2028%20January%202014%20v2.pdf

5.          Statement on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5N8 PAFF Committee. 5/12/2014. http://ec.europa.eu/food/animal/diseases/controlmeasures/avian/docs/statement_ai_paff_20141205_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