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課間音樂「晨歌」選自《皮爾金組曲》
一、樂曲介紹:
1874年葛利格受劇作家易卜生之託,為他的詩劇《皮爾金》創作配樂,起初葛利格認為此劇太過奇幻,編寫配樂不易,但因此劇蘊含濃厚的民族風格,仍舊答應了。隔年葛利格完成了全劇共23首配樂,多年後葛利格更將配樂改編為各包含四首樂曲的第一與第二組曲。
皮爾金是挪威國民童話裡的主角,一個不務正業的農夫,總是欺騙自己和他人,對感情也是非常的不專一,象徵人性的墮落與某些缺點。「晨歌」出自第一組曲的第一首,描寫摩洛哥清晨之美景,葛利格用盈盈水波般的音樂來模仿陽光在水面跳動不已,描繪陽光照耀大地的景色。
二、音樂家介紹:
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國籍:挪威
樂派:國民樂派
葛利格音樂啟蒙者是他的母親,15歲因受到鼓勵而進入萊比錫音樂院就讀,留學返國後葛利格投身挪威獨立運動,也體認到國家的歌謠才是他真正要努力的目標,作品加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從此成為挪威最具代表性的國民樂派作曲家。
31歲時的葛利格,幸運獲得政府的資助,隱居鄉下,專心作曲,在這段在鄉間休息寫曲的日子中,因接觸更多自己國家美麗的風景,更引發他的愛鄉情操,這個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無遺。在最後三十年間他接受了許多獎項,被視為挪威音樂的領導人。葛利格最有名的作品包括《a小調鋼琴協奏曲》、《皮爾金組曲》、《弦樂四重奏曲》等。
二月份下課鐘聲「離別曲」作者《蕭邦》
一、樂曲介紹:
本曲作於1827年,是蕭邦所作12首「練習曲」中的第3首。據說蕭邦在完成此曲後,曾興奮的說,自己再也寫不出比這更好的旋律了。有一次,蕭邦的學生彈奏完此曲後,蕭邦突然抓著學生的手臂,激動而深情的感嘆:「啊!我的祖國!」,後人才知道本曲是在抒發作者的思鄉之情,原先是沒有標題的,後來的人將這首練習曲冠以「離別」的標題。而這首曲子另有一則小故事,當年才19歲的蕭邦,愛上了一位華沙音樂學院的女同學葛拉柯芙絲卡,生性害羞的蕭邦始終不敢向她表達愛慕之意,當他決定離開祖國波蘭前往巴黎時,在葛拉柯芙絲卡的面前,彈奏了這首纏綿幽怨的鋼琴曲,向這位夢中情人告別。
二、音樂家介紹:
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國籍:波蘭
樂派:浪漫樂派
別稱:「鋼琴詩人」
有『鋼琴詩人』之稱的蕭邦是一位鋼琴家也是一位作曲家,個性多愁善感、富有才華的他,從小即展露極高的音樂天份,少年時期已被公認為是音樂界一顆閃亮的新星。
蕭邦二十歲時因政治情勢動盪離開波蘭,愛國的他,臨走前還拿了故鄉的一杯泥土隨身攜帶著,之後都居住在法國,從事創作、教學和演奏。害羞內向、富有女性化特質的蕭邦,在二十八歲那年,邂逅了獨立陽剛、作風前衛的法國小說家喬治桑,兩人互補的個性,很快就墜入情網,之後共同生活了九年,身體孱弱的蕭邦幾乎都依賴著像母親般的喬治桑照顧他,可惜這段戀情仍舊無疾而終,1847年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宣告破裂,分手後的蕭邦,健康急遽轉壞,由於長期的健康狀況不佳,也讓蕭邦意志非常的消沉,最終逝於1849年。
愛國的蕭邦,作品常表現出對祖國波蘭的深切懷念,且充滿鮮明的民族色彩。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技巧頗為艱深,但並不以炫技為目的,更重視詩意與細膩的情感,影響力頗為深遠,直到近代。經典名作有《小狗圓舞曲》、《革命練習曲》,一系列的《波蘭舞曲》和《馬厝卡舞曲》等。
三月份下課鐘聲「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作者《何占豪、陳剛》
一、樂曲介紹:
《梁祝》,指的是千古愛情傳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1959年5月,何占豪、陳鋼這兩位當時還在上海音樂院就讀的學生,以越劇中的曲調爲素材,綜合西方的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做精心的構思布局,首演也是由當時仍是學生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此曲的小提琴包含著二胡演奏技巧,使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全曲細膩描述三部分“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
聆聽《梁祝》,就像在看一部電影,聽一個故事,這要歸功於戲劇化的音樂敘事手法。草橋結拜、十八相送、抗婚、樓台會……這些感人的橋段,作曲家都用旋律將它們一幕幕串聯起來,向聽者娓娓道來這段淒美的故事,使整部音樂作品生動完整、極富感染力。
目前最有名兩個演奏《梁祝》的版本分別為【呂思清】及【西崎崇子】演奏的版本。呂思清被譽為:唯一能輕鬆面對《梁祝》高難度音準又能提供濃郁中國江南情懷的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是日本最優秀小提琴家之一,更是最早在國際樂壇發光發亮的少數東方音樂家。《梁祝》小提琴協奏,不僅把她推上事業的最高峰,錄音更創下了二十白金的銷售佳續,她的唯美風格,使得《梁祝》充滿無可比擬的浪漫。
二、音樂家介紹:
這首樂曲是由2位大陸的音樂家何占豪、陳鋼在1958年作成的,當時他們兩位仍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這部作品寫成後,隔年5月即在上海首演,演出後即獲得廣大的迴響。
何占豪(1933~ )作曲家。浙江渚暨人。其他作品有:弦樂曲《二泉映月》、弦樂四重奏《過年》、《烈士日記》等。
陳剛(1935~ )作曲家。上海市人。其他作品有:小提琴獨奏曲《陽光照耀着塔什庫爾幹》、《苗嶺的早晨》及交響詩《屈原》等。
四月份下課鐘聲「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作者《韋瓦第》
一、樂曲介紹:
本身就是小提琴家的韋瓦第,所寫出來的協奏曲大多是為了小提琴而作,1725年,韋瓦第出版《和聲與創意的嘗試》十二首小提琴協奏曲集,其中的第一至第四首便是《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每一首都有三個樂章,分別以快-慢-快來表現春、夏、秋、冬四季之美,每一首開頭都附有十四行詩的文字來描寫四季之景,是一種音樂、藝術與大自然美好的結合。
