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整理 工業革命
這個時期的工業發展與前一時期有若干不同之處:
第一階段(十八世紀中葉) | 第二階段(十九世紀中葉) |
工業發展主要的是紡織工業及重工業,技術雖有創新卻並不高度複雜 | 出現了甚多不同的新工業,尤其是鋼的廣泛應用,電力的普遍和化學工業的興起 |
工業成品除紡織業以外,並不為眾多人口所消耗,縱然有人口移居城市和因交通運輸便利,使某些貨物的售價較前降低,不過這多屬間接性的影響 | 成品亦供應了大眾的需要;顯示出技術的進步。製鋼工業的進步是這個時期最大的事件之一。這個階段常被稱為「鋼的時代」 |
英國的優越地位遭受到挑戰 | 工業化傳播到了法國、德國、比利時和美國 |
【資料來源:王曾才,西洋近代史(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頁398~399。】
第二單元 生態環境、物質文明與近代人文生活 P.85
8重點整理 各國工業革命
背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透過打破國內貿易壁壘,以及廢除阻礙技術發明和勞動力自由流動的行會,為西歐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準備 | |
比利時 | 最早的工業中心是比利時,那裡的煤炭、冶鐵、紡織、玻璃以及軍火業在十九世紀早期一片繁榮 |
法國 | 1830年,法國企業僱用了大約15,000名英國技術工人。其後的一個世紀裡,鐵路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同時降低了運輸成本 |
德國 | 其現代化進程較緩慢一些,原因為各邦國之間的競爭導致政治上的不穩定,直到十九世紀40年代後,德國煤和鐵的產量有了大幅度增長。俾斯麥政府發起了快速工業化。俾斯麥鼓勵重工業的發展,巨型企業的組織形式成為德國工業化的特徵 |
美國 | 美國的工業化開始於十九世紀20年代,企業家吸引英國的技術工人來到新英格蘭建立棉紡織工業。1,000多家紡紗廠建立起來。為了便於交通和運貨,政府開鑿運河,私人投資者建立起輪船航線和鐵路網絡。到1860年,東北部的工業區、南部農業區以及中西部城市經路易斯和芝加哥之間已有鐵路相連,美國鐵路的鋪設透過降低交通成本和刺激煤和鋼鐵工業的發展,加速了工業化進程 |
日本 | 1900年,由於政府的積極支持,以及高效管理的大型企業的形成,日本成為亞洲工業化程度最深的國家,並且在二十世紀的經濟和工業發展中持續保持了這一地位 |
重點整理 十九世紀具代表性的工業發展
類別 | 發展概況 |
電力工業 | 1.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明了發電機,可以使電能轉變為機械能 2.1882年愛迪生成功發展了中央傳遞系統,不過電力此時也只能用於照明與公共交通 3.1891年用高壓線傳遞電力的方法,因把電力傳到100英里以外的德國法蘭克福而告解決 |
通訊工業 | 1.1875年貝爾發明電話,同時無線電通訊,也在十九世紀晚期由英國與德國的物理學家奠下理論基礎 2.1895年馬可尼成功傳遞了長波訊號而發明無線電報 3.1898年英法海峽兩岸已通無線電報 4.1901年更可接通大西洋兩岸 |
化學工業 | 1.1828年維勒(Woehler)發現尿素──能夠在實驗室內藉由人工合成,從而開闢合成化學新領域。由於人造染料的成功,也發展出甚多其他人工的合成產品,比如塑膠、人工纖維、合成樹脂及化學肥料等等 2.德國居於領先的地位,他們先製造成功的合成染料。至二十世紀初,德國製造全世界90%左右的染料 |
交通工業 | 1.火車:十九世紀初以蒸汽車頭為動力的交通工具──火車出現,人類從此進入了鐵路時代 2.電車:軌電車首先出現於1879年的柏林博覽會,1900年前電車已大行於倫敦、巴黎等地 3.汽車:1901年福特公司於美國的出產量已占全世界四分之三。主張薄利多銷,以廉價和標準化的大量生產方式來供應需要 |
建築工業 | 1.十九世紀時,英國出現以石灰石和黏土混合的材料,這是最早的水泥 2.十九世紀80年代在芝加哥出現了首座10層樓高的鋼架摩天大樓 |
補充資料 建造新的大運河──蘇伊士運河及巴拿馬運河
蘇伊士運河的開掘,使英國到東亞的旅行時間減少了一半。1851年時,鐵路已經開始通過這個地峽。1854年,埃及將開掘運河的特許權授與一家法國財團。法國認捐三分之一的成本,埃及統治者三分之一,剩下的股份預備賣給其他國家。可是這最後一部分股份始終無人購買,因而不得不由歐洲私人資本家再投資。運河於1869年竣工,徵用了2萬名埃及當地勞工。可是運河的成本和其他開發計畫的成本,埃及乃聽信財務專家的建議向人借貸。借貸數目愈來愈大,利息愈來愈高,終使埃及國庫破產。1874年,英國政府透過羅斯契爾德銀行(Rothschild bank)的安排,取得蘇伊士運河公司大半的股份,所需的錢乃向羅斯契爾德銀行借支。強加在埃及頭上的龐大債務,使它的財產由英法公債金庫(Anglo-French Treasury of Public Debt)接管。
