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Q 量子哲學辯論賽」簡章

壹、主辦單位

一、主辦單位:臺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TAQCIT, Taiwan Association for Quantum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二、協辦單位:IBM、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大學物理系、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臺大物理系學生會、臺大哲學系學生會、蘇度科技有限公司。

貳、宗旨

 ΦQ 量子哲學辯論賽以「量子視野.跨域同諧」為核心精神,旨在引導青年透過哲學與量子思維的結合,培養理性論證能力,深化公共議題的討論品質,並強化表達力、批判力與建設性思辯精神,其中「Φ」既是象徵哲學的首字母,也是量子力學表示波函數與相位的符號,代表我們對思想與自然的雙重探索。

 本賽事以「思想交鋒的量子廣場(Quantum Agora)」為象徵,期盼透過辯論場域激發跨領域的洞見,促進哲學、科學與公共事務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更進一步,我們期待青年在比賽過程中展現勇於挑戰的姿態,「跨越思維疆界,讓思惟量子躍遷!」

參、比賽時間與地點

一、初賽:2025 年 11 月 8 日(星期六)
                地點:臺大物理系 111/112 教室

二、決賽:2025 年 11 月 30 日(星期日)
                地點: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

肆、日程規劃

一、前置時程

  (一)9 月 1 日(週一)09:00|公布比賽簡章與規則

  (二)10 月 11 日(週六)23:59|報名截止,並公布參賽名單與分組

(三)10 月 18 日(週六)14:00–16:00|賽前說明會(含題目公布、答疑)|線上語音說明(另行通知報名隊長)

二、初賽

  (一)時間與地點:

  1. 2025 年 11 月 8 日(週六)08:30–15:30|初賽|臺大物理系 111/112 教室
  2. 2025 年 11 月 8 日(週六)15:30|公布晉級決賽之兩隊名單

  (二)賽制說明:初賽形式將視報名隊伍數決定,於賽前說明會公布。

(三)預定日程:08:30 報到|09:00 單循環|12:00 午休|13:00 復活賽|14:00 四強賽|15:00 合影

  (四)晉級制度

  1. 兩組單循環:分為 Φ、Q 兩組,各進行三場循環賽。每隊比賽兩場並輪空一場,依勝場與表現決定分組排名。
  2. 交叉復活賽:Φ 組第三名對 Q 組第二名;Q 組第三名對 Φ 組第二名。勝者晉級四強。
  3. 交叉四強賽:Φ 組第一名對「Q 組第三名/Φ 組第二名」勝者;Q 組第一名對「Φ 組第三名/Q 組第二名」勝者。勝者晉決賽,敗者並列季軍。

  (五)觀眾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zLYTvW19nAJEiNE49


三、決賽、表演賽暨頒獎典禮(2025 年 11 月 30 日,週日)

  (一)地點: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

  (二)流程:

時間

流程

備註

08:00–08:30

場佈

08:30–09:00

報到

觀眾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zLYTvW19nAJEiNE49

09:00–09:10

致詞

張慶瑞 臺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IBM-NTU Q Hub 主任
林明照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
陳凱風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主任

09:10–10:10

決賽

10:10–10:30

茶敘

備有咖啡與輕食

10:30–11:30

表演賽

馮 燕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吳俊輝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
苑舉正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11:30–12:00