本次鐘聲節錄【春】的第一樂章,以快板表現迎接新春的喜悅,並且用小提琴獨奏來表現「小鳥正在唱歌」的歌聲,十分地傳神。韋瓦第在原譜上還附有一首短詩來形容這個樂章:「令人喜悅的春天降臨了,鳥兒以快樂的歌聲迎接,潺潺的小溪像甜蜜的耳語般流過。突然,天空烏雲密佈,雷雨交加,一陣陣的閃電劃過天際。當風雨平息,鳥兒又再度高唱和諧悅耳的歌聲。」
二、音樂家介紹:
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國籍:義大利
樂派:巴洛克
別稱:「協奏曲之父」、「紅髮神父」
韋瓦第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父親本身即是一位教堂的小提琴手,韋瓦第原本擔任神父,後來為了讓音樂生涯能持續,終究辭掉了神父的工作。因全家都擁有一頭紅髮,也為他招來了「紅髮神父」的美名。
辭掉神父工作的韋瓦第,開始在一所慈善女子收容所擔任小提琴教師,他的大多數協奏曲都是為了這些女孩的音樂課程與演出而寫的,一生中寫了將近五百首的協奏曲,這裡的樂團在韋瓦第的帶領之下,很快就變成了優秀的樂團,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期都在這裡教琴、作曲、指揮樂團度過。1740年韋瓦第離開了威尼斯,前往維也納尋求發展,但在隔年1741年即過世了。
五月份下課鐘聲「野玫瑰」
作者《舒伯特》
一、樂曲介紹:
這首《野玫瑰》是舒伯特十八歲時的作品,《野玫瑰》共有三個詩節,並伴隨著不斷重複的旋律和和聲,旋律帶有簡樸的民謠風味,不加任何色彩,是一首非常自然優雅的曲子。
《野玫瑰》的誕生有一個溫馨的故事,一日舒伯特在練完琴回家的路上,看見一位穿著破舊的小孩手持一本書及一件舊衣服欲出售,舒伯特見狀起了同情心,雖自己生活上並不富裕,卻將身上所有的錢與小孩交換了那本書,接過來一看是德國作家歌德的詩集,隨手一翻就看到了「野玫瑰」這首詩 ~
「男孩看見野玫瑰 荒野上的玫瑰
清早盛開真鮮美 急忙跑去近前看……..」
頓時間被詩中的文字所觸動,腦海中出現跳躍的音符,越往下看,音符不斷湧出,靈感湧出一發不可收拾,舒伯特急忙回到家裡,趕快將腦海中的音符寫下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因一顆善良的心加上才華的湧現而誕生了。
歌德的詩「野玫瑰」,描寫在原野中盛開著充滿思念的玫瑰,是一首展現愛情的詩。以這首詩來譜曲的人很多,作品將近四十首之多,特別是舒伯特及威爾納的作品評價最高。
2008年台灣電影【海角七號】以《野玫瑰》作為串起整個故事的媒介。
二、音樂家介紹: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國籍:奧地利
樂派:浪漫樂派
別稱:「歌曲之王」
舒伯特父親本身即是一位業餘的音樂家,從五歲開始,舒伯特就隨父親開始學習,他的音樂的啟蒙也從此時開始。後來的舒伯特隨薩里耶利學習正規的作曲,算是教他時間最長也是對他最有影響力的老師。舒伯特脾氣非常溫和,所以很受朋友歡迎,這些朋友有的會在舒伯特貧困時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則給他創作靈感,因為舒伯特隨興瀟灑的個性使然,一有收入就呼朋引伴去大吃大喝,待沒錢再等朋友接濟他,使得他一生經濟常處於困乏的窘境,灑脫的他甚至還將樂譜寫在帳單背面。
舒伯特對於文學、詩集非常有感觸,使得他在藝術歌曲當中獲得極大的成就,一生寫了超過六百多首歌曲,可惜的是,舒伯特在世的時候,大眾對他的認識和欣賞只是一般,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未給他應有的敬重,但在逝世前已經有約一百首著作出版。舒伯特另一重要貢獻是將鋼琴伴奏的地位提升,無論是在技巧、和聲、織度與音色的鋪陳,都有出色的表現,也使德文藝術歌曲達到顛峰境界。舒伯特死後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當崇拜卻只見過幾次面的貝多芬墓旁。
十月份下課鐘聲「G弦之歌」
作者《巴赫》
一、樂曲介紹:
《G弦之歌》,原來是在巴哈所創作四套管弦樂組曲當中的第三組,這一套組曲中有五首曲子,分別是《序曲》(Ouverture)、《歌曲》(Air)、《嘉禾舞曲》(Gavotte)、《布雷舞曲》(Bourree)、《吉格舞曲》(Gigue),其中第二首《歌曲》只以弦樂器演奏,之後由於它的旋律太美,一位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就將它改編為只以小提琴四條弦當中的G弦(小提琴的四條弦分別是E弦、A弦、D弦、G弦,其中G弦的音階最低)演奏的獨奏曲,這份演奏充份展現出G弦的特色,柔和而溫暖,不乏深度的氛圍,因此這首《歌曲》就被通稱為《G弦之歌》,流傳至今。
二、音樂家介紹: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國籍:德國
樂派:巴洛克樂派
別稱:「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演奏小提琴,兄長也是一位管風琴師。他的音樂集合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作品繁複、密度紮實,但由於當時音樂的風尚轉向為高雅細膩風格,巴赫的複音音樂被視為保守之作,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發現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並且在其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孟德爾頌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漸獲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十一月份下課鐘聲「我的太陽O' Sole Mio」
作者《卡普阿》
一、樂曲介紹:
拿坡里是義大利民歌的發源地,當地的情歌不但受到義大利人民的歡迎,更為普羅大眾所喜愛。其中,這首《我的太陽O' Sole Mio》是由義大利作曲家卡普阿(Edoardo Di Capua)譜曲,卡普羅(G.Capurro)以拿坡里方言作詞的名曲,作於1898年,同年在義大利拿坡里音樂節首演。
歌詞是藉著讚美燦爛的陽光,和蔚藍的天空表達對心中愛慕少女的癡心和衷情,歌曲首演以來就大受歡迎,立刻傳遍義大利及世界各地,算得上是義大利國歌,之後被改編為各種樂器的獨奏或合奏曲,也是音樂會中男高音喜愛的曲目之一,以本身即為義大利人的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演唱為最經典的版本。
1994年7月16日,第15屆世界盃足球賽決賽期間,三大男高音再度合作,在美國洛杉磯的道奇體育館舉辦大型音樂會,留下了相當經典的演唱傳奇。
※歌詞大意~
可愛的太陽雨後重現輝煌,
映照花上水珠,粒粒閃金光!