蘇伊士運河完工以後10年的1879年,又在西面巴拿馬地峽開掘與蘇伊士運河同樣的運河。主持開掘的又是德.李亞普所領導的一法國公司。運河的工程在1881年開始,所用主要為牙買加的勞工,但是技術上的困難使工程在1888年停頓下來。1903年復工。這一年美國鼓勵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美國用黃金付給巴拿馬首期付款,以後每年以金幣付分期付款。為此,美國取得對這個十里寬地峽的權利。1904年,美國由那家法國公司購得對運河的權利。十年以後,竣工的運河開放航行大洋的船隻通行。
1工業革命時期的重要發明
時 間 | 重要發明 |
1712年 | 紐柯門發明蒸汽機抽取煤礦積水 |
1733年 | 約翰凱(John Kay)發明飛梭 |
1764年 | 哈格里夫開始研發珍妮紡紗機 |
1769年 | 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發明水力紡紗機 瓦特發明更能節省燃料的蒸汽機 |
1785年 | 卡特萊特(Edmund Cartwright)發明動力織布機 |
1792年 | 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軋棉機 |
1807年 | 富爾頓(Robert Fulton)發明汽船 |
1814年 | 史蒂芬生(George Stephenson)發明蒸汽火車 |
2十八世紀紡織技術進步與過程
飛 梭 | 英國紡棉、織棉市場供不應求,因此有不少人從事紡織機器改良或發明的工作。1733年間約翰凱發明「飛梭」,將飛梭安裝在手織機上,織工就可拉動飛梭來織布,比過去用左右手來接送梭管的織法快速得多,布面也較前加寬。飛梭普遍採用以後,布疋的生產量固然增加,但卻產生棉紗供應量短絀的問題 |
紡紗機改良 | 哈格里夫研發新的紡紗機最初只能紡紗八根,加以改良後可紡紗一百根至一百二十根,生產速率較前幾乎增加了百倍 |
水力紡紗機 | 阿克萊特於1769年間發明了一種新式紡紗機。這種紡紗機由許多滾軸安裝而成,經由滾軸的轉動可紡織棉紗。這種新型紡紗機可接裝在水車上,利用水力來轉動滾軸,自動紡紗 |
織布機改良 | 棉紗生產量過多,飛梭的織布機反而太遲慢而不敷需要,因此有織布機的改良。一位教士卡特萊特經過多次設計與試驗,於1785年間發明了一種可以自動織布的「動力織布機」 |
軋棉機 | 紡紗業因新發明而迅速發達起來,原棉的需要量急遽增加,美國一位小學老師惠特尼經過多次設計與試驗,在1792年間發明「軋棉機」,可將黏雜在原棉中的棉籽迅速清除,加速美國棉花的輸出 |
4工業革命的特點與發展
1.採用新的基本原料,主要是鋼鐵。
2.採用新的能源,包括燃料和動力如煤、蒸汽機。
3.發明新的機器。
4.工廠制度出現。
5.在交通運輸上有了重大的發展,如蒸汽火車、汽船。
6.農業進步能供應更多的非農業人口。
7.經濟變化,改變了原本的財富分配,土地作為財富資源的作用日漸減少。
8.資產階級興起,政府因應新的經濟情況也有了新的經濟政策。
9.城市的興起、工人階級運動的發展等社會變遷。
10.人類提高了能夠利用資源和征服自然的信心。
19工業革命在歐美的傳播與發展
1.傳播過程:十九世紀中傳至法國與比利時,在1860~1870年代傳至日耳曼,1890年代傳至俄國、義大利與奧匈帝國等。至於歐洲以外的地區,在1870年代以前,受影響最大的地區為美國東北部,這和英國資本與機器輸入,及紡織業與製鞋業興起於新英格蘭一帶有關,鐵路也促進了賓州煤鐵業的發展。
2.歐洲大陸工業化較遲的原因:
(1)戰爭與革命使歐洲經濟陷於混亂,並遏止冒險資金的投資與人力的遷徙。
(2)工業革命必須在一個較大的統一市場才能成功,所以義大利與日耳曼的分裂妨礙其經濟發展。
(3)傳統的行會禁止在古老城市內建立工廠制度,限制了新經濟的活動,而且農民的傳統態度,也妨礙勞力市場的形成。
3.1870年後歐洲工業革命發展情形:英國仍出產占世界總產量一半的鐵與棉布,三分之二的煤,並有二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城市。比利時成為歐陸最工業化的國家,其煤鐵工業都有高度發展,並有大規模的棉、毛紡織工業;法國也開發了海峽、海岸與洛林區的煤礦,廣設煉鐵中心,德國與美國在煤鐵業有凌駕英國之勢。
20圖2-6:德國通用電氣公司
在德國主要電子公司西門子‧霍斯克(Siemens and Halske)的資助下,1883年,拉特瑙(Emil Rathenau)創立德國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1887年改名為通用電氣公司(Allgemeine Elektricitats Gesellschaft, AEG),德國首座電力系統大半由其負責安裝,在1900年以前串起全德國的傳輸線,並建立電車系統。1940年代掌握了德國的電力市場,成為德國工業公司的龍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