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
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會期議員評鑑
評鑑結果報告2013.12.12
一、評鑑之時間範圍
2013年2月1日~2013年7月31日。
(*市議會第五次定期大會:2013年3月8日~2013年6月5日)
二、評鑑對象
扣除5位免評鑑議員,本會期共61位高雄市議員受評。
* 林國正(轉任立委)、陳致中(解職)、錢聖武(過世)三席未遞補,目前總席次為63席;另許崑源(議長)、蔡昌達(副議長)因負責主持會議,免評。
三、評鑑過程
(一)初評:
1.問政認真度:由本會祕書就市議網站公布之議事資訊,分別統計出各議員第五會期之「總質詢發言時間」、「部門質詢發言次數」及「提案件數」,並按本會《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會期議員評鑑辦法》之「計分方式」及「配分比重」,分別算出每位議員之總分。
2.問政品質:102年9月~102年10月,共動員評鑑志工300多人次,進行「觀看總質詢錄影→填答線上問卷(6項指標,每項皆為5分量表)」;每位議員隨機分配5~6位評鑑志工進行評分,之後由本會祕書進行統計,取平均分數。
(二)複評:102年12月5日,召開本會理監事聯席會,除確認初評之結果,並按本會《高雄市議會第一屆第五會期議員評鑑辦法》選出「5大認真議員」、「10大問政優質議員」、及「待觀察議員」若干名。
四、議員評鑑結果
(一)「問政最認真」議員前5名:
林武忠、吳益政、連立堅、鄭新助、蕭永達(依姓名筆劃排列)
■說明:「問政認真度」之計分項目及所佔比重:
1.總質詢發言時間:45%(*由市議會網站公告IVOD隨選視訊計算。)
2.部門質詢發言次數:45%(*由市議會網站公告之議事資訊統計。)
3.提案件數:10%(*由市議會網站公告之議事資訊統計。)
(二)「問政品質最佳」議員前10名:
李雅靜、李順進、吳益政、周玲妏、黃石龍、黃柏霖、黃淑美、郭建盟、張豐藤、鄭光峰、蕭永達(依姓名筆劃排列)
■說明:
1.「問政品質」之評鑑方式:
「問政品質」之評鑑係針對市議會網站公告之總質詢錄影進行評分,指標有六項如下:
(1)質詢過程沒有「人身攻擊」、「關說」、「反民主」或「違反人權」的不當言論。
(2)質詢主題明確,表達清晰、有條理,讓人容易瞭解重點。
(3)質詢方式能展現出監督市府的創意或力道。
(4)質詢主題都是「攸關市民整體利益」的重要議題。
(5)質詢內容有數據、有分析、能指出問題重點、也有具體建議。
(6)質詢內容展現宏觀思維及進步想法,對議題有深入認識,更對市政有整體思考。
2.獲選門檻:「整體問政品質」前10名之議員,其「問政認真度」分數必須達到70分之門檻,且無「不當言行」之爭議性事件。
(1)原前10名中,有1人之「問政認真度」未達70分(許慧玉),予以淘汰。
(2)原前10名中,有1人有「不當言行」之爭議性事件(韓賜村,參見附錄媒體報導),予以淘汰。
3.依上述方式產生之前10名共11人(其中2人同分)。
(三)待觀察名單:
許福森:總質詢0分鐘(僅提供書面質詢1案,共468字),部門質詢0次。
藍星木:部門質詢0次,提案0件。
鍾盛有:部門質詢0次,提案0件。
翁瑞珠:部門質詢0次,提案0件。
黃天煌:部門質詢0次,提案0件。
※附錄:「市議員韓賜村爭議事件」媒體報導:
2013-07-25 01:32中國時報【張啟芳/高雄報導】
林園區10號公園啟用,市議員韓賜村(左)找養工處長趙建喬(右)理論,為了「公園是你家的嗎?」爭得面紅耳赤。(張啟芳攝) | 林園區「大坪頂以東的都市計畫區十號公園」昨天啟用,市議員韓賜村認為是他爭取經費建設,掛慶祝紅布條寫上他和陳菊市長名字,竟遭市府養工處拆除,當場找處長趙建喬理論,雙方為了「公園是你家的嗎?」爭得面紅耳赤,直到陳菊到場前才散開。 林園十號公園是林園區目前最大公園,昨天上午十時舉行啟用儀式,現場即湧入大批鄉親和各級民代,包括贊助經費的中油董事長林聖忠亦到場參加。 儀式還沒開始前,市議員韓賜村到場發現掛的「幸福公園、完工啟用」四塊紅布條,屬名市長陳菊、市議員韓賜村不翼而飛怒不可遏,他指出,時任鄉長時向中油爭取贊助經費,掛慶祝布條,情理法都站得住,就算養工處要拆,起碼先打個招呼。 韓賜村找來養工處長趙建喬理論,趙建喬認為基於公平原則,不應掛任何布條,捍衛屬下作為,與韓賜村在現場你一言我一語,雙方高分貝引起在場民眾側目。 趙建喬要韓賜村不要在大庭廣眾下爭論,幾度走離現場,但聽到韓賜村質疑「公園是你家的嗎?」,趙建喬原本已掉頭,一聽回過頭來反唇相譏「難道公園是你家的?」,雙方劍拔弩張,場面火爆。 趙建喬見儀式快開始,市長陳菊即將到來,主動脫離戰場,並囑咐在旁圍觀的養工處官員離開。 陳菊到場不知道官員跟議員有口語衝突,她表示,市府向中油爭取地方回饋金九四八○萬元,自籌三千五百萬元興建林園區十號公園,未來市府也將與中油、林園鄉親共同合作,讓新三輕順利運作,創造三贏。 |
(引用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2/11201307250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