和暖的花園充滿玫瑰花香,
在陽光溫暖裡飽哼著慰安。
但在我心中充滿希望,
因為妳眼中柔潤光芒,
深入我的心房,
驅散一切憂傷。
二、音樂家介紹:
卡普阿 (Edoardo Di Capua, 1685~1750)
國籍:義大利
這首著名的拿坡里民謠《O Sole Mio 我的太陽》,是義大利作曲家卡普阿(Edoardo Di Capua)之作,傳說作者當時很窮困,但是歌曲中絲毫沒有一絲感傷和鬱暗,反而充滿明亮之感,他受莎士比亞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詩句的啟發,以讚美太陽來表達真摯愛情。歌曲雖然紅遍全球,但卡普阿為了糊口,以賤價賣給出版商,仍然窮困一生。
十二月份下課鐘聲「水上音樂Water Music」
作者《韓德爾》
一、樂曲介紹:
此曲有個有趣的傳說故事,當時韓德爾從義大利學習完畢,回漢諾威擔任宮廷樂長,不久,他到英國旅行受到英女王的器重便長期停留在倫敦不回德國了,使原聘任他的德國漢諾威選帝很生氣,之後英女王去世,恰恰好由原在德國的漢諾威選帝繼承王位,韓德爾為了討漢諾威選帝歡心,便寫了著名的《水上音樂》,在1717年國王遊泰晤士河時,技巧性地僱了管弦樂團坐上大船,在河上演奏給國王聽,吸引新任國王的注意。全曲具有慶典和皇家宴會般的愉快節奏,是一首被後世廣為喜好的管弦樂作品,漢諾威選帝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原諒了他的不辭而別,並鼓勵他繼續創作(也有人說這是穿鑿附會,事實上漢諾威到了英國後,仍重用韓德爾)。
原曲是由二十幾個小樂章組成,但目前聽到的水上音樂已經過多次改編,與韓德爾當初寫曲的風貌不太相同。有作曲家將之分為包含第一組曲F大調,第二組曲D大調,第三組曲G大調等三套組曲。也有一版本是由英國作曲家依當代樂器編制改編的,一共有六個樂章。水上音樂同時也是早期幾首大量開始使用銅管樂器的管弦樂作品之一,尤其充分運用法國號是一個重要的創新。
二、音樂家介紹:
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國籍:德國
樂派:巴洛克樂派
別稱:「神劇之父」
韓德爾的父親是一個理髮師兼外科醫師,堅持要他學法律,從小便禁止他學音樂。7歲時和父親一起去薩克森公爵的宮廷,公爵無意間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後,便要求他的父親讓他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
韓德爾後來從德國轉往英國發展,爾後定居英國,到各地尋找歌劇歌手,這段期間不眠不休,也沒結婚,寫了許多歌劇與神劇。韓德爾晚年得了眼疾雙眼失明。去世後遺體被運往英國,並以最高規格安葬在西敏寺。著名的作品有《彌賽亞》(Messiah)、《水上音樂》(Water Music)和《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其中神劇《彌賽亞》在倫敦上演時,英王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全曲,使得全場觀眾也跟著起立聆聽,至此之後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此曲也被稱為「天國的國歌」。
韓德爾和巴赫同年出生(1685年),只相差一個月,兩人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巴赫一生窮困而子嗣眾多,韓德爾沒有婚姻卻一生享有盛名和榮華。可惜的是兩人雖然互相仰慕,但因因緣際會一日之差,從未見過面。
三月份下課鐘聲 音樂劇「貓-Memory」
一、樂曲介紹:
《Memory》出自音樂劇《Cats》,是該劇最重要的主題曲,1980年首演,原是音樂劇有史以來連演最長的,直到2006年1月被《歌劇魅影》打破。是由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根據艾略特的詩集《老負鼠的貓經》及其他詩歌所編寫的一部音樂劇,它曾經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個角落演出。
《Cats》劇情描述傑利柯貓族們每年都會聚會一次,這種貓咪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可以擁有「重生」的機會,而這也就是他們每年聚會一次的原因。而這一年一度的「傑利柯舞會」之夜,他們之中年歲最長的長老貓將會在黎明前,選出一隻貓可以得到每年唯一一個得以「重生」的資格,升上他們的「天堂」,然後重新過著幸福的生活。
《Memory》是由女主角魅力貓所演唱,年輕時意氣風發地離開了傑利柯貓族,此次回來卻是落魄不堪,貓族內的其他人也不喜歡她,後來一隻年輕的貓咪感受到她的心境,選擇接納,於是大家重新再給她一次機會,此時,她再度唱起了她的回憶,打動了所有的貓,贏回了所有貓對她的看法,更贏得了重生的機會。
二、音樂家介紹:
安德魯‧洛伊,韋伯 (Andrew Lloyd Webber,1948~)
國籍:英國
安德魯·洛伊·韋伯於1948年3月22日出生在倫敦一個音樂世家,他曾立志要當史學家,大學結識了後來的創作夥伴—作詞家提姆‧萊斯,日後兩人合作多齣成功的音樂劇,是20世紀晚期最受歡迎的劇院作曲家,為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劇院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與首任妻子婚姻維持了12年,在1983年離婚。韋伯之後與歌手和舞蹈演員的莎拉·布萊曼結婚,在1990年離婚。雖然韋伯與布萊曼的婚姻未能持續,但在兩人新婚之初,韋伯十分著迷於莎拉布萊曼的歌聲,為此引發了靈感在1986年創作出音樂劇《歌劇魅影》,離婚後他們仍然保持著很好的朋友關係。安德魯·洛伊·韋伯在1992年被冊封為爵士;1997年,再被封為終身貴族,封號是「洛伊德-韋伯男爵」(Baron Lloyd-Webber)。
韋伯具有代表性作品有:《萬世巨星》、《艾薇塔》、《Cats》、《歌劇魅影》、《約瑟夫與神奇彩衣》、《微風輕哨》、《星光列車》、《日落大道》。
四月份下課鐘聲「聖母悼歌」
作者《裴高雷西》
樂曲介紹