頒獎典禮

眭澔平 資深主持人、知名作家、前臺灣電視新聞主播

12:00–12:20

場復


伍、參賽資格與組隊方式

一、年齡限制:35 歲以下青年,或具在學學生身份。

二、組隊規則:3–5 人為一隊。

三、報名方式:電子表單( https://forms.gle/y4huXkvEseABK6pc6 )無需報名費。

四、報名需提供:隊伍名稱、隊長聯絡方式、成員姓名、年齡或學校。

五、主辦得視報名隊伍數量,提早關閉表單、婉謝報名或擇優接受具相關經驗者。

陸、賽制規則

一、採用三對三「杜威式跨域奧瑞岡系統」,正反雙方各三位辯士,其中一人兼任結辯;上場名單須於賽前 5 分鐘繳交。

二、發言採「三‧三‧三」制:申論 3 分鐘、質詢 3 分鐘、結辯 3 分鐘。兩分半鈴響一次,三分兩次,三分半三次下台。

三、發言順序依正反交替,結辯先後由猜拳決定。

四、結辯前有中場休息 3 分鐘,全場總計約 50 分鐘。

五、題目與細項:於 10 月賽前說明會統一公布。

柒、評審與評分方式

一、評審組成:邀請哲學、物理等相關領域學者專家或資深辯士。

二、評分參考:申論、質詢、答辯、結論四面向。

三、勝負判定:採 3 位評審依彼此評分討論後決定勝負。

捌、獎勵辦法

一、冠軍隊伍:新臺幣 50,000 元整。

二、亞軍隊伍:新臺幣 30,000 元整。

三、季軍、殿軍隊伍:各新臺幣 10,000 元整。

四、優秀辯士兩名:由獎狀表揚。

五、冠亞季殿隊伍將獲頒獎狀,所有參賽者可獲參賽證明。

玖、注意事項

一、參賽隊伍須派代表出席賽前說明會。並於比賽開始前準時報到,未到者視同棄權。

二、違反比賽規則或有不當行為者,主辦單位得取消其資格。

三、主辦單位保留調整比賽規則、日程與隊伍之權利。

四、主辦單位保有修改、變更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利。

五、如有未盡事宜,悉依主辦單位相關規定或解釋辦理,並得隨時補充公告之。

拾、聯絡資訊

一、聯絡人:張中鴻

二、聯絡方式:0911-371-593、R10124008@ntu.edu.tw、臉書|張中鴻

三、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y4huXkvEseABK6pc6

四、本簡章連結:https://reurl.cc/9nbajO

     

附錄壹、題目示例

  1. 在量子與腦機接口時代,死亡仍有意義

  • 量子科技與腦機接口是否讓人類突破「生死」限制,邁向意識數據化與永續存在?
  • 當意識可以被複製、轉移,原本的「我」是否還能保有獨特性?
  • 如果人類不再「死去」,我們的倫理、價值觀和社會秩序是否需要被徹底重寫
  1. 在量子透明社會中,失去隱私會帶來自由

  • 量子科技將帶來全面透明的社會,是否意味著更誠實、更真實的人際互動?
  • 失去隱私會不會成為極權監控、思想箝制的溫床,而非真正的自由?
  • 當每個人都無所遁形,人類是否還能維持個體尊嚴與獨立意志?
  1. 量子 AI 組合意識會取代人類成為文明主體

  • 當量子 AI 與人類意識結合,是否會誕生比人類更高效、更智慧的新主體?
  • 這樣的新文明主體是人類自我進化的體現,還是人類被取代、邊緣化的開端?
  • 若人類不再是文明核心,我們還能如何定義「人類價值」與「存在意義」?
  1. 在量子世界觀下,自由意志仍然存在

  • 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概率性,是否意味我們有更多自由,還是只是隨機性而已?
  • 是否能用量子不確定性取代傳統「決定論」的因果觀,為自由意志辯護?
  • 如果「自由意志」只是量子層面的機率事件,那它還是「自由」嗎?
  1. 量子科技將引領人類邁向更真實的集體意識

  • 「共時性」、集體糾纏現象,是否會造成人類「心靈同步」與「透明社會」?
  • 量子通信、量子物聯網使聯結無所不在,是否導致個人邊界與隱私徹底消融?
  • 未來的社會會更誠實透明,還是更易被操控、喪失個人性?
  1. 數學與物理的成功應用能完全取代哲學的價值

  • 「物理嫉妒」、哲學與科學逐漸分裂的歷史。
  • 是否一切都可以用數學、物理模型精確描述,哲學只是「無用」的餘緒?
  • 或者,哲學提供不可或缺的批判性思考與價值框架,永遠無法被科學與數學取代?
  1. 在「粒子論」社會中,個人能擁有自由與主體性

  • 把人視為獨立、可計算、可控制的「原子化」個體,是強化自由還是限制人性?
  • 當社會被建構為力場結構,個體選擇是否只是力的結果,而非自由意志的展現?
  • 若自由僅是外力平衡中的假象,我們還需要為個人責任與倫理行為負責嗎?
  1. 若以「波動論」思維設計社會,秩序會更穩定

  • 波動論社會強調關係、共振與動態平衡,是否能創造出更有機、更協調的人際與群體秩序?
  • 當控制不是依靠強制,而調節「節奏」與「介質」,會導致治理失效、無法確保公共安全?
  • 如果秩序是臨時的共鳴結果,個體的穩定與社會責任該如何被重新定義?
  1. 波粒二象性的社會觀,成為未來文明的新模式

  • 量子力學揭示人與社會具有「粒子性」的獨立與「波動性」的關聯,可以取代粒子化模型?
  • 這種雙重視角能否讓我們在維持個體自由的同時,也強化社會整體的共感與韌性?
  • 當社會結構同時接受分離性與連結性,我們如何重新建構價值觀、法律與倫理系統?
  1. 在自動化與 AI 時代,工作仍是人類存在的核心價值

  • 當 AI 和自動化取代大部分勞力與腦力,工作是否仍是人類實現價值與意義的主要途徑?
  • 如果未來社會中「工作」變成少數人的特權或選擇,人類會如何重新定義幸福與社會責任?
  • 若工作不再是必要,人類會轉向藝術、哲學或純粹探索作為存在目的,還是陷入虛無?
  1. 「數大便是美」的工藝哲學,會帶來更公平的世界

  • 從集成電路到 AI,「數大便是美」是否會普惠人類,還是只讓強者更強、貧富差距更大?
  • 當超大規模的科技系統與數據中心集中在少數企業或國家手中,是否會成為新的權力壟斷?
  • 在一切被大數據驅動的社會中,個體的價值感與選擇自由是否會被消融?
  1. 當人機融合成為現實,人類還能保持「人性」