《聖母悼歌》原本是首詩,在描述聖母瑪利亞,看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哀傷難過的感受。在十五世紀時,天主教教會將它列入彌撒裡,在那之後這首詩就變成許多作曲家喜愛的題材之一。包含了史卡拉第、斐高雷西、維瓦第、莫札特、舒伯特、羅西尼、威爾第等知名作曲家都曾用此詩來作曲。斐高雷西版本是給女高音以及女低音二重唱。
裴高雷西運用自己譜寫歌劇的專長,讓《聖母悼歌》添上了歌劇的華麗悲情風格,也因此讓這首新作,深受歡迎,但是這位短命的作曲家卻連這首曠世傑作的問世都來不及聽到,就被召回天國,這早逝造成後世對他更瘋狂的喜愛和好奇,尤其是這首《聖母悼歌》,曲中一開始巧妙地運用女高音和女低音二重唱的手法,是歷來聖樂少數見的開場,哀淒而娓婉,備受世人喜愛。
裴高雷西的《聖母悼歌》被譽為曠世的巨作,更被許多世人誇張的形容為世界上唯一一首聖母悼歌,以巴洛克音樂結構釋放出莊嚴懾人的力與美,為古往今來同類作品中的翹楚。
而後來的巴赫似乎對斐高雷西的版本相當喜愛,在大約1741年巴赫將斐高雷西版本使用詩篇51篇重新填詞,完成作品BWV1083。在巴洛克時期跟現代有一個很不同的一點是,若是有作曲家想使用別人創作的曲目,在當時不僅是不違法,甚至連原創作曲家會相當感激,因為這表示他的原創相當受到大家喜愛。
音樂家介紹
裴高雷西 (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
國籍:義大利
樂派:巴洛克樂派
他的名字取自Pergola鎮的鎮名,也是他的祖先的住地,他從小與多位音樂老師學習音樂,並曾任王子及一些公爵的樂長等,15歲即在洛雷托聖母音樂院任教,22歲時為那不勒斯大地震而作彌撒曲,大獲成功。
裴高雷西接受委託創作這首聖母悼歌時只有26歲,當時是1736年,拿坡里市的宗教高層希望將已經傳唱多年的亞歷山大史卡拉第所寫的同文聖母悼歌換成新的創作,因此交由裴高雷西來創作,當時裴高雷西已經染上肺結核不久於人世,但他還是卯足全力寫出這首他短暫一生中最璀璨的名作,成為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更堪稱是唯一的聖母悼歌,從此被人傳唱不已,可惜就在完成後即過世了。
他是義大利喜歌劇音樂的先驅。除了《聖母悼歌》莊嚴而優美的旋律,另外還有長笛協奏曲、交響曲等作品,並對歐洲喜歌劇和古典時期音樂風格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104年五月份下課鐘聲「降E大調夜曲」
作者《蕭邦》
樂曲介紹
蕭邦一共創作21首夜曲,其中第二號降E大調夜曲是早期(1830-1831年)的創作,此首是蕭邦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獻給瑪麗.普勒菲夫人。旋律以行板優雅的速度展開,以四小節的樂句漸次相仿與裝飾化的行進發展,在優雅中帶有淡淡的哀傷風格。可以從琴聲中感受到蕭邦多愁善感與內在性靈的音樂詩性。而每次重複其旋律時會加上更多的修飾,左手部分是三個音為一組的伴奏,強調了樂曲的12/8節拍。
夜曲這種音樂型式一般認為是由英國的費爾德(John Field,1782-1837)所創,取其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域奏出如夜一般的寂靜、如夢一樣優雅的旋律。而蕭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適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優雅格調和高貴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現内在的深刻情感。而體型上,他體弱多病,並不適合演奏高響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成了夜曲的迷人氣質。
蕭邦音樂中最吸引人的部份就是夢幻般的旋律與熱烈的情感,而他的「夜曲」就像在清涼的夜晚仰望星空一樣舒適快意,極富詩情與夢幻意境的鋼琴作品。
音樂家介紹
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國籍:波蘭
樂派:浪漫樂派
別稱:「鋼琴詩人」
有『鋼琴詩人』之稱的蕭邦是一位鋼琴家也是一位作曲家,個性多愁善感、富有才華的他,從小即展露極高的音樂天份,少年時期已被公認為是音樂界一顆閃亮的新星。
蕭邦二十歲時因政治情勢動盪離開波蘭,愛國的他,臨走前還拿了故鄉的一杯泥土隨身攜帶著,之後都居住在法國,從事創作、教學和演奏。害羞內向、富有女性化特質的蕭邦,在二十八歲那年,邂逅了獨立陽剛、作風前衛的法國小說家喬治桑,兩人互補的個性,很快就墜入情網,之後共同生活了九年,身體孱弱的蕭邦幾乎都依賴著像母親般的喬治桑照顧他,可惜這段戀情仍舊無疾而終,1847年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宣告破裂,分手後的蕭邦,健康急遽轉壞,由於長期的健康狀況不佳,也讓蕭邦意志非常的消沉,最終逝於1849年。
愛國的蕭邦,作品常表現出對祖國波蘭的深切懷念,且充滿鮮明的民族色彩。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技巧頗為艱深,但並不以炫技為目的,更重視詩意與細膩的情感,影響力頗為深遠,直到近代。經典名作有《小狗圓舞曲》、《革命練習曲》,一系列的《波蘭舞曲》和《馬厝卡舞曲》等。
104年九月份下課鐘聲「新世界交響曲」
作者《德弗札克》
樂曲介紹
1892年,在捷克已享有盛譽的德弗札克受邀前往美國擔任國家音樂院院長,他在美國停留三年,這段期間對於美國本土民謠、印第安音樂、黑人靈歌等多有研究。根據這些研究心得,把濃厚的美國精神與思鄉情懷融合為一,創作第九號《新世界交響曲》。當時德弗札克受到美國大自然與民族音樂的感動,使他對祖國的鄉愁與日俱增,其妻在信中傾訴德弗札克長年奔波在外,無法照顧家人的心情,更讓德弗札克百感交集,於是他便在這樣的思鄉情懷下,創作出此首交響曲。其中第二樂章更有德弗札克對於故鄉濃濃的眷戀,是最有名的片段。第二樂章淡淡哀傷的「念故鄉」旋律是由英國管擔綱。
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陸月球的時候,太空人阿姆斯壯攜帶的音樂,就是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這首作品,可說是德弗札克最著名的傳世傑作。
音樂家介紹
德弗札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
國籍:捷克
樂派:國民樂派
德弗札克的父親是一名業餘的音樂家,平常經營旅館生意和擔任屠夫工作。因為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不僅成為一名音樂家,還領有屠夫的執照。從小就有高度的音樂天份,16歲進入布拉格音樂院就讀,18歲以優異成績畢業。
德弗札克是一個非常敦厚務實的人,他的音樂才華最初受布拉姆斯賞識,逐步在歐陸打響名聲,後來他所到之處如倫敦、俄國或美國,皆受熱烈歡迎。他的作品大量運用民族元素,融入波西米亞風格,與史麥塔納(Smetana)、揚納傑克為捷克音樂的三巨頭。 1892年德弗札克赴美擔任紐約國民音樂院院長,可說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旅程。在他教導學生如何表達民族色彩的同時,也進行美國音樂的採集研究。他最著名的《新世界交響曲》即巧妙融合印第安民歌、黑人靈歌與波西米亞音樂,成為今日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在重振捷克民族音樂上,德弗札克扮演重要的角色。
104年十月份下課鐘聲「愛之夢」
作者《李斯特》
樂曲介紹
《愛之夢》是包含3首小曲的鋼琴曲,其副題為「3首夜曲」。其中以第3首「第3號」特別有名。這3首音樂本來為女高音獨唱曲,但1850年李斯特39歲時改編為鋼琴獨奏曲,並以『愛之夢─3首夜曲』出版。不過,鋼琴版並不是把歌曲單純照本改編,他以他自己的風格,運用最高的技法,改編成能夠充分發揮鋼琴魅力的音樂。他刪除原曲中只有聲樂才能發揮效果的部分,然後加入最能發揮鋼琴特點但原曲裡沒有的部分,比原聲樂曲要更豐富多了,所表現的情感比原聲樂曲亦複雜多,使原曲蛻變為新的鋼琴曲。
音樂家介紹
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
國籍:匈牙利
樂派:浪漫樂派
別稱:「鋼琴之王」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他5歲時由父親教會彈奏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徹爾尼,他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貝多芬曾聽其演奏,並親吻這位神童的額頭。在當時「飛舞的手指」是他演奏的標誌,這在那時是一種革新,因為那時的鋼琴家和風琴家在演奏時,手指的動作都很僵硬。當李斯特12歲時,徹爾尼宣佈他已經把所有能教的教完了,並建議李斯特應該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
到巴黎後,由於著名鋼琴製造家賽巴施坦.埃拉爾(Sébastian Erard)耳聞李斯特驚人的成就,於是贈送他一架最新設計的鋼琴,這架鋼琴容許同一音調的快速重複。李斯特有了這種新式鋼琴後如獲至寶,他的風暴立刻席捲了全巴黎,當時他的聲望在歐洲達到了頂點。
1835年23歲的李斯特在蕭邦聚會上認識大他六歲的瑪麗‧達古伯爵夫人,隔年這位伯爵夫人遺棄丈夫與李斯特雙雙私奔至瑞士,兩人並育有三名子女。在瑪麗的影響下,李斯特開始鑽研歌德和但丁的作品,並開始作曲。之後的幾年,歐洲出現了瘋狂的「李斯特熱」,當時他受歡迎的程度,就算只是短短的5分鐘在等火車的空檔,車站的鋼琴就會被搬上月台,使他能為圍繞他的群眾演奏,用過的手帕、沒喝完的酒杯都讓女性聽眾陷入瘋狂的收藏。因為李斯特奇特的音樂家特點還結合了他性感的魅力、俊美的外表,讓當時的女性聽眾為他傾倒,也讓他被贈與寶刀、寶劍、獎章和頭銜。但這股「李斯特熱」妨礙了他和瑪麗的關係,在1847年,瑪麗決定離開他。
李斯特在和瑪麗分開後,結識了另一位頗具文學素養,28歲的波蘭公主卡洛琳.賽恩-維根斯坦,李斯特發覺能和卡洛琳共享深刻的宗教感情和對文學的熱愛,然而,這種生活只維持了12年。之後,在1865年,他轉往宗教,立志成為一名神父,然而即使在當上神父之後依然韻事不斷。在1886年,因感冒併發了肺炎,享年75歲。
李斯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後來他更將這份才能發揮到各種樂事上。他除了是一位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之外,他還是批評家、作家、神父、教師、紈桍子弟。他既是音樂界的表率人物,也是角色複雜多變的人。
104年十一月份下課鐘聲「快樂的捕鳥人」選自魔笛
作者《莫札特》
《快樂的捕鳥人》選自莫札特生前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故事情節本身有些怪異:夜后要求王子塔米諾從某教派神秘的祭司那兒救出她的女兒塔米娜,王子一路上有捕鳥人帕帕基諾同行,並獲得夜后侍女贈與的魔笛,能幫助王子度過難關。而本來祭司是反派角色,後來變成祭司是好人,反而是夜后有邪惡企圖,最終王子通過層層考驗後,與公主塔米娜在一起,而捕鳥人帕帕基諾也有了美嬌娘帕帕基娜。
【魔笛】首演並不大成功,後來越演越受歡迎。《快樂的捕鳥人》是歌劇一開始捕鳥人帕帕基諾很開心的唱著自己是快樂的捕鳥人,愉悅而開心的經典片段。【魔笛】另一著名片段則是《夜后》,這是一段難度極高的花腔女高音詠嘆調,是莫札特當時為了幫助自己太太的大姊成名,是一位女高音,而寫的經典片段,是歌劇中相當受歡迎的段落。
音樂家介紹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國籍:奧地利
樂派:古典樂派
別稱:「音樂神童」
莫札特是一個天才型的音樂家。他的音樂才華在年幼時即表露無遺。他的父親也是一個音樂家,故莫札特自幼就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四歲時,莫札特已開始作曲,他的父親便開始安排他四處巡迴演奏,受到各地的貴族、皇室人員及主教的歡迎。「音樂神童」的美名不脛而走。
當時莫札特每天演奏兩場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他要整天乘坐馬車,奔走於各演出場地之間。各貴族要預先在多天出前作出邀請,才能邀約到莫札特。1764年時,只有8歲的莫札特已完成他第一首的交響曲,年僅12歲時,莫札特已寫下了一部歌劇。
之後莫札特到處找尋工作,但由於莫札特年輕而具有超凡的才華,受到年老宮廷樂師的嫉妒及排斥,王室貴族雖然十分欣賞他的才華,但莫札特仍然常遭受拒絕。