  • 腦機接口、納米修復與賽博格技術,是否會使人類失去作為「有缺陷」生命體的獨特性?
  • 若人類能透過技術擴展感知與能力,是否還能保有自主性與情感的真實性?
  • 當「人」與「機器」的界線模糊,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倫理、人格與權利?
  1. 第二次量子革命會讓科技成為超越人性的主宰

  • 量子科技帶來超高速運算、絕對安全的通信與極限感知,人類還保持對科技的主動控制嗎?
  • 如果量子計算與量子 AI 結合,是否會出現獨立於人類之外的「量子智能意識」?
  • 當我們依賴量子技術決策,是否會逐步喪失人性中「非理性」與「感性」的重要價值?
  1. 量子糾纏將顛覆我們對「自我」與「關係」的想像

  • 量子糾纏揭示個體之間可能存在深層的非局域連結,是否意味著「自我」只是幻覺?
  • 如果一切行為和思想都可能受到整體性影響,倫理與責任還有意義嗎?
  • 當社會和科技逐步以「整體性」為基礎設計,我們還能維持獨立自由的選擇嗎?
  1. 當量子安全取代傳統加密,人類社會會變得更自由

  • 量子加密與量子通信的發展,是否會真正保護個人隱私與自由表達?
  • 若所有數據都絕對安全,政府或巨頭企業會否反而藉此強化權力集中,導致新的監控模式?
  • 當透明與安全同時極端化,人類會擁抱開放社會還是選擇封閉、排他的安全體系?
  1. 量子科技是否會讓全球金融市場變得更公平

  • 量子計算將加速風險評估與交易決策,是否能提高金融系統的透明度與穩定性?
  • 若只有少數機構掌握量子計算能力,是否會導致交易壟斷與市場操控風險加劇?
  • 當高頻量子交易成為常態,人類是否還能保有金融市場的人性化與公平性?
  1. 量子驅動的產業革命,會成就更多就業

  • 量子科技將重塑製造、供應鏈與金融,是否會創造大量新型態的高階職缺?
  • 隨著自動化與智能化加速,傳統產業工人與中間層是否會被大量取代?
  • 社會如何重新定義「有意義的工作」,並確保經濟變革下的社會穩定?
  1. 量子經濟會加深全球競爭

  • 量子科技正被各國視為戰略核心,是否會激化國與國間的科技競賽與經濟對抗?
  • 若量子技術推動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是否能反而帶來更多跨國合作契機?
  • 在量子新秩序中,如何平衡國家安全、技術自主與全球化的開放共享?
  1.  量子理論顛覆了我們對「真實」的理解
  • 量子理論中的「不確定性」與「反實在論」是否意味著客觀真實本身就是幻象?
  • 若觀察者影響觀察結果,那麼我們還能相信有一個不依賴觀測存在的世界嗎?
  • 在這樣的世界觀下,科學還能保持對「真理」的追求,還是只能成為工具論的權宜之計?
  1.  量子哲學會讓科學與玄學的界線徹底模糊
  • 量子理論中超越經驗的特性,是否會助長玄學與神秘主義的興起?
  • 當大眾以量子理論支持非科學的信念,我們是否有責任界定「科學」與「非科學」?
  • 哲學是否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橋樑,還是只會被視為「無用之用」?
  1. 在量子世界觀下,人性會被知識與技術邊緣化
  • 若我們接受一切都無法被完全認知,人類是否會失去對「意義」與「價值」的追求?
  • 科技與知識的進步是否會讓人性成為被動的附屬,而非主體性的核心?
  • 面對量子革命,如何在突破性知識與人性本質間找到新的平衡?
  1. 量子革命下的長壽與健康,會讓人類更自由
  • 當科技讓人類活到200歲,這樣的壽命延長是否真正代表自由與福祉?
  • 若長壽是基於特定技術與制度供給,人是否會失去對生命終點的自主決定權?
  • 延續生命的追求會否讓人忽略生活的質感與尊嚴,反而淪為被科技設計的「完美人」?
  1.  在量子科技社會中,效益最大化能凌駕於人性與尊嚴
  • 量子革命下的科技效益是否能作為一切決策的唯一標準,犧牲部分人的選擇與感受?
  • 當「最符合多數人效益」成為普遍規則,是否會壓抑少數群體或個人的自由與權利?
  • 如果效益與人性尊嚴衝突,應該如何重新定義科技社會的倫理底線?
  1. 面對量子烏托邦,人類還能保有拒絕科技的權利
  • 在高度便利與美好願景誘惑下,人是否還能選擇「不接受」量子科技帶來的生活模式?
  • 如果所有人都被期待迎合科技進步,這種選擇自由是否只是表面的假象?
  • 科技是否應該尊重人類「回歸自然」或維持傳統生活的選擇,作為倫理上的基本保障?