而儘管莫札特名氣、聲望皆很大,成年後卻時常過著十分拮据的生活,因為他和他的太太康斯坦茨兩人皆不擅理財,莫札特只能不停應接作曲工作來支付生活開銷。
過度操勞的生活讓莫札特的身體漸走下坡,家中經濟狀況又沒錢請醫生看病,1791年的某一天,一位神秘的陌生訪客來訪,希望莫札特為他撰寫安魂曲,正受病痛折磨的莫札特感到這是地獄使者來召喚他離去的訊息。儘管莫札特盡力希望完成這首作品,但他始終不敵病魔的糾纏,在他三十六歲生日前辭世了,未完成的安魂曲便由他其中一個學生整理他的手稿並補充完成。享年只有三十五歲的莫札特,由於家境貧困,死後竟被草草埋在貧民窟。
雖然精神上與生活上常處於困頓的狀態,但他的作品依舊具有純粹音樂的性質,表現出音樂的至真、至善與至美。
104年十二月份下課鐘聲「綠袖子幻想曲」
作者《佛漢威廉斯》
樂曲介紹
「綠袖子」(Greensleeves)為一首傳統的蘇格蘭民謠,在16世紀期間開始流行於蘇格蘭民間,原作曲家已不可考。後來佛漢威廉斯將他編入「戀愛中的約翰爵士」這部歌劇當中,成為迷人的《綠袖子幻想曲》(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曲子中有一段明顯的對比樂段,來自另一首民謠《可愛的瓊安》。目前大多聽到的編曲是由豎琴、長笛與弦樂合奏的。這首曲子在英國就像空氣一般深深融入英國民眾的生活,而這首曲子也有一種悠遠、古意盎然的風味,感覺特別寧靜安祥,十分清新。
音樂家介紹
佛漢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
國籍:英國
樂派:國民樂派
佛漢威廉斯可謂二十世紀前半期英國相當重要的作曲家。從小就學習小提琴與鋼琴,18歲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20歲進入劍橋三一學院,當取得歷史與作曲學位之後,他回到皇家音樂院與史丹福學作曲,同時成為霍爾斯特的學生與好友,與霍爾斯特的友誼更對他的作曲觀念產生重大明顯的影響。他雖然畢業自英國皇家音樂院,但卻一直到29歲才開始作曲,算是較晚才起步的作曲家。
31歲開始將注意力轉到不同地區的民謠音樂上,大力蒐集英國民謠,成為影響他音樂的重要元素。在所有英國藝術家中,最富有英國色彩的大概非佛漢威廉斯莫屬,也讓他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除了以「綠袖子幻想曲」聞名後世,他為小提琴與管弦樂所寫的「雲雀飛翔」也是一首深受小提琴家和樂迷喜愛的作品。近年來,他的「泰利斯主題幻想曲」則跨出了古典音樂的領域,因為被電影「怒海爭鋒:極地征伐」一片多次引用,而受到喜愛。
一月份課間音樂「拉德斯基進行曲」作者 《老約翰‧史特勞斯》
一、樂曲介紹:
此首進行曲創作於1848年,老約翰‧史特勞斯為了歌頌擊敗革命軍的總司令拉德斯基元帥,於是以他為名寫下了此曲。樂曲本身十分雄壯輕快,由對比鮮明的兩部分構成。強勁有力的序奏之後是第一部分主題,具有圓舞曲輕鬆悅耳的氣質,彷彿讓人看到一隊步兵輕快的走過大街。樂曲的第二部分是一個相對比較輕柔的主題,篇幅較長,優美動聽。樂曲的最後再現了第一部分的主題,在雄偉有力的歡愉氣氛中結束。
在今日,這首曲子更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將氣氛拉升到最高點的「必備安可曲」。每年的第一天,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都會舉辦新年音樂會,按照慣例,觀眾們會在音樂會結束時大喊「安可」,這首曲子則是年年登場的安可曲,精彩的是,每每曲子演奏到一半時,指揮便會突然轉身將指揮棒指向觀眾,觀眾們也會十分有默契地打起拍子,台上台下樂成一團,成為每年新年音樂會超人氣曲目。
二、音樂家介紹:
老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1849)
國籍:奧地利
樂派:浪漫樂派
別稱:「圓舞曲之父」
老約翰‧史特勞斯父親為維也納一家旅館和舞廳的老闆,早逝後母親改嫁,繼父讓他學習小提琴,雖然他很快就掌握技巧及旋律,家境不佳仍使他的音樂前途無以為繼,直到遇見當時著名的小提琴教師波里‧薛斯基收他為徒,才改變其一生。十五歲起,約翰就靠著琴藝自食其力,二十一歲開始寫作圓舞曲。他先加入蘭納旗下的樂團擔任小提琴手,後來就自組樂團。他不僅訓練出當時全歐最出色的樂團,更率團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奏,作品傳遍各地,也為他贏得「圓舞曲之父」美譽。
約翰與酒店老闆女兒安娜‧瑪莉亞‧舒特雷蒙結婚,生下約翰‧史特勞斯二世,也就是後來的「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次子約瑟夫,三子愛德華也都是知名的圓舞曲音樂家。可是老約翰以自己的經驗為鑒,認為音樂之路既辛苦又有很大的風險,不願兒子走上音樂之路。還好小約翰得到母親的支持,偷偷地學習小提琴和作曲法。正當老約翰的事業,在如日中天的時候,竟然出現一位意想不到的對手…,當時小約翰‧史特勞斯只有19歲,他的第一次公開演出,就轟動了全維也納市,也開始了父子之間的競爭。除了圓舞曲外,史特勞斯家族也以寫作進行曲和波卡舞曲聞名於世。約翰‧史特勞斯於1849年9月得了猩紅熱,以四十五歲壯年逝於家鄉維也納。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可能是古典樂樂曲中最受歡迎的,自約翰.史特勞斯起,作品均能風行全歐,至今演出不絕。
三月份課間音樂「《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作者《韋瓦第》
一、樂曲介紹:
本身就是小提琴家的韋瓦第,所寫出來的協奏曲大多是為了小提琴而作,1725年,韋瓦第出版《和聲與創意的嘗試》十二首小提琴協奏曲集,其中的第一至第四首便是《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每一首都有三個樂章,分別以快-慢-快來表現春、夏、秋、冬四季之美,每一首開頭都附有十四行詩的文字來描寫四季之景,是一種音樂、藝術與大自然美好的結合。
本次鐘聲節錄【冬】的第二樂章,第一、第二小提琴模仿屋外雨聲淅瀝淅瀝下個不停,但屋內有小提琴獨奏唱出溫暖的曲調,熊熊爐火讓冬夜分外地靜謐,人們坐在火爐旁享受安逸舒適且無限滿足,聽來格外讓人覺得溫暖。
二、音樂家介紹:
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國籍:義大利
樂派:巴洛克
別稱:「協奏曲之父」、「紅髮神父」
韋瓦第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父親本身即是一位教堂的小提琴手,韋瓦第原本擔任神父,後來為了讓音樂生涯能持續,終究辭掉了神父的工作。因全家都擁有一頭紅髮,也為他招來了「紅髮神父」的美名。
辭掉神父工作的韋瓦第,開始在一所慈善女子收容所擔任小提琴教師,他的大多數協奏曲都是為了這些女孩的音樂課程與演出而寫的,一生中寫了將近五百首的協奏曲,這裡的樂團在韋瓦第的帶領之下,很快就變成了優秀的樂團,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期都在這裡教琴、作曲、指揮樂團度過。1740年韋瓦第離開了威尼斯,前往維也納尋求發展,但在隔年1741年即過世了。
105學年度九月份課間音樂「《夢幻曲》」
作者《舒曼》
樂曲介紹
《夢幻曲》是舒曼所作十三首《兒時情景》(Kinderszenen)中的第七首,也是最有名的一首,於1838年完成。《兒時情景》的每一首均有一個標題,內容或描述新生兒的純真,或是孩童們開心地嬉鬧玩耍,或譜出向媽媽撒嬌的對話。其中這首《夢幻曲》則是孩子們玩累了,臨睡前躺在媽媽懷裡,一面聽著母親的催眠曲,一面想像著各種奇幻夢境,最後輕輕柔柔沉入夢鄉的畫面。
雖然僅僅二分多鐘,但舒曼利用音樂的緩進及高低起伏的旋律,把快樂孩子的幻想都表達出來,以單純的旋律迴盪,緩和心靈和情緒,洋溢著溫馨、朦朧的秀美氣氛,只要用心彈奏或聆聽,很快使人深深地陶醉在音符所勾勒的圖像中。
音樂家介紹
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
國籍:德國
樂派:浪漫樂派
出生在德國的舒曼,童年時最有興趣的是文學而非音樂,日後的音樂創作,更經常從文學作品中獲得靈感,甚至被稱作「音樂的文學家」。一開始順從媽媽的心願,就讀法律但是念到一半,卻無法忘情音樂,毅然放棄法律改學音樂,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鋼琴家。但因他約20歲才開始往音樂的路發展,為讓自己加緊跟上進度,在心急之下因練琴過度失當,右手的無名指受傷,只好放棄成為鋼琴家的願望,專心於作曲。後來舒曼愛上老師的女兒克拉拉,於是舒曼寫曲、琴藝極佳的克拉拉演奏,兩人彼此欣賞而相愛,但是克拉拉的父親極力反對,舒曼為了博得他的歡心,不但努力寫曲賺錢,還考上律師執照,最後兩人還是不顧克拉拉的父親反對於1840年結為連理,幸福的日子,讓舒曼在這年寫出了將近一百首豐富的藝術歌曲。只是舒曼真是命運乖舛,正當作曲事業正值邁入巔峰之際,舒曼的精神狀態卻有了問題,他經常陷入不健全的幻想之中,而且想自殺,在精神病院療養了兩年,最終在1856年去世。
105學年度ˊ十月份課間音樂「哈巴奈拉舞曲」
作者《 比才》選自歌劇【卡門】
樂曲介紹
【卡門】一劇係改編自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原著小說,故事內容充滿濃濃的西班牙情調,比才運用他豐富的想像力與創作能力,寫出了劇中一首首色彩瑰麗、節奏強烈的熱情樂曲。只可惜【卡門】在1875年巴黎首演時,被觀眾報以噓聲,許多人甚至中途離席,在這種情況下,歌劇只好草草結束,因為當時的觀眾已看慣端莊壯麗的場景,根本無法接受【卡門】中一些不道德、下層階級的情節,這是法國歌劇卡門首演的情形,作曲家比才則在首演三個月後即因病去世,無法看到【卡門】日後在舞台上亮眼的成績。而今天,卡門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比才倘若地下有知應該也覺得十分慶幸。
【卡門】劇情描述女主角卡門是菸草工廠女工,她的愛情觀相當前衛大膽,艷麗的外貌與靈巧的手段往往將男人玩弄於股掌間,她首先看上衛兵唐荷西,三兩下就勾引到手,唐荷西為了卡門鋌而走險加入走私集團,還背棄故鄉的母親與戀人,但卡門不久後就移情別戀,愛上鬥牛士埃斯卡米洛,為愛放棄一切的唐荷西哀求卡門回心轉意,但卡門狠心拒絕了,於是妒火中燒的唐荷西拔出尖刀刺死了卡門,結局以悲劇收場。
這首《哈巴奈拉舞曲》是歌劇【卡門】當中著名的詠嘆調,這首歌曲源自於西班牙民謠,熱情又放浪的曲調將卡門愛恨分明的性格表露無遺,歌詞大意是:「愛情像一隻叛逆的小鳥,難以馴服捉摸不定…..若我愛上了他,他就得當心,我將跟他日夜不分離」
音樂家介紹
比才 (Georges Bizet,1838-1875)
國籍:法國
樂派:浪漫樂派
比才出生於巴黎,父親是聲樂家,母親是鋼琴老師,從小便由同為音樂家的雙親細心栽培,學音樂的過程算是十分順利也很早就發揮過人的作曲天賦,但比才也嘗試過許多失敗的作品,一直到25歲寫的《採珠人》才讓他初嘗成名的滋味。他對法國歌劇有相當傑出的貢獻,作品常取材於社會底層的平民生活,採用現實的手法描寫場景,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另外為話劇《阿萊城姑娘》所寫的配樂也是深受人們歡迎
105學年度ˊ十一月份課間音樂「Amparito Roca」
作者 : Jaime Teixidor
樂曲介紹
這首作品寫於1925年,是他最著名的曲子。Roca是一位12歲小女孩的名字,是作曲家的鋼琴學生。此曲主要展現西班牙日常生活的樣態,充滿熱情、活力,也有許多鬥牛舞二拍子的風格。
音樂家介紹
Jaime Teixidor,1884-1957
國籍:西班牙
出生於西班牙,是一位音樂家、指揮家、出版商和作曲家,在學習完作曲、指揮後,他加入了軍樂隊,演奏薩克斯風,他在軍樂隊十三年後,於1920年退役。退役後有教導鋼琴、小提琴,後來他還成立了一家音樂出版公司,出版他的作品和其他作品。他的女兒也是一位作曲家。
105學年度ˊ十二月份課間音樂「The First Noel」
樂曲介紹
The First Noel(第一個聖誕節,又稱聖誕佳音),是一支傳統英格蘭聖誕頌歌,大約起源18世紀,但也可能更早。而因「Noel」一詞來自法語Noël(即「聖誕節」),有許多人誤以為是法國歌曲。
現在流行的版本起源自康沃爾郡,最早出現於《古今頌歌集》,有被改編過許多版本,也時常被拿來翻唱。
2017一月份課間音樂「凱旋進行曲」選自歌劇【阿伊達】
樂曲介紹
此劇在埃及開羅首演,故事劇情大意是~被虜到埃及的衣索匹亞公主阿伊達,竟愛上了埃及的將軍拉達米斯,但巧的是埃及公主也愛這將軍,公主非常聰明,她一眼就看出了阿伊達是她此生最大的情敵,雖然現在只是個俘虜而已。
而埃及將軍拉達米斯不經意將軍事機密透漏給衣索匹亞公主阿伊達,機密就是埃及即將攻打衣索匹亞,這讓身為衣索匹亞公主的阿伊達陷入兩難,後來埃及將軍打贏了,帶回的戰俘中竟有衣索匹亞國王,但衣索匹亞國王不動聲色未讓任何人知道其身分,只有暗中命令女兒阿伊達想辦法說服埃及將軍透漏逃亡的路線,而埃及將軍因為打了勝仗被賜婚與埃及公主結婚,但這卻不是將軍所希望的,將軍還是愛著阿伊達,就在傷心且不知如何是好的阿伊達與將軍密會時,將軍無意中透露出逃亡路線的秘密,這時躲在暗處的衣索匹亞國王便趁勢現身表明身分,但此時埃及公主安妮莉思和埃及大臣也及時出現帶走了將軍,將軍被視為叛徒審判,儘管埃及公主要將軍為自己辯白,但將軍心灰意冷表明自己只愛阿伊達,將軍被審判要活埋關在墳墓中,阿伊達為了與其所愛共生死,便潛入墳墓中與之殉情。
凱旋進行曲是第二幕中非常受歡迎的管弦樂作品,主要在描述埃及將軍凱旋歸來的情景。
音樂家介紹
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
國籍:義大利
樂派:浪漫樂派
威爾第自幼即對音樂極有興趣,小時候即與村莊教堂裏的一位風琴演奏家學習音樂,18歲時受富商兼業餘音樂家巴雷齊欣賞,遂而接受其資助,報考米蘭音樂學院,由於超過一般的入學年齡(通常僅招收十四歲以下的學生),而且被認為天賦不足而未被錄取。後來與富商的大女兒瑪格莉特相戀墜入愛河,並順利地共結連理,也接受岳父的資助繼續在米蘭學習音樂。
1836年,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Oberto)》為史卡拉歌劇院所接納,並大獲成功,但就在籌備第二部歌劇「一日國王」喜歌劇時,威爾第的妻子、兩個幼子接連過世,對威爾第來說是一大打擊,他熱愛他的妻子與孩子,「一日國王」這部喜歌劇也全然失敗,讓威爾第心灰意冷之際,發誓再也不創作了,好在後來被其他人說服,因為接下來的《納布果》歌劇讓他大獲全勝,逐漸奠定他在米蘭的地位,後來另外三部歌劇名作《弄臣》(1851)、《遊吟詩人》(1853)及《茶花女》(1853)相繼問世後,威爾第因此成為義大利歌劇界的名人。
威爾第對題材的選擇經常含有激烈而有革命思想的~這讓他在義大利同胞的心靈中引起了共鳴。一千多年以來,義大利被弄得四分五裂,因此,國家的統一成為義大利人的願望。對千萬義大利愛國志士而言,威爾第的名字就足以鼓舞人心,因為他的名字意味著「光榮與義大利同在」,因為VERDI 五個字母剛好是「義大利國王維多利奧‧艾曼紐」(Vittorio Emanuele Re d'Italia)的縮寫,而艾曼紐一直是義大利人長久以來領導建國的希望所寄。當義大利得到獨立時,他被選為國會議員,後來還當了參議員,儘管他只到參議院一次而已,隔年即自行辭去職務。
他在1901年1月27日去世於米蘭,享年87歲,是音樂家中算長壽的人。
2017九月份課間音樂「月光」德布希
樂曲介紹
鋼琴曲《月光》創作於1890年,是【貝加馬斯克組曲】中的第三首,為典型印象樂派捕光捉影的音樂代表。當時德布西正於義大利北方旅行,對於當地獨特的風光格外有感覺,於是完成了包含《月光》在內的【貝加馬斯克組曲】。
樂曲一開始是由靜謐且深沉的音響開啟,淡淡地描繪了朦朧、幽靜的月色,感覺上像覆蓋了一層薄紗在夜色之中。德布西的《月光》是情境音樂的最佳代表,任何你聽到的聲響,都將成為腦海裡幻想的畫面之一。
音樂家介紹
德布西 (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
國籍:法國
樂派:印象樂派
從小德布西就是一位音樂天分極高的孩子,但父母親並沒特別在意,家裡雖然貧窮,卻盡力提供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更培養出他如貴族般的生活品味,據說當玩伴在糕餅店垂涎著大把糖果時,小德布西只對上等起司或精緻甜點有興趣。而音樂天分則在鋼琴老師的指導下慢慢打下根基。
十歲的德布西以優異的鋼琴演奏才華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但天生反骨的他對傳統教育產生了反感,在老師眼中一直是個問題學生,雖然在校內的鋼琴彈奏比賽上,獲獎無數,但他喜歡自己創作一些聽起來頗為怪異的調性與和聲,試圖透過音符實驗把感官之美表現出來。
德布西算是二十世紀近代音樂的先鋒,他開啟了新的音樂創作手法~不和諧的和絃、一連串奇怪的音響,藉此嘗試捕捉光影、聲音所得到的「印象」。這與當時所流行的畫風~「印象派」有非常大的關係,只是德布西改以音符為顏料,描繪這些光與影。
而德布西本身也對異國風調深深著迷,1889年,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在博覽會上,德布西聽到印尼甘美朗音樂,大為震驚,也影響了他日後創作風格,也大量嘗試使用五聲音階在樂曲當中。
2017十二月份課間音樂「Away in a Manger」馬槽歌
樂曲介紹
《Away in a Manger》(《馬槽歌》,或作《馬槽聖嬰》,或依歌詞首句《遠遠在馬槽裡》)是英語世界廣泛使用的一首聖誕頌歌,曲調輕柔優美。威廉·柯克派屈克作曲,該曲首次出版於19世紀末。
歌詞
Away in a manger, no crib for a bed,
The little Lord Jesus laid down his sweet head.
The stars in the sky looked down where he lay,
The little Lord Jesus asleep in the hay.
The cattle are lowing, the baby awakes,
But little Lord Jesus no crying he makes.
I love Thee, Lord Jesus, look down from the sky
And stay by my cradle til morning is nigh.
Be near me, Lord Jesus, I ask Thee to stay
Close by me forever, and love me, I pray.
Bless all the dear children in thy tender care,
And take us to heaven, to live with Thee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